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设计
搜索文档
一个能生成Verilog代码的大模型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30 09:52
文章核心观点 - 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首个专门用于生成Verilog代码的人工智能模型VeriGen,该模型在特定领域的性能超越了通用大模型,标志着AI辅助硬件设计领域的重大进步 [2][3][5] 技术突破与模型性能 - VeriGen是首个成功训练用于生成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代码的专用AI模型,其研究成果获得了ACM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学报2024年度最佳论文奖 [2] - 研究团队通过创建并发布迄今规模最大的Verilog代码AI训练数据集来应对训练数据稀缺的挑战,该数据集包含从GitHub收集的约5万个Verilog文件以及70本Verilog教科书的内容 [2] - 研究人员对包含160亿参数的Salesforce开源CodeGen-16B模型进行微调,训练过程计算需求巨大,需要三块NVIDIA A100 GPU并行工作,消耗约250 GB的GPU内存 [3] - 微调后的模型在测试中表现出色,功能正确率达到41.9%,超越了商用Code-davinci-002模型35.4%的正确率,其准确率从1.09%提升至27%,展现了领域特定训练的显著优势 [3] - 该方法证明通过对特定任务微调可大幅缩减模型规模,使得模型能在标准笔记本电脑上运行而无需专用硬件 [3] 行业影响与后续发展 - NVIDIA在2025年的研究将VeriGen评为基于大语言模型的Verilog生成最早、最重要的基准之一,为AI辅助硬件设计奠定了基础 [5] - 该项目的开源特性引发领域极大兴趣,团队后续开发了性能更出色的改进模型系列“CL Verilog”,并已提供给高通和恩智浦等硬件公司评估其商业应用潜力 [5] - VeriGen是对纽约大学坦登分校其他AI辅助芯片设计计划的补充,包括通过自然语言对话设计微芯片的Chip Chat项目、为STEM研究生提供芯片设计培训的Chips4All以及向非专业人士教授芯片设计的BASICS项目 [6]
FORTIOR(01304.HK)预计7月9日上市 引入泰康人寿及保银等多家基石
格隆汇· 2025-06-30 07:21
公司上市计划 - 公司拟全球发售1629 95万股H股 其中中国香港发售163万股 国际发售1466 95万股 [1] - 招股期为2025年6月30日至7月4日 预期定价日为7月7日 [1] - 发售价不超过每股120 50港元 每手买卖单位为100股 [1] - 预期股份将于2025年7月9日开始在联交所买卖 [1] - 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 [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为芯片设计公司 专注于BLDC电机驱动控制芯片设计与研发 [2] - BLDC电机具有效率高 功耗低 控制精度高 噪音低等优势 [2] - 公司产品组合涵盖电机主控芯片(MCU ASIC) 电机驱动芯片(HVIC) 智能功率模块(IPM)及功率器件(MOSFET) [2] - 公司为中国首家专注于BLDC电机驱动控制芯片设计的厂商 [2]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 公司在中国BLDC电机主控及驱动芯片市场份额达4 8%(按收入计) 排名第六 且为前十大企业中唯一的中国企业 [2] 基石投资者 - 基石投资者已同意认购总金额1 12亿美元(约8 79亿港元)的发售股份 [3] - 假设发售价为120 50港元 基石投资者将认购729 57万股 [3] - 基石投资者包括泰康人寿 保银资产管理 3W Fund Wind Sabre 华夏基金(香港) Mega Prime 三花国际新加坡 Fourier Capital Torus Intac等 [3] 募集资金用途 - 假设发售价120 50港元且未行使超额配股权 公司预计募集资金净额约18 46亿港元 [4] - 34%资金用于增强研发和创新能力 [4] - 10%资金用于丰富产品组合及扩展下游应用 [4] - 16%资金用于扩展海外销售网络及海外市场推广 [4] - 30%资金用于战略性投资及收购 [4] - 10%资金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4]
FORTIOR(01304)拟全球发售1629.95万股H股 预计7月9日上市
智通财经网· 2025-06-30 06:53
公司概况 - 公司为芯片设计公司,专注于BLDC电机驱动控制芯片的设计与研发,并在BLDC电机主控及驱动芯片行业建立强大市场地位 [1] - 公司产品组合涵盖典型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的全部核心器件,包括电机主控芯片、电机驱动芯片、智能功率模块IPM及功率器件 [1] - 公司是中国首家专注于BLDC电机驱动控制芯片设计的芯片设计厂商 [2]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在中国BLDC电机主控及驱动芯片市场份额达4.8%(按收入计),排名第六,且为前十大企业中唯一的中国企业 [2]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由2022年的人民币3.23亿元增加27.4%至2023年的人民币4.11亿元,进一步增加45.9%至2024年人民币6亿元 [2] - 公司毛利由2022年的人民币1.85亿元增加18.1%至2023年的人民币2.19亿元,并进一步增加44.5%至2024年人民币3.16亿元 [2] - 公司2024年实现毛利率52.6%,高于中国市场同业平均水平 [2] - 公司2024年实现净利率37.0% [2] 招股信息 - 公司拟全球发售1629.95万股H股,其中香港发售占10%,国际发售占90% [1] - 发售价将不超过每股120.50港元,每手100股H股,预期H股将于2025年7月9日在联交所开始买卖 [1] - 假设发售价为每股120.50港元,公司估计将收取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18.46亿港元 [3] - 公司已与泰康人寿、保银及3WFund等基石投资者订立基石投资协议,基石投资者总认购金额为1.12亿美元 [3] 资金用途 - 所得款项净额约34%预计将用于增强研发和创新能力 [3] - 所得款项净额约10%预计将用于丰富产品组合及扩展下游应用 [3] - 所得款项净额约16%预计将用于扩展海外销售网络及海外市场推广 [3] - 所得款项净额约30%预计将用于战略性投资及收购 [3] - 所得款项净额约10%预计将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3] 行业背景 - BLDC电机采用电子换向方式驱动,具有效率高、功耗低、控制精度高、噪音低等优点 [1] - BLDC电机在各类应用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1] - 公司产品旨在帮助最大发挥BLDC电机的性能优势,实现高效率、低噪音、高精度的运行表现 [1]
FORTIOR(01304) - 全球发售
2025-06-30 06:10
发售信息 - 全球发售股份16,299,500股H股,香港发售1,630,000股,国际发售14,669,500股[6] - 最高发售价每股120.5港元,每股H股面值人民币1.00元,股份代号1304[6] - 预期2025年7月7日或前后协定发售价,不高于每股120.5港元[7] - 香港公开发售2025年6月30日开始,7月4日多个时间节点截止申请登记等[19][20] - 预期定价日2025年7月7日中午十二时正或之前[20] - H股2025年7月9日上午九时正开始在联交所买卖[22] 业绩数据 - 2022 - 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3.22973亿元、4.11359亿元、6.00325亿元[47] - 2022 - 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分别为1.827亿元、2.083亿元、2.812亿元,占比分别为56.6%、50.6%、46.8%[43] - 2022 - 2024年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分别为2.098亿元、1.822亿元、2.208亿元,占比分别为89.3%、86.9%、80.4%[44] - 2024年MCU、ASIC、HVIC、MOSFET、IPM及其他产品收入分别为3.84574亿元、0.84748亿元、0.84268亿元、0.02331亿元、0.43369亿元、0.01035亿元[48] - 2022 - 2024年销售产品毛利分别为185,451千元、219,967千元、319,604千元,毛利率分别为57.4%、53.5%、53.2%[49] - 2022 - 2024年存货减值分别为252千元、1,286千元、3,582千元[49][50] - 2022 - 2024年非流动资产总额分别为145,048千元、523,242千元、1,013,070千元[51] - 2022 - 2024年流动资产净额分别为2,137,243千元、1,877,467千元、1,557,227千元[51][52] - 2022 - 2024年资产净值分别为2,255,059千元、2,391,118千元、2,552,935千元[52] - 2022 - 2024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4,833千元、111,343千元、184,730千元[53] - 2022 - 2024年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 - 1,586,008千元、28,061千元、 - 412,309千元[53] - 2022 - 2024年融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677,946千元、 - 49,244千元、 - 83,922千元[53] - 2022 - 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57.3%、53.2%、52.6%,净利润率分别为44.0%、42.5%、37.0%[49][54] - 收入由2024年Q1的1.162亿元增加47.3%至2025年同期的1.712亿元[72] - 2024 - 2025年同期净利润维持在5060万元和5040万元,净利率由43.5%减至29.4%[75] 市场地位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在中国BLDC电机主控及驱动芯片市场份额达4.8%(按收入计),排名第六,是前十大中唯一中国企业[35][45] 股权结构 -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由峰岹香港持有38.06%权益,由芯运科技持有1.46%权益[63] - 紧随全球发售完成后,毕磊先生等透过峰岹香港及芯运科技共同有权行使33.65%投票权[63] 未来展望 - 