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生活
搜索文档
高德扫街榜为什么可“行”
证券时报· 2025-09-12 02:03
高德扫街榜产品创新 - 引入支付宝芝麻信用体系为可信评价加权 过滤恶评和噪音 [1] - 基于导航服务推出"轮胎磨损榜""回头客榜"等行为榜单 使用出行和到店真实数据替代纯主观评价 [1] - 用户从搜索导航到消费全流程在高德地图内完成 无需跳转其他应用 [2]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本地生活赛道从即时零售补贴大战转向点评功能竞争 [3] - 行业竞争重点从粗放的抢流量拼补贴转向真实信任品质等核心价值构建 [3] 公司战略举措 - 高德地图高管公开承诺扫街榜永不商业化 [2] - 配套推出烟火好店支持计划等中小商家扶持活动 [2] 产品市场定位 - 旨在解决点评信息失真和商家困于流量内卷等问题 [2] - 通过专程远距离前往行为纳入轮胎磨损榜 避免用户评价尴尬 [2] 产品潜在挑战 - 过度依赖导航行为数据可能导致交通便利店铺受捧 [2] - 导航数据不全或交通不便商家难以受惠 [2] - 永不商业化承诺可能带来运营成本压力 [2]
阿里重仓高德喊 “无刷分”,马云“推榜”真靠谱?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9-11 08:03
高德扫街榜业务重启 - 高德于9月10日推出"高德扫街榜"业务 聚焦美食、酒店、景区三大类目 主要以线下餐饮商家榜单为主 包括特色美食榜单 [5] - 该业务基于用户真实导航行为生成榜单 包括"轮胎磨损榜"(体现远距离专程前往)、"回头客榜"(体现多次前往)、本地人爱去榜等 每日根据动态数据更新 [8] - 核心优势在于数据真实性 导航行为难以刷单 避免传统点评平台虚假营销问题 [11] 业务背景与集团支持 - 高德曾于2020年9月推出"高德指南"业务 当时便剑指大众点评"必吃榜" [7] - 本次业务重启得到阿里高层支持 多位知情人士指出马云本人较为关注 将与集团内部多业务形成协同 [7] - 阿里集团给予大级别支持 高德产品团队派驻杭州全球总部 在西溪园区C4号楼单独开辟研发空间 [8] 市场竞争格局 - 业务直接对标美团旗下大众点评 但存在显著差异化 [5] - 大众点评2024年处置违规评价超2000万条 处罚超6万家违规商户 [12] - 抖音曾凭借8亿DAU将到店业务作为本地生活最大阵地 大力补贴商家做团购 [26] 用户规模与数据基础 - 高德DAU达1.86亿(截至2025年7月) 远超大众点评 [14] - 高德地图覆盖全国超700万个餐厅点位 每天有1.2亿次生活服务相关搜索 导航前往1300万个生活服务目的地 [14] 集团协同效应 - 业务未来可能与饿了么、淘宝闪购、飞猪等打通 实现从"发现"到"预订"的闭环 [20] - 淘宝闪购与饿了么协同作战效果显著:4个月内订单峰值达1.2亿 月度交易买家数突破3亿 较4月增长200% [18] - 本地生活集团收入规模已达数百亿元量级 [20] 战略意义 - 阿里在到店业务层面一直欠缺得当抓手 高德指南业务填补这一空白 [16] - 大众点评为美团贡献超百亿元年收入 占其利润近三分之一 是重要现金流来源 [23] - 高德指南基于导航行为的动态热力数据优势 在点评领域更具竞争力 [11]
高德震撼上线!10亿人「走出」的扫街榜,牛在哪?
