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学研融
icon
搜索文档
重磅利好!事关深圳,中办、国办最新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0 18:20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核心观点 -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和成果转化机制[3] - 通过金融、技术、数据要素改革赋能实体经济,包括科技金融协同、人工智能医疗设备准入、数据跨境流动等创新机制[6][7] - 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涉及货物贸易升级、保税维修试点、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等突破性举措[8] - 强调法治化治理模式创新,包括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港澳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等司法领域改革[10] 教育科技人才改革 - **产学研协同**:推行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赋予技术路线选择、经费支配更大权限,实施科研设备进出境便利化管理[3] - **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工科人才,支持外商在深设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探索人工智能个性化教学路径[4] - **海外人才引进**:扩大用人单位在人事、科研管理自主权,完善配套服务政策[5] 金融与技术创新 - **科技金融一体化**:优化科技型企业债权股权融资衔接,允许香港上市大湾区企业在深交所上市,支持保险资金投资私募基金[6] - **新兴产业支持**: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探索人工智能医疗设备数据共享标准,开展跨境直升机飞行业务[6] - **数据要素改革**:推进交通、气象等领域公共数据分级开放,试点国土空间三维模型应用,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机制[7] 开放型经济体制 - **贸易升级**:支持盐田港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综合保税区外高附加值保税维修业务[8] - **服务贸易创新**:扩展国际快递审批权限下放,加强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研究,完善国际文物交易物流政策[8] - **人员流动便利化**:为港澳台船员提供社保经办便利,试点香港涉税专业人士在深执业[8] 治理模式优化 - **民生保障**:深化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改革,允许国际新药临床真实世界数据用于注册上市[9] - **土地管理**:创新闲置土地盘活机制,加强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保障,探索自然保护区非核心区域利用模式[9] - **司法改革**:建立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机制,支持深圳仲裁机构开展体育纠纷国际合作[10] 组织实施 - **权限下放**:国家发改委统筹协调,广东省加大放权力度,深圳需健全改革推进落实机制[11] - **法律配套**:涉及法律调整的事项需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授权后实施[1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
新华社· 2025-06-10 17:53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作用路径,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薪酬市场化管理制度[2] - 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工科人才,支持外商在深圳投资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引进先进培训资源[3] - 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机制,赋予用人单位在人事、科研、外事管理等方面更大自主权[3]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支持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优化科技型企业债权股权融资协同机制[4] - 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允许保险资金投资深圳发起的特定领域私募股权基金[4] - 允许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大湾区企业按规定在深交所上市[4] 新兴产业与数据要素改革 - 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准入机制[5] - 支持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创新,完善低空飞行监管规则[5] - 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数据交易、可信流通及收益分配机制[5][6] 开放型经济与贸易升级 - 支持深圳盐田港探索便利通关、燃料加注结算等贸易便利化措施[7] - 开展高附加值保税维修业务试点,扩展国际快递业务审批权限下放区域[8] - 加强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场景创新,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研究[8] 民生保障与土地管理 - 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改革,探索国际新药临床真实世界数据用于注册[9] - 支持土地、建筑物等综合调查,创新闲置土地盘活利用方式[11] - 完善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探索自然保护区非核心区域合理利用模式[11] 司法与商事改革 - 建立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机制,探索简易执行案件快立快执[12] - 深化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支持对港澳商事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12] - 推动深圳仲裁机构与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合作研究体育纠纷化解[12]
传感网国家大学科技园赋能,新型改性聚酰亚胺项目借合作拓产学研新局
江南时报· 2025-06-10 10:19
产学研合作 - 无锡学院"膜焕智联"团队与江阴天华、无锡无疆达成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新型改性聚酰亚胺项目 [1] - 合作由无锡传感网国家大学科技园促成,该科技园是我国唯一以传感网为主题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1] - 三方分工明确:"膜焕智联"提供技术支持,江阴天华负责生产工艺优化,无锡无疆负责市场推广 [1] 技术研发与应用 - 三方将联合投入研发资源,重点攻关改性聚酰亚胺在5G通信、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 [1] - 合作旨在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产品创新,并建立联合人才培养机制 [1] 行业影响 - 业内专家认为此次合作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有望加速新型改性聚酰亚胺项目的产业化进程 [2] - 合作将提升我国在高性能材料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相关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2] - 传感网国家大学科技园将持续关注并支持合作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与保障 [2]
