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车联网
icon
搜索文档
光模块,掘金下一代数据基础设施蓝海丨热门赛道
创业邦· 2025-10-12 09:08
行业定义与概述 - 光模块是一种利用光信号实现高速数据传输的光电器件,核心功能是完成电信号与光信号的转换,是光通信网络的关键接口 [6] - 光模块已渗透到多类网络设备中,包括数据中心、电信网络、企业园区和超算中心,承担高速互联、稳定传输和低时延大容量通信需求 [7] - 光模块主要由光芯片、电芯片、封装和散热系统组成,其演进遵循速率提升与封装优化两大方向,速率从10G发展到400G甚至更高,封装技术向硅光集成与共封装光学发展 [7][9]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是光芯片、电子芯片、封装材料等核心器件供应商;中游是光模块制造商负责封装测试;下游面向数据中心、通信运营商和企业用户 [9] - 上游核心环节包括激光器、光探测器、调制器、高速电路芯片以及关键材料,这些器件直接影响光模块的性能、速率和成本 [10] - 中游环节是光模块的制造与集成阶段,先进技术如硅光集成和共封装光学正在推动光模块向更高带宽、更低功耗方向发展 [10] - 下游应用市场包括数据中心、5G及未来6G通信网络、高性能计算中心和企业园区网,未来将扩展到超算互联、工业互联网及智能交通等领域 [11] 行业融资趋势 - 2020年至2024年光模块领域融资事件数量经历波动,从2020年的59起降至2023年的26起,但2024年反弹至31起,同时融资金额大幅跃升,创下阶段性新高 [11] - 融资趋势表明资本由早期广撒网的策略,转而重点押注技术领先、具备大规模量产和商业化落地能力的头部企业,资源向优势标的集中的趋势明显 [11] 重点公司分析:埃尔法光电 - 公司成立于2016年8月,专注于下一代光电模块与光引擎产品,拥有从芯片研发设计到封装测试量产的全链条技术能力,已获得100多项专利 [13] - 核心技术方案使光模块成本下降70%,通过自研亚微米级COB封装技术和光器件自主开模,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稳定性 [13] - 消费级光模块出货量位居国内第一,并在医疗、具身智能和专业音视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已进入行业巨头的供应体系,实现大批量供应 [13] - 于2025年9月完成数千万人民币的C+轮融资,由投控东海投资,资金将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规模化应用 [13][15] 重点公司分析:微见智能 - 公司成立于2019年12月,专注于高精度复杂工艺芯片封装设备研发与制造,产品线主要包括MV系列高精度固晶机,支持第三代半导体芯片的封装工艺需求 [16] - 已积累82项专利和3项软件著作权,产品已通过全球头部客户产线验证,实现批量出货,服务覆盖光通信、5G射频等前沿领域,已合作全球十大光器件厂商中的7家 [17] - 2025年8月完成过亿元B轮融资,由前海金控、明势创投、力合科创联合投资,资金将用于深化先进封装研发并加速全球市场渗透 [17][19] 重点公司分析:新菲光 - 公司成立于2020年10月,是欧菲光集团旗下专注于光通信模块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覆盖从10G到1.6T及更高速率的光模块 [20] - 以"全自动生产+数字化制造"为核心技术路线,产品已通过全球头部客户产线验证,服务谷歌、亚马逊、腾讯、华为等知名企业 [20] - 技术突破显著:2021年完成100G以内品类量产,2022年实现400G品类量产,2023年完成800G硅光产品量产,并计划于2024年推出1.6T光模块 [20] - 2025年1月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为中金公司,资金主要用于技术研发与产能提升,计划进一步扩大在高速光模块市场的领先优势 [21][23] 行业热点与动态 - 2025年9月,鼎通科技拟投资不超过1500万美元在越南建厂,重点布局光模块液冷散热器等产品 [25] - 2025年9月,华工科技发布行业首款3.2T CPO光引擎,通过独特的光电封装技术让信号传输距离缩短90%,有效解决数据传输延迟痛点 [29] - 2025年8月,新易盛发布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4.37亿元,同比增长282.64%;归母净利润39.42亿元,同比增长355.86% [29] - 2025年8月,华工科技光电子研创园一期在武汉光谷投产,全面达产后年产光模块将超4000万只,产值预计超300亿元 [30] - 2025年1月,三部门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推动国家枢纽节点和需求地之间400G/800G高带宽全光连接 [32]