搜狐财经· 2025-09-10 22:25
高德扫街榜产品特点 - 基于10亿用户真实行为数据生成榜单 包括导航到店 复购率 跨城前往等行为指标[1][4][9] - 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160万个线下服务商家 其中包含87万家餐厅 23万家酒店 近5万个景区[5] - 每日处理1.7亿人导航搜索打卡数据 生活服务相关搜索达1.2亿次 真实导航到店次数达1300万次[5][13] 技术实现方式 - 采用AI模型分析用户行为规律 结合导航里程 用户特征和信用数据生成评分[8][13] - 评分体系综合真实行为得分(占比较大)和评价得分 针对用户信用分计算最终结果[8] - 通过识别真导航到店 跨区跨城前往 回头客等行为模式 使刷评行为失去意义[9][13] 用户体验升级 - 榜单以实时美食地图形式呈现 直接标注推荐店铺并提供无缝导航功能[5] - 展示具体数据支撑 如杭州某湘菜馆有4.4万人累计导航62.8万公里 180天内产生13万名回头客[6] - 解决消费者对传统评分虚假性的疑虑 提供基于大规模真实行为的参考依据[9][13] 行业影响与定位 - 将美食推荐从营销驱动转向用户驱动 重建可信赖的生活服务参考系统[13][14] - 作为高德地图全面AI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2025版发布一个月后推出[10] - 定位为用户的"当地朋友" 旨在成为生活决策入口而不仅是导航工具[4][18]
密谋3个月,阿里甩出了王炸
华尔街见闻· 2025-09-10 15:32
高德战略升级 - 高德地图推出"扫街榜" 通过用户真实行为和信用数据筛选店铺 包括"轮胎磨损榜"和"回头客榜"等独特分类 基于过去一年5132万用户228亿公里导航行为筛选出118万家店铺[2][3] - 高德宣布投入11.5亿元补贴 包括2亿元出行消费券和9.5亿元交易消费券 另提供5000万流量曝光和3000万元内容创作激励[3] - 高德日均有1.2亿次生活服务相关搜索 日均导航前往生活服务类目达1300万次 覆盖全国超700万个餐厅点位[4] 阿里巴巴战略布局 - 高德被定位为S级项目 与淘宝闪购同级 将明确走向交易环节 美食作为最高频切入点[4] - 阿里旨在构建"大消费平台" 高德承接目的地消费场景 淘宝闪购满足到家需求 形成完整消费版图[6] - 公司不再单纯聚焦线上电商 而是双向发展AI数字未来和实体商业 成为链接数字与物理世界的双栖巨头[1][8] 行业竞争格局 - 美团在阿里入局同日火速重启"品质外卖" 推出"AI+真实高分"并投入巨额补贴[7] - 抖音2021年切入本地生活 今年GMV目标达9000亿元 正发力"AI+品质外卖"补足短板[7] - 竞争焦点从争夺单一入口转向卡位消费关键节点 各方争夺用户碎片化消费过程中的最有价值环节[8] 商业模式创新 - "扫街榜"引入支付宝芝麻信用体系 打造线下服务信用体系 避免刷单和虚假评价[2] - 高德天然形成"找地点-导航-到店消费"闭环 比新建平台更高效触达用户[5] - 口碑网已在几个月前重启 饿了么在测试到店业务 淘宝闪购探索协同 形成业务矩阵[4][5]
独家|小红书力推本地生活:“小红卡”计划于9月底全量上线,有赞为独家服务商
新浪财经· 2025-08-25 11:12
公司业务动态 - 小红书近期力推本地生活业务 内测"小红卡"活动计划于9月底全量上线[1] - 此轮招募对象为餐饮类、休闲活动及展览演出类商家 首批内测城市为杭州、上海、广州[1] - 用户在合作商家处消费可享受至少9折优惠 商家可自主决定优惠力度[1] 产品功能特性 - 小红卡功能类似于淘宝88VIP、京东PLUS等会员权益体系 通过折扣权益连接线上决策与线下消费[1] - 有赞作为独家服务商 在今年5月联合小红书推出本地生活解决方案 覆盖团购、外卖等场景[1] - 有赞主要作用为打通小红书公域流量与商家经营系统 形成交易闭环[1] 市场测试进展 - 目前已有不少杭州本地探店博主参与内测并发布笔记[1] - 小红书低调上线本地生活消费权益计划"小红卡" 有赞为独家服务商[1]
京东外卖再加码
华尔街见闻· 2025-08-19 18:59
