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辅助驾驶
icon
搜索文档
华为最新辅助驾驶首测:ADS 4还遥遥领先吗?
虎嗅· 2025-08-29 13:43
阅读原文:华为最新辅助驾驶首测:ADS 4还遥遥领先吗?_虎嗅网 文章标题:华为最新辅助驾驶首测:ADS 4还遥遥领先吗? 文章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47894.html 从年初的尊界S800开始,搭载华为乾崑产品的新车都用了ADS 4的硬件。如今,最强华为辅助驾驶软件 即将推送,在上海闹市区体验究竟如何? ...
理想25成都车展智能发布会压缩文字版
理想TOP2· 2025-08-29 10:56
辅助驾驶里程与保有量 - 2025年7-8月成都辅助驾驶里程及AD Max保有量均位列全国第一 [1] - 2025年8月累计辅助驾驶里程达49亿公里 [1] - 系统算力为13 EFLOPS [1] 用户使用数据与性能表现 - VLA用户辅助驾驶每日使用率较端到端+VLM方案提升2.2倍 [1] - VLA用户泊车功能使用率提升2倍 [1] - 首批i8车主单日最长辅助驾驶里程达770公里 [1] - 单次最长辅助驾驶里程达420公里 [1] - 预计2025年MPI(平均单次接管里程数)可达1000公里 包含高速数据 [1] 技术能力与产品特性 - VLA系统具备更强推理能力、规划能力、记忆能力及迭代能力 [1] - 公司认为语言能力是驾驶决策高度压缩的表达方式 实际决策中语言参与度高 [1] 用户反馈与活动 - 资深司机与新司机现场分享对理想辅助驾驶系统的使用体验与未来期望 [1] 产品推送计划 - 8月29日全系车型开放VLA试驾体验 [1] - 9月10日向所有AD Max用户全量推送VLA系统 覆盖22款L系列车型 同步上线语音控车功能 [1]
黑芝麻智能2025中报:全球营收增长40.4%,海外定点创新高
36氪· 2025-08-29 09:21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收2.53亿元 同比增长40.4% [1] - 海外定点车型及数量创历史新高 全球业务版图持续扩张 [1][3] 核心业务进展 - A1000系列芯片实现规模化量产 导入吉利银河E8、星耀8、东风奕派007/008等多款车型 [1] - 深化与吉利、比亚迪、东风、一汽等头部客户合作关系 [1] - C1200系列芯片实现NOA全线贯通 在多城市完成测试 即将进入多家新能源车企量产部署阶段 [2] - A2000系列芯片支持NOA全场景功能 可扩展至L3/L4级自动驾驶 搭载Transformer大模型与端到端算法 [2] 市场扩张与战略布局 - 与头部Tier 1及算法伙伴协作 目标年内达成量产定点 [3] - 高盛研报指出公司芯片组将成为中国ADAS/AD趋势增长的早期受益者 [3] - 通过构建开放技术生态体系 将量产经验向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延伸 [3] - C1200家族芯片与傅利叶智能合作应用于"灵巧手"具身智能硬件产品 [3] - 深度参与武汉大学"天问"人形机器人研发 [3] - 通过参投相关企业拓展机器人场景 开发适配芯片方案 [3] 新兴领域发展 - L4无人物流系统在港口、园区等封闭场景实现低速自动驾驶 进入持续出货阶段 [4] - 智能影像解决方案拓展至AI智能眼镜等新形态产品 已在多个客户实现商业落地 [4] - 积极推进对高性价比、低功耗AI芯片企业的收购 目标成为端侧AI芯片领域领导者 [4]
黑芝麻智能(02533.HK)2025中报:全球营收增长40.4%,海外定点创新高
格隆汇· 2025-08-29 09:08
财务业绩 - 上半年营业收入2.53亿元 同比增长40.4% [1] - 海外定点车型及数量创历史新高 为全球化战略奠定基础 [1] 辅助驾驶业务 - A1000系列芯片加速规模化量产 与吉利/比亚迪/东风/一汽等头部客户深化合作 [1] - A1000芯片已在吉利银河E8/星耀8/东风奕派007/东风奕派008等多款车型实现量产 [1] - 基于C1200系列芯片的方案在多城市完成测试 即将在多家新能源客户项目量产部署 [1] 机器人业务 - 基于C1200系列芯片开发机器人"小脑"运动控制方案 [1] - 基于A2000芯片打造具身智能"大脑"感知计算方案 [1] - 与头部足式机器人企业战略合作 开发多模态感知算力模组 [1] - 布局人形机器人/足式机器人/割草机等多领域应用 [1] - 通过参投等资本运作拓展机器人场景 适配芯片方案正在开发 [1] 战略规划 - 下半年起将陆续交付海外市场 [1] - 加速高性能芯片量产与端侧AI战略落地 [2] - 引领辅助驾驶全球化浪潮 开启机器人产业新篇章 [2]
何小鹏,上了马斯克的贼船?!