采取持续投入研发、巩固消费级应用领域优势等增长战略[39] - 预计收取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18.463亿港元,按比例用于增强研发等方面[67][69] 风险因素 - 运营面临产品竞争力、依赖第三方等风险[56] - 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30%关税,董事认为对公司影响有限可控[59][61] - 面临知识产权、市场竞争、金融投资等多方面风险[111][129][156] 专利研发 - 2022 - 2024年研发支出分别为6380万元、8470万元、1.167亿元,分别占各年度总收入的19.8%、20.6%、19.4%[136] - 公司在境内外拥有108项授权专利,其中72项为发明相关专利[130] 销售情况 - 2022 - 2024年公司对经销商总销售额分别为297.5百万元、386.7百万元、574.6百万元,分别占同期收入的92.1%、94.0%、95.7%[116] 财务指标 - 2022 - 2024年分别宣派股息4060万元、4430万元、5630万元,2025年4月批准2024年度每股普通股股息0.78元[66] - 截至2022 - 2024年12月31日,贸易应收款项分别为140万元、580万元及560万元,预付款项等分别为5560万元、3890万元及5000万元[159] - 截至2022 - 2024年12月31日,存货分别为1.562亿元、1.73亿元及1.605亿元,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287.3天、311.8天及214.1天[160] - 截至2022 - 2024年12月31日,合同负债为0.5百万元、1.0百万元及1.3百万元[169] - 2022年公司录得汇兑收益净额240万元,2023年和2024年分别录得损失净额30万元和80万元[198]
【芯海科技(688595.SH)】下游需求回暖,出货量逐步提升——跟踪报告之四(刘凯/黄筱茜)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6-24 21:28
公司概况 - 芯海科技是一家集感知、计算、控制、连接于一体的全信号链芯片设计企业,专注于高精度ADC、高性能MCU、测量算法、物联网一站式解决方案以及AI的研发与设计 [3] - 公司自2019年起从传统的中低端消费电子向汽车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手机、BMS、工业控制等高端领域转型 [3] - 2022年底开始,公司相关产品开始陆续推出,并在手机、PC、无人机等领域的头部客户取得突破 [3] 财务表现 - 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7.02亿元,同比增长62.22% [4] - 2025Q1实现营收1.58亿元,同比增长4.66% [4] - 模拟信号链产品2024年实现营收1.81亿元,同比增长137.11% [5] - MCU芯片2024年实现营收3.26亿元,同比增长67.63% [6] 产品发展 模拟信号链产品 - BMS全年销售量增长迅速,较上年销售额增长达319.56% [5] - 单节BMS保持稳定出货,多节BMS在大客户中实现了大规模上量 [5] - 马达驱动芯片实现量产突破 [5] - 适用于无人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等领域的2-5节BMS产品已经在各领域头部客户端实现批量出货 [5] - 首款车规级BMS AFE芯片即将发布 [5] - 截至24年末,公司BMS系列产品累计出货量已超过10,000万颗 [5] - 车规级高精度ADC已在头部客户端实现量产 [5] MCU芯片产品 - 实现了以EC为核心,覆盖PD、HapticPad、USB 3.0 HUB、BMS的横向产品布局 [6] - EC、HUB产品在头部客户的出货量实现了高增长 [6] - PD电源产品出货量较上年增长达90% [6] - 截至2024年末,公司EC累计出货量近1,000万颗 [6] - 荣耀首款AI PC MagicBook Pro 16搭载了高性能EC芯片 [6] - USB 3.0 HUB产品已在客户端实现量产 [6] - 应用于台式计算机的第一代Super IO产品已经导入客户端 [6] 市场拓展 - 下游客户需求回暖,传统业务产品出货量稳步回升 [4] - 新产品逐步上市,尤其是多节BMS产品、应用于计算机周边的PD、EC、Hub等系列产品被业内头部客户大量采用 [4]
豪威集团累赚137亿股价涨23倍 “芯片首富”捐建大学获批今秋招生
长江商报· 2025-06-23 16:47
东方理工大学设立 - 教育部批复设立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 首批设置数理基础科学 智能制造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 计划今年在浙江省内招收首批本科学生 [1][3] - 学校按照"高起点 小而精 研究型 国际化"办学定位 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已引进院士16人 国家级人才52人 招收243名博士生 获批省级科研平台5个 累计获得科研经费23 7亿元 [3] - 由宁波市虞仁荣教育基金会举办 虞仁荣捐资可能超过300亿元 包括1亿股豪威集团股份(约250亿元)和追加1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1][4][5] 豪威集团业务与研发 - 是全球前十大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之一 