核心观点 - 京东通过外卖引流策略推动整体营收增长20% 并创新布局本地生活业务 重点发展七鲜美食MALL和七鲜小厨业态组合 通过供应链整合和后厨透明化建立差异化优势 [2][3][4] 财务表现 - 二季度整体营收及零售主业收入均实现20%增长 外卖投入短期影响利润但策略奏效 [2] - 七鲜美食MALL开业两个月线下客流增长超3倍 逛购率近100% [2][16] - 外卖日单量较开业初期增长100% 超一半消费者使用跨店选一单配功能 [16][22] 业务模式创新 - 采用"堂食+外卖"双模式运营 强制100%后厨直播解决行业信任问题 [3][6][18] - 推出跨店选一单配功能 使外卖客单价提升且重构消费决策路径 [3][22] - 通过供应链轻量化模式帮助商家降低仓储和人工成本 例如咖啡熊通过京东采购原材料并配送 [4][8] 业态组合策略 - 七鲜美食MALL定位30-50元价格带品质餐饮 七鲜小厨定位10-20元社区市场 形成互补 [4][11] - 二期项目起七鲜小厨将入驻七鲜美食MALL 实现到店与到家场景打通 [4][15] - 多元业态组合覆盖老字号、非遗美食与网红品牌 吸引20-50岁客群 实现流量共生 [18][21] 扩张计划 - 当前与超10个城市接洽合作 包括北京、西安、长春等 推行"一城开多店"计划 [4][13] - 选址逻辑优先一线、新一线及强二线城市核心商圈 结合数据赋能与政府合作 [14] - 供应链能力延伸至食材溯源和乡村振兴 例如六丁火烤肉依托京东冷链实现隔日达配送 [8][9] 行业影响 - 国内首个100%实现后厨直播的美食MALL 针对幽灵厨房和黑外卖问题零容忍 [6][18] - 通过首店经济+首发经济模式成为哈尔滨网红打卡地 带动30余家餐饮品牌增长 [2][16] - 本地生活业务形成"到家+到店+供应链"三位一体模式 强化京东品质形象 [5][12]
快手的“叛逆”期到了
36氪· 2025-08-18 10:23
行业竞争格局 - 外卖行业竞争进入减速阶段 美团 淘宝闪购 京东 饿了么集体呼吁抵制无序竞争并强调反内卷 [1] - 抖音生活服务明确表态聚焦到店业务 没有自建外卖打算 与快手形成战略差异 [5] - 全球在线外卖平台2024年预测利润率在1.5%至3.3%之间 算术平均值仅2.2% 行业整体盈利困难 [10] 快手战略布局 - 快手在本地生活页面开设独立外卖入口 采用第三方小程序完成交易配送 不涉及自建店铺和配送团队 [2][5] - 与美团续签三年合作计划打造百城万店 同时接入饿了么广告链接 采取多平台合作模式 [5] - 通过外卖业务实施流量留存策略 使用户点外卖时不离开平台 区别于淘宝京东的引流打法 [15][17][18] 用户与流量分析 - 快手2025年Q1平均日活跃用户4.08亿 月活跃用户7.12亿 用户总使用时长同比增长5.9% [12] - 月活跃用户同比增长仅0.15亿 增速明显放缓 同期抖音月活已突破10亿形成流量压制 [12][13] - 失去周杰伦独家账号影响用户多元化破圈机会 加剧流量焦虑 [13] - 快手电商用户月均复购率达4.2次 社区黏性显著高于行业水平 [20] 财务表现 - 2025年Q1营收326亿元同比增长10.9% 净利润39.79亿元同比下降3.4% [25] - 线上营销服务收入占比55.1% 但增速从13.3%降至8% 核心盈利项目增长乏力 [25][28] - 本地生活GMV快速增长 收入同比增长2倍 但基数较低 占总收入比例不足15% [24][25][26] 业务创新探索 - 推出快手官方自营旗舰店 认证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 探索自营电商模式 [30] - 借鉴京东七鲜小厨模式 投入10亿招募菜品合伙人并计划开设万家门店 布局纯外卖店领域 [33][34] - 利用直播优势探索明厨亮灶模式 通过地域集中特性(如辽宁朝阳市日活渗透率超60%)开展试点 [37][39][40][41] - 基于用户数据定制区域化菜谱 结合探店直播活动强化线上线下交互 提升社区黏性 [42][43]
独家丨抖音生服明日全国冲单,部分直营城市已接到全员加班通知
雷峰网· 2025-08-15 19:24
抖音本地生活业务冲刺计划 - 抖音本地生活将于8月16日启动全国性冲单活动 部分省份单日交易额目标近2亿 较平时峰值增速接近翻倍 [2] - 直营城市员工将全员加班 工作时间延长至早10点至晚7点 商户直播时段预计从早6点持续至次日凌晨1点 [2] - 平台对团购商家提供10%货补 若商户预估交易额100万 可获得10万补贴 消费者端以发券形式兑现 [2] 业务战略背景 - 此次冲单计划在半个月前已确定 近期开始密集推进 部分服务商因准备时间不足选择不参与 [2] - 抖音本地生活此前在外卖大战中保持低调 此次为旺季结束前的全量冲刺动作 [3] 行业竞争动态 - 本地生活领域竞争加剧 抖音选择在行业激战阶段发力 与外卖平台形成直接竞争 [3][7]
不搞外卖大战的抖音,该如何站稳本地生活?