电动车公社· 2025-08-29 00:01
全新小鹏P7市场表现 - 全新小鹏P7上市7分钟内获得1万台大定订单 [2] - 对比参考:小米SU7去年上市时1万台大定用时4分钟,小鹏MONA M03去年上市时1万台大定用时52分钟 [4] 技术路线转型 - 公司从激光雷达支持者转变为纯视觉路线坚定支持者 [13] - 公司认为视觉系统上限远超激光雷达,预计2027年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之争将消失 [13] - 与特斯拉马斯克技术路线趋同,均认为激光雷达会降低安全性 [15][16] 纯视觉方案优势与突破 - 纯视觉方案过去表现不佳主要因算力不足,图像像素点阵和帧率不足导致决策困难 [29][30] - 当前算力较以往提升10倍,预计5-10年后算力将再提升10倍 [31] - 算力提升使纯视觉方案在夜间、大逆光、雨雪天等复杂条件下超越人眼感知能力 [33] 自研芯片技术优势 - 自研图灵芯片单颗有效算力相当于三颗英伟达Orin X芯片 [38] - 20万级小鹏G7 Ultra版搭载3颗图灵芯片,车端有效算力达2250TOPS,远超同级产品(多数仅100TOPS) [38] - 自研芯片算力利用率更高,专为自家产品优化,避免通用芯片的功能冗余 [41] - 自研算力领先行业3-10倍,支持功能代际跨越 [43] VLA辅助驾驶系统进展 - 全场景VLA辅助驾驶系统可实时识别水坑深度、行人位置、公交车盲区等复杂场景 [47] - 预计2024年底辅助驾驶能力将比第一阵营强10倍以上 [49] - 支持L4级自动驾驶车型计划2026年量产,并试点Robotaxi运营 [49] 财务与运营表现 - 最近一年半销量相当于过去9年总和 [56] - 2025年二季度总交付量超10万台,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41.6% [56] - 总营收182.7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25.3% [56] - 毛利率17.3%,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现金流475.7亿元人民币 [56] 行业竞争与战略定位 - 与特斯拉在Robotaxi领域可能面临直接竞争,双方均计划2026年扩大规模 [51][52] - 公司未来不排除通过合作方推进Robotaxi商业化运营 [54] - 公司发展聚焦"科技"和"颜值"两大核心方向 [57] - 行业尚未形成稳定格局,存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局面 [60]
20万元级多场景出行选择 吉利银河M9正式开启预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28 15:39
产品发布与市场表现 - 吉利银河M9正式开启预售 共推出6个版型 包括两驱和四驱版本 预售价格区间为19.38万元至25.88万元 [1] - 新车预售24小时订单突破4万台 显示强劲市场热度 [1] 产品设计与空间配置 - 新车采用"涟漪美学"设计语言 风阻系数低至0.285Cd 提供6种外观车色与2种内饰颜色选择 [3] - 车长5205毫米 轴距超3米 拥有88.3%得房率 二排配备高清娱乐屏和9.1升智能冷暖冰箱 三排座椅支持150度躺倒 [3] - 支持一键8调空间模式 包括双侧沙滩椅模式 三排观影沙发模式和后排大床房模式 [3] 智能科技配置 - 首搭银河Flyme Auto 2智能座舱 配备高通8295P芯片 操作流畅度提升 [5] - 搭载超拟人情感智能体Eva 具备20余项类人语音交互能力 [5] - 配备30英寸6K一体式天际屏 32英寸AR-HUD 12.66英寸仪表和二排高清娱乐屏 实现多屏联动 [5] - 搭载27扬声器Flyme Sound无界之声系统 支持9.1.6声道AI智能全景声 [5] 动力系统与性能表现 - 搭载新一代雷神EM-P AI电混系统 配合AI云动力2.0系统 实现最低CLTC工况4.8升百公里馈电油耗 [8] - 两驱版本综合续航最长超1500公里 提供100公里 210公里和230公里三种纯电续航选择 [1][8] - 搭载分布式三电机系统 支持4.5秒破百加速性能 [7] - 配备双腔闭式空气弹簧和CCD连续可变阻尼减震器 实现操控与舒适性平衡 [7] 安全与辅助驾驶系统 - 搭载千里浩瀚辅助驾驶H5方案 具备车位到车位领航功能 [10] - 全车配备11颗高清摄像头 3颗毫米波雷达 1颗激光雷达和12颗超声波雷达 [10] - 具备40余项L2级基础安全功能 支持高风险障碍主动转向脱险 [10] - 搭载GVMC车辆动态控制系统 经路特斯团队调校 实现83千米/小时麋鹿测试成绩 [7]
