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港股IPO
icon
搜索文档
一周港股IPO:麦济生物、奥克斯电气、挚达科技3家递表,维立志博启动招股
财经网· 2025-07-22 02:11
港股IPO市场动态 - 上周共有3家公司递表,1家公司招股,暂无公司通过聆讯或新股上市 [1] - 递表公司包括麦济生物、奥克斯电气和挚达科技 [2][3][4] - 招股公司为维立志博-B,拟全球发售3205.44万股H股,每股31.6-35.0港元 [5] - 维立志博引入9位基石投资者,累计认购6900万美元(约5.416亿港元) [6] 递表公司详情 麦济生物 - 专注于创新生物制剂研发,针对过敏性及自身免疫疾病 [2] - 拥有8款创新候选产品,核心产品MG-K10针对特应性皮炎及哮喘等适应症 [2] -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三个月营收分别为872.2万、2.4万和0元 [2] - 同期研发开支为1.66亿、1.50亿和0.24亿元,净亏损2.53亿、1.78亿和0.27亿元 [2] 奥克斯电气 - 全球第五大空调提供商,2024年市场份额7.1% [3]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95.28亿、248.32亿、297.59亿元 [3] - 同期利润分别为14.42亿、24.87亿、29.1亿元 [3] 挚达科技 - 全球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销量第一,全球市场份额9.0% [4]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6.97亿、6.71亿、5.93亿元 [4] - 同期亏损分别为2514.7万、5811.6万、约2.36亿元 [4] 港股市场整体情况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募集金额1067亿港元,同比上升688% [7] - 再融资市场募集金额1437亿港元,同比上升210% [7] - 目前递交申请企业超过200家,涵盖传统行业和新经济行业 [8] - 预计2025年全年90-100家企业上市,筹资金额超2000亿港元 [8] 外资参与情况 - 外资基石投资者占比从2023年41.6%升至2025年上半年59.3% [9] - 外资基石投资金额从2023年64亿港元升至2025年上半年286亿港元 [9] - 外资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和新加坡的国际资产管理机构 [9] 港股结算制度改革 - 港股可能从"T+2"转向"T+1"结算周期 [10] - "T+1"可使资金周转率提升约20% [10] - 预计到2027年底全球88%股票市场采用"T+1"或"T+0"结算 [10]
百惠金控:A股赴港IPO持续升温 梳理港股IPO上市筹备要点
搜狐财经· 2025-07-21 18:29
来源:百惠金控动态 2025年以来,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潮持续高涨。据公开数据显示,仅7月上半月就有11家A股公司递交赴港上市备案申请。这一趋势的形成,与港交所近期 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优化密不可分。香港交易所不仅放宽了特专科技公司(如半导体、AI等)的盈利要求,还创新性地推出"科企专线"机制,允许企业以保 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这些举措显著降低了创新企业的上市门槛,为中国企业对接国际资本市场开辟了新通道。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计划赴港上 市。那么,百惠金控将就本文系统梳理有关港股IPO上市的筹备要点。 百惠金控:A股赴港IPO持续升温 梳理港股IPO上市筹备要点 一、确定香港交易所的上市要求 在启动IPO之前,企业必须全面了解香港交易所的上市标准,包括财务指标、公司治理、股权分布等要求。企业需评估自身是否符合条件,必要时调整业 务或股权结构以满足要求。 二、筹备上市核心文件 完成上市要求评估并确认达标后,企业需立即着手准备上市核心文件,主要包括招股说明书、财务报告、法律文件等。这些文件需要按照香港交易所的要 求进行编制和审核。此阶段企业需组建专业IPO中介结构(投行、律师、会计师等),确保文件合规且符合监管要求。 ...
