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转型

搜索文档
看好港股和A股!摩根大通:中国进行了最深刻、广泛的一轮政策调整
天天基金网· 2025-05-22 13:25
摩根大通全球中国峰会核心观点 - 摩根大通第21届全球中国峰会以"资本为桥 连通世界"为主题 汇聚来自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 1400多家企业的超过2800名参会者 [1] 中国经济展望 - 摩根大通上调中国2025年经济增速预测 由4 1%上调至4 8% 因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后关税好于预期 美国对中国平均实际有效关税税率下调至41% 中国对美国税率约28% [3] - 2024年进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30% 拉动GDP增长1 5个百分点 2025年进出口贡献率预计大幅减弱 但消费与投资贡献率将上升 [3] - 中国进行了最深刻 最广泛的一轮政策调整 2024年9月至12月为上半场 2025年进入下半场 特征包括:财政政策扩张支持稳增长 货币政策有进一步降息降准必要 经济结构再平衡以扩大内需和消费为首要任务 [4] - 2025年财政政策更为积极 预算赤字率首次达GDP的4% 政府发债规模大幅升高 "以旧换新"规模从1500亿元翻倍至3000亿元 [4] -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存在亮点与挑战 DeepSeek出现提振市场对创新能力的信心 新经济领域如IT AI表现强劲 但国内消费整体仍偏弱 4月零售消费显著低于预期 [5] 中国股票市场展望 - 中国股票在2024年触底 2025年将继续向好 目前是逢低吸纳时机 市场可能在90天贸易谈判结束后出现区间突破 [6][8] - 最看好港股 A股也有不错表现 但对A股需考虑业绩较弱 估值较高的现状 [8] - MSCI中国指数目标点位:悲观70点 中性80点 乐观89点 沪深300指数基准目标4150点 悲观3800点 乐观4420点 [8] 行业及主题投资建议 - 持续看好互联网和医疗卫生行业 医疗行业可能受益于美国医疗改革对药品价格下调 利好中国创新药发展 [7] - 2024年底IT行业为首选 但近期因估值和预期已在高位 评级从超配调至中性 [7] - 建议低配电力和能源行业 [8] - 市场尚未充分交易的主题包括产能过剩行业整合 金融行业市场准入和开放 类似1998年日本东证指数金融改革后的市场走强 [7] - 部分出口导向型行业如服装 鞋帽 家具 家电可能面临风险 因对美出口占比较大且难以在国内消化 [7]
摩根大通:看好中国股票,预计A股“退一步进两步”
新华财经· 2025-05-22 12:49
新华财经上海5月22日电在2025摩根大通全球中国峰会媒体见面会上,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大 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摩根大通首席亚洲及中国股票策略师刘鸣镝对中国经济前景及A股、港股 市场表达了乐观情绪。 朱海斌认为,中国这两年进行了最深刻、最广泛的一轮政策调整,2024年9月至12月仅是这一轮政策调 整的上半场,而2025年以来进入下半场。他认为本轮政策调整呈现三方面特征:财政政策方面,中央财 政仍有空间,通过扩张支持稳增长;货币政策方面,他认为当前仍有进一步降息降准的必要,且自2024 年9月后,央行将稳定地产、资本市场作为金融稳定政策的优先内容;经济结构再平衡方面,扩大内 需、扩大消费成为主要经济工作任务之首。 朱海斌表示,尽管存在挑战,但中国经济仍可以看到很多亮点。首先,今年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 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来讲,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创新能力重新评估,提振了市场在这方面的信心。此外, 从4月份的数据来看,新经济领域尤其是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强劲,如信息技术(IT)、人工智能(AI) 等;消费领域中,表现比较好的是技术创新的行业,包括IT、AI等;同时,政府政策优先支持的领域表 现仍然非常 ...