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科技镇长团跑出产学研融合“加速度”
新华日报· 2025-06-10 05:35
科技镇长团的工作成果 - 由6名"双一流"高校专家组成的第十七批科技镇长团累计促成校企合作项目10余个,引进高层次人才30多名[1] - 创新"人才+项目+产业"三维联动机制,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1] - 科技镇长团入驻以来带动园区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8%,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家[2] 技术转化与产业合作 - 吴日铭教授促成新城杭集高新区与中数复兴智能科技公司达成模具智能化升级合作,其智能设计系统可提升行业30%的设计效率[1]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选派20余人走进企业,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良性循环[1] - 电子科技大学与扬州未来产业联合研究院共建低空经济联合实验室,预计3年内孵化3-5家高新技术企业[1] - 闵锐教授团队提出的"场景驱动"研发模式可缩短技术转化周期40%以上[1] 新兴产业培育 - 刘霖教授团队在低空经济领域达成深度合作,优先转化无人机导航系统等专利[1] - 新城已形成"高校院所+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的创新联合体,加速构建"以产聚才、以才促产"的良性生态[2] - 重点发展智能电网、低空经济等领域,创新成果持续转化[2] 人才培养与引进 - 倪中新教授创新"场景化引才"模式,组织新城代表参观上海IC芯片实训中心等重点平台[1] - 推动华东航空谷与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定制航空科技专项课程,实现"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1] - 科技镇长团深度参与国网双创科技园、数据产业园等五大专班建设,形成全链条服务机制[2]
全力写好新征程“开篇答卷”
苏州日报· 2025-06-09 08:28
2025年即将过半,园区正聚焦工业、外贸、项目"三大主战场",以更实的举措、更强的担当攻坚突 破,全面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工业上,加强精准支持和要素供给,支持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增资扩产,更大力度推动 企业规模增长、能级提升。外贸上,持续抓好"一稳三新",深化"六专四清单"等工作机制,落实"百团 千企出海"、苏品苏货"全国行"等专项行动;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离岸贸易。项 目上,一手抓招商,紧扣"623"产业体系,拓展全球招商网络;一手抓推进,深化"拿地即开工""竣工即 投产"等举措,推动省市重点项目尽快投产投用。 让实验室成果"活"起来,产学研融合双向奔赴 5月底,由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苏州)主办的BioMatch系列活动走进杭 州,通过"双城联动"模式破解技术转化难题,正式翻开跨区域协同创新的新篇章。 该中心由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是落地园区的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聚焦创新药孵 化与医疗器械领域,中心搭建了全国高校开放共享的"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推动高校与企业 深度合作、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协同共进。 今年以来,园区一系列发展"组合拳" ...
一份承诺双向奔赴 仙桃“院士专家企业行”激活产业创新动能
中国发展网· 2025-06-06 18:18
产学研合作模式 - 仙桃市人社局通过"院士专家仙桃企业行"活动搭建产学研桥梁 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落地 [1] - 首创"企业命题组"机制 为20家企业发布科研需求 吸引10名专家"揭榜领题" [2] - 2024年已促成5家企业与高校专家团队合作 累计征集技术需求67条 解决经营难题92项 [3] 医疗用品行业技术突破 - 湖北唯美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引入高精度伺服控制系统 将医用沙绒布生产误差从±0.1毫米降至±0.03毫米 [1][2] - 融合AI视觉识别与数字孪生技术 医用口罩生产线不良品率下降85% [2] - 改造后医用沙绒布产能提升60% 防护服生产线效率提高75% 产品合格率从92%升至99% 通过欧盟MDR认证 [2] 食品行业转型升级 - 仙福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标准化养殖基地和腌制系统升级 蛋品微生物污染率降低95% [3] - 圣龙营养食品有限公司重构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采购生产物流全链路数据贯通 [3] 创新成果量化指标 - 累计促成47个科技成果转化 培养技术人才1441人 [3] - 37名省级专家深入33家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3] - 订单交付周期缩短50% 产品关键指标合格率显著提升 [2]
健合集团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开启产学研合作新篇章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6-06 17:30
产学研合作签约 - 健合集团与华南理工大学签约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及科研人才培养 [1] - 合作旨在为合生元品牌科研升级注入新动能,促进母婴健康行业可持续发展 [1] 合作基础与成果 - 双方已在母婴营养领域合作开展十余个科研项目,完成1项广东省科技项目,攻克多项技术难题 [3] - 合作成果包括申请发明专利11项、授权5项,并应用于合生元派星天呵、乳铁蛋白调制乳粉等产品 [3] 企业支持与资源 - 健合集团将为基地提供优质实习环境、实践项目和导师资源等全方位支持 [5] - 公司拥有CNAS国家认可实验室,配备100多台尖端检测设备,具备200余项检测能力 [7] - 益生菌生产车间严格按药品GMP标准建设,展现研发到生产的高效转化体系 [7] 研发实力与历史 - 合生元营养与护理研究院(BINC)自2014年成立以来,联合高校院所发表SCI论文120余篇,申请专利200余项,授权100余项 [10][11] 未来规划 - 合作将探索创新模式,攻克食品技术难题,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11] - 公司将继续深化与高校合作,践行PPAE经营模式(高端优质、科学验证、追求卓越、参与互动) [11]
温州大学:聚焦导电油墨技术突破,助力国产电子标签产业升级
环球网资讯· 2025-06-05 18:37
来源:环球网 近日,温州大学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2岁的本科生团队取得科研突破,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的高性能导电油墨。该成果实现导电率提升6倍、成本降低35%,助力国产电子标签产业升级发展。 团队成员正在进行项目试验 在长达三个月的科研攻关过程中,"印领未来"团队面临诸多挑战。最初样品基本导电性不达标,团队成 员朱海艳回忆到,深夜实验室里常充斥着 "数据又不对" 的困惑。但他们没有退缩,通过查阅200多篇专 业论文,进行137次配方调整和上百次工艺优化,反复钻研材料配比与工艺参数。朱海艳感慨:"以前觉 得科研是高大上的,现在明白是要用'笨办法'一点点磨出来的。" 团队脚踏实地、迎难而上的精神,成 为取得突破的关键。 技术层面,团队研发出镓掺杂配方,使导电率大幅提升6倍;通过调节丝网印刷工艺参数,实现最小线 宽50μm,显著提高电子标签响应速度。目前,该项目已构建完整知识产权体系,在Small等国际期刊发 表6篇SCI论文,申请8项专利。龙港市印刷协会会长吴作榜指出,此项突破将助力印刷电子标签摆脱对 高价进口材料的依赖。 在产学研融合方面,该项目预计在今年6月完成50-100公斤级中试阶段,目前已与星谷 ...