港股IPO狂飙:200+企业排队抢滩
搜狐财经· 2025-07-18 23:18
主板上市主导 - 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场完成42宗新股上市 其中主板占比超95% [1] - 截至6月30日递表有效期内公司达211家 首次递表企业占比超80% 行业集中于科技 新消费和医药医疗领域 [1] 行业分布 - 软件服务行业排队企业最多 达66家 占比31% [2] - 医疗保健行业40家 占比19% 生物科技公司表现突出 [2] - 工业制造行业31家 占比15% 涵盖智能制造 物流机器人等领域 [2] A股企业赴港动态 - 超180家A股企业排队港股IPO 包括立讯精密等"果链三巨头" [3] - 多家A股分拆科技 医药子公司赴港上市 [3] 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集资额达1071亿港元 同比激增700% [5] - 香港市场集资额跃居全球第一 超越纽约和纳斯达克交易所 [5] 上市流程框架 - H股模式需保持境内股权结构 上市后全流通需额外申请 [9] - 红筹模式通过境外控股公司上市 适合需融资灵活性或外资限制行业 [9] - 前期筹备需6-12个月 包括模式选择 团队组建和合规整改 [9][10][11] 申请与审核 - 港交所审核通常进行2-3轮问询 关注财务真实性 业务可持续性和合规风险 [14] - H股需向中国证监会提交备案 平均周期约200天 [14] - 红筹模式需符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要求 [15] 发行与上市 - 发行结构通常国际配售占90% 公开发售占10% [16] - 首日可设置"绿鞋机制"稳定股价 2023年新股平均募资额约10亿港元 [17] 上市后管理 - 需定期披露年报 中报及重大事项 [18] - 需遵守持续合规要求 防范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风险 [18]
140位投资人眼中的2025上半年
钛媒体APP· 2025-07-18 19:57
市场情绪与投资节奏 - 一级市场呈现"理性回暖"态势,投资人表现出"带着冷静的信心",出手节奏加快但标准更高[2] - 2025年上半年"零出手"机构比例大幅下降,部分活跃VC基金已投资接近15个或更多新项目[4] - 超过1/3投资人计划未来6个月内"显著增加"出手次数,"显著减少"比例较去年Q3下降超10个百分点[18] 赛道热度与估值变化 - AI与具身智能仍是最热赛道,但估值分歧加剧,部分具身项目A轮估值达10亿人民币但商业回报路径不清晰[6][7][20] - 消费、半导体、新能源板块呈现"低估中的机会",消费赛道因港股消费股反弹出现结构性抄底窗口[7] - 航空航天及低空经济赛道活跃度从第一位降至第三,新能源与新材料、新能源车与医疗赛道整体低迷[24] 退出路径与港股IPO - 港股超越A股成为最主流退出通道,过半人民币机构倾向推动被投企业港股IPO[8] - 推动港股IPO三大原因:流程确定性高、流动性改善明显、发行估值合理[13] - 近50%投资人预计2025年港股IPO数量和融资金额将超去年同期,70%受访者已推动企业加快IPO准备[15] 医疗投资策略转变 - 医疗投资从"冷观"转向"精选",形成三大策略:聚焦盈利项目、关注AI+医疗交叉创新、采用PE+并购逻辑[25][27] - 仿制药、器械、专科医院等盈利项目受青睐,AI4S、AI制药、脑机接口等科技+医疗方向成为焦点[27] 出海战略与区域变化 - 北美市场关注度从17%降至8.8%,东南亚与欧洲成为重点区域,东南亚因市场准入灵活、并购机会丰富受关注[29] - 34%投资人关注绿地投资形式出海,新能源领域出现投资海外电站资产趋势[33] - 品牌与文化类出海项目受关注,如AI玩具、智能硬件等产品,要求收入达5亿以上且具备出海属性[33] 具身智能与AI领域 - 具身智能赛道因融合AI大模型与机器人技术吸引多家机构入局,但多数公司仍停留在demo阶段[20] - 投资人开始关注具身模型真实任务解决能力及商业化收入,同时聚焦芯片、关节等上游技术壁垒领域[20] - AI Agent方向关注度显著上升,尤其看好面向C端或Prosumer群体、具备出海能力的产品公司[22]
高盛:海外基石投资者成港股IPO融资主力军,贡献42%募资额
环球网· 2025-07-18 10:52
港股IPO市场增长 - 2025年港股IPO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基石投资者认购金额占全年港股IPO募资总额的42% 其中海外投资者贡献占比高达三分之二 [1] - 2025年上半年港股主板共完成42宗IPO 募资总额达1067亿港元 同比激增超220% 暂列全球第一 [1] - 约85%的新股在上市前成功引入基石投资者 平均每家IPO引入4.4名基石 超四成项目引入5家以上基石机构 [1] 主要资金吸纳方 - 宁德时代募资410亿港元 恒瑞医药募资98.9亿港元等超大型A+H上市项目成为主要资金吸纳方 [1] - 海外基石投资者在这些项目中占比显著 [1] 国际资本配置 - 全球长线资金(如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重新加码港股 [1] - 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信心回升 主要源于低估值吸引力、政策支持及科技行业创新红利 [1] - 当前港股估值较标普500折价约40% 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安全边际 [1] 多重利好因素 - 监管与制度优化 港交所放宽上市规则 支持特专科技公司及中概股回流 监管层积极推动A股公司赴港双重上市 [2] - 产业资本需求激增 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景气行业加速IPO融资 技术硬件与设备、汽车零部件、制药三大行业募资额居前三 [2] - 全球资金再配置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及地缘政治变化推动国际资本流向新兴市场 港股作为中国资产桥头堡成为首选 [2] 下半年预测 - 下半年港股IPO市场将延续活跃态势 全年募资额有望突破1500亿港元 [2] - 基石投资者持股比例(30%-50%)与IPO后市表现高度正相关 具备高增长潜力的科技股及稳定盈利的消费股将持续吸引资金 [2] A股与港股联动 - A股与港股的联动效应增强 高盛筛选出20只具备高盈利增长(2024-2026年EPS复合增长率>10%)及合理估值(PEG<2倍)的A股公司 预计其赴港上市计划将进一步激活跨境资本流动 [2] 个人投资者兴趣 - 个人投资者对港股IPO的兴趣显著提升 今年港股IPO需求-供给比平均为9% 远低于过去五年的25% [3] - 散户打新热情高涨 推动多只新股首日涨幅超10% 部分热门股三个月内回报率达41% [3]
奥克斯港股IPO获中国证监会备案
快讯· 2025-07-17 20:08
智通财经7月17日电,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司发布关于Aux Electric Co.,Ltd.(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境 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公司拟发行不超过517,500,000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奥克斯港股IPO获中国证监会备案 ...
