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驾驶
icon
搜索文档
原小鹏联创发布智能电动摩托,获数千万美元融资|早期项目
36氪· 2025-06-27 09:03
公司融资与团队 - 公司完成数千万美元种子轮及天使轮融资 由真格、红杉、惠友资本联合投资 创始人及核心团队跟投 资金将用于量产产品生产和智能化技术研发[1] - 公司成立于2024年 由原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何涛及前副总裁矫青春共同创立 团队成员包括小鹏自动驾驶前负责人肖志光、P7设计总监张利华等[1] - 原VIVO印尼负责人陈碧峰加入团队 负责印尼市场拓展[1] 产品发布与市场规划 - 公司在印尼雅加达发布首款智能电动摩托车原型车OMO X 以"自动驾驶"形式亮相[1] - 量产版将于下半年发布 计划2026年在印尼上市销售 首站定在东南亚的印尼 未来面向全球市场[3] - 产品采用可变形态设计理念 支持踏板、跨骑、旅行三种驾驶模式切换[5]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会 - 东南亚是全球重要摩托车市场 2023年保有量达2.5亿辆 销量占全球24% 年销量1242万台 印尼、越南、泰国位列前三[3] - 印尼是全球第三大摩托车市场 保有量超1.2亿辆 平均每两人一辆 2024年销量超630万辆 油摩日韩品牌市占率超96%[3] - 印尼电动摩托车销量2024年增长近400% 但整体渗透率仍低 政府推动"油改电"政策[3] 产品技术与供应链 - OMO X搭载HALO全域智能开发架构 HALO Pilot系统基于视觉感知与自平衡技术 实现低速平衡控制 集成自适应巡航、一键泊车等智能驾驶功能[5] - 自研HALO Pilot具备超感知算法与AI大数据模型 提供多向碰撞预警及CAB碰撞辅助制动功能[5] - 公司运用汽车供应链经验和管控能力 达到高于两轮车的质量水平并控制成本 已完成当地生产搭建[4] 本土化策略与调研 - 团队在印尼进行为期一年深度市场调研 走访爪哇岛多个城市和农村 与当地经销商和用户多次交流 已与多家渠道代理商达成合作意向[4] - 设立双总部 中国广州负责研发 印尼雅加达负责生产和销售[5] - 印尼人通勤距离久使用频率高 对摩托车载重、时速、续航、多功能要求高 现有电动自行车仅满足极短距离需求[4]
基金公司下半年“寻宝图”曝光
中国证券报· 2025-06-27 05:25
市场整体展望 - 多家基金公司认为下半年A股市场机会大于风险 呈现结构性机会主导的震荡上行格局 估值修复与盈利增长驱动并存 [1] - A股整体估值处于历史偏低位置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宽松"形成重要支撑 但需警惕"逆全球化"带来的外部环境扰动 [2] - 2025年A股板块分化明显 资金聚焦细分赛道 需关注安全与战略产业、政策支持方向及新消费、技术前沿等新兴趋势 [2] - 政策发力与业绩企稳形成机遇 AI创新周期、新消费内循环载体、新能源走出内卷是重要变化方向 建议采取"深挖Alpha、等待Beta"策略 [2] 科技板块投资机会 - 科技板块为下半年重点方向 年初高估值已消化至合理位置 AI算力及应用公司、智能驾驶领域或涌现新机遇 [1][3] - 2025年是AI应用爆发元年 基础设施先行后应用快速渗透 下游应用市场空间远大于上游 [3] - 多款智能驾驶新车发布叠加低估值 若市场形成良性认知将创造较好投资环境 [3] 其他板块投资亮点 - 高股息大盘蓝筹股、红利策略及回调后的高质量成长股细分领域性价比显现 [3] - 新能源行业因"反内卷"措施中标价格改善 可能提升企业毛利率 保险股在利率趋稳及股市上涨环境下或有行情 [4] 港股市场前景 - 港股流动性想象空间持续打开 优质企业二次上市吸引外资 恒生科技成分股估值有望提升 [1][4] - 恒生科技指数2020年以来上涨15% 显著落后于标普500(80%+)等全球指数 优质资产上市及资金南下增强吸引力 [5] - 港股优质资产自由现金流表现优于A股 低利率环境降低机会成本 需结合宏观政策与基本面构建配置策略 [5]
小米YU7正式发布,售价25.35万元起,雷军:为无法容忍平庸的人设计
搜狐财经· 2025-06-26 23:16