“聪明人才不走,在中国赢了才是真的赢了”
观察者网· 2025-10-11 19:35
文章核心观点 - 跨国车企必须留在中国市场以维持全球竞争力 中国市场竞争被视为应对全球中国品牌扩张的关键训练营 [1] - 提前从中国市场撤退将导致跨国车企在全球竞争中更易被中国品牌击垮 而留华竞争可积累宝贵实战经验 [1] - 中国本土品牌已从学生转变为老师 在华竞争虽艰难但能锤炼跨国车企的全球竞争能力 [10] 中国市场竞争格局演变 - 国际品牌在中国轻型汽车销量占比从2020年的60%以上萎缩至2024年的约35% 市场份额被本土品牌主导 [6] - 中国本土车企崛起得益于掌握真正尖端前沿技术 并拥有强大的本土生态系统支持 包括宁德时代 百度 小米等在电池 自动驾驶 车联网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6] - 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产品的青睐源于其能更精准贴合本地需求与偏好 超越爱国情怀因素 [6] 跨国车企在华战略调整与成效 - 日产和通用汽车初期将海外设计的电动汽车引入中国失败 后调整为依托本土合作伙伴 推出由中国工程师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的电动汽车 [4][5] - 日产自2018年起在华销量腰斩后 通过推出中国本土研发的纯电动轿车实现销量下滑趋势逆转 通用汽车也为别克Electra子品牌打造本土研发的新电动汽车平台 [5] - 丰田 奥迪 雷诺 大众 福特等车企纷纷加入本土化研发阵营 并取得成功 [5] - 新产品充分利用中国本土技术优势 实现低成本与高科技结合 上市周期缩短至20个月以内 远快于过去动辄数年的节奏 [5] - 车企理念从扎根中国服务中国演变为立足中国服务世界 计划基于中国灵感启发的架构打造全球产品 [5] 中国车企全球扩张态势 - 中国车企已开始向欧洲 南美 东南亚 日本 印度等全球市场布局 抢占市场份额 [7] - 比亚迪等雄心勃勃的企业未来可能进军目前仍受限的美国市场 [7] - 西方车企终究无法避免与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进行正面竞争 [8] 行业专家评论与共识 - 行业专家将中国市场竞争影响比喻为先有地震后有海啸 西方本土市场的传统车企尚未真正领教过中国低成本竞争的全面冲击 [2] - 抗住压力守住中国市场的跨国车企 将凭借实战经验成为应对全球中国竞争海啸时准备最充分的群体 [2]
美股异动|高通股价遭重挫因收购调查引发反垄断风暴
新浪财经· 2025-10-11 07:00
股价表现与调查起因 - 高通公司股价在10月10日连续两天下跌,跌幅高达7.29%,创下自2025年8月以来的新低 [1] - 股价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高通未依法申报收购Autotalks公司进行反垄断立案调查 [1] 收购标的与业务整合 - 被收购公司Autotalks是一家专注于车联网通信芯片研发的无晶圆半导体公司,其芯片广泛应用于智能驾驶和道路安全 [1] - 收购完成后,Autotalks的技术与团队被整合到高通的骁龙数字底盘平台,旨在增强其车载通信和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能力 [1] 监管审查背景 - 由于收购涉及车载通信核心技术,此前在欧美多个地区已引发一系列反垄断审查 [1] - 欧盟、美国和英国也曾对这次收购表达过担忧,反映出多辖区监管协同对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普遍焦虑 [2]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高通公司业务已从最初的移动芯片扩展到AI、汽车、物联网等全方位场景 [1] - 高通的技术解决方案深入中国智能手机产业链核心环节,并在汽车行业支撑了210多款中国品牌车型的落地应用 [1] - 高通2024财年营业收入达到389.6亿美元,其中46%来自中国市场 [2] 行业影响与趋势 - 车联网标准和通信协议正逐步由少数技术提供商掌控,整车厂在核心通信组件上的议价能力可能下降 [2] - 在涉及汽车、通信和半导体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并购活动上,监管层的审查正变得愈加严格 [2] 潜在业务影响 - 此次反垄断调查的结果,将对高通未来在V2X产业的布局造成深远影响 [2] - 如果高通能顺利解决法律障碍,将能继续在“连接技术+汽车电子”的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2]
突发!高通被立案调查!