北水动向|北水成交净买入10.95亿 内资继续加仓建行(00939) 本周累计净买入超34亿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5-16 18:04
智通财经APP获悉,5月16日港股市场,北水成交净买入10.95亿港元,其中港股通(沪)成交净买入21.2亿 港元,港股通(深)成交净卖出10.25亿港元。 北水净买入最多的个股是建设银行(00939)、吉利汽车(00175)、美团-W(03690)。北水净卖出最多的个股 是盈富基金(02800)、腾讯(00700)、小米集团-W(01810)。 | 股票名称 | 买入额 | 卖出额 | 买卖总额 | | --- | --- | --- | --- | | | | | 净流入 | | 阿里巴巴-W HK 09988 | 39.56亿 | 33.85 乙 | 73.41亿 +5.72 乙 | | 腾讯控股 | 13.09亿 | 17.61 乙 | 30.70亿 | | HK 00700 | | | -4.53 Z | | 小米集团-W | 11.54 乙 | 15.73 乙 | 27.27 亿 | | HK 01810 | | | -4.201Z | | 美团-W | 11.52 乙 | 8.26亿 | 19.78亿 | | HK 03690 | | | +3.26 乙 | | 建设银行 | 14.64 Z | ...
银行配置策略报告系列一:四维度再看当下银行配置机会-20250515
华创证券· 2025-05-15 14:11
报告核心观点 - 2025年支撑银行股上涨因素从两维度扩容至四维度,共振支撑后续银行整体仓位提升,建议重视银行板块配置机会 [6] 各目录总结 维度一:银行股红利稳健属性凸出 银行盈利稳健性+分红持续性:平均股息率4 - 5% - 银行Q1核心营收增长边际改善,预计全年业绩增长平稳 1Q25上市银行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 -1.7%、 -1.2%,核心营收能力边际改善,其他非息收入支撑作用减弱,资产质量总体稳定但零售和小微风险仍在暴露 [10] - 不同类型银行营收和业绩增速有差异 城农商行整体营收增速降幅较国股行大,但业绩增速降幅较小,且不同区域城农商行业绩增速分化大 [11] - 银行整体分红率提升,平均股息率水平仍超4.3% 24年所有A股上市银行均分红,平均分红率较23年提高0.8pct至26.1%,假设25年分红率与24年一致,行业平均股息率仍超4.3%,7家上市银行25E股息率超5% [16] 大行注资+行业资产质量持续改善:夯实风险底线 - 行业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A股上市银行25Q1不良率环比24年末持平于1.16%,拨备覆盖率环比24年末下降7.9pct至287.7%,前瞻性指标略有波动 [20] - 财政部战略投资国有银行 2025年首批落地四家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定增完成后静态提升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0.86%/0.48%/1.27%/1.51%至13.06%/14.96%/11.51%/11.07% [28] 维度二:公募基金改革带来银行仓位提升空间 - 基金收益考核权重上升 引导公募基金向业绩基准指数持仓标配,业绩比较基准的选择对后续基金投资风格与选股有影响 [30] - 公募基金历史深度欠配银行 截止1Q25,全市场普通股票型基金 + 偏股混合型基金规模在2.6万亿,股票持仓在2.28万亿 25Q1主动权益型基金配置银行的比例在3.2%,按行业平均基准标配可给银行板块带来增量资金规模2227亿元 [31][32] - 大部分银行个股均有低配 低配比例前五的A股银行有招商银行(标配差规模351亿)、兴业银行(标配差规模236亿)、工商银行(标配差规模220亿)、建设银行(标配差规模158亿)、中国银行(140亿) [34] 维度三:中长期资金入市持续带来增量资金 - 2025年中长期资金入市提速 险资长期投资试点规模不断扩容,已批复和落地的两批险资长期投资试点规模合计近2000亿 [6] - 2025年险资举牌提速 2025年至今险资举牌案例达14起(2024年全年共20起),其中银行股举牌7起,银行股对中长期资金有较强吸引力 [6] 维度四:中长期经济结构性转型带来的板块ROE中枢提升机会 - 当前银行业ROE仍维持在9%以上 