公司业绩与战略 - 一季度营收111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7%,创公司历史最强财报 [2] - 手机业务连续19个季度保持全球前三的市场地位 [2] - 未来五年计划投入2000亿人民币研发费用 [2] 新品发布概况 - 发布会推出小米YU7 SUV、小米MIX Flip 2手机、小米AI眼镜等多款产品 [2] - 小米YU7系列包含三个版本:标准版25.35万/Pro版27.99万/Max版32.99万人民币 [2] - 发布会3分钟后YU7订单突破20万台 [2] 产品设计与空间 - YU7提供9种配色选择 [2] - 前排头部空间100mm/后排头部77mm/膝部73mm [2] - 全车36处收纳位,前备箱141L/后备箱678L/放倒后排后容积1758L [2] 动力性能 - 全系搭载超级电机V6s Plus,最高转速22000rpm [3] - Max版最大马力690PS,0-100km/h加速3.23秒,极速253km/h [3] 智能系统 - 标配智能底盘系统,支持道路预瞄和悬架自动调节 [4] - 搭载超级小爱语音助手,支持五音区交互和声纹识别 [4] - 实现多模态融合应用,无网络环境下仍可使用 [4] 显示与驾驶技术 - 配备1.1米超宽天际屏,采用全景曲面投影技术,分辨率108PPD [5] - 全系标配英伟达Thor芯片(算力700TOPS)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 [5] - 辅助驾驶系统基于1000万Clips场景数据训练 [5] 安全配置 - 采用2200MPa超强钢材料,钢铝占比达90.2% [5] - 配备四门防撞梁和内嵌式防滚架结构 [5]
大摩邢自强闭门会:如何破局通缩困境,中国叙事发生哪些改变
2025-06-26 22:09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未明确提及具体公司,涉及中美贸易、宏观经济、科技(AI、智能驾驶汽车、电池、人型机器人等)、房地产、消费等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美国政策变化对全球经济和资产配置的影响** - **观点**:美国政府换届进入Trump 2.0阶段带来关税、财政、移民三项重大政策变化,使全球化从过去30多年的模式走向偏美国优先本土保护主义,美元资产一枝独秀主导全球的阶段暂时结束 [2][4] - **论据**:过去30年亚洲国家对美国贸易顺差,贸易逆差以资本顺差回流美国,美股和美债形成“二人转”现象;如今美元针对部分货币贬值,美国国债利率升高,全球资产配置者倾向多元化资产配置 [3][4][5] 2. **中国经济现状及前景** - **观点**:中国经济下半年总体有改善,但通缩问题仍严峻,出口面临挑战,政策重点是落实已宣布政策,经济再平衡进展缓慢,需结构性改革 [6][8][9][13] - **论据**:二季度GDP因关税暂缓窗口和财政刺激计划维持在一定水平,但关税风险未消散,8月12日关税休战窗口期结束后贸易摩擦可能反复,出口增速可能下滑,产能过剩问题加剧;经济存在消费低迷、地产不振等结构性问题,转型面临地方政府激励机制、路径依赖等困难 [8][9][11][13] 3. **中国科技行业竞争力提升** - **观点**:与2018年相比,中国很多行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在AI、智能驾驶汽车、电池、人型机器人等前沿行业积攒了先发优势 [20][23] - **论据**:中国在AI领域人才、数据、基础设施方面有优势,可弥补算力限制,自主可控GPU生产自给自足率将上升;中国具备上下游产业链集群能力、工程师红利和民营企业创新精神,与墨西哥等国相比产业链优势明显 [21][22][24] 4. **中国消费模式转变** - **观点**:中国本土设计和消费品牌崛起,反映了消费者对本土品牌意识的觉醒,是新消费模式的体现 [27] - **论据**:中国本土奢侈品等行业销售超过部分全球著名品牌 [28]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今年将2025年全年实际GDP预测上调30个基点到4.5%,二季度实际GDP同比维持在4.7% - 4.8%左右 [8] 2. 预计中国出口平均增速从去年6%跌到今年的0左右,对整体经济影响0.5个百分点 [11] 3. 预计四季度可能推出增量政策,规模在5000亿 - 1万亿人民币之间 [12] 4. 当前中国实现自主可控的GPU生产占AI应用的三分之一左右,自给自足率34%,三年后有望上升到82% [22]
Robovan节约成本+解放人力,智能驾驶技术落地新场景
2025-06-26 22:09
