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

搜索文档
抢抓市场机遇 盾安环境拟以约50亿元投建智能智造总部基地
证券日报网· 2025-09-11 16:48
项目投资 - 公司计划在诸暨市投资50亿元建设盾安环境智能智造总部基地项目 [1] - 项目将建设制冷核心零部件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核心部件研发制造销售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 [1] - 投资资金来源于自有及自筹资金 将根据实施进度分期投入 [1] 战略目标 - 公司旨在精准把握市场机遇 有效扩大产能 更快响应客户需求 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 [1] - 公司计划通过支持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获得更多市场机会 [1] - 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显著增强公司在制冷和新能源热管理两大赛道的产能和技术优势 [2] 业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业务实现营收4.81亿元 同比增长81.84% [1] -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近3个百分点 [1] - 公司制冷业务持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海外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1] 行业前景 - 制冷空调零部件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国内需求持续增长 [1] - 空调制冷产品在双碳战略推动下不断向智能化节能环保转型 [2] - 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 热管理系统已成为电动车性能与安全的关键环节 预计未来几年保持高速增长 [2] 技术优势 - 公司凭借制冷行业技术优势 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开发出具备独特技术优势的创新产品 [2] - 公司通过扩建高端产能 有望在规模和成本端形成壁垒 推动行业份额加速向头部集中 [2] - 2025年上半年已投入近2亿元用于智能制造领域的高精尖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化系统 [2] 区域合作 - 公司与浙江省诸暨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及诸暨市新城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招商项目合作协议 [3] - 诸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承诺提供良好投资环境和优质服务 协助办理项目注册备案报批等事项 [3] - 项目落地将提升诸暨市投资吸引力和营商环境 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制冷与新能源产业链 [3]
环保产业协会郭承站:共享减污降碳技术成果,推动全球节能减排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11:26
行业合作路径 - 环保产业未来合作的重要路径是"走出去、引进来" [1] - 技术装备材料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具备走出去能力 [1] - 核电技术全球领先 光伏风电技术先进且成本较低 [1] 技术输出优势 - 中国环保产业具备减污降碳技术装备材料的输出能力 [1] - 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形成走出去优势 [1] - 通过服贸会加强国际合作共享先进技术装备材料 [1] 全球合作共识 - 减污降碳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任务 [1] - 需要统筹共享全球技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创新 [1] - 欢迎全球环保技术专家开展合作 [1]
马永生谈绿色低碳发展:为高端产业预留必要碳排放空间,避免“一刀切”
新浪科技· 2025-09-11 10:43
"我们有信心在大的能源转型过程当中做排头,争第一。"马永生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马永生在第四届生态环保产 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发言)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9月11日消息,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正在进行中,在服贸会主论坛之一的第四届生态环保产 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 员马永生在发言中表示,从气候变化应对来看形势不容乐观,按照当前发展趋势,能源燃烧相关碳排放 预计在2030年达到356亿吨二氧化碳,要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温控目标,特别是1.5度目标面临巨大 挑战。 马永生指出,我国能源消费预计在"十五五"增幅将较"十四五"减半,年均增速将从4%回落到2%。但值 得关注的是能源消费总量与碳排放总量开始出现分化趋势。能源活动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正在进入 平台期,预计将在"十五五"中期达峰,峰值规模在108亿~112亿吨,较2024年高出了2亿~6亿吨。造成了 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分化的原因主要是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石油与非化石能源的此消彼涨,还有石油 ...
瑞恒茂绿色零碳循环经济支撑竹醇一体化项目稳盈利
中国化工报· 2025-09-11 09:52
9 月10日,从天津市瑞恒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 "瑞恒茂集团")获悉,近日,瑞恒茂集团在上 海举行的国际风光储氢氨醇醚投融资高峰论坛会上正式发布《芦竹绿色零碳循环经济产业支撑竹醇一体 化项目建设方案》,该方案以能源植物——多倍体芦竹为核心突破口,破解行业ISCC原料供应和认证 痛点,使绿色甲醇项目具有可持续盈利模式,成为当前绿色燃料赛道极具投资价值项目,引发行业广泛 关注。 伴随全球 "双碳" 战略向纵深推进,绿色甲醇因能有效解决航运、陆运等领域的深度脱碳难题,市场需 求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测,到 2050 年全球绿色甲醇存量替代市场 规模将突破 2.5 亿吨,且这一增长还将受益于各国政策对绿色能源的倾斜,行业已形成 "政策赋能 + 需 求激增" 的双重驱动黄金格局。 截至 2025 年 8 月,我国绿色甲醇在建项目约173个,总规划产能达 5346 万吨/年。"当前绿色甲醇产能 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10%,随着在建项目井喷式投产,原料供应稳定与否、成本高低,直接决定绿色甲 醇能否抢占市场先机。"林洪新指出,可预见的秸秆原料 "收储难、供给低、转化弱" 等痛点,将难以支 ...
