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江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晋级中部非省会第一城,宜昌凭什么
新浪财经· 2025-05-09 12:57
产业发展 - 宜昌经济总量2024年突破6000亿元达到6191亿元,四年跨越两个千亿台阶,成为"中部非省会第一城"[1] - 产业结构从单一传统化工升级为"3+2"现代主导产业体系(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装备、生命健康三大千亿产业+大数据及算力、文化旅游)[6] - 新能源产业链实现全链条覆盖,包括电池材料生产、电芯制造及废旧电池回收,形成循环经济样板区[9] - 2024年签约35个过50亿元项目,包括总投资435亿元的现代化工项目、135亿元的生命健康项目及209亿元的大数据项目[7] 产业转型 - 2018年起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相关经验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并在沿江11省市推广[3][6] - 招引宁德时代、欣旺达东风、万华化学等龙头企业落户,推动磷化工循环产业集群建设[6] - 绿色船舶制造业快速发展,成功下水世界最大纯电动客船"长江三峡1"号和首艘氢燃料电池船"三峡氢舟1"号[10] 科技创新 - 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达1700家(新增33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200家(新增540家),获湖北省科技奖32项[13] - 算力基础设施突破2000P,在建超10000P,打造湖北省最大算力集群[10][12] - 实施"三峡英才"计划,计划到2027年引进2000名高层次科创人才,支持建立"人才飞地"[14] 交通枢纽 - 拥有水铁公空管立体交通网络,三峡枢纽货运量连续三年超1.5亿吨,即将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17] - 3条在建高铁(宜涪、武宜、宜兴)+1条获批高铁(宜常),未来形成"米字型"高铁枢纽[17] - 三峡机场2024年旅客吞吐量超300万人次,国际旅客首破10万人次[18] 区域协同 - 定位为连接成渝双城经济圈与武汉都市圈的关键节点,推进"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和"当枝松宜东"百强聚集区建设[22] - 借力武汉科教资源加强创新协同,促进平台共建与人才共育[22] 城市能级 - 2024年常住人口近400万,GDP全国城市50强,明确对标江苏常州[33] - 文旅产业纳入主导产业布局,2024年旅游收入1180亿元,接待游客超1亿人次[29] - 钢琴产业年产7万台,"长江牌"钢琴占全球七分之一市场份额[26]
长江大保护:一场不断传棒的“接力跑”
中国青年报· 2025-05-04 09:21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组织学子参与长江大保护行动,在科考实践、绿色发展、文化保护等方面取得成果,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推进,助力长江生态、经济、文化全面保护 [2][15] 青年学子长江科考实践 - 苗世鹏参与长江源科考坚定科研报国初心,硕士毕业后继续读博为绿色中国贡献力量 [2] - 曹晓函团队围绕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开展考察实践,见证府澴河出口河段“绿色奇迹” [4]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江研境学”社会实践团调研十年禁渔落实情况,报告获相关部门肯定采纳 [5] - 陈刚教授带领学生开展巴东地质灾害观测评估与水环境监测工作,队员体会到数据来之不易 [5] 青春助力长江绿色发展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设“美丽长江”宣讲实训基地,组织宣讲团开展普法教育、科普宣讲活动 [8] - “益心鲟豚”团队为千余名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开展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科普宣讲 [8]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形成多份咨政报告 [9] - 实践队为巴东中小学生科普长江沿线地质灾害,创新科普实践扩大“长江大保护”影响力 [9]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依托相关计划建设实习基地、立项科研、开展活动,吸引两万余学生参与 [10] 守护长江文化之“魂”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楚江拾遗”团队开展长江文化遗产实践调研、科普宣讲,让长江文化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13] - 华中师范大学团队聚焦提琴戏保护传承,开展活动助力其在年轻一代中推广 [13]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推出“长江大保护”主题文化产品,打造科普剧、思政大课、话剧等 [14]
周红波检查长江南京段生态保护和沿江规划工作
南京日报· 2025-04-29 09:42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 市委书记周红波强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压倒性任务,需协同治污、治岸、治渔,重点治理城镇污水垃圾、化工、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等领域污染 [2] - 要求提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质效和管网建设管理水平,加强江豚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2] - 指出南京作为长江进入江苏第一站和全省唯一跨江布局城市,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责任重大 [1] 沿江产业规划与转型升级 - 强调要持续推进沿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的含新量、含绿量,正确处理破除旧动能与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3] - 提出坚持"一江两岸、联动发展"格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江南与江北、长江与山体等空间关系 [3] - 要求加强对长江岸线的保护利用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精心设计滨江节点、文化地标等城市空间 [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强调以底线思维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备用水源地规划建设,保障特大城市供水安全 [2] - 要求全面提升河湖长制实施效果,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等多维度管理 [2] - 指出汛期将至,需提前做好防汛准备工作,注重隐患排查 [2] 生态环保督察整改 - 要求扎实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着眼常态长效机制建设 [2] - 指出南京长江段生态改善成效仍属阶段性,需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