传塔斯汀筹备港股IPO,汉堡届的蜜雪冰城要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7-16 17:47
股权变更与上市筹备 - 公司近期进行股权变更和注册资本增加 注册资本从103万元增至1 18亿元 增幅约114倍 [1][2][4] - 企业类型从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港澳台法人独资 原股东集体退出 由香港公司Tasting (HK) Holdings Limited接手全部股权 [2][3] - 香港公司Tasting (HK) Holdings Limited于今年2月注册 由注册在开曼群岛的TASITING HOLDINGS LIMITED全资持有 [3]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成立于2017年12月15日 注册资本1 19亿元人民币 实缴资本110 85万元人民币 [3] - 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港澳台法人独资) 行业为商务服务业 人员规模500-999人 [3] - 参保人数994人 分支机构参保人数1292人 [3] 门店扩张与商业模式 - 公司采用"低门槛加盟+高周转小店"模型 目前在全国29个省份310个城市拥有9600家在营门店 [5][7] - 2022-2024年开店数分别为2315家、3769家和2338家 2024年已新开828家门店 [5] - 单店面积60-80㎡ 投资门槛45万元 客单价15-20元 SKU集中在12-14款现烤堡 [7] - 总部统一采购原材料 门店日销200-250份即可盈亏平衡 [7] 行业对比 - 公司扩张逻辑与蜜雪冰城相似 被称为"汉堡届的蜜雪冰城" [7] - 蜜雪冰城母公司蜜雪集团门店总数2022-2024年分别为28983家、37565家和46479家 [7] - 蜜雪集团上市首日股价收盘涨43 21% [7]
大众口腔成功登陆港交所 2025年已有3家湖北企业港股上市
长江商报· 2025-07-15 07:53
大众口腔上市及业务概况 - 公司于2025年在港交所上市 股票代码02651 成为2025年第三家登陆港股的湖北企业 [1] - 募资总额2.17亿港元 扣除费用后净额1.78亿港元 发行价20港元 开盘价24港元(较发行价上涨20%) 7月14日报收16.94港元 [3] - 募资用途分配:35%用于新建医疗机构 25%用于收购 10%升级现有机构 10%优化IT系统 10%发展医疗团队 10%营运资金 [3] - 公司运营92家机构(4家医院/80家门诊部/8家诊所) 覆盖湖北湖南8个城市 2023年华中地区民营口腔市场份额2.6%排名第一 [2]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09亿元/4.42亿元/4.07亿元 调整后净利润5938万元/7042万元/6835万元 2024年业绩回落主因消费降级及行业竞争加剧 [2] - 2024年收入结构:综合牙科诊疗占比53.4%(2.17亿元) 口腔种植占比28.4%(1.16亿元) 口腔正畸占比18.2%(7412万元) [2] 湖北企业港股IPO动态 - 2025年已有元光科技/香江电器/大众口腔三家湖北企业港股上市 翰思艾泰/聚智科技两家在排队 [1] - 元光科技(车来了母公司)6月10日上市 募资用于AI基础模型开发/技术栈升级/市场营销/人才招聘 国内公交时序数据服务市场份额前三 [4] - 香江电器6月25日上市 2024年营收15.02亿元(同比+26.36%) 净利润1.40亿元(同比+15.61%) 产品销往70国 北美为最大市场 [4] - 翰思艾泰为二次递表生物科技公司 拥有10款候选产品管线 聚智科技为母婴电子制造商 招股书或于7月17日失效 [5]
一周港股IPO:星源材质等3家递表,蓝思科技等6股上市
财经网· 2025-07-14 18:35
港股市场动态 - 上周共有3家公司递表 暂无公司通过聆讯 1家公司招股 6只新股上市 [1] 递表公司概况 星源材质 - 锂离子电池隔膜制造商 中国首家掌握干法单向拉伸技术 2024年干法隔膜出货量全球第一 [2] - 2022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28.67亿 29.82亿 35.06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7.48亿 5.94亿 3.71亿元 [2] - 2025年前三个月营收8.81亿元 净利润0.51亿元 [2] 老乡鸡 - 中式快餐连锁品牌 2024年在中式快餐行业市占率0.9%排名第一 快餐行业市占率0.5%排名第八 [3] - 截至2025年4月30日拥有1564家门店 其中直营911家 加盟653家 2025年新增85家 [3] - 2022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45.28亿 56.51亿 62.88亿元 利润分别为2.52亿 3.75亿 4.09亿元 [4] - 2025年前四个月收入21.20亿元 利润1.74亿元 [4] 澜起科技 - 全球最大内存互连芯片供应商 2024年市占率36.8% [5] - 2022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36.72亿 22.86亿 36.39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12.99亿 4.51亿 13.41亿元 [5] - 2025年前三个月收入12.22亿元 净利润5.04亿元 [5] 招股情况 - 首钢朗泽重启招股 拟全球发售2015.98万股H股 发售价14.5-18.88港元/股 [6] - 无基石投资者参与 [7] 新股表现 - 富卫集团上市首日收盘38.40港元 涨幅1.05% [8] - 蓝思科技上市首日收盘19.84港元 涨幅9.13% [9] - 大众口腔上市首日收盘20.70港元 涨幅3.50% [10] - 讯众股份上市首日收盘13.58港元 涨幅0.22% [11] - 极智嘉-W上市首日收盘17.70港元 涨幅5.36% [12] - FORTIOR上市首日收盘139.80港元 涨幅16.02% [13] 港股市场数据 - 2025年前6个月日均成交额2402亿港元 同比上升118% [14] - 上半年恒指累计上涨20% 超4000点 创最大上半年点数涨幅 [14] - 前6个月44家新上市公司 同比上升47% 首次公开招股集资1071亿港元 同比上升699% [14] - 总集资额2808亿港元 同比上升322% 目前约200家企业申请在港IPO [14] 政策动态 - 香港证监会推动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 技术准备进展顺利 [15] - 力争近期公布实施细则 预计将带动人民币计价港股交易规模增长 [15]
港股IPO狂飙!科技类企业赴港IPO策略分享
梧桐树下V· 2025-07-12 20:52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内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吸引科技企业赴港上市 [1] - 新政适用于特专科技公司(如AI、芯片、新能源等)和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医疗器械等),尤其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3] - 特专科技公司需满足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生物科技公司需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 [6] - 允许未盈利、无收入企业上市,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合作意向书) [7] 上市条件与自测工具 - 行业属性需符合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4] - 特专科技领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半导体、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 [5] - 生物科技领域包括创新药研发、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 [6] - 企业可登录港交所官网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测,或通过邮件咨询港交所获取初步反馈 [8][9] 保密提交申请流程 - 与港交所签订NDA(保密协议),确保提交材料仅限审核团队可见 [11] - 提交PDF加密文件至港交所指定系统,材料包括招股书、技术资料等 [12][13] - 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 [14] - 保密期持续至通过上市聆讯前,聆讯通过后需公开招股书 [14] 专属服务与快速通道 - 企业可预约港交所专家团队获得一对一辅导,包括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6] - 符合条件的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可申请快速通道,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7] - 允许同股不同权(WVR)设计,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无需额外证明"创新性" [18] 常见问题与避坑指南 - 技术描述需附第三方认证或合作方背书,避免空洞表述 [21] - 关联交易需提前切割或披露价格公允性证明 [22][23] - 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并披露投资协议条款 [25] 上市后合规要求 - 必须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和重大合作,敏感技术细节可申请豁免披露 [27] - 建议发布季度研发简报和定期与分析师沟通以维护市值 [28] - 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港股科企专线无盈利要求,审核周期3-6个月,估值中等(PE 20-30倍),信息披露要求较低 [30] - A股科创板无盈利要求但需研发投入达标,审核周期6-12个月,估值较高(PE 30-50倍) [30] - 美股纳斯达克无盈利要求,审核周期4-8个月,估值高(PE 50-100倍),但需应对SEC问询和做空机构 [30][31] 课程内容概述 - 课程《科技类企业港股IPO通关》涵盖18C上市条件、Pre-IPO融资策略及12类审核雷区应对 [31][33] - 主讲嘉宾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晴川律师,专注于资本市场和PE投资,尤其在半导体行业有丰富经验 [35] - 课程时长2小时36分钟,共7节课,提供案例分析和监管逻辑解析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