地平线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67.6%至15.67亿元:达成国内首家千万级量产成就
IPO早知道· 2025-08-28 13:09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高速增长 收入同比增长67.6%至15.67亿元 毛利率达65.4% 主要受益于产品解决方案量价齐升及智驾普及趋势 [5][6][7] - 公司在中国自主品牌辅助驾驶市场占据双份额第一地位 累计出货突破1000万套 成为国内首家达成该里程碑的智能驾驶科技企业 [12][15][18] - 新一代产品征程6系列推动中高阶解决方案出货激增6倍 占比近50% 同时软件授权业务平稳增长 形成双业务驱动格局 [11] - 公司国际化布局取得突破 获得外资车企海外定点 预计全生命周期交付750万辆 并通过与全球Tier-1合作构建智驾生态 [21][22] - 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获10+车型定点 被誉为"中国版FSD" 研发投入同比增62% 将打开15万元级市场新空间 [23][24][26]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收入15.67亿元 同比增长67.6% [5] - 毛利润10.24亿元 综合毛利率65.4% [5] - 现金储备161亿元 [5] - 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收入7.78亿元 较2024年同期翻3.5倍 [11] - 软件及授权服务业务收入7.38亿元 同比增长6.9% [11] - 研发支出23亿元 同比增加62% [24] 业务表现 - 产品解决方案出货量198万套 同比翻倍增长 [11] - 中高阶产品解决方案出货量98万套 激增6倍 占总出货量49.5% [11] - 中高阶解决方案贡献产品业务超80%收入 [11] - 单车价值量提升至2024年同期的1.7倍 [11] - 征程家族累计量产突破1000万套 [12] - 为超30家车企授权算法软件 [11] 市场地位 - 中国自主品牌辅助驾驶计算方案市场份额32.4% [18] - 中国自主品牌ADAS前视一体机市场份额45.8% [18] - 产品获27家OEM(42个品牌)采用 前十大中国OEM均为客户 [18] - 累计获近400项车型定点 含超100款高阶辅助驾驶功能定点 [18] - 上半年超15款搭载中高阶方案车型量产上市 [18] 国际化进展 - 与9家合资车企达成30款车型定点 [21] - 基于征程6B获2家外资车企海外定点 预计全生命周期累计交付750万辆 [21] - 与博世、电装、大陆等国际Tier-1达成战略合作 [22] 产品技术 - 城区辅助驾驶渗透率从2024年底51%升至2025年上半年59% [7] - 中高阶辅助驾驶功能占比从2024年底20%升至32% [7] - HSD采用端到端架构 实现复杂道路精准感知与通行 [24] - HSD已获多家车企10+款车型定点 首搭车型星途E05即将量产 [26] - 被纳入富时全球指数中国大盘股和MSCI中国指数成分股 [26]
华为靳玉志:我们不走VLA路线,WA才是自动驾驶终极方案
36氪· 2025-08-28 11:19
业务数据与市场表现 - 截至7月搭载乾崑智驾车辆达100万辆 激光雷达发货量超100万台 辅助驾驶累计里程达40亿公里[1] - 截至8月底共有28款合作车型上市 涵盖五个界及阿维塔、深蓝、岚图、猛士、传祺、方程豹、奥迪等品牌[1] - 车BU从2014年开始投资 历时超十年投入大量研发资源后实现当期盈利[1] 技术路线与产品战略 - 公司认为WA(世界行为模型)是自动驾驶终极方案 而非行业头部企业押注的VLA(感知语言行为模型)[1][10] - WA通过vision等信息直接控车 无需转换为语言token 输入源可包括视觉、声音或触觉[3][11] - 基于WA架构推出WEWA模型(云端世界引擎+世界行为模型) 将于ADS 4.0部署[4] - 坚持全栈模式 软硬件充分耦合 应用于乾崑智驾与鸿蒙座舱 反对解耦导致的体验下降与维护困难[7] - 鸿蒙座舱基于MoLA架构横向打通垂域 纵向打通应用生态、硬件和设备[6][7] 商业化与收费模式 - 辅助驾驶收费具备合理性 因需持续投入迭代、维护和OTA升级成本[5][15] - 指出免费辅助驾驶实质为支付方式转移 可能通过车价内含、限时免费或体验折扣实现[4][15] - 采用全生命周期管理 用户初期投入较高但长期体验更优 硬件可持续升级[16] 安全与技术配置 - 增加激光雷达等传感器主要为提升安全性 追求零伤亡事故[17] - 例如尊界S800增加侧向与后向固态激光雷达 使泊车系统精度达厘米级[17][18] - 配置增加由用户场景驱动 如识别坑洼、农田等复杂环境避免事故[18] 未来发展规划 - 2026年实现高速L3与城区L4试点 2027年开展无人物流试点与城区L4规模化商用 2028年目标无人物流规模化商用[9] - 智能座舱方向为打造"数字保姆"与AI Agent[9] - 认为最终实现L3/L4的企业数量有限 因依赖数据驱动与公共智能化平台[12]
