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程师红利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第一!“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登顶
新华社· 2025-09-01 22:40
排名核心结果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中首次排名全球第一 [1] - 排名依据三项核心指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科学论文发表量以及风险资本交易量 [1] - “东京-横滨”集群和美国“圣何塞-旧金山”集群分列第二和第三 [2]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曾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二位 [2] 全球创新集群分布 - 全球百强创新集群分布于33个经济体 [2] - 集群数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24个)和美国(22个),其次是德国(7个) [2] - 同样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澳门-珠海”创新集群连续第二次入围世界百强榜 [2] 官方评价与战略意义 - 此次排名发布选择在香港进行,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集群在全球的代表性 [1] - 香港拥有顶尖科研机构、国际化人才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是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 [1] - 粤港澳大湾区正将发展引擎向以高素质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工程师红利”切换 [2] - 大规模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积累叠加有效的企业创新生态,释放出巨大创新动能和经济价值 [2]
“深圳—香港—广州” 跃居全球创新集群首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17:00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变化 -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跃居全球创新集群首位 超越东京-横滨集群 [1] - 排名变动主因是新增风险资本交易指标 该集群风险资本交易全球占比达2.9% 高于东京-横滨的2.2% [1][2] - 圣何塞-旧金山集群以6.9%风险资本交易占比位列全球第三 排名上升三位 [1][2] 创新指标具体数据 -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PCT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9.0% 科学论文发表量占比2.4% [2][4] - 东京-横滨集群PCT专利申请量占比10.3%居首 但科学论文发表量仅1.4% [2] - 北京集群科学论文发表量占比4.0%最高 风险资本交易占比2.9% [2] 区域创新实力支撑要素 - 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63万件 连续21年全国首位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110件 [4] - 华为全球有效专利突破15万件 在蜂窝通信等领域专利数量全球前列 [4] - 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迅速 华为在港研究院人数激增至超700人 [5] - 广州拥有中山大学等高校 中国内地科学论文发表量545万篇全球第一 [5] 国家层面创新格局 - 全球百强创新集群中中国占24个 美国22个 德国7个 [5] - 中国三大创新集群进入全球前十:深圳-香港-广州(第1) 北京(第4) 上海-苏州(第6) [2][5] - 工程师红利与高质量人力资本积累成为创新核心驱动力 [4]
从“链”与“炼”看“工程师红利”
人民网· 2025-08-25 16:40
工程师规模增长 - 中国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约520万人增长至2020年约1770万人 增幅达240% [1] 人才培养机制 - 通过成立32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设立前沿交叉学科 推进新工科建设实现教育链与人才链贯通 [1] - 采用校企协同订单式培养模式 注重产学研用结合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贯通 [1] 实践能力培养 - 在重大工程项目一线如"江海号"等实战场景中锤炼工程师实战本领 [1] - 在未来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中通过攻克技术难题提升实践能力 [1] 发展现状与需求 - 中国高层次工程师仍存在较大缺口 需要持续扩大人才队伍规模 [1] - 工程师队伍建设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