Robovan 节约成本+解放人力,智能驾驶技术落地新场景 20250625 摘要 Q&A RoboVan 的主要特点、应用场景及其在成本节约方面的具体效益如何? RoboVan,即无人物流小车,主要特点是低速行驶,主要应用于"最后 5 公 里"配送场景,包括快递和生鲜配送。根据测算,以 916 车型为例,其能够帮 助快递网点在每票快递上节约约 60%至 70%的成本,显示出较强的成本节约 能力。 德赛西威进军无人物流小车行业,小鹏汽车客户回流,小米项目供应四 合一域控单车价值量可观。预计 2025 年净利润达 26 亿元以上,当前 市盈率约 20 倍。2025 年和 2026 年将迎来智能驾驶和座舱芯片周期。 经纬恒润在 L4 级自动驾驶领域布局全面,与白犀牛在无人 RoboVan 方 面有战略合作。L2C 业务方面,已在无人港口领域布局多年,2025 年 新增拓展两个港口。预计 2025 年第二季度收入增速将超出预期,2025 年将是公司扭亏为盈的一年。 RoboVan 市场规模的替代量预计在 200 万辆以上,市场规模至少达到 千亿级别。与无人环卫车年销量约 10 万辆的量级相比,RoboVan 的替 ...
深度 | 智能驾驶系列专题:线控转向加速落地,线控底盘大势所趋【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6-26 21:57
智能驾驶与线控底盘趋势 - 智能驾驶核心为感知、决策和执行三层面,线控底盘标准化加速,通过电子元器件取代机械件提升响应速度[1][12] - 线控底盘实现XYZ三轴电子化,将被动执行转为主动控制,适配高阶智能驾驶需求[15] - 线控底盘提升智能化水平,满足车企轻量化需求(减重15%)和模块化开发需求[17] - 当前线控制动国内渗透率近60%,线控悬架渗透率4%+,线控转向受法规限制进展较慢[1][20] 转向系统升级路径 - 转向系统从机械转向(MS)到电控转向(EPS)再到线控转向(SBW)升级,ASP从1000元提升至4000元[3] - EPS当前主流方案,2024年国内渗透率99%+,市场规模380亿元,预计2028年达480亿元[3][53] - EPS产品从C-EPS向R-EPS升级,R-EPS传动效率更高,价格达2200元以上[51][53] - 国内EPS市场外资主导,博世华域合资占27%,耐世特占16%,浙江世宝等加速替代[54][56] 线控转向发展现状 - 线控转向(SBW)取消机械连接,响应更快,适配L3+智能驾驶和Robotaxi无方向盘设计[5][67][73] - 2025年为国内线控转向落地元年,蔚来ET9率先搭载,2030年国内渗透率有望超30%,市场规模350亿元[5][26][105] - 全球线控转向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超800亿元,渗透率25%[5][105] - 国际厂商捷太格特、采埃孚等先发优势明显,国内耐世特、浙江世宝等加速布局[28][110] 线控转向技术特点 - SBW由手控执行器、轮控执行器及控制软件组成,核心增量为路感模拟器[71] - 相比EPS,SBW响应速度提升至1-10ms级别,释放前舱空间[95] - SBW技术壁垒在于安全冗余设计及成本控制,需解决传动比设定、系统稳定性等挑战[99] - 航空领域成熟应用,2021年法规松绑后加速上车[97] 线控底盘产业影响 - SBW补齐线控底盘能力,实现车身与底盘解耦,缩短整车研发周期1-2年[116][118] - 线控底盘提升智能化水平,通过统一域控制器协同管理各子系统[121] - 滑板底盘为终局形态,集成转向、制动等实现四轮独立驱动[124] - 蔚来、比亚迪、华为等车企积极布局智能底盘技术[127][128]
基金公司下半年投资策略出炉,重点关注这一方向
中国证券报· 2025-06-26 20:52
A股市场展望 - 下半年A股呈现结构性机会主导的震荡上行格局,估值修复与盈利增长驱动并存,机会大于风险 [1][2] - A股整体估值处于历史偏低位置,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宽松"形成重要支撑 [2] - 市场呈现局部化特征,板块分化明显,资金聚焦细分赛道如安全与战略产业、政策支持方向及新消费、技术前沿等新兴趋势 [2] - 投资者需把握宏观逻辑,挖掘结构性机会,采取"深挖Alpha、等待Beta"策略应对AI创新周期、"新消费"及"新能源"等变化 [3] 科技板块投资机会 - 科技板块是下半年重点关注方向,AI算力及应用公司、智能驾驶领域估值消化至合理位置,新应用推出或催生投资机会 [1][4] - 2025年是AI应用爆发元年,下游应用市场空间远大于上游基础设施,未来AI应用前景广阔 [4] - 高质量成长股经历回调后部分细分领域性价比显现,高股息属性的大盘蓝筹价值股及红利策略资产具备吸引力 [4] 港股市场展望 - 港股流动性想象空间持续打开,优质企业赴港上市吸引外资,恒生科技指数估值有望持续提升 [1][7] - 恒生科技指数2020年以来上涨约15%,显著落后于标普500(80%+),全球资产再平衡及资金南下提供资金供给 [7] - 经济复苏、AI业绩催化及事件驱动下,港股高弹性、高成长特性或释放向上动能 [7] 其他行业机会 - 保险行业负债端预定利率下调趋势已充分定价,若市场利率趋稳且股市上涨,保险股或迎来行情 [5]