车展季·大咖说丨元戎启行CEO周光:辅助驾驶必须对用户安全负责,AI应具备对风险的敬畏之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7 19:56
元戎启行新一代辅助驾驶平台发布 - 公司正式发布新一代辅助驾驶平台DeepRoute IO 2.0 搭载自研VLA模型 较端到端模型更擅长应对复杂路况 [1] 行业技术路线竞争格局 - 智能驾驶行业进入VLA时代 小鹏、理想、吉利、奇瑞等车企下半年纷纷布局VLA模型 理想汽车已在理想i8车型搭载VLA司机大模型 [1] - VLA技术涵盖范围广 需要精准技术判断和长期积累 公司宣称在防御性驾驶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 [1] VLA模型技术特性 - 模型融合语言模型 具备强大思维链能力 有效缓解传统端到端模型黑盒问题 实现信息串联、分析与因果推理 [1] - 天然集成海量知识库 展现更强泛化能力 更好适应真实道路复杂多变场景 [1] - 预训练阶段可能产生幻觉现象 但通过后训练对齐等技术手段已能大幅抑制 行业已有成熟应对方案 [2] - 模型同时支持激光雷达与纯视觉两种方案 可灵活适配不同传感器配置 [9] 算力需求与成本结构 - VLA作为全新领域存在众多技术方向 资源消耗可控制在较优水平 辅助驾驶场景下GPT模型规模相对可控 [4] - 7B参数模型不需要极端庞大算力支撑 [4] - 与端到端方案成本差异集中于芯片部分 其余模块成本接近 芯片成本与制程工艺密切相关 行业已进入千TOPS级算力芯片时代 [5] 商业化进展与产能规模 - 公司已获得超过10款车型定点合作 成功交付近10万台搭载城市领航辅助系统的量产车辆 [6] - 基于DeepRoute IO 2.0平台已达成5个定点合作项目 首批量产车即将进入市场 [9] 市场定位与价格策略 - 目前15万元以上车型可适配VLA技术 通过进一步优化未来有望下探至10万元级别车型 [5] - 10万台交付规模是起点 高阶辅助驾驶市场加速打开将带来更大市场空间 [9] 安全理念与技术路径 - 公司将防御性驾驶作为系统训练核心目标 让AI具备对风险的敬畏之心 [9] - 激光雷达在通用障碍物识别方面短期仍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长期可能被视觉方案替代 [9]
地平线机器人-W(09660.HK)上半年收入15.67亿元 同比增长67.6%
格隆汇· 2025-08-27 18:4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人民币15.67亿元,同比增长67.6% [1] - 毛利率为65.4% [1] - 授权及服务业务收入达人民币7.38亿元,同比增长6.9% [1] 运营效率与成本结构 - 剔除面向模型训练的云计算费用后运营效率稳步提高 [1] - 向中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转型推动云服务需求增长 [1] 产品与技术发展 - 征程系列处理硬件累计出货量突破1000万套,成为中国首家达成该里程碑的智能驾驶科技公司 [2] - 征程6B处理硬件成功点亮,采用高度集成设计使前视一体机ADAS系统性能提升一倍 [2] - 征程6B大幅降低系统成本、功耗和尺寸 [2] - 征程6系列形成覆盖高、中、低处理能力的完整产品组合 [2] 战略布局与行业定位 - 推进全场景城区辅助驾驶解决方案Horizon Super Drive(HSD)研发 [1] - HSD被定位为未来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技术底座 [1] - 公司成为中高阶辅助驾驶算法领域先驱,通过软件定义汽车推动行业转型 [1] - 向超过30家汽车制造商及生态系统合作伙伴授权算法及软件 [1] 客户合作与行业影响 - 为超过30家汽车制造商及生态系统合作伙伴提供设计及技术服务 [1] - 助力客户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并降低前期开发成本 [1] - 完整产品组合可同时服务主流市场及高端市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