多层次

搜索文档
湖北做大科创“潜力股”,用政策活水“灌溉”上市后备企业
第一财经· 2025-06-27 11:21
湖北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 湖北2024年新增境内上市公司排名全国第5 境外上市家数为历年来最多 [2] - 全省现有上市公司191家(境内153家排名全国第10 境外38家) 近八成实现盈利 [2] - 直接融资总额连续三年保持8000亿元高位运行 新三板和四板挂牌企业数居全国前列 [2] 企业培育体系 - 累计储备"金银种子"企业1355家 构建"价值发现-规范培育-融资对接-上市护航"全链条机制 [1] - 新出台《方案》建立大数据企业库 提供阶梯式培育+定制化指导组合服务 [2] - 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计划扩容至4000家 三四板对接机制全面畅通 [2][4] 政策支持与资本布局 - 政府推出私募股权21条措施 重构引导基金体系形成多元化基金矩阵 [3] - 2024年A股IPO募资额同比降80%至675亿元 但并购退出金额同比增18%达1440亿元 [3] - "并购六条"推动全年并购重组案例达2200余起 成为科创企业新上市路径 [3] 2030年发展目标 - 上市公司总数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占比超50% [4] - 省级上市后备企业达1500家 后备库扩容至2500家 实现市县挂牌全覆盖 [4] - 区域性股权市场专板企业突破4000家 形成更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4]
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纳入医保调整方案
证券时报· 2025-06-27 02:07
医保目录调整政策 - 国家医保局制定《2025年基本医保目录及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申报操作指南》,首次将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纳入调整方案,标志着商保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提升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中办国办联合发文要求完善医保目录调整机制并制定商保创新药目录 [1] - 申报流程要求填写药品纳入惠民保等补充商业健康保险的详细情况,包括价格、赔付数据及证明材料 [1] 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机遇 - 老龄化加剧和医保收入增速放缓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催生多元医疗服务需求,为商业健康保险创造发展空间 [2] - 医疗保障需求攀升和医疗供给多样化趋势下,商业健康保险将在完善多层次保障体系和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
南京证券: 南京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说明书(修订稿)
证券之星· 2025-06-27 00:29
公司基本情况 - 南京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11月23日,注册地址为南京市江东中路389号,法定代表人为李剑锋 [15] - 公司股票在上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601990,注册资本为3,686,361,034元 [15] - 经营范围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融资融券、证券资产管理等业务 [15]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总股本为3,686,361,034股,其中无限售条件股份占比99.28% [16] - 公司控股股东为紫金集团,实际控制人为国资集团,紫金集团直接持股25.01%,合计控制公司28.48%股份 [16] 本次发行方案 - 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数量不超过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30%,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0亿元 [4][6] - 发行对象为包括控股股东紫金集团在内的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紫金集团拟认购金额为5亿元 [2][4] - 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80%与最近一期每股净资产值的较高者 [2][3] - 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投向财富管理业务、证券投资、资产管理业务、股权投资及信息技术投入等领域 [6] - 发行完成后紫金集团认购股份锁定期为60个月,其他持股5%以上股东锁定期为36个月 [5] 证券行业概况 - 截至2024年末我国证券公司数量为150家,行业总资产规模持续增长 [24] - 2024年证券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511.69亿元,净利润1,672.57亿元 [24] - 行业收入主要来源于证券经纪(占比25.52%)和证券投资(占比38.58%)业务 [38] - 行业呈现周期性特征,利润水平与证券市场行情高度相关,2015年行业净利润达2,447亿元 [41] - 行业竞争同质化程度较高,大型券商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外资券商加速进入中国市场 [38][39]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为证券业务发展奠定基础 [42] - 国家政策支持直接融资发展,全面注册制改革为行业带来机遇 [44] - 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持续深化,基础制度不断完善 [46] - 业务创新加速推进,传统业务转型升级与新产品开发同步进行 [47] - 行业对外开放程度提高,跨境业务和国际化布局成为新增长点 [39] 行业监管体系 - 中国证监会对证券行业实行集中统一监管,负责制定规则和审批业务 [25] - 证券交易所履行自律管理职责,包括审核上市申请和监督交易行为 [26] - 证券业协会负责行业自律管理,制定执业标准和实施纪律处分 [28] - 行业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涵盖综合类、组织管理、业务规范等方面 [29] - 证券公司需满足净资本等风险控制指标要求,经营业务需取得相应许可资质 [36]
2025年基本医保目录及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申报操作指南出炉 首度纳入商保创新药目录
快讯· 2025-06-26 13:35
医保目录调整 - 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2025年基本医保目录及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申报操作指南》 [1] - 首次将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纳入调整方案 [1] 商保创新药市场影响 - 商业健康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提升 [1] - 此次调整为商保创新药市场准入的重要一步 [1]