智能驾驶专题系列:线控转向加速落地,线控底盘大势所趋
国信证券· 2025-06-26 19:2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 [1][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线控底盘大势所趋,线控转向加速落地,当前处于产业化初期,2030 年在 L3+智驾催化下,国内市场空间将达 350 亿元 [1][3][4] - 看好耐世特、浙江世宝、伯特利、亚太股份等相关标的公司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前言:线控转向加速落地,线控底盘大势所趋 - 未来汽车核心在能源、运动和交互,智能驾驶核心为感知、决策和执行,线控底盘标准化加速 [15][17] - 线控底盘核心是电子化、智能化,能提升整车执行端智能化水平,满足车企轻量化、模块化需求 [20][22] - 当前线控制动、悬架初步实现线控化,线控转向进入落地元年,有望加速放量 [25] 转向现状:EPS 主流方案,国产替代加速 转向系统持续向电子化升级 - 转向系统核心功能是将方向盘转动转化为齿条横向运动,从机械转向向线控转向升级,ASP 持续提升 [2][28] - EPS 是主流方案,截至 2024 年渗透率已至 99%+,国内市场规模有望从 380 亿元向 2028 年的 480 亿元升级 [2][50][56] - EPS 市场仍由外资、合资主导,耐世特、浙江世宝等国内公司渗透率快速提升 [57] EPS 核心零部件加速国产替代 - EPS 核心增量为 ECU/电机,分别占据成本 44%/20%,电机单价在 200 元左右,行业加速国产替代 [61][63] - 机械转向件占据 EPS 成本的 36%,国内北特科技在转向齿条市场市占率超 50% [66] 转向展望:线控转向落地元年,线控底盘版图完善 国内外 Robotaxi 进入 0 - 1 阶段,加速线控转向落地 - EPS 满足 L2+级智能辅助驾驶要求,L3 级以上需线控转向,其系统由手控执行器、轮控执行器及控制软件组成 [66][71] - 线控转向与 L4 级智能驾驶去方向盘设计、个性化异形方向盘设计适配,法规推动 robotaxi 领域发展,特斯拉 robotaxi 试运行反馈积极 [73][76][79] 2025 年是国内线控转向落地元年 - SBW 适配 L3 级以上智能驾驶,具有“去机械连接化”和“全电子化控制”优势,目前少数车型搭载量产,国内蔚来率先推动产品上车 [87][94][95] - 测算 2030 年国内线控转向市场有望突破 350 亿元,全球有望突破 800 亿元,海外巨头率先量产,中国供应商取得一定突破 [97][99][100] 线控转向落地完善线控底盘版图 - 对驾乘人员而言,SBW 落地意味着数字重构、主动安全、全链路容错、增加空间;对车企而言,补齐线控底盘能力,缩短整车研发时间,提升智能化、满足轻量化和平台化研发需求 [103][106][108] 相关标的公司 耐世特:线控运动控制资深玩家,产品拓展加速 - 百年转向公司,产品持续突破,股权结构稳定,过去四年收入复合增速 8.9%,2024 年归母净利润增长 68% [120][122][123] - 产品布局完备,包括 EPS、SbW、转向管柱与中间轴、动力传动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等,EPS 客户结构覆盖全球,SbW 在手订单 6 个 [129][137][143] - 预计 25 - 27 年收入分别达 44.86/47.04/51.05 亿美元,一年期合理估值 6.45 - 7.74 港元,首次覆盖,给予“优于大市”评级 [158][169][171] 浙江世宝:转向系统优质玩家,业绩改善加速 - 深耕汽车转向系统四十余年,股权结构稳定,家族成员为核心高管,过去四年收入复合增速达 25.0%,2024 年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创历史新高 [179][180][184] - 