助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项目”在渝启动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9-10 22:45
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西南革命老区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 汇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为老区振兴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老区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清洁 能源、特色农业和文旅融合,逐步走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 取得新成就。项目的启动既是企业积极参与支持老区建设的实际行动,也是深受老区人民欢迎的一件好 事实事。秉持"产业报国、反哺老区"的理念,计划将先进技术和优质资源引入西南老区,这种 "输 血"与"造血"并重的帮扶模式,为社会力量参与支持老区建设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张林) 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重庆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大力支持,来自各相关单位的企业代表 10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启动仪式上,江西电缆、四川蜀道新能源、雨润集团、馨博集团、四川星途能 源、固达电线电缆集团、华为数字能源、奥动新能源、时代电服、重庆云快充、北京小桔新能源等40余 家合作单位参与签署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倡议,达成9项合作协议,签约总额达20亿元人民币,为西 南革命老 ...
观车 · 论势 || 期待汽车业纳入碳市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0 13:48
作为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近年来全国碳市 场、碳排放交易相关工作稳步推进。数据显示,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来看,截至2025年7月底,全 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81亿吨,成交额467.84亿元;2024年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的重点排放单位共2096家,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来看,2023 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造林碳汇、海上风电等6个方法学,完成首批948万吨核证 自愿减排量登记。截至2025年7月底,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6.03万吨,成交额2.08亿元。 以"市场之手"调动和激发绿色低碳转型的动力,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初衷。通过碳交易,使减 排降碳真正使行业企业获益,不仅是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更是能实实在在把碳排放转为能够为企业盈利 的有价值的碳资产。 为了进一步调动和提升碳市场活力,《意见》明确提出,要丰富交易产品,扩展交易主体,同时加强市 场交易监管。加快建设碳市场、引入碳交易,则需要多部门、跨行业的协同合作。2021年7月,我国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包括北京、天津、 ...
首钢绿色低碳商标、低碳汽车用钢企业标准及价格体系正式发布
证券时报网· 2025-09-08 09:21
核心观点 - 公司发布"SOGREECO"系列绿色低碳产品商标及5项绿色低碳汽车板企业标准 建立行业首个绿色低碳产品价格体系 推动下游产业链绿色转型 [1][2][3][6] 绿色低碳产品体系 - 发布涵盖软钢、烘烤硬化钢、低合金高强钢、双相钢、热冲压钢五类产品的《绿色低碳冷轧和热镀钢板及钢带》企业标准 系行业首个对外发布的绿色低碳产品标准 [1][3] - 以降碳比为核心指标 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2020年同等产品降低30%及以上的产品定义为绿色低碳产品 [3] - 降碳标识覆盖-30%至-70%(LCA口径) 最高可达近"零"碳水平 [2] 技术优势与创新 - 形成低碳发展六大核心优势: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长流程极致减碳工艺技术、近"零"碳电炉工艺、CO2捕集利用技术(CCUS)、"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一贯制"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1] - 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钢铁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兼容客户对工艺路径、废钢要求、绿电比例等多维度需求 [3] 市场应用与推广 - 基于产品标准体系建立行业首个绿色低碳汽车板价格体系 综合考量创新技术定位、全生命周期数据核算及最优成本工艺路径 [6] - 已收到下游众多国内外企业对绿色低碳产品的明确需求 商标设计体现体系化、差异化和高端化特征 [1][2] - 标准实施日期为2025年4月1日 涵盖冷轧和热镀锌钢板等多类产品 [4]
中信银行北京分行携手中信金租、海博思创 共筑“储能 + 金融”产融协同新生态
北京青年报· 2025-09-08 02:19