构建多层次债券市场服务体系,探索科技创新发展有效路径
搜狐财经· 2025-06-25 17:32
多层次债券市场赋能科技创新 - 科技创新被定位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并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重点 [2] - 证监会2025年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 强调加大多层次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形成"资本市场支持—科技自立自强—产业体系现代化"的政策逻辑 [2] - 科创企业面临"轻资产、少抵押、研发长、风险高"的融资困境 银行信贷与科技创新周期存在期限错配 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工具评估标准不统一 [3] - 债券市场具有资金规模大、成本低、期限灵活等优势 能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从初创期种子资金到成熟期产业升级均可覆盖 [4] 科创债市场特征事实 - 科创债包含交易所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和银行间市场科创票据 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 [5] - 2022-2024年科创债发行规模从2605亿元增长至12178亿元 发行只数从282只增至1228只 2025年一季度发行规模已达2332亿元 [6] - 科创债期限结构显著优化 1年以下期限占比从2022年46.81%降至2024年28.34% 5年以上期限占比从3.19%提升至10.02% [7] - 国有企业占据发行主导地位 2024年中央国企和地方国企发行占比分别达33.90%和52.89% 民营企业占比相对较低 [8][9] 行业与区域分布特征 - 行业高度集中于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等重资产行业 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占比较低 [10] - 东部沿海地区为发行主力 2024年北京(240只)、山东(116只)、江苏(116只)位列前三 中西部地区发行潜力有待挖掘 [11] 市场优化路径 政策支持与协同机制 - 央行拟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 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三类主体发行科创债 [12][13] - 建立跨部委联席机制 完善科创债券风险补偿基金 通过税收抵扣、财政贴息等政策组合降低发债成本 [14] 市场分层服务体系 - 分层设立适配债券发行机制 初创期企业试点"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成长期企业开辟"专精特新债"通道 [16] - 完善差异化信用评级框架 将研发投入强度、专利质量等纳入评级模型 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增信体系 [17] 产品供给创新 - 深化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 建立评估-增级-流动性提升全链条框架 开发知识产权证券化指数衍生品 [21] - 试点科创REITs常态化发行 支持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领域项目发行REITs 优化做市机制提升流动性 [22] - 创新风险缓释工具 推广央地合作增信担保 鼓励专利权质押担保 发展科技保险产品 [23] 生态体系建设 - 培育长期资本风险偏好 引导社保基金、保险资金配置科创债 形成接力式创新金融服务 [25] - 中介机构需强化全流程执业规范 提高项目遴选把关能力 优化信用评级模型 [26] - 开发智能申报系统简化发行流程 推动债券市场与区域性股权市场互联互通 [27]
学习时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医药企业的支持
快讯· 2025-06-25 08:44
创新药战略意义 - 创新药不仅是医药领域的科研创新成果 更关乎国家发展的全局 [1] - 加快创新药研发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1] 资本市场支持 -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医药企业的支持 继续发挥科创板 创业板对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融资的政策优势 [1] - 对已上市创新药企业 支持其再融资募资用于新药研发 [1] 长期资金引导 - 鼓励国有大型基金 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进入生物医药领域 [1] - 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对早期创新项目进行投资孵化 [1] - 引导资本更多流向"硬科技"性质的原始创新项目 [1] 产业孵化环境 - 在生物医药集聚地区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药物孵化器和加速器 [1] - 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 [1] 创新容错机制 - 完善创新失败的容错机制 对创新药企阶段性失败给予合理的融资便利和政策纾困 [1] 知识产权保护 -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收益分享机制 [1] - 激励科研人员和机构持续产出高质量专利和成果 [1]
让电影节成影视业创新“枢纽”
经济日报· 2025-06-24 06:09
今年恰逢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日前,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银幕上下熠 熠生辉"之姿盛装起航,这场光影盛宴展现了上海"电影之城"的底蕴,映照出平台打造对于影视产业发 展的重要作用,也为全球电影人提供了展示技艺、交流互鉴、探索前沿的舞台。从中可见,精心培育多 层次电影展映平台,使其成为展示本土精品的窗口、应用前沿技术的试验场、孵化创意种子的沃土,是 推动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跃升的有效路径。 上海国际电影节深植于上海独特的城市气质与系统化的平台建设理念。从71个国家400多部影片的集中 展映到12部中外佳作角逐金爵奖,再到观众与电影人共同探讨电影的盛景,上海国际电影节有效汇聚了 全球优质内容与顶尖人才。《酱园弄·悬案》带火的City Walk与"大世界"影迷嘉年华,生动演绎了平台 如何撬动文旅商体展跨界联动,将电影能量注入城市肌理,创造出远超银幕边界的"含金量"。 电影节的平台要想成为驱动产业创新与变革的强力引擎,就要以前瞻视野拥抱"电影+科技"的澎湃浪 潮。从"未来影院"单元的AR/VR沉浸式体验到片场机器人展示、人工智能赋能创作,再到上海科技影 都"科技创制"单元的推出,让电影节成为交 ...