国芯网· 2025-10-10 21:48
核心事件概述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高通公司收购Autotalks公司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的行为进行立案调查 [2] - 这是高通公司第二次在中国受到反垄断调查,上一次是在2015年被处以60.88亿元罚款 [4] 收购交易详情 - 高通于2025年重启并完成对以色列V2X通信芯片商Autotalks的收购,收购金额在8000万至9000万美元之间,远低于两年前最初宣称的3.5亿美元 [4] - 收购旨在将Autotalks的V2X技术产品纳入高通的骁龙数字底盘产品组合 [2] - 该交易曾于2024年3月因未能在合理时间内取得所需监管审批而中止 [4] Autotalks公司背景 - Autotalks是一家成立于2008年的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 [2] - 公司产品支持所有主要的全球通信标准,包括DSRC和C-V2X(涵盖LTE-V2X和5G-V2X) [2] - Autotalks曾率先推出业界首款专用V2X芯片组 [4] 高通业务战略与表现 - 高通正积极拓展移动设备芯片以外的增长机会,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 [2] - 公司2025财年第三季度汽车业务营收为9.84亿美元,同比增长21% [2]
高通公司涉嫌违反反垄断法 中国官方立案调查
中国新闻网· 2025-10-10 20:06
立案调查事件 - 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因高通公司收购Autotalks公司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涉嫌违反反垄断法,依法对高通公司开展立案调查 [2] 收购标的业务 - 高通公司于今年6月宣布收购Autotalks公司 [2] - Autotalks是一家致力于V2X车联网通信的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 [2] - V2X技术可让车辆直接相互通信以及与其周围环境通信来减少车辆碰撞事故,以保护驾驶员和行人安全 [2] 公司业务范围 - 高通公司主要产品板块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移动连接、汽车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商业和工业物联网等 [2]
业绩“变脸”,净利润缩水八成!837748被责令整改
上海证券报· 2025-09-30 23:04
监管调查与财务造假 - 公司收到厦门证监局责令改正决定书 因公司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4] - 厦门证监局指出公司2023年度、2024年度收入利润核算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 导致相关年度报告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准确[6] - 公司需在收到决定书30日内提交书面整改方案 60日内完成整改工作[7] 财务业绩重大调整 - 公司对前期会计差错进行更正 2023年度与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累计虚增3210.1万元[9] - 2023年度归母净利润由2255.7万元调整至954.6万元 降幅57.68% 扣非净利润由1770.6万元调整至469.5万元 降幅73.48%[9] - 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由2281.2万元调整至372.2万元 降幅83.69% 扣非净利润由1951.6万元调整至42.5万元 降幅97.82%[3][10] - 2025年上半年调整后营收为3083.5万元 同比下降超50% 归母净利润为-2472.1万元 亏损同比增加超300%[10] 管理层重大变动 - 公司董事长于征于8月22日因个人原因辞任[10] - 公司总经理魏聪于9月16日因个人原因辞职[10]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于征持有公司108.99万股 占总股本1.42% 魏聪持有78万股 占总股本1.02% 二人分别为第七和第八大股东[10] 市场表现与股东结构 - 截至9月30日收盘 公司股价跌6.55% 报45.93元/股[3] - 今年以来公司股价累计涨幅约152% 在北交所上市企业中涨幅排名第13位[12] - 公司前四大股东均为国有法人 合计持股比例达62.61%[11]
博泰车联首日涨5成 上市募10.7亿港元3年累亏超12亿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9-30 16:47
上市概况与股价表现 - 公司于9月30日在港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2889 HK,开盘价为135港元,收盘价为157港元,较发行价上涨53 58% [1] - 公司全球发售股份总数为10,436,900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1,043,700股,国际发售9,393,200股 [1] - 最终发售价定为102 23港元,募集资金总额为1,066 96百万港元,扣除上市开支后净额为919 12百万港元 [1] 募资用途与业务定位 - 募集资金计划用于扩大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增强技术、提高生产测试能力、扩大销售服务网络、进行战略性投资以及补充营运资金 [2] - 公司是中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致力于建立涵盖软件、硬件和云端的全方位自主能力 [2]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12 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5 57亿元,但2025年前5个月收入为7 54亿元 [2] - 公司处于持续亏损状态,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5个月分别亏损4 52亿元、2 84亿元、5 41亿元和2 20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12亿元 [2] - 公司2022年、2023年及2024年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分别为4 637亿元、2 706亿元及7 058亿元,但2025年前5个月转为净流入0 904亿元 [3] 承销团队与基石投资者 - 公司上市的联席保荐人及承销团队包括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国际、招银国际、华泰国际、中信证券等多家知名金融机构 [1] - 基石投资者包括Horizon Together Holding Ltd、JSC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Fund SPC、Smart Ventures Limited、CMBI (Singapore) Pte Limited等多家投资机构 [2]
简讯:博泰车联首挂午收升4成
新浪财经· 2025-09-30 13:47
