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动化转型
搜索文档
一汽奥迪的“双车棋局”:燃油与电动并行,在核心价格带打响反击战
经济观察报· 2025-08-10 17:21
产品发布 - 一汽奥迪同步推出两款战略车型:全球首款搭载华为智驾系统的燃油车A5L与采用宁德时代电池的纯电SUV Q6L e-tron [2] - A5L基于奥迪PPC豪华燃油智能平台,可实现城市及高速路段高阶驾驶辅助功能 [2] - Q6L e-tron作为奥迪PPE豪华纯电平台首款产品,搭载107kwh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和华为乾崑智驾技术 [3] 市场定位 - A5L起售价23.98万元,明显低于传统豪华B级燃油车,意图以智能化撬动基盘用户消费升级 [3] - Q6L e-tron面向35万级纯电SUV市场,直接锁定理想L7、蔚来ES6等竞争对手 [3] - 两款车型覆盖25万至35万元豪华车核心价格带,形成差异化产品网 [3] 技术合作 - 一汽奥迪联合华为首次将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规模化应用于燃油车 [2] - 纯电车型采用深度定制的华为乾崑智驾技术 [3] - 公司彻底告别"油改电"过渡期,迈入"原生智能电"新阶段 [3] 行业背景 - 传统豪华品牌光环正被比亚迪、特斯拉及"蔚小理"等新势力消解 [2] - 一汽奥迪7月销售3.7万辆(含进口车),1至7月国产豪华燃油车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3] - 奥迪撤回原定2033年停止研发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计划,不再设定明确终止时间表 [4] 战略布局 - 一汽-大众采取"油电共进"路线,构建覆盖多种动力形式的产品矩阵 [4] - 计划到2030年在"油电混共进"策略基础上推出超过20款全新车型 [4] - A5L和Q6L e-tron是技术反攻的起点,后续需解决燃油车智驾付费意愿和超充技术等课题 [4][5]
利润集体大幅下滑 BBA上半年交出最“惨”财报
经济观察报· 2025-08-10 12:27
BBA财务表现 - 奔驰2025年上半年营收663.77亿欧元同比下滑8.6%,净利润26.88亿欧元同比暴跌55.8%,其中Q2净利润9.57亿欧元同比下滑68.7% [4] - 宝马上半年销售收入677亿欧元同比下降8%,税后净利润40亿欧元同比下滑29% [4] - 奥迪上半年营收325.7亿欧元增长5.3%,但税后利润13.46亿欧元同比下滑37.5% [4] - 三大品牌均创下近年最差财报表现,奔驰利润直接"腰斩" [2] 双重挑战 美国关税冲击 - 美国自2025年4月起对欧盟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奥迪因此损失超6亿欧元并暂停对美交付 [4] - 宝马预计全年因关税损失10亿欧元,奔驰核心业务利润率被拖累1.5个百分点(实际5.1% vs 潜在6.6%) [4] - 大众集团上半年关税成本达13亿欧元,福特和通用预计全年损失分别为15亿美元和40-50亿美元 [5] 中国市场困境 - 奔驰中国销量29.32万辆同比下滑14%,奥迪28.76万辆降10.2%,宝马31.8万辆降15.5% [5] - 电动化转型缓慢:奔驰全球纯电销量8.73万辆降14%,奥迪中国纯电销量7897辆降23.5%,仅宝马全球电动车销量31.89万辆增18.5% [6] - 中国新能源车市占率超50%且价格战激烈,本土品牌高端化削弱BBA竞争力 [5] 战略调整 应对美国关税 - 奥迪计划投资46亿美元在美国建厂,奔驰将在阿拉巴马工厂新增GLC生产线,宝马研究扩大斯帕坦堡工厂产能 [8] - 欧盟关税虽从25%降至15%但仍增加成本压力 [8] 中国本土化战略 - 加速产品投放:宝马2025年推10余款新车,2026-2027年推20余款含新世代车型;奔驰将投产中国专属纯电CLA;奥迪推多款新平台电动车 [9] - 强化智能合作:宝马与华为/Momenta合作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奥迪五款新车搭载华为系统,奔驰牵手Momenta [9] - 调整电动化目标:奔驰将2030年全面电动化改为新能源车占比最高50%,奥迪取消停售燃油车时间表,宝马下调部分纯电车型销量预期 [10] 行业趋势 - 豪华车市场结束高增长时代,面临中国自主品牌高端化冲击和持续价格战 [11] - 跨国车企需应对供应链本土化、技术迭代加速和盈利模式转型等多重挑战 [11]
沃尔沃也卖不动了:销量连续5个月下滑,全球裁员7%没止住亏损
36氪· 2025-08-07 09:51