【热点话题】 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生态 赋能新质生产力跃升
证券时报· 2025-06-24 02:49
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 我国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形成"顶层设计—政策落地—基层创新"三级推进格局,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布局"的跨越 [1] - 政策支持呈现"精准滴灌"特征,2024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和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出台政策矩阵,覆盖信贷、债券、创投等多渠道 [2] - 银行业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显著,一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33万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高于各项贷款17.1个百分点 [2] - 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增强,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形成错位发展格局,注册制改革提升包容性 [3] - 创业投资市场聚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认股权确权转让等创新业务持续突破 [3] "十五五"时期挑战 - 制度设计与政策供给系统化不足,部门政策目标存在偏差 [4] - 金融工具创新滞后,间接融资体系与科技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特性错配 [4] - 资本市场生态未形成良性循环,"耐心资本"供给不足 [4] 科技金融体系建设路径 - 政策协同需推动财政贴息、科技创新再贷款、产业政策工具形成合力 [5] - 市场主导需激发金融机构优化信用评估模型,政府引导基金通过"让利"机制降低社会资本风险顾虑 [5] - 培育耐心资本需放宽社保基金、保险资金投资限制,建立"容错免责+阶梯式退出"机制 [5] - 政策层面需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的支持框架 [6] - 市场层面需构建"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并购基金—上市融资"融资工具矩阵 [6] - 生态层面需推动融资服务从"经验审批"向"数据驱动"转型 [6] 科技金融服务支柱 - 货币政策需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运用差别化准备金率、专项信贷等工具精准降低融资成本 [7] - 财政政策需优化半导体、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支出结构,强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 [7] - 商业银行需创新信用评估与知识产权估值体系,推广"投贷联动"试点 [8] - 证券机构应构建从天使投资至IPO的全链条服务,开发科创专项债等产品 [8] - 保险机构需开发专属科技保险产品,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8] - 信贷产品需针对科技企业特性,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与信用贷款 [9] - 科技保险应构建专属体系,开发覆盖知识产权全链条的保险产品 [9] - 债券与股权工具需支持独角兽企业发行创新债券,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 [9] 可持续发展根基 - 需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标准体系与统计制度,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10] -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0] - 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循环 [10] - 强化风险防范体系,优化风险分担机制,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 [10]
资本市场丨完善资本市场生态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搜狐财经· 2025-06-23 12:17
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5] - 资本市场通过多层次体系、注册制改革、科技创新债券等机制推动科技、资本、产业良性循环 [6] - 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化程度、投资者结构、制度弹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6][7]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88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50%,专利持有量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以上 [7] - 市值超千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中科技企业占比从10年前的12%升至27% [7] - 截至2024年末,中国A股市场总市值突破90万亿元,居全球资本市场第二位 [7] 资本市场结构优化方向 - 需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构建全链条、多层次、差异化生态体系 [10][12] - 提高上市包容度,优化IPO审核流程,扩大北交所、创业板服务覆盖面 [10] - 完善股权市场转板制度,畅通"区域性市场—新三板—交易所市场"晋升通道 [10] - 丰富科创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构建立体化融资渠道 [10]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支持科技企业发行高收益债券、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创新品种 [11] - 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构建无形资产评估交易体系 [11] - 放宽中长期资金入市限制,简化流程,考虑差异化税收待遇 [11] - 开发长期投资工具如REITs、ESG基金,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11] 配套机制与制度建设 - 构建适配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监管框架,强化信息披露 [11] - 完善科技企业股权激励服务体系,利用AI优化股权定价和风险评估 [11] - 建立科学合理的退市标准,增加科技创新能力相关指标 [11] - 培育长期资本生态,解决资本期限错配问题 [12] 国际化与全球资源配置 - 提升市场包容性和开放度,吸引国内外优质科技企业和投资者 [13] - 加强与国际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推动跨境投资、并购重组 [13] - 深化发行上市制度改革,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 [13] - 完善并购重组制度体系,推动科技企业资源整合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