合作概况 - 2025年8月20日中信银行北京分行与海博思创及中信金租签署三方合作协议 共同撬动万亿级储能资产市场[1] - 合作以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为抓手 在储能+金融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1] - 合作旨在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双碳目标实现注入金融动能[1] 行业背景 - 中国双碳目标深入推进 国家发改委136号文件落地实施[1] - 储能产业正加速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化主导[1] - 储能电站建设成本持续降低 电力现货市场逐步开放及配套政策不断完善[1] - 储能电站资产经济性显著提升 为金融资本深度参与储能产业搭建广阔平台[1] 合作方优势 - 海博思创是中国储能行业领军企业 市值超百亿的全球储能解决方案头部企业[2] - 海博思创业务覆盖电网侧 电源侧及用户侧全场景储能领域[2] - 中信银行是最早参与国内外金融市场融资的商业银行之一[2] - 中信银行北京分行2019年起以陪伴式服务支持海博思创发展 提供结算和授信支持[2] - 中信金租聚焦船舶 飞机 户用光伏 乘用车 绿色环保等融资租赁业务[3] - 中信金租在绿色业务领域积累丰富经验 投资项目涵盖风 光 水 储 氢等多个方向[3] 合作内容与目标 - 三方将打造储能资产+专业化运营+综合金融方案的融资模式[3] - 合作将发挥各自在产业端 技术端 金融创新工具 融资租赁 资金募集等方面的优势[3] - 合作为储能行业金融创新探索新的路径[3] - 合作是中信银行北京分行践行绿色金融理念 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实践[3] - 未来将持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 激活储能产业发展活力[3]
从硅钢片到电动重卡,武钢东风“钢铁闭环”领跑新能源商用车赛道
长江日报· 2025-09-07 08:28
核心观点 - 东风公司与宝武集团旗下武钢公司通过产业链双向赋能形成材料-制造-应用闭环 合作推动钢铁物流全面电动化项目 实现产业融合响应双碳战略 [1] 产业链合作模式 - 武钢为东风电动重卡定制高强度轻量化钢材 使车身减重10%以上 直接提升电动重卡续航能力 [1] - 武钢新型硅钢片应用于东风电动重卡电动机核心部件 实现高效电能传导 [1] - 东风以每年数千台新能源重卡订单反向赋能 为武钢绿色物流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 [1] 环保效益数据 - 仅50台电动重卡每年即可减排超1500吨 [1] 政府支持措施 - 青山区政府通过政企直通车机制加速项目落地 [1] - 政府推出专项政策鼓励区内企业采购东风新能源重卡 [1] 行业应用格局 - 武汉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形成物流 环卫等多场景规模化应用格局 [1] - 东风与宝武集团的绿色物流合作方案在新能源商用车城市场景赛道表现最为突出 [1] - 东风此前已多次向宝武集团交付新能源重卡 [1]
惟楚有材斯为盛 智造双星砥中流——探源湘企敢为人先逐新求变的精神密码
上海证券报· 2025-09-06 04:20
公司历史与行业地位 - 公司成立于1936年 是中国电气工业人才和技术的摇篮 曾生产中国首台干线电力机车核心电机和国产首台2MW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2] - 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电机生产企业之一 在国际电机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 产品远销世界80余个国家和地区[3] - 公司拥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6个省级创新平台 包括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4] 主营业务与技术优势 - 公司以"电磁能+电机+电控"为核心主业 产品涵盖电力能源、水利水务、石油化工、工程机械、矿山运输等领域[2][3] - 已储备研发"节能、储能和能量回收"3大系列、19种高效节能产品 并形成科研样机准备投入工业应用[5] - 磁悬浮轴承高速电机具有无机械摩擦特性 能效较传统设备显著提升 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领域[8] 战略布局与业务拓展 - 公司紧跟"双碳"战略目标 持续拓展储能装备、船舶综合电力系统、机电一体化成套装备等产品矩阵[6] - 收购通达电磁能股份有限公司股权 拟增发投资航空电气系统系列化研制及产业化项目和磁悬浮轴承高速电机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7] - 通过与国产大飞机制造龙头企业、宗申航发等企业合作 在eVTOL细分领域取得技术验证和市场布局先发优势[8] 财务表现与运营改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6%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98%[9] - 通过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优化营销资源配置、重构组织管理体系、深化数字转型变革四个方面推动业绩增长[9] - 自主研制的50Mvar分布式调相机上半年中标多个电网重大项目 船舶行业轴带发电机和推进电机实现新行业零的突破[9] 资产重组与业务聚焦 - 船艇业务营收占比10%左右 半导体电子业务营收占比接近90%[15] - 计划出售珠海太阳鸟厂区、珠海普兰帝厂区 推动船艇板块闲置资产处置 进一步聚焦半导体电子主业[17] - 2023年至2024年完成珠海两宗资产处置并实现资金回笼约1亿元 持续收缩低毛利船艇业务[18] 半导体电子业务发展 - 与3家特殊机构客户签订备产协议3.96亿元 相当于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约40%[13] - 半导体电子产品型号达上万项 应用于卫星通信、载人航天、雷达精导、电子对抗等高新技术领域[13] - 在成都基地完成自动化TR组件产线建设并投产运行 实施微波电路产线升级及MMIC芯片后道工序扩产[20] 激励机制与人才管理 - 采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子公司持股平台"双层架构 电子业务管理团队获授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占总激励股份数的60%以上[19] - 成都亚光管理团队通过持股平台直接持有股份 将个人利益与战略转型、利润改善直接挂钩[19] - 重构组织管理体系 调整管控模式 取消事业部 制定子公司授权清单及总部管控权责明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