公司上市表现 - 公司于周二首日挂牌,开市即上升32%报135港元,中午收报142.8港元,上升40% [1] - 公司发售1,043.69万股H股,每股售价102.23港元,集资净额9.19亿港元 [1] - 公开发售录得超额认购近529倍,国际配售超额2.7倍 [1] 募集资金用途 - 集资所得的30%用于扩大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加强软件、硬件和云端车联网的全方位自主能力 [1] - 另外30%用于提高生产、测试及验证能力 [1] - 约20%用于扩大销售和服务网络,10%用于整合行业资源的战略性收购,余下10%作一般营运资金 [1]
盘中大涨40%,“港股智能座舱第一股”博泰车联上市
观察者网· 2025-09-30 12:59
上市表现与募资 - 公司于9月30日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开盘大涨逾30%,盘中涨幅一度超过46%,截至中午股价大涨39.69%至142.8港元,市值达21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96亿元)[1] - 公司全球发售1043.69万股H股,发行价为每股102.23港元,预计募集资金最多约10.67亿港元(约合人民币9.7亿元)[3] - 此次IPO由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国际、招银国际、华泰国际及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3] 业务与技术实力 - 公司是中国最早开发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采用“软件+硬件+云端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已通过29家整车企业(包括20家中国、6家合资及3家国际)的资格审查[6] - 截至2024年,公司已累计为超过50个汽车品牌的逾200款车型提供服务,在中国前五大整车企业中有三家采用其智能座舱解决方案[6] - 公司率先将高通骁龙8295等高端芯片应用于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其搭载8295芯片的解决方案在中国供应商中获得定点数量排名第一[7] - 按2024年出货量计,公司是中国本土生产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解决方案的第二大供应商,市场份额达11.9%[7] 财务数据与融资历史 - 公司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4年前五个月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12.18亿元、14.96亿元、25.57亿元和7.54亿元[10] - 公司相应期间的净亏损分别为4.52亿元、2.84亿元、5.41亿元和2.20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3.91亿元、2.18亿元、3.52亿元和1.65亿元[10] - 从2015年A轮融资起,公司10年累计融资额超过45亿元,投资方包括苏宁、东风、小米、海尔及上海国盛等[10] - 此次IPO获得三家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约4.66亿港元等值股份,占全球发售的43.67%[10] 资金用途与行业前景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扩大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增强技术,投资于智能座舱解决方案、车规级操作系统的开发与升级[6] - 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行业规模2024年达1290亿元,预计2029年将增至2995亿元,2024年至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8.4%[10] 供应链合作 - 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4年前五个月,公司购买的高通芯片分别占芯片购买总值的67.3%、44.2%、87.0%及80.5%[7] - 2024年4月,公司与高通进一步合作,共同开发搭载骁龙至尊版8397芯片的最新解决方案[7]
市值超200亿,雷军又收获一个IPO
36氪· 2025-09-30 11:37
公司上市与股价表现 - 博泰车联网于9月30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发行价为102.23港元/股 [1] - 上市首日开盘价为135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涨32.06%,截至发稿时股价为136.4港元/股,上涨33.42% [1] - 公司总市值达到204.59亿港元 [1] - 上市首日成交量为94.63万股,成交额为1.26亿港元,换手率为1.33% [2]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解决方案的第三大供应商,2024年市场份额为7.3% [4] - 核心业务为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核心产品是智能座舱域控制器 [7] - 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是核心收入来源,2024年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76.6% [6] - 公司业务发展经历了从车联网系统研发到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转变 [4]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12.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5.57亿元 [4] - 2025年前五个月营收为7.5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61亿元增长34.2% [4] - 毛利率从2022年的14.1%提升至2023年的15.4%,但2024年降至11.8% [4] - 2025年前五个月毛利率为13.1%,较上年同期的5.1%有显著优化 [4] - 公司目前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亏损4.52亿元、2.84亿元、5.41亿元,2025年前五个月亏损2.2亿元 [4] 股东背景与融资情况 - 公司股东阵容强大,包括一汽、东风、小米等产业巨头 [7] - 上市前,创始人应宜伦持股23.14%,员工激励平台持股11%,小米旗下天津金米持股5.56%,东风集团持股2.6%,一汽股权持股2.34% [7] - 公司在2024年D轮融资的投后估值达到人民币88.72亿元 [7]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乘用车智能解决方案市场规模2024年为2524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33.3% [8] - 预计到2029年,中国市场规模将增至5876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37.8% [8] - 2024年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18.4% [8] - 行业增长受乘用车市场扩大、技术创新、消费者需求增加及政府政策支持驱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