行业净息差自2020年来快速收窄,但资产质量优异带来的信用成本下行和利率下降带来的非息收入增加缓释了ROE的降幅 [6] - 行业ROE降幅会进一步趋缓并逐步企稳 预计净息差降幅逐年收窄,银行信用成本仍有下降空间,在当前宏观环境不发生其他变化情况下行业ROE预计稳定在8 - 9%的中枢,若经济结构加速转型或宏观经济企稳向上,行业ROE会企稳并趋于上行 [6][7] 投资建议:重视银行股的配置 - 一揽子配置 关注国有大行(A + H)+稳健股份行如招商银行(A + H)、中信银行(A + H)、兴业银行 + 区域优质且有较高拨备覆盖率的中小行如江苏银行、成都银行、沪农商行、渝农商行,同时关注低估值股份行ROE提升的空间和机会,如浦发银行 [7] - 关注顺周期策略空间和机会 若政策促动经济结构转型,带动地产和消费回暖,看好招商银行、宁波银行、中信银行、重庆银行、常熟银行、瑞丰银行、平安银行 [7]
中国未雨绸缪压倒了特朗普
36氪· 2025-05-15 12:17
经济结构转型 - 中国自2018年以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目标是打造不依赖美国的经济体系 核心策略包括减少对美出口依赖和科技自立自强 [1][4] - 2018至2024年间中国对非美国家出口额新增超1万亿美元 总出口额达3.6万亿美元 新增部分相当于年对美出口额的两倍 [2] - 在进口领域实施多元化战略 大豆转向巴西等国采购 小麦通过支援中亚生产技术开发降低对美依赖 [4] 关税战动态 - 美国对华追加关税从145%降至30% 其中基础税率10%叠加20%药品管制关税 小额货物关税从120%或100美元/件降至54% [1] - 中国采取对等反制策略 美方将关税从34%逐步提升至145%后 中方均以同等幅度回应 最终迫使美方让步 [1] - 电脑和智能手机未被纳入关税清单 但相关产业链已开始向海外转移 [7] 科技与产业战略 - 稀土成为关键战略筹码 中国控制全球70%稀土生产和90%冶炼产能 直接影响美国高科技及军工产业 [6] - 电商平台SHEIN和Temu代表的"小额货物"出口面临工厂迁移或倒闭风险 可能引发短期失业潮 [7] - 产业结构加速向高端转型 旨在应对技术禁运并摆脱劳动密集型出口模式 [4] 地缘政治关联 - 经济脱钩战略与台湾问题直接关联 中国将减少对美依赖视为实现统一的前提条件 [6] - 俄乌战争后制裁案例强化了中国对经济自主的紧迫性 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被视为关键时间节点 [4][6] 贸易战影响评估 - 美国若维持高关税可能导致2024年底圣诞购物季商品短缺 暴露政策失效风险 [6] - 特朗普"威胁式谈判"策略在中国系统性准备面前失效 美方强势形象受损 [6] - 当前30%关税仍对中国出口产业构成压力 未来谈判存在不确定性 [6]
中国未雨绸缪压倒了特朗普
日经中文网· 2025-05-15 11:06
(Reuters) 桃井裕理:中国之所以强硬,是因为中国从第一次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以来,历经七年推进了相关准 备,核心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打造没有美国也能生存的经济。2018年至今新增出口额超过1万亿美 元,相当于中国每年对美出口额的两倍…… 桃井裕理: 特朗普政府于美国东部时间14日凌晨0点1分(北京时间下午12点1分)将对中国的追加关税 从145%下调了115%。对800美元以下的小额货物征收120%的关税或每件100美元的关税,也一并降至 54%。面对中国的反制,美国并未再反击,而是退让了。 美国对中国的追加关税目前是10%的基础对等关税税率,再加上之前以打击非法药品为名设定的20%, 总共为30%。 特朗普于4月2日宣布对中国征收34%的对等关税,中国则采取了全面抗争的姿态而非谈判解决。美国将 对等关税提高至84%、125%,中国就以相同水平回应,最终美方对中方的追加关税达到了145%。 中国之所以强硬,是因为中国从第一次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以来,历经七年推进了相关准备,其核心是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打造没有美国也能生存的经济。 中国对美以外国家的出口额在2018年至今的六年间增加了超过1万亿美元,总出口 ...