山东龙口:葡萄特色产业带活村集体经济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 冶基村通过"六融"工作法打造区域发展综合体,构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机制,带动2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0万元 [1] - 整合分散土地300余亩建设葡萄智慧产业园,党员骨干结对帮扶15户种植困难户,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覆盖率100% [2] - 与烟台张裕集团签订定向收购协议,打通"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并联合18个村建设鲜食葡萄产业示范园,年存储量1500吨,保底收益80万元,投资年回报率7% [2] 科技驱动农业升级 - 引进中化MAP技术服务项目,提供测土配肥、品种筛选等全产业链服务,推广"良种+良法"解决方案 [3] - 部署"5G+智慧农业"系统,实时采集12项环境数据,每亩节省人工成本200元 [3] - 开发葡萄溯源小程序提升溢价率,通过电商直播实现线上销售额150万元,带动20余名农户加入直播助农 [3] 产业融合多元发展 - 打造"农业+文旅+研学"业态,建成胶东首个葡萄主题科普馆,年接待研学团队50批次,开发10类亲子项目 [4] - 改造10处闲置农房为"葡香民宿",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200人次,带动户均年增收2.5万元 [4] - 研发葡萄籽油、面膜等12类深加工产品,通过"合作社+微工坊"模式吸纳30名留守妇女,人均月增收1800元 [4] 利益分配与土地经营创新 - 实施"二次分红"模式,农户按种植收益10%分红,去年累计分红超40万元,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扶持困难户发展庭院经济 [5] - 采用"村党委+合作社+农户"土地托管模式,整合1000余亩土地,村民收入翻番,集体经济显著增长 [6] - 联合5个村成立葡萄产业联盟,统一技术标准共享销售渠道,带动联盟村年均增收8万元以上 [6]
美康生物携手北大一院获批国家重大专项 VAP精准血脂检测技术助力破解心脑血管残余风险
全景网· 2025-06-04 21:46
公司研发与技术突破 - 公司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联合申报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于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的脂蛋白图谱及干预新靶点研究》正式获批立项 该项目依托VAP精准血脂检测技术 致力于破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残余风险难题 [1] - VAP技术采用垂直密度梯度离心技术 可定量测定脂蛋白主要组分及亚组分 实现低密度脂蛋白分型分析 在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和个体化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1] - VAP相关试剂和仪器已取得国内医疗器械二类注册证 检测方法被纳入2022版和2023年中国临床血脂检测指南 并在五省完成物价申报 [1] 产品线与市场布局 - 公司是国内IVD领域头部企业 产品覆盖生化 化学发光 质谱 精准血脂 血细胞 POCT 分子诊断 尿液等多个技术平台 是国内产品线最完整的企业之一 [2] - 截至2024年末 公司已取得49项诊断仪器注册证及459项配套试剂注册证 涵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化学发光分析仪 质谱仪等核心设备 [2] - 公司与罗氏 日立 赛默飞等国际品牌建立战略合作 产品覆盖高中低端市场 满足不同临床需求 [2] 研发体系与行业地位 - 公司在宁波 长春 深圳 杭州 美国等地设立研发中心 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博士后工作站 院士工作站等高端科研平台 [2] - 公司是首家加入JCTLM的中国IVD厂商 参与30余项国际和国家标准物质研制定值 组织起草10余项行业标准 推动检验结果全球互认 [3] - 公司承担多项国家级 省级科研课题 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构建完整产业链研发体系 [2][3] 战略规划与未来发展 - 公司形成"以诊断仪器为引擎 诊断产品为核心 诊断服务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 [2] - 未来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深化技术创新 借助"健康中国2030"战略打造慢性病防治新模式 [3] - 此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获批标志着公司在产学研融合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将推动精准检测技术的临床转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