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资产价值重估
icon
搜索文档
基本面逻辑或将持续支撑港股的相对行情表现,港股互联网ETF(159568)上涨1.33%,金蝶国际涨超5%
界面新闻· 2025-03-26 10:30
文章核心观点 基本面逻辑或将持续支撑港股的相对行情表现,中长期看好中国资产价值重估,建议维持哑铃配置 [1][2] 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3月26日10:00,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上涨1.55%,港股互联网ETF(159568)上涨1.33%,最新价报1.75元,盘中成交额达5762.14万元,换手率15.37% [1] - 截至2025年3月25日,港股互联网ETF自成立以来,最高单月回报为30.31%,最长连涨月数为3个月,最长连涨涨幅为24.85%,涨跌月数比为7/5,上涨月份平均收益率为10.70%,历史持有1年盈利概率为100.00% [1] - 截至2025年3月21日,港股互联网ETF近1年夏普比率为1.90 [1] - 截至2025年3月25日,港股互联网ETF今年以来最大回撤9.68%,相对基准回撤1.09% [1] 费率与跟踪精度 - 港股互联网ETF管理费率为0.50%,托管费率为0.10%,费率在可比基金中最低 [2] - 截至2025年3月25日,港股互联网ETF近1月跟踪误差为0.024%,在可比基金中跟踪精度较高 [2] 估值情况 - 港股互联网ETF跟踪的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最新市盈率(PE - TTM)仅24.21倍,处于近5年15.95%的分位,即估值低于近5年84.05%以上的时间,处于历史低位 [2] 投资建议 - 4月市场短期波动或加剧,但中长期仍坚定看好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结构上维持哑铃配置:配置港股互联网与科技硬件标的;配置新消费方向;关注港股创新药;盈利预期相对稳健的红利标的可作底仓配置 [2] 指数与成分股 - 港股互联网ETF紧密跟踪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该指数从港股通范围内选取30家涉及互联网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3] - 截至2025年2月28日,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分别为阿里巴巴 - W、小米集团 - W等,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78.75% [3] - 截至2025年3月26日10:00,成分股金蝶国际上涨5.87%,阿里影业上涨3.85%,第四范式上涨3.78%等 [1] - 部分成分股涨跌幅:腾讯控股涨1.39%、阿里巴巴 - W涨2.11%、美团 - W涨1.20%等 [5]
刚刚!全线大反攻,A50飙涨!
券商中国· 2025-03-24 16:56
中国资产市场表现 - A股市场探底回升,沪指涨0.15%,深证成指涨0.07%,创业板指涨0.01% [4] - 港股市场涨幅扩大,恒生科技指数涨1.72%,国企指数涨1.27%,恒生指数涨0.92% [4] - 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和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均涨超1% [4] 行业与个股表现 - 有色金属等周期股表现活跃,铜概念股领涨,江西铜业、洛阳钼业、铜陵有色涨幅居前 [4] - 紫金矿业涨近5%,洛阳钼业涨超9%,海尔智家涨超6%,小米集团涨超4% [4] - 电气化需求增长可能超过供应增长,铜市或进入多年牛市 [4] 政策与宏观经济 - 2025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优化支出结构等 [5] - 支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大力提振消费,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 [6] - 外部风险方面,特朗普可能实施大规模关税政策,但保留一定灵活性 [6] 机构观点与后市展望 - 华泰证券指出科技企业盈利超预期,AI产业发展或支撑港股行情,中长期看好中国资产价值重估 [8] - 光大证券认为政策支持和资金流入将提升市场估值,关注科技成长及消费主线 [8] - 招商证券预计短期A股风格再平衡,但全年科技仍是主线,AI+主赛道值得关注 [9] - 兴业证券提示3月下旬到4月市场将更关注业绩兑现,风险偏好可能收缩 [9]
光大证券:市场虽然调整,但趋势并没改变
天天基金网· 2025-03-20 19:07
光大证券观点 - 市场观望情绪升温导致连续缩量 但整体趋势未改变 预计将延续震荡向上态势 [3] - 在缩量背景下 热点轮动风格可能持续 [3] 中信证券观点 - 美联储2025年3月议息会议维持利率不变 符合预期 点阵图显示2024年目标利率中枢为3.9% [5] - 美联储上调通胀和失业率预测 下调经济增速预测 预计年内降息次数不超过2次 [5] 华泰证券观点 - 恒生指数表现强劲且热点扩散 受三重逻辑支撑:科技股盈利强劲 经济初现企稳迹象 政策预期提振信心 [6] - 三重逻辑向积极方向发展概率上升 港股相对收益仍有支撑 中长期坚定看好中国资产价值重估行情 [6]
韩国人最大的“孝顺”,变成了买中国股票
吴晓波频道· 2025-03-12 02:12