销量表现 - 7月全球销量49,273辆 同比下降14% 连续第五个月下滑且为年内冰点 [1][2][3] - 1月销量50,820辆(-5%) 2月50,662辆(+1%) 3月70,737辆(-10%) 4月58,881辆(-11%) 5月59,822辆(-12%) 6月62,858辆(-12%) 呈现持续下滑趋势 [3] - 上半年中国市场销量7.03万辆 同比下滑10% 占全球销量比重约20% [3] - 极星汽车上半年在华仅售69辆(56辆为1月销售) 同比大幅恶化 [5] 财务表现 - 第二季度营收935亿瑞典克朗(约694.5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8% [5] - 经营亏损100亿瑞典克朗(约74亿元人民币) 为2021年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远低于市场预期的23亿瑞典克朗盈利 [7] - 亏损主因包含114亿瑞典克朗(约84.7亿元人民币)一次性现金减值 涉及EX90/ES90车型预期下调 [17] 战略调整 - 5月宣布全球裁员3,000人(占比7%) 重点裁撤白领岗位 瑞典裁员1,200人 其他地区1,800人 [7] - 7月中国区实施裁员 主要针对上海技术研发中心的工程/研发/供应链岗位 补偿方案为N+3个月工资 [9] - 美国市场停产大部分旅行车及所有轿车 专注SUV与跨界车 并将XC60转移至美国工厂生产 [19] - 中国市场推出专供插混SUV车型XC70 基于SMA架构 纯电续航达200公里 计划9月正式上市 [19][21] 挑战分析 - 电动化转型迟缓 早期依赖"油改电"平台 导致续航/空间效率/智能化不足 [12] - 品牌标签仍固化于"安全"属性 未能适应中国市场对智能化的需求 [12] - 原生纯电平台SPA2车型EX90/ES90多次跳票 中美欧市场均未实现规模交付 [12][14] - 受美国关税政策冲击 EX90/ES90因额外开发成本及关税压力导致盈利能力预期下调 [17] - 欧洲市场成2024年唯一增长区域(销量37万辆+25%) 中美市场分别下降8%和3% [17]
国际观察丨欧美贸易协议难解德国汽车业困境
新华社· 2025-08-06 21:46
文章核心观点 - 欧美新达成的贸易协议将汽车关税从25%降至15%,但未能根本解决德国汽车业因高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及多重结构性挑战所面临的困境 [1] - 德国主要车企正将战略重心转向制度稳定、增长前景清晰的中国市场,通过本地化生产与技术合作来寻求出路并提升竞争力 [7][8] 关税对财务业绩的冲击 - 宝马集团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8.2%,净利润下滑29%,高关税是核心业务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2] - 梅赛德斯-奔驰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约61亿欧元大幅下降至约27亿欧元 [2] - 大众集团202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下降0.3%,旗下保时捷因关税额外支出约4亿欧元 [2] - 受美国关税政策等因素影响,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今年的现金流或将合计减少约100亿欧元 [2] 产业链与成本的多重挑战 - 美国对钢铁、铝等原材料维持50%的进口关税,成本压力通过上游供应商转嫁至整车厂商,形成多层传导效应,进一步压缩利润 [4] - 大众集团在美国的工厂因关税升高,2025年上半年给集团整体带来13亿欧元的成本负担 [4] - 奥迪公司因美国关税已导致损失约6亿欧元 [5] - 2024年美国从德国进口汽车约45万辆,而德国车企在美生产汽车超84万辆,其中约一半面向全球出口,此格局对政策变动极为敏感 [4] 战略转向与中国市场合作 - 大众集团对在中国市场推进本地平台建设和电池领域合作非常有信心 [7] - 宝马集团与中国科技企业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联合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 [7] - 德国汽车经济学专家指出,汽车行业的未来在中国,德国车企正借助中国在电池技术和规模化生产方面的优势提升产品竞争力 [7] - 中国市场被视为全球贸易体系动荡背景下,为数不多仍具制度稳定性的锚点 [8]
奔驰崩了,业绩新低利润暴跌68%,经销商转卖华为了
36氪· 2025-07-31 17:01
