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港股IPO
icon
搜索文档
港股8月6只新股IPO募资超53亿港元 234家企业排队
财经网· 2025-09-05 11:09
港股IPO市场概况 - 2025年8月港交所共有6只新股上市 合计募资总额达53.86亿港元 [1] - 2025年1-8月已有58只新股上市 合计募资总额超过1341亿港元 [1] - 港股IPO发行数量自2025年6月以来呈持续放缓趋势 6月及7月分别有15只和9只新股上市 募资规模分别为300.35亿港元和198.59亿港元 [1] 8月新股表现分析 - 天岳先进募资规模达20.44亿港元位居首位 发行价42.8港元/股 首日收涨6.4% [1][2][3] - 佳鑫国际资源募资13.79亿港元排名第二 首日涨幅达177.84% [1][2][3] - 银诺医药-B首日涨幅超200%为当月最高 发行价18.68港元/股 [2][3][4] - 东阳光药采用介绍上市方式 通过吸收合并子公司实现整体上市 无募集资金 [2] IPO排队企业现状 - 截至2025年8月31日港股IPO排队企业总数达234家 其中主板224家 创业板10家 [4] - 已刊登申请版本企业229家 5家企业已通过聆讯 [1][4] - 立讯精密于8月18日申请港股主板IPO A股市值约3200亿元 2025年上半年营收1245.03亿元同比增长20.18% 净利润66.44亿元同比增长23.13% [5] 重点企业动态 - 大行科工预计9月9日上市 发售价格49.5港元/股 主营折叠自行车生产销售 [6] - 阳光电源 华勤技术等A股上市公司在8月披露港股IPO申请计划 "A+H"布局持续升温 [1][6] - 奥克斯电气于9月2日上市 发行价17.42港元/股 首日下跌5.4% 截至9月3日市值约249亿港元 [4]
港股IPO月度透视:8月IPO募资超53亿港元天岳先进、佳鑫国际资源募资额居前
新浪财经· 2025-09-05 08:12
港股IPO市场概况 - 2025年8月港交所共有6只新股上市 合计募资总额达53.86亿港元[1] - 2025年1-8月已有58只新股上市 合计募资总额超过1341亿港元[1] - 自2025年6月以来港股IPO发行数量呈现增长态势[1] 8月新股表现详情 - 天岳先进募资20.44亿港元居首 发行价42.8港元/股 首日收涨6.4%[1] - 佳鑫国际资源募资13.79亿港元 发行价10.92港元/股 首日涨幅177.84%[1] - 银诺医药-B首日涨幅超200% 发行价18.68港元/股 募资6.83亿港元[1] - 双登股份募资8.5亿港元 首日涨31.29% 中慧生物-B募资4.31亿港元 首日涨157.98%[1] - 东阳光药采用介绍方式上市 未进行募资[1] - 奥克斯电气9月2日上市 发行价17.42港元/股 首日下跌5.4% 市值约249亿港元[1] IPO排队企业情况 - 截至2025年8月31日港股IPO排队企业总共234家[2] - 主板IPO排队企业224家 创业板排队企业10家[2] - 已刊登申请版本企业229家 5家企业已通过聆讯[2] - 大行科工已通过聆讯 预计9月9日上市 发售价格预计49.5港元/股[3] 重点申请企业动态 - 立讯精密于2025年8月18日申请港股主板IPO 从事消费电子、通信及汽车零组件业务[3] - 阳光电源、华勤技术等A股上市公司在8月公告披露港股IPO申请计划[1][4] - 圣邦股份、晶合集成、可孚医疗等A股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聆讯资料[4] - A+H股布局热度持续 多家A股公司推进港股上市计划[4]
【看新股】港股IPO月度透视:8月IPO募资超53亿港元 天岳先进、佳鑫国际资源募资额居前
新华财经· 2025-09-05 07:13
港股IPO市场概况 - 2025年8月港交所共有6只新股上市 合计募资总额达53.86亿港元[1][2] - 2025年1-8月累计58只新股上市 募资总额超过1341亿港元[2] - 自2025年6月以来港股IPO发行数量呈持续放缓趋势 6月有15只新股上市募资300.35亿港元 7月有9只新股上市募资198.59亿港元[1][2] 8月上市新股表现 - 天岳先进募资20.44亿港元规模最大 发行价42.8港元/股 首日收涨6.4%[1][2][3][5] - 佳鑫国际资源募资13.79亿港元 首日涨幅达177.84%[1][2][3] - 银诺医药-B首日涨幅超200%达206.48% 为当月最高涨幅新股[2][3][5] - 东阳光药采用介绍上市方式 无募集资金[2][3] IPO排队企业情况 - 截至2025年8月31日港股IPO排队企业总数234家 其中主板224家 创业板10家[1][6] - 审核状态显示229家企业已刊登申请版本 5家企业已通过聆讯[1][6] - 排队企业包括合肥芯碁微电子 甫康生物科技-B 宜品营养科技等科技及生物医药公司[7] 重点企业动态 - 立讯精密于8月18日申请港股主板IPO 该公司为深交所上市公司 A股市值约3200亿元 2025年上半年营收1245.03亿元同比增长20.18% 净利润66.44亿元同比增长23.13%[9] - 大行科工预计9月9日上市 发售价格49.5港元/股[9] - 阳光电源 华勤技术等A股上市公司在8月披露港股IPO申请计划 "A+H"布局持续升温[1][9]
