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型电力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新版图!远景发布人工智能超级储充网络
行家说储能· 2025-08-14 15:09
远景科技集团人工智能超级储充网络发布 - 远景科技集团在第四届EESA储能展上正式发布人工智能超级储充网络,实现储能、充电、人工智能调度与电力交易的"四网融合"智慧能源生态系统[2] - 该产品定位为城市新型能源系统基石,通过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储充微网单元智控,聚合多单元形成网络优化,提升资产效率、能源效率、系统效率和经济收益[4] - 产品针对新能源车快速普及带来的充电高峰负荷攀升问题,解决绿电消纳、用电侧调度和电力系统稳定性之间的矛盾[5] 四网融合技术架构 - 核心架构包含超快充网络、储能网络、智能微网和虚拟电厂四大系统:超快充网络为新能源车提供高效绿色补能[9];储能网络实现削峰填谷与能量时移[9];智能微网调控分布式能源实现场站设备协同[9];虚拟电厂聚合可调资产参与电力市场交易[9] - 通过城市人工智能超级储充网络管理平台实现秒级数据采集、高效策略运算与调度执行,以及跨网络动态优化[6] - 依托EnOS智能物联平台实现设备兼容与扩展,具备跨区域协同管理能力,在智能微网层面实现毫秒级功率分配和负荷平衡[12] 全栈技术能力 - 硬件基础包括工商业储能一体柜、零碳超充桩及智能微网协同控制终端[8] - 软件能力包含AI负荷预测和功率预测技术(近期获南方电网发电功率预测和负荷功率预测双料冠军)[12] - AI大模型交易策略优化系统可分析气象预测、市场价格趋势等多维数据,制定最优调度方案,并参与跨区域虚拟电厂交易[12] 应用场景与落地进展 - 覆盖绿色超充场站、零碳楼宇、零碳园区等多元场景,与方舟能碳系统打通并接入多省"电碳一张图"实现绿电溯源与电碳因子实时计算[13] - 示范项目已在成都、白城、鄂尔多斯、盐城、南通等地落地"光储充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储充网络+虚拟电厂"模式[15] - 未来将在上海、川渝、江苏、内蒙古、广东、河南等区域扩展,构建覆盖全国的新型能源系统生态[15]
BNEF重磅活动·上海|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构网型技术、电力改革及数据中心
彭博Bloomberg· 2025-08-14 14:04
全球能源格局变革 - 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 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在未来十年内激增三倍 若将数据中心视为一个国家 到本世纪30年代其将成为继中国 美国和印度之后的第四大电力消费国 [2] - 数据中心电力需求激增正在重塑电力系统的规划和投资方式 传统电网面临巨大挑战 需整合快速增长的可再生能源 数据中心负荷及复杂供应链因素 [2] 电网稳定性与可再生能源 - 电网稳定性面临挑战 需应对可再生能源高渗透率带来的问题 构网型技术是前沿解决方案 [5] - 可再生能源与数据中心负荷的整合成为电力系统规划的关键问题 [2] 数据中心与绿色能源 - AI驱动下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需求激增 清洁能源在数据中心的应用成为重要机遇 [5] - 数据中心若被视为国家 将成为全球第四大电力消费主体 凸显其能源需求规模 [2] 中国电力市场改革 - 中国电力市场改革加速 市场化定价机制给开发商带来收入不确定性 需探讨应对策略 [2][5] - 市场化改革对项目开发商影响显著 需制定相应策略以适应新机制 [5] 核电复兴 - 核电作为清洁可调度的电力来源重回焦点 中国核电建设正引领全球复兴 [2] - 核电在能源转型中的角色备受关注 中国在全球核电复兴中发挥引领作用 [5] 研讨会议程 - 研讨会将深入分析构网型技术应对可再生能源高渗透率的挑战 [5] - 探讨AI驱动的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及清洁能源应用机遇 [5] - 聚焦中国电力系统改革及核电发展路径 [5][7] - 圆桌论坛将讨论从高载负荷到构网技术如何重塑新型电力系统 [12] 演讲嘉宾 - 吕京弘将分析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及清洁能源应用 她是BNEF智能基础设施分析师 专注数据中心能耗及脱碳研究 [7] - 汤思斯将探讨中国能源转型战略 她拥有十多年大宗商品和能源研究经验 [9] - 汪子越将研究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对开发商的影响 专注风电及光伏市场研究 [11]
山大电力:未来将通过技术持续迭代更新 着力夯实核心技术优势
全景网· 2025-08-13 13:51
公司战略方向 - 技术研发聚焦四大战略方向:基于大数据的电网故障分析预警研究、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配电网研究、涵盖源网荷储全系列的新能源产品开发、基于国产芯片的电网监测设备开发 [1] - 公司计划通过技术持续迭代更新夯实核心技术优势 加速成长并强化核心竞争力 [1] - 提升盈利水平并为股东创造可持续价值是公司长期目标 [1] 资本市场活动 - 公司于7月11日成功举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网上路演 [1] - 董事兼总经理刘英亮在路演中直接回应投资者提问 [1]
上半年电力供需总体平衡 转型加快
经济日报· 2025-08-13 08:11
电力消费平稳回升 用电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今年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8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 二季度用电量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分月看,用电量增速总体平稳回升。"电力消费的回升, 反映出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总体稳中有进、回升向好的态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智部主任 侯文捷说。 具体来看,第二产业用电量逐季回升,促消费系列政策的逐步落地拉动部分省份工业用电量回温。第二 产业二季度用电量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二季度用电量增速比一季度也提高了1.0个百分 点。部分省份工业用电量增速回升明显,二季度,贵州、湖南、四川、上海、广东工业用电量增速比一 季度分别提高9.8个、6.9个、4.4个、4.1个和3.9个百分点。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表现亮眼,上半年 用电量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1.7个百分点,二季度用电量比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 服务业用电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两新"等政策拉动充换电及互联网服务业等新业态用电量高速增长。 上半年,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1%;二季度同比增长9.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3.8个百分点,服务 业8个行业门类二季度用电 ...