奔驰财报表现 - 上半年营收663.77亿欧元同比下滑8%净利润26.88亿欧元同比腰斩55.8% [3][12] - Q2单季度营收331.53亿欧元同比下滑9.8%创4年最低净利润9.57亿欧元同比下滑68.7% [4][12] - 上半年毛利率18.1%同比下滑2.5个百分点Q2毛利率16.4%同比下滑4.9个百分点 [9] 销量与市场表现 - 全球上半年销量107.63万辆同比下滑8%纯电车型销量8.73万辆同比下滑14%占比8.11% [15] - 亚洲市场收入152.89亿欧元同比下滑16.68%占比下滑2.3个百分点至23% [7][21] - 中国市场交付29.32万辆同比下滑19%美国市场交付14.20万辆同比下滑6% [23] 产品结构与战略调整 - 高端车型销量占比14%保持稳定核心车型占比提升至60%入门车型占比26%同比下滑2个百分点 [17] - 暂停美国EQ电动车型生产并计划裁员2万人削减10%生产成本 [23][31] - 推出全新纯电动GLC车型搭载MB-EA平台支持800V架构续航600公里 [37]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大众集团上半年净利润44.77亿欧元同比下滑38%保时捷奥迪销量分别下滑6.1%和5.9% [33][34] - 博世计划裁员1100人并重组德国工厂去年已裁员5500人 [36] - 国内奔驰4S店大量关闭部分门店由鸿蒙智行接手 [29]
稳住下半年,沃尔沃选择彻底中国化
36氪· 2025-07-29 09:06
行业竞争态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价格战和舆论战持续搅动市场格局[1] - 传统车企包括大众 丰田 本田及豪华品牌BBA 沃尔沃均面临市场巨变带来的生存挑战[1] - 外资车企电气化进程放缓 但中国市场重要性无法忽视 转型电动化成为避免边缘化的关键[4] 沃尔沃战略调整 - 公司定位为"豪华新能源领导者" 计划推出7款重点车型覆盖燃油 纯电 插混多条技术路线[6] - 上半年已上市新款XC90 XC60 S90和EX30CC ES90和XC70也已亮相 产品推出节奏显著加快[6] - 开启全球范围内组织架构优化 以应对运营压力增大和竞争态势加剧的挑战[6] 财务与运营表现 - 2024年全球市场售出76万辆新车 但上半年受关税等黑天鹅事件影响导致收益受挫[4][6]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市场累计销量达70,298辆 XC60承担了SUV市场主要销量贡献[14] - 现有产品线(S60 S90 XC60)集中在20-40万价格区间 但面临中国新能源车型的竞争压力[8] 产品战略重点 - XC70作为下月预售的新车型 采用超级混动技术 被定位为"中国味浓重"的战略产品[9][12] - 该车型旨在与XC60形成产品矩阵 应对理想L6/7/8 领克900 问界M7等30万级SUV的竞争威胁[11] - ES90和EX90因过于北欧化设计 在中国市场主要承担品牌高端形象旗帜作用 而非走量车型[11] 市场应对措施 - 上半年将主要精力投入焕新车型的定价博弈 主动加入价格战以消解与中国智能新车的差异[8] - 公司认识到需要从外部价格战转向产品革新的正面战场 强调与中国市场加强关联的重要性[8][14] - 大中华区销售总裁于柯鑫明确表示2025年是关键年份 需要执行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而非短期手段[3][6]
这家零部件“百年老店”为何要出售汽车业务,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8 16:08
战略转型决策 - 公司正在推进新一轮战略转型,剥离汽车业务是难以逆转的决策 [1] - 汽车零部件板块已不再是公司的战略核心板块,主要由于增长乏力和行业利润下滑 [2] - 公司已陆续出售部分汽车零部件业务,包括2022年的大口径活塞业务和2024年小口径活塞业务 [2] 汽车业务现状 - 汽车业务占集团销售额约20亿欧元(五分之一),但利润率仅为4.2%,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 - 2024年前三季度汽车动力系统部门销售额降至15.43亿欧元,利润同比下降3.8% [4] - 欧洲市场电动化趋势明显,传统内燃机零部件市场空间萎缩,柏林和诺伊斯的两家工厂已停产 [2] 出售交易进展 - 公司收到多家潜在买家的收购咨询,正在通过竞争性流程与竞标者洽谈 [2] - 此前与私募股权公司Mutares进行过非正式谈判,但未达成协议 [3] - 交易价格未透露,但推测金额不菲,若达成将进一步为公司"减负" [3] 业务历史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球名列前茅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拥有130多年历史 [4][6] - 产品涵盖废气再循环系统、执行器、活塞等,并涉足电驱动系统研发 [4] - 1997年进入中国市场,拥有多家独资和合资工厂,是头部汽缸盖制造商之一 [4]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剥离汽车业务可能重塑欧洲汽车零部件行业格局 [5] - 短期可能带来资产减值和人员调整成本,但长期看是应对电动化转型的必要举措 [7] - 无论出售成功与否,公司需保持技术领先优势以应对市场风险 [7] - 此次转型是财务数据、产业转型和市场挑战下的深度战略调整,将影响欧洲汽车产业链格局 [8]
玛莎拉蒂为何沦落到被7次贱卖?