港股IPO火爆收入激增,香港投行人称“薪酬一年抵过两年”
第一财经· 2025-09-04 23:09
港股IPO市场爆发式增长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融资规模达140亿美元 同比增长714% [3][5] - 日均成交额同比增长118%至2402亿港元 [5] - 截至8月22日全年54只新股募资超1300亿港元 接近2023和2024年总和 [5] 中介费用分配格局 - 上半年上市中介费用总额达54.92亿港元 平均单项目费用1.02亿港元 [5] - 保荐人收取50%-60%费用 会计师分得8%-12% [3][5] - 大型IPO项目投行/律师/会计师合计收费1-2亿港元 [5] 中资券商业绩表现 - 13家在港上市券商投行收入合计91.7亿港元 同比增长30% [3][7] - 中金公司收入增长6.06亿港元达15.84亿 国联民生增长3.96亿港元达5.48亿 申万宏源增长2.59亿港元达6.28亿 [7] - 中金公司保荐13单港股IPO 主承销规模超28亿美元 包揽宁德时代等大型A+H项目 [8] 市场格局变化 - 保荐人前五名中中资机构占四席 合计市场份额46.8% 较2020年同期提升34个百分点 [3][12] - 中金公司以22家保荐项目居首 市占率17.46% 中信证券(香港)14家占11.11% 中信里昂12家占9.52% 华泰金控11家占8.73% [12][13] - 2020年同期前五名仅3家中资券商 市场份额仅12.84% [13] 人才争夺战加剧 - 香港持牌金融专业人士达4.25万人 过去12个月净增1200人 [10] - 港股IPO相关职位数量较去年增长30% [10] - 拥有保荐人签字权人士年薪普遍超百万港元 VP级以上薪酬包上调20%-35% [3][15] 薪酬水平变化 - 中信里昂证券部分初级助理月薪上调15%-30%至7.5-8万港元 [14] - 国泰君安国际人均薪酬从61万港元涨至71万 兴证国际从45万港元涨至54万 [15] - 香港金融保险业月收入中位数4万港元 居各行业首位 [16] 业务量激增 - 投行人员连续三个月无休假 人手明显不足 [9] - 审计行业往年1-4月为忙季 今年因IPO项目多至7月无休假 [9] - 外资投行采取措施争抢人才 高盛香港实习生转正率从50%提至90% 摩根士丹利推出2年晋升Associate快速通道 [11]
港股IPO火爆收入激增 香港投行人称“薪酬一年抵过两年”
第一财经· 2025-09-04 19:21
港股IPO市场爆发式增长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融资规模达140亿美元 同比增长714% [1][2] - 上市新股54只 募资总额超1300亿港元 接近2023年及2024年总和 [2] - 日均成交额同比增长118%至2402亿港元 [2] 中介费用分配格局 - 总上市费用达54.92亿港元 平均单项目费用约1.02亿港元 [2] - 保荐人费用占比50%-60% 会计师费用占比8%-12% [1][2] - 中资券商投行收入达91.7亿港元 同比增长30% [1][3] 头部券商业绩表现 - 中金公司投行收入增长6.06亿港元至15.84亿港元 位列榜首 [3][4] - 国联民生收入增长3.96亿港元至5.48亿港元 申万宏源增长2.59亿港元至6.28亿港元 [3][4] - 13家上市券商中11家实现正增长 仅光大证券、广发证券和中州证券出现下滑 [4] 中资券商市场主导地位强化 - 保荐人排行榜前五名中中资机构占据四席 合计市场份额达46.8% [1][7] - 中金公司以22单保荐项目位居第一 市占率17.46% [7][8] - 中信证券与中信里昂合计保荐26单 华泰金控以11单位列第四 [4][7] - 较2020年同期中资券商在前五名份额提升34个百分点 [1][8] 人才争夺战白热化 - 香港持牌金融专业人士数量净增1200人至4.25万人 [6] - 中金公司近两个月释放15个投行岗位 