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融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资本激活“双新”潜能 铸就产业升级强劲动力
中国证券报· 2025-04-29 06:41
资本市场赋能"双新融合"的核心作用 - 科创板助力生物医药企业突破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瓶颈,创业板赋能消费电子企业抢占产业黄金期,北交所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成长快车道 [1] - 资本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更是产业创新的"铺路石",加速企业技术转化并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1][2] - 高技术壁垒企业的技术突破带动整条产业链升级,资本注入促进产融循环,如特宝生物通过科创板加速新药研发 [3]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实践案例 - 特宝生物登陆科创板后多款长效重组蛋白质新药研发进程加速 [2][3] - 蓝思科技运用创业板再融资工具加强研发实力,抓住消费电子行业黄金期 [2] - 鹿得医疗通过北交所首发募资扩张产能,支撑销售规模与业绩提升 [2] - 鑫宏业通过并购填补业务空白,建设核级电缆生产基地提升技术研发条件 [2]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数据表现 - 截至2025年4月23日,北交所上市公司265家,累计融资557亿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占比超50% [4] - 科创板上市公司586家,IPO募资9208亿元,总市值6.7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占比80% [4] - 北交所合格投资者超810万户,较开市增长超90%,社保基金、保险资金、QFII均已入市 [4] 当前面临的制度与生态挑战 - 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不足,支持科创企业的债券品种有限,创业投资市场规模待提升 [5] - 成长期"硬科技"企业面临"融资断档",并购重组存在痛点,资本市场工具与产业需求脱节 [5] - 产学研脱节导致原始性创新少,低水平重复创新无法服务新产业 [5] 优化资本市场支持体系的建议 - 深化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改革,优化差异化安排,促进资源向新产业集聚 [6] - 北交所设置四套上市标准及多维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精准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6] - 完善"融资-退出-再投资"闭环,优化审核与风险定价,建立容错机制解决科创企业资金短缺 [7] - 拓宽直接融资工具如REITs,调整险资、社保考核机制,通过税收优惠吸引长期资本 [8]
华夏银行成功举办服务首都国企高质量发展大会
新京报· 2025-04-28 17:21
文章核心观点 华夏银行召开服务首都国企高质量发展大会,与16家首都国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深化银企合作、创新金融服务助力首都国企发展,未来将围绕“五个聚力”构建协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首都发展贡献力量 [1][8][12] 会议概况 - 4月28日“华夏银行服务首都国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北京市国资委领导、16家首都国企主要负责人及媒体代表参会,华夏银行与16家首都国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会议目的 - 华夏银行作为北京市管金融企业,贯彻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推动与首都国企合作向纵深发展,打造“政银企投”合作新模式 [3] 重点产品与服务 - 数智融合,产融共赢:推出“数翼通”等特色产品,首创“脱核”模式,沿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5] - 京港联动,跨境服务:利用“境内+境外”市场优势,发挥香港分行作用,在境外债承销等领域深化对首都国企金融服务 [5] - 贴心管家,至臻陪伴:赠予“首都国企金融服务卡”,配备专业团队,开通绿色通道,7*24小时响应企业需求 [6] 领导期望与表态 - 北京市国资委党委委员朱保成希望银企双方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打造产融标杆项目,在服务首都发展中发挥作用 [10] - 华夏银行党委书记杨书剑表示服务首都国企是政治责任和战略机遇,将围绕“五个聚力”提供全周期服务,构建协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12] 未来展望 - 华夏银行将以大会为契机,为首都国企注入金融动能,实现互利共赢,为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贡献力量 [14]