36氪· 2025-07-29 07:22
外卖大战与本地生活竞争格局 - 2025年中国互联网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是外卖大战,7月达到高潮[1] - 抖音虽未直接参与外卖大战,但通过"随心团"业务和亿级补贴发力本地生活市场[2] - 抖音策略调整为"到家可有可无,到店势在必得"[2] 抖音的外卖业务探索 - 抖音曾通过"团购配送"涉足外卖市场,2023年核销后销售额达70亿元[3] - 公司未自建配送团队,依赖第三方合作,未形成完整外卖体系[3] - "随心团"业务2024年末试水,30个城市起步后全国推广[4] - 业务特色为"团购可到店可配送",满足多元化需求[4] 抖音的本地生活战略调整 - 收紧"随心团"入驻条件,仅邀请品质商户[2] - 重点吸引肯德基、麦当劳、蜜雪冰城等连锁品牌[5] - 利用流量优势连接商家与客户,而非直接竞争外卖[9] - 明确表示没有自建外卖计划[10] 到店业务布局 - 餐饮团购市场推出"抖音吃喝玩乐榜"等榜单[11] - 开发AI小程序"探饭"辅助用户决策[11] - 酒旅市场投入亿元补贴,联合连锁酒店推出6折产品[2][13] - 到店业务被视为战略重点,不依赖配送基础设施[11] 行业竞争态势 - 京东以"0佣金"吸引海底捞、瑞幸等品牌[8] - 饿了么推出10亿"优店腾跃计划"[8] - 美团通过"浣熊食堂"等模式巩固优势[8] - 酒旅市场携程占57%份额,美团15%,同程13%[15] 抖音的业务增长与挑战 - 本地生活业务从2021年百亿规模增长至2024年4000亿[19] - 外卖业务归属半年内三次调整,最终并入"随心团"[19] - 面临美团、京东、饿了么等多方竞争[16] - 需在生态、服务、效率等方面全面提升[20] 市场前景与战略方向 - 本地生活市场规模巨大,仍有增长空间[21] - 抖音将发挥内容生态和流量优势[16] - 策略转向轻资产和精细化运营[20] - 需长期投入才能在本地生活市场站稳脚跟[21]
外卖大战硝烟再起,赢家是谁你万万想不到
新浪财经· 2025-07-15 14:33
行业竞争格局 - 饿了么与淘宝闪购联合宣布日订单超8000万单 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达1.2亿单 7月5日行业总订单量达2.5亿单 相当于每7个中国人消费1单 [2] - 美团在被动应战中连续刷新行业纪录 7月12日日订单达1.5亿单 展示其峰值应对能力 [3][12] - 京东秒送5月日订单超2000万单 但未参与7月订单量发布 形成电商三巨头混战格局 [2][5] 补贴大战机制 - 京东以"百亿补贴"发起价格战 阿里跟进500亿补贴 将电商流量造节模式复制到外卖领域 [2] - 补贴倾斜大型连锁品牌 中小商家因运营压力关闭平台通道 出现资源分配失衡 [6] - 骑手单日收入可达1700元(平常2-3倍) 但伴随12小时工作强度及3小时订单延迟 [6] 市场生态影响 - 非刚需订单激增 如单日3杯奶茶消费 反映补贴扭曲真实需求结构 [8] - 蜜雪冰城员工单日无间断工作 沪上阿姨单店日制500杯奶茶 显示供应链承压 [5] - 骑手策略性等待补贴时段接单 预示补贴退潮后运力过剩风险 [6] 商业模式争议 - 电商平台跨界竞争被指"内卷三特征":低价竞争 同质化竞争 营销逐底竞争 [11] - 本地生活服务需遵循"稳定三角关系":平台-商家-用户信任构建需长期投入 与电商GMV逻辑本质不同 [11][13] - 美团曾投入数十亿改善商家流量分配 试水"浣熊食堂"食安透明化项目 现被拖入价格战 [12] 行业长期发展 - 专家呼吁转向"向上卷创新":无人机配送 AI应用 服务品质等增量创新替代价格战 [22] - 欧美市场通过利润空间平衡各方利益 中国需建立健康消费市场规则 [22] - 当前竞争被类比"一战前军备竞赛" 可能引发平台-商家-骑手-用户全链条负向循环 [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