其中6个位于香港 [7] - 外资投行采取激进策略 高盛将实习生转正率从50%提升至90% [7] - 摩根士丹利推出快速晋升通道 将Associate晋升周期从3年压缩至2年 [7] 薪酬水平显著提升 - 拥有保荐人签字权的专业人士年薪普遍超百万港元 [1][9] - 中高级职位薪酬涨幅超20% 部分VP级以上薪酬包上调20%-35% [1][9] - 国泰君安国际人均薪酬从61万港元升至71万港元 兴证国际从45万港元升至54万港元 [10][11] - 金融保险业月收入中位数4万港元 居各行业首位 [11] 业务量激增导致人力短缺 - 投行人员连续三个月无休假 审计行业忙季延长至7月 [5] - 机构通过支付"代通知金"加速招聘 补偿金额相当于1-3个月薪资 [6] - 中信证券及中信里昂新增约300人 招银国际及华泰金控各增约70人 [6]
港股IPO火爆收入激增,香港投行人称“薪酬一年抵过两年”
第一财经· 2025-09-04 19:13
港股IPO市场爆发式增长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融资规模达140亿美元 同比增长714% [1][2] - 上市新股54只 募资总额超1300亿港元 接近2023年及2024年总和 [2] - 日均成交额同比增长118%至2402亿港元 [2] 中介费用分配格局 - 总上市费用达54.92亿港元 平均每只新股费用约1.02亿港元 [2] - 保荐人费用占比50%-60% 会计师费用占比8%-12% [1][2] - 单个大型IPO项目投行、律师、会计师平均收取1-2亿港元 [2] 中资券商业绩表现 - 13家在港上市券商投行收入合计91.7亿港元 同比增长30% [1][3] - 中金公司收入增长6.06亿港元达15.84亿港元 国联民生增长3.96亿港元达5.48亿港元 申万宏源增长2.59亿港元达6.28亿港元 [3][4] - 中资券商在保荐人前五名中占据四席 合计市场份额46.8% 较2020年同期提升34个百分点 [1][7] 保荐人市场竞争格局 - 中金公司以22家保荐项目位居第一 市占率17.46% [7] - 中信证券(香港)保荐14家(市占率11.11%) 中信里昂保荐12家(市占率9.52%) 华泰金控(香港)保荐11家(市占率8.73%) [7] - 前四家中资券商合计市场份额达46.82% [7] 人才市场竞争激烈 - 香港持牌金融专业人士达4.25万人 过去12个月净增约1200人 [6] - 港股IPO相关职位数量较去年全年增长约30% [6] - 拥有保荐人签字权的专业人士年薪普遍超百万港元 中高级职位薪酬涨幅超20% [1][9] 企业招聘策略调整 - 机构愿意支付高额"代通知金"招揽人才 [6] - 高盛香港IBD暑期实习生转正率从50%提升至90% [7] - 摩根士丹利推出"快速晋升通道" 2年内可升至Associate(正常需3年) [7] 薪酬水平变化 - 中信里昂证券部分初级助理月薪上调15%-30%至7.5-8万港元 [9] - 国泰君安国际人均薪酬从61万港元上涨至71万港元 兴证国际从45万港元上涨至54万港元 [10][11] - 香港金融及保险业月收入中位数达4万港元 位居各行业榜首 [11] 业务量显著增加 - 中金公司上半年作为保荐人主承销港股IPO项目13单 主承销规模超28亿美元 [4] - 华泰金控(香港)完成9单港股IPO保荐项目 数量位居市场第二 [4] - 国泰海通完成2单IPO保荐及14家再融资 另有39单IPO项目已递表 [4]
长春高新急了!释放重磅单品、BD、港股IPO三重利好
搜狐财经· 2025-09-01 23:08
公司股价表现 - 9月1日公司股价罕见涨停至113.37元 创近半年新高[1] - 股价上涨源于管理层对创新药业务的高调预期 而非当期业绩驱动[1] 财务业绩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66.03亿元 同比微降0.54%[1] - 归母净利润9.83亿元 同比大幅下降42.85%[1] - 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上半年收入54.69亿元 同比增长6.17%[2] - 金赛药业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37.35% 主要因销售费用大幅增加[2] 核心业务面临挑战 - 生长激素业务持续承压 2024年金赛药业首次出现收入与净利润双降[2] - 短效生长激素粉针和水针相继遭遇集采冲击[2] - 自费市场消费疲软导致生长激素增长失速[2] - 长效水针迎来直接竞争 特宝药业5mg规格产品挂网价仅1798元/支[4] - 