从“链”与“炼”看“工程师红利”(快评)
人民日报· 2025-08-25 06:01
工程师队伍规模增长 - 2000年至2020年,工程师总量从约520万人增长至约1770万人 [1] 工程师红利形成原因 - 教育链与人才链贯通,体现为成立32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设立前沿交叉学科、推进新工科建设 [1] - 产业链与创新链贯通,体现为校企协同订单式培养和注重产学研用结合 [1] - 在重大工程项目一线和未来产业、新兴战略产业的实践中锤炼本领 [1] 未来展望与挑战 - 高层次工程师缺口仍然不小 [1] - 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将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
林园:坚守“嘴巴”赛道 老龄化将催生医药需求十倍扩容,我们提前市场15年布局
新浪基金· 2025-08-21 15:19
消费行业投资观点 - 消费头部企业完全具备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 [1] - A股消费龙头估值仍低于国外同类公司 [1] - 重点关注与"嘴巴"相关的消费主线包括食品饮料和医药 [1] - 消费品行业具备库存可控特征 因存在保质期企业不会盲目扩产 [1] 医药板块细分方向 - 创新药领域依托国内工程师红利 研发人才素质高且成本较低 [2] - 国内化药企业总市值较全球巨头偏小 当前估值不高且成长空间广阔 [2] - 中成药通过新用途发掘实现价值重估 过去十年相关企业保持营收增长 [2] - 疫情期间集采和产能扩张导致阶段性高增长 目前行业已回归正常 [2] 老龄化带来的医药需求 - 二十年后慢性病用药需求及对应人群规模将至少增长十倍 [2] - 78岁以上高龄人口数量大幅上升 中药产品市场空间持续扩大 [2] - 心血管疾病和肾脏问题等年龄相关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 [2] - 医院心内科和透析室人满为患 发病主体仍是老年群体 [2] 行业发展阶段判断 - 医药赛道仍处于起步阶段 市场认知尚不充分 [3] - 行业未来将涌现一批全球市值领先的企业 [3] - 当前布局领先市场认知至少15年 [3] - 消费人群基数庞大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3]
市场新高下的投资抉择:林园直言医药板块“还没真正开始” 核心逻辑仍是老龄化与“嘴巴”
新浪基金· 2025-08-21 15:16
消费行业投资观点 - 消费头部企业完全具备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 [1] - A股消费龙头估值仍低于国外同类公司 [1] - 重点布局"嘴巴"相关消费主线包括食品饮料和医药 [1] - 消费品行业具备库存可控特征因存在保质期限制盲目扩产 [1] 医药板块细分方向 - 创新药领域依托中国工程师红利研发人才素质高成本较低 [2] - 国内化药企业总市值较全球巨头偏小但成长空间广阔 [2] - 中成药通过新用途发掘实现价值重估持续创新发展 [2] - 与老龄化相关中成药企业过去十年始终保持营收增长 [2] 老龄化带来的医药需求 - 二十年后慢性病用药需求及对应人群规模将至少增长十倍 [2] - 78岁以上高龄人口数量大幅上升扩大中药产品市场空间 [2] - 心血管疾病和肾脏问题等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 [2] - 医院心内科和透析室人满为患绝对主体为老年群体 [2] 行业发展阶段判断 - 医药赛道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认知尚不充分 [3] - 行业未来将涌现一批全球市值领先的企业 [3] - 当前布局领先市场认知至少15年 [3] - 消费人群基数庞大不容置疑 [3]
中国汽车全球化系列报告(6):汽车出海:量化测算工程师红利对企业盈利的贡献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8-21 11:39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看好具备全球化能力的车企,包括比亚迪、吉利、长城、上汽、长安等企业 [4] - 同时看好在智能电动车上具备更强产品定义能力的理想、小鹏、蔚来等企业 [4] 核心观点 - 2020年后中国汽车出口量快速增长,2024年达641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同比+22.7% [1] - 2025H1出口308万辆,同比增10.4% [1] - 俄罗斯(115.8万辆)、墨西哥(44.5万辆)是主要市场,阿联酋(+106.6%)、巴西(+106.1%)等新兴市场增速显著 [1] - 比亚迪(47.2万辆,+128%)、上汽(43.8万辆)居2025年上半年出口前三 [1] - 中国车企加速海外本地化生产,通过海外建厂、本土化运营等策略加速全球化布局 [1] 行业现状 - 2020年初汽车月度出口量仅7万台,至2025年5月增长至55万台/月,增幅近7倍 [10] - 2024年出口量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一,较2023年净增约150万辆 [10] - 出口增速大幅超越内销市场约1.6%的同比增幅 [10] - 2025H1汽车出口量延续高增10.4%达到308万辆 [10] - 俄罗斯以115.8万辆蝉联出口第一,同比增长27.4% [13] - 墨西哥(44.5万辆,+7.2%)保持第二大市场地位 [13] - 阿联酋(33.1万辆,+106.6%)与巴西(23.7万辆,+106.1%)增幅均超100% [13] 车企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出口47.2万辆,同比增长128% [13] - 上汽出口43.8万辆,同比下降0.2% [13] - 长安出口29.9万辆,同比增长4.9% [13] - 北汽在基数扩大下仍能延续两位数高增长 [13] 研发效率优势 - 2024年中国车企单车研发摊销均值7660元,显著低于外资车企的12634元 [3] - 中国车企全新车型研发周期约18个月,仅为外资的一半 [3] - 长城、吉利、长安、比亚迪的单车研发摊销额分别为7528元、4787元、2424元、12452元 [35] - 显著低于外资车企如大众(15121元)、特斯拉(16495元)、宝马(23766元)、奔驰(27752元) [35] - 中国自主品牌车型研发周期显著低于外资品牌 [44] 投资效率优势 - 2024年中国车企单车折旧摊销均值8901元,仅为外资的73% [3] - 中国车企每十万台产能投资额约3-6.7亿美元,仅为外资的50%左右 [3] - 长城、吉利与长安单车折旧摊销始终低于9000元(2024年分别为8232元、4316元和2166元) [47] - 同期大众、宝马、特斯拉等国际品牌普遍超过14000元(2024年大众14319元、宝马21697元、特斯拉19504元) [47] 超额收益分析 - 以18万元均价车型为例,中国车企单车净利11217元,外资车企4349元,单车超额净利近7000元 [3] - 剔除比亚迪重资产样本后,中国车企单车超额净利超15000元 [3] - 若海外复制国内管理模式,人工及销售管理费用可降25%,乐观假设下单车超额收益可达2.6万元 [3] - 中国车企每万台销量对应的员工数仅为外资车企约80% [64] 市场趋势 - 2021-2030年出口分三阶段:快速增长期(2021-2024)、贸易壁垒期(2025-2027)、产能释放期(2028-2030) [68] - 南方市场(中东、东盟等)成核心增量,2027年占比预计达65.7% [3] - 海外产能2025年达70万辆,2027年184万辆,2030年368万辆 [3] - "本地化生产替代出口"成主流,2030年中国汽车海外销量有望破千万辆 [3]
中国汽车全球化系列报告(6):汽车出海:量化测算工程师红利对企业盈利的贡献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8-21 10:12
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中国汽车全球化发展前景,给予行业"看好"评级 [3][4] 核心观点 - 中国汽车出口量快速增长,2024年达641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同比+22.7% [3][14] - 2025H1出口308万辆,同比增10.4%,俄罗斯(115.8万辆)、墨西哥(44.5万辆)为主要市场 [3][14] - 比亚迪(47.2万辆,+128%)、上汽(43.8万辆)等自主品牌出口表现突出 [3][14] - 中国车企加速海外本地化生产以规避关税、降低成本 [3][14] - 中国车企凭借高研发效率(单车研发摊销7660元vs外资12634元)和高投资效率(单车折旧摊销8901元vs外资73%)形成显著成本优势 [3][15] - 以18万元均价车型为例,中国车企单车净利11217元vs外资4349元,超额净利近7000元 [3][15] - 2021-2030年出口分三阶段,南方市场(中东、东盟等)将成为核心增量,2027年占比预计达65.7% [3][75] - 海外产能2025年达70万辆,2027年184万辆,2030年368万辆,"本地化生产替代出口"成主流 [3][75] 目录总结 国内出口&海外建厂 - 2020年后中国汽车出口量快速攀升,2025年5月达55万台/月,增幅近7倍 [14] - 分地区看俄罗斯(115.8万辆)、墨西哥(44.5万辆)为主要市场,阿联酋(+106.6%)、巴西(+106.1%)等新兴市场增速显著 [14][17] - 比亚迪、长安、吉利等通过海外建厂加速全球化布局 [14][17] - 2019-2024年汽车零部件出口额从530亿美元增长至105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4.8% [24][26] - 中国零部件企业加速在墨西哥、东南亚、欧洲构建全球产能网络 [24][28] 出海盈利分析 - 中国车企单车研发摊销显著低于外资品牌(2024年长城7528元vs大众15121元) [40] - 中国自主品牌车型研发周期约18个月,仅为外资的一半 [49][50] - 中国头部零部件厂商研发费用率(4.1%-6.3%)显著低于海外厂商(7.3%-9.3%) [52] - 中国车企单车折旧摊销显著低于外资(2024年长城8232元vs宝马21697元) [55][59] - 中国车企每十万台产能投资额(3-6.7亿美元)仅为外资的50%左右 [56][57] 中国车企出海超额收益 - 以18万元均价车型为例,中国车企单车净利11217元vs外资4349元 [66][67] - 剔除比亚迪后中国车企单车超额净利超15000元 [66][67] - 乐观假设下海外复制国内管理模式可使单车超额收益达2.6万元 [66][72][74] - 中国车企每万台销量对应员工数仅为外资约80% [70][71] 关键结论与投资分析 - 看好比亚迪、吉利、长城、上汽、长安等具备全球化能力的车企 [3][86] - 同时看好理想、小鹏、蔚来等在智能电动车上具备更强产品定义能力的企业 [3][86] - 2030年中国汽车海外销量有望破千万辆 [75][83][85]
华尔街“大空头”突然转向!大手笔买入阿里京东看涨期权,虎牙年内暴涨24倍
搜狐财经· 2025-08-19 07:11
迈克尔·巴里投资策略转变 - Scion资产管理公司二季度完全抛售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中概股看跌期权并积极买入阿里巴巴和京东看涨期权[2] - 一季度曾几乎清空所有中概股多头仓位仅保留雅诗兰黛同时大举买入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百度看跌期权[2] - 投资策略转变始于2022年四季度重仓布局中国科技巨头[2] 中概股市场表现 - 虎牙股价截至8月17日累计上涨逾2400%[4] - 华米科技、移动财经、天境生物、悦航阳光等个股涨幅均超过200%[4] - 阿里巴巴上涨46.47% 京东上涨31.70% 携程上涨62.37% 百济神州上涨49.79%[4] 国际资本态度转变 - 高盛集团指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兴趣升至近年高点[5] - 惠理集团认为中国资产核心优势包括完整现代工业体系、工程师红利及科技领域突破性进展[7] - 外资机构关注中国企业竞争力和基本面改变传统认知[7] 市场驱动因素分析 - 流动性与中长期政策预期是驱动A股上涨主要因素[7] - 市场风险偏好上升扩大赚钱效应[7] - 需关注外部事件性因素对市场风险偏好的潜在影响[7] 投资策略建议 - 建议在当前估值不高情况下坚持持有[7] - 提醒投资者切勿盲目追涨应建立适合自身的投资体系[7] - 需理性看待市场波动[7] 中国经济前景认可 - 全球资本重新评估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9] - 工程师红利转化为品牌溢价及科技企业全球竞争崭露头角[9] - 华尔街转向体现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的深刻认同[9]
惠理投资盛今:中国资产具备多重核心竞争优势
上海证券报· 2025-08-17 21:36
港股市场表现及驱动因素 - 港股市场今年以来表现亮眼,涨幅在全球主流市场中排名靠前,截至8月13日南向资金净流入额超8000亿元人民币 [1] - 三大驱动因素推动港股走强:硬科技革命、新经济主导地位提升、美元走弱下的资金再配置 [2] - 硬科技浪潮下,中国头部互联网企业依托研发实力、客户基础和护城河效应,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终端应用变现的重要引领者 [2] - 新经济已成为港股中流砥柱,市值占比从2015年末的27%跃升至2024年末的51%,成交额占比从30%攀升至59% [2] - 美元走弱促使资金重新配置,港股因估值偏低、股息较高成为全球资本再配置的重要选择 [2] 中国资产核心竞争优势 - 中国具备高度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工业制造能力 [3] - 中国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兑现工程师红利,部分商品出现品牌溢价 [3] - 中国在AI技术、半导体、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已具备全球竞争力 [3] - 国际资本越来越关注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基本面,调整了过往自上而下的中国叙事 [3] A股市场投资机会 - 高股息行业如通信、金融、公用事业等因持续稳定的现金回报受关注 [3] - 互联网板块及部分消费子行业受益于政策加码和AI商业化推进 [3] - 高端制造领域因中国制造业优势巩固和硬科技突破带来投资机遇 [3] - 生物制药行业成长空间广阔,受益于医疗政策环境改善和全球竞争力提升 [3] - 地产行业有望止跌回稳,化工、原材料等板块盈利前景或将改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