华源期货创新模式赋能大宗商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期货日报网· 2025-04-22 20:54
行业背景 - 大宗商品市场剧烈震荡 价格波动日趋复杂 产业链企业对风险管理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1] 业务模式创新 - 创新推出"期现联动+产融协同"模式 打造覆盖大宗商品贸易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服务生态 [1] - 构建"1+N"综合服务体系 以期货风险管理为核心 联动证券信托租赁信用等多元金融工具 [1] - 组建专业团队深入调研企业现货经营流程与订单周期特点 量身定制精细化价格风险管理方案 [1] 期现联动服务 - 运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精准对冲价格波动风险 帮助企业锁定稳定供应链利润 [1] - 规避因价格剧烈波动引发的客户违约风险 [1] - 积极推进重点品种交割库申请 企业可灵活选择交割地点大幅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1] - 借助仓单质押融资激活库存资产流动性 [1] 产融协同服务 - 整合股东旗下多元金融资源 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显著降低融资成本 [2] - 联动信托信用等专业机构提供定制化融资方案供应链担保现货购销对接等服务 [2] - 构建"贸易场景-资金配置-数据流转"全链条服务闭环 激活产业链资金流转效率与协同效能 [2] 服务驱动体系 - 汇聚股东及自身研究力量组建专业团队 定期发布前瞻性大宗商品研究报告 [2] - 组织开展产业链套期保值专题培训 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与期货工具运用能力 [2] - 联合申请交易所企业风险管理计划 提供期货业务全流程培训 [2] - 携手共建交易所产融基地深化投资者教育服务 [2] 产业延伸策略 - 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客户开发与服务 采用"以点带面"策略 [3] - 联合重点客户为产业链其他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3] - 设立属地化分支机构与客户联合开展品种研究 实现客户权益与服务质量双重提升 [3] 未来发展规划 - 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探索搭建"期现一体化"数字平台 实现期现数据实时互联互通 [3] - 深化服务模式创新以金融工具精准匹配实体需求 完善"以融促产以产带融"生态闭环 [3] - 打造大宗商品领域产融协同行业标杆 [3]
海尔融资租赁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服务实体量质齐升,产融协同突破创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14 17:38
海尔融资租赁不断通过创新金融工具的应用,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融资格局,形成资产负债良性循 环,拓宽资金护城河,为前线业务持续"造血"。2024年公司共发行两单双段式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 款,为境内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双段式银团。两单银团贷款合计金额近24亿元,超额认购倍数平均1.7 倍,募集资金重点用于教育、绿色农业和小微企业等行业,将融资产品与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机 结合,构建起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协同发展的创新范式。24年公司还同步完成了首单私募公司债的发 行,发行价格创新低,获得投资机构超额认购,彰显了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 海尔融资租赁深入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夯实发展根基。 2024年公司发布首份ESG报告,系统性披露了公司在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维度的战略规划和阶段性成 果,彰显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在风险管理方面,2024年公司通过"基础设施数字化、作业方式 敏捷化、决策引擎智能化"三大路径,筑牢稳健经营的生命线。在公益领域,公司成立首个专项公益基 金,聚焦乡村振兴与欠发达地区教育帮扶,并在云南和广西开展了公益助农和助学活动,以可持续的公 益实践书写金融向善的新篇章。 ...