金赛药业6mg规格长效水针市面价格约3500元/支 丧失价格优势[4] - 安科生物与维昇药业合作产品预计下半年获批[5] - 诺和诺德长效产品国内上市申请已获受理[5] 创新药业务布局 - 预计2024年创新药产品收入及海外授权收入将突破10亿元[1] - 2025年创新药收入目标突破15亿元[1] - 2027年创新药等其他收入将首次超过传统生长激素业务[1] - 伏欣奇拜单抗获批上市 定价8988元/支 预计峰值销售额达50亿元[1] - 该产品为国内首款抗人IL-1β单抗药物 用于痛风镇痛消炎[6] - 目前仅三生国健同靶点药物申报上市 竞争格局良好[6] - 预计2024年伏欣奇拜单抗销售额约1亿元 2025年达6-10亿元[6] - 醋酸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针对癌症恶病质 预计2024年销售额1亿元[7] - 若进入医保 2026年销售额预计达5亿元[7] 研发与对外合作 - ADC技术平台获诺华、强生、辉瑞等跨国巨头接洽[9] - B7-H3靶点ADC产品已吸引国际药企关注[9] - 预计BD授权首付款可达2亿美元以上[1] - 2025-2030年计划每年新增10-15个IND申报[9] - 2030年海外授权收入目标50-80亿元[9] 资本市场计划 - 公司计划2026年开启港股IPO[1] 应对竞争策略 - 公司将适当调整生长激素产品价格[5] - 开拓成人市场应对竞争[5] - 预计2026年生长激素业务触底反弹[5] - 依托品牌和临床覆盖优势维持市场地位[5]
上半年净利腰斩,三只松鼠港股IPO遇“考题”
国际金融报· 2025-08-29 22:5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期营收同比增长7.94%至54.78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2] - 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52.22%至1.38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降幅达77.57%至5083万元[2] - 净利率为2.47%,较上年同期5.71%下降3.24个百分点[7] 主营业务分析 - 坚果品类收入27.31亿元,同比下跌1.03%,毛利率下滑2.64个百分点至23.91%[2] - 综合零食收入13.98亿元,同比增长49.7%[4] - 烘焙产品收入6.82亿元,同比增长11.96%[4] 渠道表现 - 线上渠道占比78.42%,销售收入42.95亿元,同比增长5.01%[5] - 抖音系平台收入增长20.75%至14.78亿元,天猫系平台收入下跌18.56%至8.82亿元[5] - 线下分销业务收入9.38亿元,同比增长40.21%,经销商数量增至2140家[5] - 线下门店收入同比下跌18.69%至1.87亿元[5] 成本与费用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5.11%至11.19亿元,销售费用率20.43%同比提升2.81个百分点[7] - 推广费及平台服务费从6.07亿元增长超25%至7.61亿元[7] - 坚果原料成本因国际形势影响上涨[2] 战略与行业背景 - 公司提出2026年实现营收200亿元目标,其中线上线下各占100亿元[5] - 线下推行"双百"战略:百万终端铺市和百亿分销业务规模[5] - 休闲食品行业竞争白热化,量贩零食店凭借低价策略挤压传统品牌市场份额[4] - 港股IPO计划旨在优化"制造、品牌、零售"一体化布局[8]
恒指公司:恒生创新药指数年初至今上升116% 显著跑赢大市
智通财经网· 2025-08-29 14:27
恒生创新药指数表现 - 恒生创新药指数在连续4年下跌后,2025年有望实现自2020年以来首个上升年度,年初至8月22日上升116% [1] - 指数跑赢恒生综合指数30.5%的升幅和医疗保健业91.2%的升幅,达到2021年12月以来最高水平 [1][3] 医疗保健行业表现 - 医疗保健业成为恒生综合指数中表现最佳行业,年初至8月22日升幅达91.2% [5] - 原材料业(+73.1%)和资讯科技业(+44%)紧随其后,能源业(+4%)和公用事业(+3%)表现落后 [5] 医疗保健业IPO市场 - 2025年港股首日表现最佳的前5家IPO均来自医疗保健业,升幅介于78.7%至206.5% [9] - 医疗保健相关IPO首日平均升幅达49.3%,显著高于整体IPO市场18.4%的平均表现 [9] - 药品及生物科技IPO表现尤为突出,首日平均升幅达58.3% [9] - 医疗保健业IPO募集资金达207亿港元,较2024年全年增长299%,为2021年以来最高水平 [9] - 药品及生物科技IPO集资额达194亿港元,占医疗保健业IPO总额的93% [9] 指数编算方法调整 - 恒生创新药指数于2025年8月11日实施编算方法调整,新增南向互联互通交易资格要求 [13] - 剔除主营业务在医药外包行业(CXO)的公司,包括CRO、CMO和CDMO企业 [13] - 调整后生物技术权重从62%降至54%,药品权重从38%升至46% [14] - 指数成份股数量减少7只,全部来自生物技术业务子类别 [14]