电力市场“度量衡”初步配齐
经济日报· 2025-08-13 06:10
电力市场基础规则体系构建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 标志着涵盖电力市场各品种各环节的"1+6"基础规则体系初步构建完成 这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里程碑事件 [1] - "1+6"体系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础 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规则为主干 信息披露/准入注册/计量结算规则为支撑 [1]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基础规则制度旨在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 [1] 电力市场发展历程与挑战 - 电力市场建设经历大用户直购电试点/东北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试点/电力现货市场试点等"先试点再总结后推广"过程 [1] - 存在市场规则体系不完整不统一/不当干预行为频发/交易品种功能重复/省间省内市场衔接不畅/市场主体利益保障不足等问题 制约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1] - 2016年与2020年制定修订《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 2023年印发《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 2024年修订《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形成"1+N"体系中的"1" [2] 规则体系完善进程 - 2024年4月出台《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 规范辅助服务交易品种设立流程并健全费用传导机制 [3] - 近期印发《电力计量结算基本规则》统一电费收付要求 填补"1+6"基础规则体系最后空白 [3] - 同步编制出台《电力市场信息披露基本规则》《绿色电力交易专章》《电力市场注册基本规则》3项配套规则 健全"N"项配套基本规则 [2] 规则体系协同运作机制 - "1+6"体系是深度耦合协同运行的系统性规则 解决过去市场规则碎片化差异化问题 扫清电力市场规范运行制度障碍 [3] - 6个规则文件覆盖电力市场核心交易品种(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与关键运行环节(注册/信息披露/计量结算) 与《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紧密配合 [3] - 《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确定市场参与主体权责/交易机制/价格形成机制与风险防控措施 [4] 市场品种功能与支撑系统 - 中长期交易/现货交易/辅助服务交易作为市场"核心引擎" 分别维护市场基本稳定/反映实时供需关系/保障电网安全运行 [4] - 注册管理/信息披露/计量结算作为电力市场"身份证/账本/计算器" 构成保障市场公平透明高效的"后勤系统" [4] 未来市场发展方向 -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深化 中长期交易连续运营/现货市场全面推进/绿电交易规模快速增长/新型储能与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加速入市 [4] - 国家能源局将健全"1+N"基础规则体系 打破市场分割和省间壁垒 实现各品类市场高效协同与有机衔接 [4]
中国电科院推动高价值专利族协同转化,锻造千亿产业集群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概述 -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是支撑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和跨区域能源互济的关键核心技术,相比传统输电技术更灵活、更智能,能够实时调节电力输送的大小和方向,稳定承接风电、光伏等不稳定的电流并高效可靠地远距离输送[1] - 该技术特别适合远距离输电,因为在同样距离下电力损耗更小[1] 技术研发与突破 - 中国电科院自2004年起率先在国内开展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研究,经过近20年持续攻关,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2] - 研发团队破解了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换流机理、换流器多物理场复杂应力调控、海量复杂状态高速精准控制保护等多项世界难题[2] - 突破了柔性直流高压大容量发展的技术瓶颈,推动柔性直流换流器关键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2] 专利布局与转化 - 围绕柔性直流输电核心技术布局了由142件关键专利构成的高价值专利族,覆盖从基础原理到系统控制保护的全链条环节[2] - 创新采用"核心技术分解+模块化授权"转化模式,将技术体系拆解为独立模块并精准授权给专业企业[3] - 该模式形成"龙头企业牵引+专精特新配套"的协同产业网络,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为培育千亿级高端电力装备产业集群奠定基础[3] 技术应用与效益 - 技术已应用于国内外多个重大电力工程,包括渝鄂背靠背柔直工程、张北直流电网、白鹤滩—江苏混合直流、甘肃—浙江特高压柔直等国内项目[4] - 海外应用包括德国海风柔性直流并网工程(中国高端电力装备首次进入发达国家)和沙特±500kV柔性直流工程[4] - 应用核心专利技术的重大工程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112亿元,海外创汇达2.62亿欧元[4] 行业影响 - 该技术的成功实践证明系统化的高价值专利布局和创新转化模式能有效打通从技术突破到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4] - 为中国能源转型提供强大技术引擎,为全球新能源远距离输送贡献可复制推广的"中国方案"[4]
格利尔:第四届董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决议公告
证券日报· 2025-08-12 22:12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证券日报网讯 8月12日晚间,格利尔发布公告称,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 开展新型电力系统相关业务的议案》。 ...