韩国投资者转向中国资产 - 韩国投资者2月份疯狂买入A股和港股资产 月度交易额达7 82亿美元 环比增长200% 创3年来新高 [2][3] - 韩国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买入金额远高于同期对日本和欧洲股市的买入金额 [4] - 在韩国股市44只中国ETF基金中 涨幅最大的ETF基金收益率高达62 8% [9] 中国资产表现优异 - 2025年以来上证指数涨幅2 16% 深成指涨幅4 48% 香港恒生指数涨幅13 43% 恒生科技指数涨幅17 9% [6] - Wind中概100指数涨幅超过15% 引领全球金融市场 [7] - 韩国投资者偏好的小米 阿里巴巴 比亚迪等中国AI 芯片 电动汽车领域龙头公司成为热门买入标的 [10] 韩国投资者特性 - 韩国投资者投资风格激进 偏好高杠杆 1 5倍杠杆特斯拉股票占比35% 3倍做多FANG创新指数占比28% [20] - 韩国投资门槛极低 未成年人可开户 5200万人口拥有6000万个活跃账户 [14] - 加密货币投资者占韩国总人口30% 偏好10倍甚至100倍杠杆 [18][19] 转向中国资产的原因 - 美股表现不佳 纳斯达克指数下跌3 97% 韩国投资者持有的1 5倍做多特斯拉产品回报率-73 19% [25][26] - 美国经济可能衰退 特朗普政策不确定性增加 [24][28] - 外资机构看好中国资产 MSCI中国指数未来12个月市盈率12倍 标普500为22倍 [32] 外资机构动向 - 高盛预计MSCI中国指数今年或上涨14% 乐观估计可达28% [32] - 对冲基金在中国净仓位上升至8 1% 2月5日至18日外资流入港股约180亿港元 [33] - 瑞银预计中国AI行业总市值将从3500亿美元升至4800亿美元 [32]
突传重磅!沪深交易所,年内首单!
券商中国· 2025-03-11 22:15
文章核心观点 今年沪深交易所首个IPO项目傲拓科技获上交所受理,其专注PLC研发等业务且业绩良好,同时今年IPO政策风向转变,监管层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民营企业支持力度,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 [2][4][7] 沪深交易所今年首个IPO出炉 - 3月11日晚,上交所受理傲拓科技科创板IPO项目,这是沪深交易所今年以来受理的第一单IPO项目 [2] - 傲拓科技计划在科创板上市,拟募集资金7.79亿元,中介机构为华泰联合、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市君泽君律师事务所 [4] - 公司从事PLC国产化研究,有两大产品系列,软硬件自主可控,元器件国产化率最高达100%,产品应用多领域,打破国际品牌垄断 [4] - 2021 - 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14亿元、1.42亿元、1.97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依次为2510.55万元、3504.17万元、6867.50万元,符合科创板第一套上市标准 [4] - 2024年沪深交易所仅受理11家IPO,数量大幅下滑,傲拓科技是今年第二单获交易所受理项目,首单是北交所富泰和 [5] IPO政策风向变化 - 今年监管层多次表态增强对民营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支持,包括对未盈利企业支持 [7] - 2月证监会提出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吸引优秀民营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发展 [7] - 3月6日证监会主席吴清称加快健全科技企业支持机制,用好相关制度支持优质科技企业上市 [7] - 3月11日证监会党委会议提出增强制度包容性,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恢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 [8] - 深交所将深化创业板改革,优化机制,落实“绿色通道”,用好相关标准,促进资源向新领域集聚 [8]
巴菲特:如果我是年轻女孩,我会想听她的故事……
聪明投资者· 2025-03-08 23:20
港股投资机会 - 私募机构普遍认为港股当前具有较高性价比 并已通过仓位调整体现这一观点 市场正给予积极反馈 [1] - 景林资产高云程在交流中强调中国进入新发展周期 未来几年核心企业或成为全球最佳投资标的 [3] 市场影响因素 - 特朗普新政与DeepSeek AI突破引发私募机构对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重新审视 [2] - 桥水达利欧预警"海湖庄园协议"可能引发美债危机 美元相对黄金等硬资产存在贬值风险 [3] 机构观点分歧 - 逆向投资大师安东尼·波顿罕见发声 判断中国处于新一轮牛市初期阶段 建议减持美股增持中国资产 [3] - GMO格兰桑警示美股泡沫风险 但同时指出电力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3] 另类资产配置 - 黄金作为非生息资产虽被巴菲特回避 但达利欧建议组合配置10-15%以分散风险 李迅雷提示可调整配置但避免追涨 [3] 新兴标的案例 - 泡泡玛特近一年市值增长6倍 尽管存在市场分歧 但股价持续攀升显示投资价值被逐步认可 [3]
香港交易所:南下资金持续推动交易活跃-20250302
国信证券· 2025-03-02 15:2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香港交易所2024年年报显示全年营收223.74亿港元同比+9.1%,归母净利润130.50亿港元同比+10.0%,EBITDA利润率74%较2023年提升1pct,派息率保持90%水平;Q4营收60.17亿港元同比+33.2%环比+24.0%,归母净利润37.80亿港元同比+45.6%环比+20.2% [1][7] - Q4现货及衍生品市场活跃度迅速提升,交易驱动业绩改善,联交所现货、衍生品等多项指标同比和环比均大幅增长,收入结构中部分费用与市场成交额相关性高且占比提升 [1][8] - 2025年初至2月27日恒生指数日均成交额2266亿港元,较2024年全年高出79.9%,较2024Q4高出34.5%,港交所近60%收入与市场成交热度紧密相关,市场活跃时盈利即时改善 [2][11] - 港股成分股“科技 + 红利”属性突出,港交所受益于中国资产价值重估,南向交易和外资有望推动港股交易持续活跃 [2] - 上调2025、2026年盈利预测6.0%、7.4%,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3.35亿、181.52亿、202.37亿港元,2025E PE为28.0x,年初以来港交所涨幅27.2%,略高于恒生指数,考虑港股交投活跃、公司盈利改善明显,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3][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 - 2023 - 2027E营业收入分别为20516、22374、26237、29086、32370百万港元,增速分别为11.2%、9.1%、17.3%、10.9%、11.3% [4] - 2023 - 2027E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862、13050、16335、18152、20237百万港元,增速分别为17.7%、10.0%、25.2%、11.1%、11.5% [4] - 2023 - 2027E摊薄每股收益分别为9.36、10.29、12.88、14.32、15.96港元 [4] - 2023 - 2027E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3.47%、24.81%、29.86%、32.15%、34.67% [4] - 2023 - 2027E市盈率分别为38.6、35.1、28.0、25.2、22.6 [4] - 2023 - 2027E市净率分别为8.9、8.5、8.2、8.0、7.7 [4] 资产负债表 - 2023 - 2027E资产总计分别为341179、381629、443986.098、491242.166、539930.893百万港元 [19] - 2023 - 2027E负债合计分别为289383、327222、387880.55、433321.398、479986.439百万港元 [19][20] - 2023 - 2027E所有者权益合计分别为51796、54407、56105.548、57920.769、59944.453百万港元 [19][20] 利润表 - 2023 - 2027E交易费及交易系统使用费分别为6081、7189、7793.08、8882.37、10100.465百万港元 [19][20] - 2023 - 2027E联交所上市费分别为1523、1484、1486.6、1542.19、1601.145百万港元 [19][20] - 2023 - 2027E结算及交收费分别为3885、4717、6300.53、7181.29、8176.814百万港元 [19][20] - 2023 - 2027E存管,托管及代理人服务费分别为1276、1146、1671.98、1922.78、2208.976百万港元 [19][20]
兴业证券王涵 | 燎原·重估——从硬实力领先到软实力崛起——经济每月谈第十期
王涵论宏观· 2025-02-18 15:19
历史经验:制造业强国支撑世界秩序稳定 - 工业第一大国历来是世界秩序的"定海神针",19世纪英国通过工业实力建立日不落帝国并主导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确立金本位制[4] - 20世纪美国凭借庞大工业产能和技术创新,在二战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权并主导全球经济秩序长达半个多世纪[5] - 制造业实力涉及科技创新、劳动力素质等多维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根本体现[4] 中国硬实力全球领先 - 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28.8%,超过美日德三国总和,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全球第一[7] - 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1627.8亿美元,其中制造业投资占比超1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23%[7] - 中国与南方国家经济互补性强,2024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2.07万亿元,同比增长6.4%,占进出口总值比重首次超50%[7] 文化软实力加速崛起 - 2024年春节档电影总票房突破100亿元,观影人次1.87亿创历史新高,《黑神话》《哪吒》等文化产品在海外市场表现亮眼[9] -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银幕数量超9万块,2024年票房收入425亿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488亿美元[9] - 80、90后群体占人口28%,成为国货消费主力,推动本土文化创新并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中国文化[11][12] 中美发展模式对比 - 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947年26%降至2023年10.2%,美元在全球官方储备中占比从2017年62.73%降至2024年57.39%[14] - 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外交政策,已同150多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24年与共建国家贸易额占外贸总额50.3%[14] - 中国非化石能源占比从2013年10.2%提升至2023年17.9%,2024年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35.5%[14] 资本市场估值分化 - 2018-2024年间标普500指数累计上涨120%,沪深300指数(美元计)下跌13%,纳斯达克PE从2022年27.4倍升至2024年40.8倍[16] - 美国科技股估值高企,2024年底英伟达PE达52.9倍,而中国科技企业如DeepSeek正突破美国科技霸权[17] - 中国资产估值重估将遵循"工业-商业-金融"三步走节奏,伴随经济基本面改善逐步展开[17] 发展节奏与前景 - 中国软实力与资本市场估值回归是循序渐进过程,需保持战略耐心,短期波动不影响长期向上趋势[19] - 工业实力奠定坚实基础,文化影响力扩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将推动软实力进入快速发展通道[19] - 资本市场估值将随经济发展质量提升而逐步实现螺旋式上升[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