持续助力科创企业解决融入产业链、供应链痛点,招商证券携手羚跃企业走进阳光电源
金融界· 2025-04-03 17:20
文章核心观点 招商证券与阳光电源举办羚跃企业“走进产业链主”系列活动第三站,通过产融协同双向赋能产业链升级,解码标杆成长逻辑共寻产业协同新动能,推动科技投行战略再升级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1][3][8] 活动概况 - 招商证券与阳光电源在合肥共同举办羚跃企业“走进产业链主”系列活动第三站 [1] - 4月2日招商证券携手30余家羚跃计划成员企业走进合肥阳光零碳产业园,共探新能源产业链协同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 [1] 产融协同 - “羚跃计划”由招商证券于2019年提出,旨在服务成长型中小企业,为其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和产业赋能,已为60家中小科创企业累计投资25亿元、入库超500家企业 [3] - 2024年招商证券邀请近百家羚跃企业走进产业链主企业,助力50余家与招商局集团、三一重卡等在多领域实现业务对接,促成技术合作与项目落地 [3] - 招商证券总裁表示推动阳光电源及其子公司与招商局集团多板块协同合作,“羚跃计划”走进阳光电源可助力链主企业强化产业链韧性,为羚跃企业提供应用场景 [3] 产业交流 - 阳光电源高级副总裁分享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布局,羚跃企业参观阳光电源相关区域,了解其发展历程、技术成果及“零碳产业”孵化模式 [4] - 阳光电源相关负责人与羚跃企业围绕储能技术等领域展开深度交流 [4] 合作潜力 - 阳光电源在多领域的技术积累与羚跃企业创新优势互补,艾创微董事长称与阳光电源交流把握市场升级方向,开辟合作空间 [6] 战略升级 - 本次活动是招商证券服务客户重要举措和打造“科技投行”重要实践,将聚焦招商局集团三大核心赛道,以羚跃计划为平台,金融赋能科技创新,支持培育新质生产力 [8]
中信银行(601998):深度研究报告:协同强化,发展均衡,零售突破
华创证券· 2025-03-12 08:2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2][6][12][8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信银行业务发展更均衡、财务指标改善,股息率较高,具备较好投资价值 [10] - 中信银行背靠中信集团,协同优势增强,自带国际基因,清理包袱后战略布局更均衡,零售业务实力增强,息差及资产质量均边际改善 [8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信银行的禀赋:集团协同优势增强,跨境金融国际基因 - 中信银行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是中信集团旗下最大子公司,自成立便涉足海外业务,在跨境金融方面有先发优势 [17] - 中信银行对公业务起步,先天禀赋好,核心竞争力为“产融协同的跨境服务专家”,近五年对公贷款占比稳定在 60%,1H24 公司银行业务营收占比约 45%,税前利润占比约 60% [18] - 中信集团借壳上市,有金融和非金融五大业务板块,具备“金融全牌照 + 实业广覆盖”特点,中信银行作为最大金融子公司,1H24 占集团总资产近 80%,营收占比近 30%,净利润占比近 65% [24][26][27] - 中信银行在两个维度有竞争优势,“融融协同”在中信金控成立后强化,“产融协同”探索出风险化解新模式 [27] - 中信银行对公领域“跨境服务平台”综合金融服务增强企业客户粘性,零售领域打造“出国金融”王牌 [41][42] 中信银行的疗伤:把好风控命门,存量风险逐渐出清 - 2012 年受多种因素影响,中信银行制造业和批零业不良率大幅上扬,2015 - 2019 年加大房地产贷款投放,导致对公地产不良贷款率升高 [44][45] - 2019 年方合英履职行长后,中信银行开启变革,经过风控“纠治期”“调理期”“健体期”三个阶段,存量不良逐渐出清 [53] - 中信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仍有上升趋势,信用卡业务收紧审批门槛,调优获客模式,风险回落至疫情前水平 [61] 中信银行的进阶:战略布局更均衡,零售业务有突破 - 中信银行业务战略布局多元化、更均衡,对零售业务重视度逐步提升,2022 年明确“零售第一战略”,24 - 26 年将贯彻该战略 [65] - 中信银行零售业务已过补短板期,在零售贷款、零售存款和财富管理业务方面均有突破 [65] 财务表现:息差逆势回升,资产质量质地夯实改善 - 2023 年中信银行营收增速为近五年低谷,24 年营收增速改善,一是其他非息收入收益好,二是净息差回升,3Q24 净利息收入增速恢复正增长 [78] - 近三年归母净利润增速下降,资产质量呈现改善趋势,3Q24 单季不良净生成率环比下降 41bp,2024 年不良贷款率环比下降 1bp,拨备覆盖率上升 1.84pct [78] - 中信银行主动压缩票据,贷款增速放缓,24 年息差逐季回升,与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差距拉大,3Q24 其他非息收入高增支撑营收增速回升 [81]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预计 24 - 26 年中信银行营收增速分别为 3.8%、3.2%、4.8%,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2.3%、2.9%、5.4% [11][88] - 给予公司 2025E 目标 PB 0.6X,对应目标价 7.95 元/6.63 港币,目前股息率较高,具备较好投资价值,维持“推荐”评级 [6][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