上市公司扎堆跨界进入储能赛道
新华网· 2025-08-12 13:54
行业背景 - 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扩大推动储能需求大增 [1] -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储能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1][6] - 风电和光伏产业发展需要配备储能 [4] 跨界布局企业 - 2022年超20家A股公司跨界进入储能赛道 [1][2] - 跨界企业涵盖教育、互联网、家电、食品等行业 [1] - 切入方式包括新设子公司、收购储能公司等 [1] - 美的集团通过定增和委托表决权方式获得科陆电子控制权 [2] - 中核钛白与四川伟力得合作打造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全产业链 [2] - 钒钛股份与大连融科合资成立四川钒融储能科技公司 [2] - 昆仑万维通过子公司投资2.2亿元和8000万元获得绿钒新能源60%股权 [3] - 顺灏股份与久森新能源设立钠离子电池项目公司 [3] - 丰山集团控股子公司与众钠科技推进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应用 [3] - 七彩化学与美联新材合资25亿元建设年产18万吨电池级普鲁士蓝项目 [3] 技术方向 - 钠离子电池和钒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受青睐 [2][3] -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设备制造成为合作重点 [2] - 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和商业化应用被推动 [3] 政策支持 - 2022年多项政策出台加快推动储能产业发展 [4] - 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提出2025年新型储能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4] - 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4] - 至少24个省区市将配建储能作为新能源并网前置条件 [4] - 新型储能配置比例一般为10%及以上 部分地区达20%或更高 [4] - 十四五时期是储能产业发展重要窗口期 [5] 市场前景 - 储能电池未来较长时间需求量巨大 [4] - 新型储能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6] - 新能源行业高景气度具有极大确定性 [4]
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扩容 上市公司争相发力风光储一体化项目
新华网· 2025-08-12 13:54
公司投资动态 - 吉电股份全资子公司拟投资10.93亿元建设山东潍坊200兆瓦光伏项目 配置62兆瓦/124兆瓦时储能系统 年均利用小时数1491小时 上网电价90%按0.3949元/千瓦时执行 税后投资收益率5.32% 资本金内部收益率8.43% 投资回收期13.94年 [2] - 粤水电拟投资6.13亿元在甘肃建设110兆瓦光伏项目 配置22兆瓦/44兆瓦时储能系统 [3] - 太阳能控股子公司拟投资17.08亿元建设新疆300兆瓦牧光互补光伏项目 配置75兆瓦/300兆瓦时电化学储能系统 新建220千伏汇集站及35千伏送出线路 [3] - 广州发展子公司拟投资5.19亿元建设从化区100兆瓦复合光伏项目 按10%容量配置10兆瓦/10兆瓦时储能 年均利用小时数1062.45小时 上网电价0.453元/千瓦时 [4] 行业发展趋势 - 风电光伏逐步成为我国发电主体 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扩容 电网面临系统平衡和稳定挑战 需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1][5] - 储能作为解决风光发电不稳定的核心技术 将与光伏电站迎来爆发式增长 [1][5] - 普利特控股子公司设立光储事业部 开展光伏风电组件及发电侧电网侧储能集成业务 [5] - 天合光能预计2025年风光累计装机达1600GW超过火电 [5] - 协鑫集团预计新型储能每年新增80GW 2025年累计规模达230GW [6] -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在保守和理想场景下分别达97.0GW和138.4GW 2023-2027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9.3%和60.3% [6] 项目区位特征 - 吉电股份项目位于山东潍坊寿光市营里镇 交通便利 系公司在吉林省外首个多能互补一体化基地 [2] - 粤水电项目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部地区 [3] - 太阳能项目位于新疆察布查尔县 为牧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3]
装机容量连续9年居世界首位——我国抽水蓄能发展步入快车道
新华网· 2025-08-12 13:52
抽水蓄能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连续9年全球第一达5869万千瓦日本美国分列第二第三[1] - 华东区域装机容量最大华北南方区域次之全国在建核准装机约2亿千瓦[1] -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对抽水蓄能等灵活调节电源提出更高要求[1] 资源禀赋与市场机制 - 全国普查筛选抽水蓄能站点资源总规模约16亿千瓦绝大部分省份均有分布[2] - 广东山东等地率先开展抽水蓄能电力市场交易试点市场化运营机制成重点[2] - 当前电力现货市场逐步完善但容量市场未建立需通过差异化试点完善机制设计[2] 政策支持与规模规划 -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提出合理布局有序开发抽水蓄能电站[2] - 建议建立2024-2028年省级布局优化调度机制动态调整核准计划[2] 电价机制与技术发展 - 现行两部制电价政策保障投资收益建议过渡至"标杆容量电价+差价合约"机制[3] - 需加强勘测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等环节技术创新降低工程造价[3] -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重点攻关全生命周期降本增效关键环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