产品阵容完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自研 R - EPS 2024 年量产,智能转向系统线控转向有望 2026 年量产 [188][190] - 预计 25 - 27 年收入分别达 36.55/47.90/60.46 亿元,一年期合理估值 5.9 - 6.5 港元,首次覆盖,给予“优于大市”评级 [204][214][216] 伯特利:线控制动自主龙头,积极拓展转向线控底盘产品 - 扎根制动,探索线控底盘,稳居国产制动系统龙头企业,定点持续增加 [223][224][225] - 2025Q1 在研、新增量产、新增定点项目总数均增长,新品研发持续推进,加速线控底盘布局 [225][228][230] - 维持盈利预测,预计 25 - 27 年归母净利润为 15.64/21.26/35.14 亿元,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231] 亚太股份:制动领域优质自主玩家,角模块等新品储备充分 - 专注制动系统,持续突破技术与市场布局,四年收入复合增速达 9.9%,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业务收入与占比持续上升 [234][235] - 深耕角模块业务,技术储备充分,具备毫米波雷达、轮毂电机等产品布局 [240] - 维持盈利预测,预计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为 3.1/4.1/5.5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 +43.4%/34.2%/33.4%,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241]
脉脉高聘:智驾和机器人岗位量暴增28倍,岗位月薪最高超11万元
快讯· 2025-06-26 18:47
智驾和机器人领域人才需求 - 2025年4月智驾和机器人领域新发岗位量相比2024年1月暴涨28倍 [1] - 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 [1] 高薪岗位情况 - AI科学家/负责人岗位平均月薪达11.2万元 [1] - 大模型算法岗位平均月薪达7.2万元 [1] - 多家企业高薪招聘核心技术岗位 [1]
汽车智驾即将迎来“安全标尺”
中国青年报· 2025-06-26 15:36
智能辅助驾驶市场现状 - 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中装备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新车销量占比达55.3% [1] - 2024年搭载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新能源新车占比已超过60% [1] - 领航辅助驾驶(NOA)等智能化功能加速向主流市场普及 [1] 技术挑战与行业痛点 - 车载感知系统在复杂场景下存在明显局限性 [1] - 视觉感知和融合感知方案均未具备全天候全场景可靠感知能力 [1] - 技术不确定性、人机交互规范缺失、安全兜底机制不完善侵蚀消费者信任 [2] 国家标准制定进展 - 《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于6月4日公示 [2] - 标准由工信部提出,起草单位包括中汽中心、东风汽车、华为等 [2] - 涵盖运动控制、驾驶员监测、系统边界、功能安全等7大技术要求 [2] 政策监管动态 - 工信部4月16日会议要求车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 [4] - 禁止夸大虚假宣传并要求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4] - 北汽、广汽、上汽等11家车企联合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 [5] 行业影响与发展趋势 - 车企宣传基调显著降温,"安全""可靠"取代激进话术 [5] - 标准将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并为国际市场消除技术壁垒 [3] - 推动产业链技术革新、优化产品设计并规范营销行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