主营业务为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 显示解决方案和模拟解决方案 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和工业应用领域 [6] - 通过收购成为全球前三大CMOS图像传感器供应商 仅次于索尼和三星 [6] - 2020-2024年研发投入合计141 09亿元 截至2024年底拥有授权专利4865项 其中发明专利4659项 [6][7] 豪威集团财务表现 - 2024年归母净利润33 23亿元 2024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8 66亿元 同比增长55 25% [1][7] - 2017年上市以来累计盈利136 59亿元 股价累计上涨约23倍 目前市值约1516亿元 [1][7][8] - 虞仁荣持股市值超过500亿元 其控制的另一家芯片公司新恒汇6月20日登陆创业板 市值达100 90亿元 [9]
兆易创新闯关港交所上市:业绩复苏明显,大手笔股权激励胡洪等人
搜狐财经· 2025-06-22 17:35
公司上市与基本信息 - 兆易创新于2025年6月19日递交港交所上市招股书,计划成为"A+H"上市公司,中金公司和华泰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1] - 公司2016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IPO发行价23.26元/股,募资5.82亿元,截至2025年6月19日股价123.21元/股,市值818亿元 [3] - 公司成立于2005年4月,注册资本6.6亿元,法定代表人为何卫,董事长为朱一明 [3] 业务模式与市场地位 - 公司为多元芯片设计企业,产品包括Flash、利基型DRAM、MCU、模拟芯片及传感器芯片,采用无晶圆业务模式 [5] - 以2024年销售额计,公司是全球唯一在NOR Flash、SLCNAND Flash、利基型DRAM和MCU领域均排名全球前十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 [5] - 2024年专用型存储芯片收入51.94亿元,占总收入70.6%,MCU收入16.91亿元,占比23% [12][1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81.30亿元、57.61亿元、73.56亿元,2023年同比下降29.14%,2024年同比增长27.69% [5][8][10] -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20.53亿元、1.61亿元、11.01亿元,2023年同比下滑92.15%,2024年同比上升584.21% [5][7][10] - 2024年扣非净利润10.30亿元,同比增长3660.79%,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0.32亿元,同比增长71.24% [10] 产品销量与价格趋势 - 专用型存储芯片销量从2022年22.60亿颗增至2024年35.53亿颗,但平均售价从2.14元持续降至1.46元 [11][12] - 2023年产品出货量31.22亿颗同比增12.98%,但所有产品线单价下滑导致毛利率从47.66%降至34.42% [9] - MCU产品2022-2024年平均售价分别为8.22元、4.75元、4.13元,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12] 管理层薪酬 - 董事长朱一明2022年薪酬710万元,2023年降至295.4万元,2024年回升至479.9万元 [13][14][16] - 执行董事胡洪2024年薪酬达1741.5万元,其中股份支付1113.7万元,较2022年374万元大幅增长 [14][16][17] - 管理层薪酬与业绩挂钩,2023年业绩下滑时整体薪酬减少,2024年随业绩恢复而增长 [14][16]
兆易创新年入74亿赴港IPO:股价曾应声下跌,“私募大佬”葛卫东位列股东
搜狐财经· 2025-06-20 18:03
公司概况 - 兆易创新是一家多元芯片设计公司,提供Flash、利基型DRAM、MCU、模拟芯片及传感器芯片等产品,采用无晶圆业务模式,聚焦集成电路设计和研发 [1] - 公司于2005年4月由朱一明创立,2016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603986 SH),最新市值800亿元 [3]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81 3亿元、57 61亿元、73 56亿元,权益股东应占年度利润分别为20 53亿元、1 61亿元、11 03亿元 [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45 5%、30 3%、35 7%,销售成本占比从54 5%升至64 3% [2] - 研发开支占比从2022年11 5%增至2024年15 3%,行政开支占比从6 1%升至7 1% [2] - 2023年营业利润大幅下降至2 4%(2022年为28%),2024年恢复至15 6% [2] - 2024年税前利润15 3%,年度利润15 0%,其中权益股东应占15 0% [3] 股权结构 - 创始人朱一明持股6 89%,为第一大股东,无质押或限售股份 [6][8] - 私募大佬葛卫东持股2 82%,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6 81% [6][8] - 前十大股东中包含多家公募基金产品,如诺安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 19%)、华泰柏瑞沪深300ETF(1 73%)等 [8] 市场表现 - 最新股价数据:最高123 25元,最低119 60元,成交量61048手,成交额7 38亿元,动态市盈率85 3倍 [4] - 52周股价区间为64 13-147 56元,总股本6 64亿股,流通股占比100% [4] - 5月20日宣布赴港IPO计划后,次日股价盘中下跌6 54%,公司解释H股定价通常低于A股可能影响短期情绪 [9][10] 管理层 - 朱一明现任执行董事兼董事长,负责整体战略规划,拥有清华大学物理学士、工学硕士及纽约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 [4][5] - 朱一明同时担任长鑫科技集团董事长,曾担任长鑫存储CEO等职务 [5]