专为科技类企业准备的港股IPO攻略来了!
梧桐树下V· 2025-08-28 21:41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内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 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 [1] - 2025年6月单月有15家新股在香港上市 7月初出现单日5家公司同日挂牌盛况 当前在审申请约200家 [1] 适用对象 - 特专科技公司包括人工智能、芯片、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 [3][5] - 生物科技公司包括创新药、医疗器械等领域 [3][5] - 尤其适用于处于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3] 上市条件要求 - 行业属性需属于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5] - 特专科技公司过去三年研发开支需占总成本≥15% [5] - 生物科技公司需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 [5] - 允许未盈利、无收入 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 [5] 审核流程与时间 - 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 [11] - 快速通道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4] - 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关联交易、股权结构清晰度) [11] 专属服务支持 - 提供一对一辅导 包括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3] - 符合条件企业可申请快速通道特权(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 [14] - 允许同股不同权(WVR)设计 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 [15] 材料准备要求 - 需提交公司简介(含核心技术、研发进展、商业化计划) [18] - 需提供财务数据(未来3年现金流预测、研发开支明细) [18] - 需准备法律文件(知识产权清单、核心团队背景) [18] - 敏感技术细节、客户名单、未公开合作无需公开 [18] 常见问题规避 - 技术描述需附第三方技术认证或合作方背书 [17] - 关联交易需提前切割或披露价格公允性证明 [19][20] - 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 [22] 上市后持续合规 - 必须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和重大合作 [22] - 可申请豁免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细节 [22] - 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 最快1周获批 [24] 跨市场对比分析 - 港股审核周期3-6个月 A股6-12个月 美股4-8个月 [25] - 港股估值水平中等(PE 20-30倍) A股较高(PE 30-50倍) 美股高(PE 50-100倍) [25] - 港股信息披露压力低(可保密至聆讯后) A股高(全程公开) 美股极高(需应对做空机构)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