4月金融数据出炉 支持实体经济“稳”又“实”
央视网· 2025-05-15 08:15
金融总量增长 - 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约325万亿元 同比增长8% 保持较高水平 [2] -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约424万亿元 同比增长8.7% 增速有所抬升 [2] 政府债券与财政支持 - 政府债券发行加快是最主要的拉动因素 [3] - 财政支持力度大 发债节奏快 支持扩内需 宽信用 对社会融资规模形成有力支撑 [3] 信贷增长与实体经济 - 1到4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0.06万亿元 信贷保持较快增长 [4] - 4月末人民币贷款增速明显高于名义经济增速 还原地方债务置换影响后 贷款支持力度比统计数据更高 [6] 融资成本 - 4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2% 比上月低约4个基点 [6] - 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1% [6] 信贷结构改善 - 4月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1.9%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8.5% 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7] - 信贷增量投向明显改变 带动信贷存量结构优化 [9] 企业与居民贷款占比变化 - 企业贷款占比由2021年年初约63%升至约68% 居民贷款占比由37%左右降至32%左右 [10] - 小微企业占全部企业贷款比重由31%左右升至38%左右 大中型企业贷款占比由69%左右降至62%左右 [11] 行业投向变化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由5.1%升至9.3%左右 消费类行业占比由9.6%升至11.2%左右 [11] - 房地产和建筑业占比由15.9%降至13%左右 [11] - 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 文体娱乐 教育培训等重点服务消费行业的金融支持 [11]
信贷结构亮点频现,一揽子政策发力赋能经济
第一财经· 2025-05-14 20:06
宏观经济韧性 - 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抬升 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2% 还原地方债务置换影响后超8% [1] - 前4个月人民币计价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4% 美元计价进出口同比增长1.3% 增速较一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 [1] - 4月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速8.1% 高于过去10年季节性均值 对非美国家转口贸易高增速抵消美国加征关税冲击 [1] 信贷结构优化 - 1~4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0.06万亿元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4.31万亿元(同比+11.9%)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4.71万亿元(同比+8.5%) [3] - 企业贷款占比从2021年63%升至68% 居民贷款占比从37%降至32% 反映资金更多投向实体企业 [4] - 小微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比重从31%升至38% 制造业贷款占中长期贷款比重从5.1%升至9.3% 房地产建筑业占比从15.9%降至13% [5] 金融政策导向 - 央行聚焦"五篇大文章" 通过利率下行和结构性工具创新激发内需 推动金融总量合理增长 [8] - 科技与消费成为政策主线 再贷款工具持续优化 支持领域随经济转型动态调整 [9] - 5月推出降准降息及结构性工具组合 强化对重点领域信贷支持 政策组合覆盖面和传导效率提升 [8][9] 消费金融发展 - 消费类行业贷款占中长期贷款比重从9.6%升至11.2% 政策重点转向支持高品质消费品供给 [5] - 促消费需供需两端协同 供给端增加高质量消费品 需求端改善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 [6] - 消费金融需拓展场景确保贷款真实用途 银行通过下沉服务和理性定价实现可持续发展 [6]
央行:居民买房投资更趋理性
第一财经· 2025-05-14 17:29
信贷结构变化 - 企业贷款占比由63%升至约68%,居民贷款占比由37%降至约32%,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企业 [1] - 居民融资需求下降与买房投资等行为更趋理性有关 [1] 行业投向调整 - 制造业在中长期贷款中占比由5.1%升至约9.3% [1] - 消费类行业在中长期贷款中占比由9.6%升至约11.2% [1] - 房地产和建筑业在中长期贷款中占比由15.9%降至约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