兆易创新正式递表港交所,开启A+H双资本市场布局
巨潮资讯· 2025-06-20 10:50
公司动态 - 兆易创新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并刊登申请资料 [2] - 公司采用无晶圆业务模式 聚焦集成电路设计和研发 [2] - 公司成立于2005年 深耕专用型存储芯片行业20年 MCU领域14年 [2] 市场地位 - 全球唯一在NOR Flash、SLC NAND Flash、利基型DRAM和MCU领域均排名全球前十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 [2] - NOR Flash全球第二 中国内地第一 [2] - SLC NAND Flash全球第六 中国内地第一 [3] - 利基型DRAM全球第七 中国内地第二 [3] - MCU全球第八 中国内地第一 [4] - 指纹传感器芯片中国内地第二 [4] 财务表现 - 2022年收入81.3亿元 2023年57.608亿元 2024年73.56亿元 [5] - 2022年调整后净利润22.561亿元 2023年2.583亿元 2024年12.599亿元 [5] - 调整后净利润率2022年27.7% 2023年4.5% 2024年17.1% [5] 研发投入 - 2022年研发支出9.356亿元 占收入11.5% [5] - 2023年研发支出9.9亿元 占收入17.2% [5] - 2024年研发支出11.224亿元 占收入15.3% [5] - 截至2024年底拥有1059项专利 195个注册商标 62项著作权 3个域名 [5]
共享基经丨与AI一起读懂ETF(十九):科创芯片、科创半导体主题,有何不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8 17:28
行业表现 - 6月18日科创芯片、科创半导体、创业板人工智能、通信、TMT等板块表现较好,相关主题ETF涨幅靠前 [1] 指数概况 - 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成分股50只,平均流通市值235亿元,总自由流通市值11757.43亿元,最大成分股市值1638.41亿元,最小25.08亿元 [2] - 上证科创板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成分股30只,平均流通市值149亿元,总自由流通市值4476.05亿元,最大成分股市值1638.41亿元,最小7.51亿元 [3] 行业侧重 - 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侧重芯片设计环节,集成电路设计行业权重超50%,半导体设备和集成电路制造行业各超15% [4] - 上证科创板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侧重半导体材料和设备领域,半导体设备行业权重超50%,半导体材料行业权重超28% [6] 权重构成 - 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前十大权重合计58.42%,海光信息(10.39%)、中芯国际(10.17%)、寒武纪(9.74%)、澜起科技(8.31%)为主要成分 [8][9] - 上证科创板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前十大权重合计72.42%,沪硅产业(10.24%)、华海清科(10.18%)、中微公司(9.88%)、拓荆科技(8.52%)为主要成分 [10] 指数表现 - 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近一年收益49.10%,近三年47.92%,近五年43.61% [12] - 上证科创板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近一年收益13.98%,近三年40.05%,近五年76.52% [12] - 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近一年波动率略高,但近三年和近五年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年化波动率更高 [11] 估值水平 - 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市净率处于历史70%分位以上,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市净率处于历史30%分位左右 [13] 相同点 - 两个指数样本空间均为科创板上市公司证券,要求上市时间超6个月(特殊情况除外)且非退市风险警示证券 [17] - 两个指数均属于半导体行业主题指数,反映科创板半导体产业细分领域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