虎嗅APP· 2025-07-16 18:41
玛莎拉蒂品牌历史与现状分析 品牌历史沿革 - 玛莎拉蒂创立于1914年,由玛莎拉蒂家族7兄弟中的3位创立,初期以改装汽车和赛车为主业[11] - 1926年首款跑车Tipo 26在意大利Targa Florio耐力赛获胜,奠定赛车声誉[12] - 1937年首次被Orsi家族收购,后因二战影响业务停滞[13][14] - 1960年代进军民用车市场,推出经典车型总裁和吉博力[16] - 1970年代被法国雪铁龙收购后遭弃用,意大利政府介入保全品牌[19][21] - 1993年归入菲亚特集团,1997-2005年间由法拉利管理并获得技术赋能[25][26][28] - 最终成为Stellantis集团旗下14个品牌之一[36] 中国市场表现 - 2004年正式进入中国,首年销量65台,与同期法拉利、宾利销量相当[40][42] - 2017年达到在华销量峰值14,498辆,占全球销量30%[44] - 微商营销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出现"喜提玛莎拉蒂"等过度商业化现象[45] - 2024年在华销量暴跌至1,228辆,同比下滑71%[45] - 入门车型Grecale价格从70-80万元降至48.88万元[45] 品牌定位问题 - 多次易主导致品牌DNA模糊,缺乏明确的核心定位[48][49] - 产品更新缓慢,现有车型被形容为"装上法拉利引擎的克莱斯勒"[51] - 在Stellantis集团内部与阿尔法·罗密欧同属边缘品牌[51] - 2023年Stellantis撤销原定15亿欧元投资计划[53] 未来发展前景 - 麦肯锡建议Stellantis出售玛莎拉蒂品牌[51] - 电动化转型困难,产品竞争力不足[55] - 中国车企收购可能性较低,因主流车企已有高端品牌布局[58] - 可能面临被雪藏等待复古风潮的复兴机会[59]
30多万买玛莎拉蒂,3亿中产沸腾了
36氪· 2025-07-16 18:19
玛莎拉蒂市场表现 - 玛莎拉蒂Grecale SUV原价65万元起,上海经销商最低报价降至36.96万元,降价幅度超28万元[6][8] - 2024年玛莎拉蒂在华销量仅1228辆,同比下滑71%,前五个月累计销量384辆,同比下滑44%[17] - 2024年全球销量11300辆,同比下跌57%,亏损势头持续[19] 品牌历史与定位 - 玛莎拉蒂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2016年全球销量4.2万辆,中国市场占比28.6%(1.2万辆)[13] - 2017年全球销量4.9万辆(同比增长21%),中国市场1.45万辆,成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14] - 品牌曾因微商营销破圈,但后期与微商标签绑定导致高端形象受损[15][25][26] 豪华车行业趋势 - 2024年1-5月宾利、劳斯莱斯、法拉利等超豪华品牌进口销量均下滑(宾利-20%、劳斯莱斯-23%、兰博基尼-39%)[30] - BBA在华销量集体下滑:奔驰-7%、宝马-13.4%、奥迪-10.9%[30] - 行业面临电动化转型困境,传统豪华标签成为转型包袱[30][31] 国产新能源崛起 - 比亚迪仰望系列价格覆盖62.8万-168万元,累计销量突破10000台[33] - 江淮与华为尊界S800(70.8万-101.8万元)上市19天大定突破5000台[35] - 小米SU7 Ultra(52.99万-81.49万元)开售2小时订单超10000台[37] - 国产新能源品牌正重新定义高端市场,消费者认知发生转变[38][41]
捷尼赛思中国CEO离职?官方暂无回应,韩系豪华车品牌在华发展再陷迷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4 21:24
高管变动 - 捷尼赛思中国CEO朱江已于6月底离职 公司未回应相关报道[1] - 朱江曾任职蔚来 宝马 MINI 雷克萨斯 福特等跨国车企 拥有丰富中国市场经验[2] - 捷尼赛思高管团队持续不稳定 德国籍CEO于2023年10月离职 韩国籍临时负责人过渡9个月后 朱江于2024年8月接任[2] 市场表现 - 2021年销量仅367辆 2022年增长至1457辆 2023年为1558辆 2024年销量1328辆同比下滑24.8%[3] - 当前在华销售6款车型中燃油车占主导 仅GV60和纯电G80两款电动车型[4] - 公司推出多项购车补贴政策包括G80全价购置税补贴 被部分业内人士解读为清库存信号[7] 战略布局 - 2025年3月宣布启动新能源车型国产化计划 成为继雷克萨斯后又一家押注中国本土化生产的进口豪华车品牌[3] - 计划2025年起所有全新车型采用纯电技术 2030年实现100%零排放 推出8款全新纯电车型[7] - 国产化后可依托现代集团在华工厂和本土供应链降低制造成本 借力中国成熟电池电机产业链[3] 行业环境 - 2025年6月国内豪华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达30.3% 自主品牌高达75.4%[4] - 主力车型G80定价与降价后德系主流豪华品牌车型重叠 品牌力不足导致竞争难度大[3] - 面临自主品牌强势崛起和传统豪华阵营价格下探的双重挤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