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垂直整合
icon
搜索文档
宁德时代们的高利润剧本,今年要被极氪终结?
电池供应商与整车车企利润倒挂现象 - 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2024年营收3620亿元同比下降9.7% 但净利润507.45亿元同比增长15.01% 日均净赚超1亿元 [2] - 极氪品牌2024年净亏损57.9亿元 较2023年82.64亿元收窄 但累计亏损达260亿元 [2] - 电池采购成本占整车成本40% 行业存在"整车车企亏损而电池供应商暴利"的利润倒挂现象 [2][3] 极氪科技集团战略调整 品牌整合与成本优化 - 极氪斥资93.67亿元收购领克51%股权 形成"极氪向上(30万+市场)、领克向宽(20万+市场)"双品牌战略 [3][7] - 合并后预计研发协同效率提升15% 制造管理效率提升20% 整体运营效率提升20% [7] - 2025年1-4月集团销量155,327台(极氪占35.4%/55,000台 领克占64.6%/110,400台) 但全年71万台目标完成率仅23.28% [11] 人事架构重组 - 林杰统管极氪与领克国内营销 实现双品牌独立运营与协同发展 [8][10] - 林金文转岗负责用户服务与数字化运营 向林杰汇报 [8] 动力电池自主化突围 - 吉利成立吉曜通行电池集团 整合金砖电池与神盾短刀电池技术 注册资本10亿元 [12][13] - 自研电池可使极氪单车成本降低2-3万元 按年销30万辆测算可节省60亿元 [13] - 业务覆盖电芯研发/电池包集成/储能换电/回收利用 对标比亚迪弗迪电池模式 [13] - 比亚迪2024年净利润402.54亿元(同比+34%) 汽车业务毛利率达22.31% 验证垂直整合有效性 [13] 行业格局预判 - 宁德时代高利润模式面临挑战 行业利润分配格局或将迎来转折 [15] - 整车车企通过垂直整合与自研电池 正在打破电池供应商的利润垄断 [13][15]
立讯精密:业绩符合预期,横向拓展+垂直整合+全球化布局持续强化竞争力-20250430
天风证券· 2025-04-30 12:3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电子/消费电子,6个月评级为买入(维持评级)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4年业绩符合预期,横向拓展、垂直整合和全球化布局持续强化竞争力,25H1业绩保持稳健增长趋势 [1][2][3] - 消费电子以“场景生态、AI赋能、全球协同”战略和“垂直整合+场景创新”驱动,实现业务进化;通讯业务电连接有全球竞争力,各业务构建完整技术矩阵;汽车业务延续强势增长,多产品线支持高速增长 [3][4][5] - 考虑24年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将公司25/26年归母净利润下修到165/205亿,新增27年归母净利润预期240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5] 各业务板块情况 2024年整体业绩 - 实现营收2687.95亿元,yoy+15.91%,归母净利润133.66亿元,yoy+22.03% [1][2] 分业务板块营收及毛利率 - 电脑/汽车/通讯/消费电子/其他分别实现营收90.02/137.58/183.60/2240.94/35.81亿元,yoy+20.15%/+48.69%/+26.29%/+13.65%/+4.13%,毛利率分别为18.9%/16.1%/16.4%/9.1%/18.9%,yoy-1.87pct/+0.20pct/+0.60pct/-1.50pct/+0.05pct [2] 子公司情况 - 2024年立铠实现营收910亿元,净利润15.2亿元,23年同期营收790亿,净利润19.7亿元,营收增长但盈利能力下滑因部分产品表现不及预期 [2] 投资收益与运营费用率 - 2024年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投资收益33亿,同比增长62%;销管研等运营费用率为5.94%,yoy-0.36pct,因业绩规模效应和内部创新及AI应用提升运营效率 [2] 2025年业绩情况 25Q1业绩 - 实现营收617.88亿元,yoy+17.90%,主要因消费电子、汽车和通讯产业成长;归母净利润30.44亿元,yoy+23.17%,因内部精益管理和人效提升带来成本优化 [3] 25Q2业绩预测 - 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4.31 - 37.01亿元,同比+17% - 27%;扣非归母净利润27.82 - 33.02亿元,同比+0 - 19% [3] 各业务发展战略及成果 消费电子业务 - 以“场景生态、AI赋能、全球协同”战略和“垂直整合+场景创新”驱动,纵向上延伸ODM产品线完成“零件→模块→整机”垂直整合,横向上推进客户业务拓展,构建全场景九大产品体系 [3] 通讯业务 - 电连接224G高速线缆产品量产,448G产品24年1月预研;光连接800G硅光模块量产,1.6T产品客户验证,后续迭代5纳米产品,LRO/LPO等技术早期布局;热管理预计25年营收和利润翻倍增长;电源管理模块电源产品通过北美核心客户认证,24年10月底量产,具备一次、二次、三次电源能力 [4] 汽车业务 - 汽车线束发力高压、高速线束领域,24年获新项目定点,2025年陆续量产;汽车连接器高压稳定供货,低压、高速在主流车厂突破;智能控制除EMS模式项目,自主研发产品获头部客户定点,25Q4批量供货;24年新布局智能底盘产品线,25年营收有望从0到1突破;动力系统24年批量稳定供货,25年启动JDM合作模式 [5] 财务数据和估值 |项目|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231,905.46|268,794.74|311,801.90|358,572.18|412,358.01| |增长率(%)|8.35|15.91|16.00|15.00|15.00| |EBITDA(百万元)|33,050.70|36,255.99|33,057.18|37,902.81|41,916.48|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百万元)|10,952.66|13,365.65|16,483.80|20,514.91|24,007.34| |增长率(%)|19.53|22.03|23.33|24.45|17.02| |EPS(元/股)|1.51|1.84|2.27|2.83|3.31| |市盈率(P/E)|20.20|16.55|13.42|10.79|9.22| |市净率(P/B)|3.93|3.19|2.63|2.20|1.86| |市销率(P/S)|0.95|0.82|0.71|0.62|0.54| |EV/EBITDA|7.56|8.20|7.17|5.57|5.15| [5]
立讯精密(002475):业绩符合预期,横向拓展+垂直整合+全球化布局持续强化竞争力
天风证券· 2025-04-30 11:1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电子/消费电子,6个月评级为买入(维持评级)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4年业绩符合预期,横向拓展、垂直整合和全球化布局持续强化竞争力;25H1业绩保持稳健增长趋势 [1][2][3] - 消费电子以“场景生态、AI赋能、全球协同”战略和“垂直整合+场景创新”双轮驱动拓展成长空间;通讯业务电连接有全球竞争力,各业务构建完整技术矩阵;汽车业务延续强势增长,多产品线支持高速增长 [3][4][5] - 考虑24年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将公司25/26年归母净利润从175/210亿元下修到165/205亿,新增27年归母净利润预期240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5] 各业务板块情况 2024年整体业绩 - 实现营收2687.95亿元,yoy+15.91%,归母净利润133.66亿元,yoy+22.03% [1][2] 分业务板块营收及毛利率 - 电脑/汽车/通讯/消费电子/其他分别实现营收90.02/137.58/183.60/2240.94/35.81亿元,yoy+20.15%/+48.69%/+26.29%/+13.65%/+4.13%,毛利率分别为18.9%/16.1%/16.4%/9.1%/18.9%,yoy-1.87pct/+0.20pct/+0.60pct/-1.50pct/+0.05pct [2] 子公司情况 - 2024年立铠实现营收910亿元,净利润15.2亿元(23年同期营收790亿,净利润19.7亿元),营收增长但盈利能力下滑因部分产品表现不及预期 [2] 投资收益与运营费用率 - 2024年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投资收益33亿,同比增长62%;销管研等运营费用率为5.94%,yoy-0.36pct,因业绩增长规模效应和内部创新提升运营效率 [2] 2025年业绩情况 25Q1业绩 - 实现营收617.88亿元,yoy+17.90%,主要因消费电子、汽车和通讯产业成长;归母净利润30.44亿元,yoy+23.17%,因内部精益管理和人效提升优化成本 [3] 25H1业绩预告 - 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64.75 - 67.45亿,yoy+20 - 25%;预计25Q2归母净利润34.31 - 37.01亿元,同比+17% - 27%;扣非归母净利润27.82 - 33.02亿元,同比+0 - 19% [1][3] 各业务发展战略及成果 消费电子业务 - 以“场景生态、AI赋能、全球协同”战略和“垂直整合+场景创新”双轮驱动,在OEM和ODM领域全链条突破,纵向上延伸ODM产品线完成“零件→模块→整机”垂直整合,横向上推进客户业务拓展,构建全场景九大产品体系 [3] 通讯业务 - 电连接224G高速线缆产品量产,448G产品与多家客户预研;光连接800G硅光模块量产,1.6T产品客户验证,后续迭代5纳米产品,LRO/LPO等关键技术早期布局;热管理预计25年营收和利润翻倍增长;电源管理模块电源产品通过北美核心客户认证并量产,具备一次、二次、三次电源能力 [4] 汽车业务 - 汽车线束发力高压、高速线束领域,24年获新项目定点,25年陆续量产;汽车连接器高压稳定供货,低压、高速在主流车厂项目突破;智能控制除EMS模式项目,自主研发产品获头部客户定点,25Q4批量供货;24年新布局智能底盘产品线,25年营收有望从0到1突破;动力系统24年批量稳定供货,25年启动JDM合作模式 [5] 财务数据和估值 |项目|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231,905.46|268,794.74|311,801.90|358,572.18|412,358.01| |增长率(%)|8.35|15.91|16.00|15.00|15.00| |EBITDA(百万元)|33,050.70|36,255.99|33,057.18|37,902.81|41,916.48|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百万元)|10,952.66|13,365.65|16,483.80|20,514.91|24,007.34| |增长率(%)|19.53|22.03|23.33|24.45|17.02| |EPS(元/股)|1.51|1.84|2.27|2.83|3.31| |市盈率(P/E)|20.20|16.55|13.42|10.79|9.22| |市净率(P/B)|3.93|3.19|2.63|2.20|1.86| |市销率(P/S)|0.95|0.82|0.71|0.62|0.54| |EV/EBITDA|7.56|8.20|7.17|5.57|5.15| [5]
立讯精密(002475):智能制造升级与底层能力创新双轮驱动
华安证券· 2025-04-30 11:0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4月26日立讯精密公告2024年度报告、2025年一季度报告以及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687.9亿元,同比增长15.9%,归母净利润133.7亿元,同比增长22.0%,扣非归母净利润116.9亿元,同比增长14.8%;1Q25单季度营业收入617.9亿元,同比增长17.9%,归母净利润30.4亿元,同比增长23.2%,扣非归母净利润24.1亿元,同比增长10.4%;预计1H25归母净利润64.8 - 67.5亿元,同比增长20% - 25%,扣非归母净利润51.9 - 57.1亿元,同比增长4.7% - 15.2% [4] - 多元化布局助力稳健经营,技术和产品优势不断增强,2024年综合毛利率10.4%,较2023年下降1.2pct,1Q25综合毛利率11.2%,同比增加0.4pct [5] - 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170、213、249亿元,对应EPS为2.34、2.94、3.44元/股,对应2025年4月29日收盘价PE为13.0、10.4、8.9倍 [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消费电子板块 - 2024年实现收入2240.9亿元,以“场景生态、AI赋能、全球协同”三位一体战略开启新篇章,以“垂直整合 + 场景创新”双轮驱动,在OEM和ODM领域完成全链条突破,实现业务进化三级跳 [6] 通讯板块 - 2024年实现收入183.6亿元,同比增长26.3%,主要增长来源于零部件业务,打造了“五位一体”竞争格局,构建完整技术矩阵 [7] - 224G高速线缆产品已量产,448G产品24年1月开始跟多家客户预研;800G硅光模块处于量产阶段,1.6T产品正在进行客户验证,同时布局LRO/LPO等关键技术 [7] - 热管理方面完成产品线全场景开发和覆盖,2025年营收和利润均有望超100%增长,有望突破北美1 - 2家CSP客户 [7] - 电源管理方面,三次电源产品已通过北美核心客户认证,2024年10月底已量产,在北美有十多个项目处于量产或开发状态,希望加快一次和二次电源导入速度 [8] 汽车板块 - 2024年实现收入137.6亿元,同比增长48.7%,1Q25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速超50% [8] - 汽车线束占据汽车业务60%份额,2024年斩获众多新项目定点,预计2025年陆续量产落地,2025年线束业务营收有望成中国线束企业第一名 [8] - 汽车连接器方面,高压连接器稳定为头部车厂批量供货,低压、高速连接器在主流车厂项目上实现重大突破 [8] - 智能控制领域,自主研发的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座舱产品获头部客户项目定点,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进入批量供货阶段 [8] - 预计2025年在智能底盘领域实现营收从0到1的关键突破 [8] 重要财务指标 |主要财务指标|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亿元)|2688|3093|3546|4047| |收入同比(%)|15.9%|15.1%|14.6%|14.1%|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亿元)|134|170|213|249| |净利润同比(%)|22.0%|27.1%|25.7%|16.7%| |毛利率(%)|10.4%|10.4%|10.5%|10.6%| |ROE(%)|19.3%|19.6%|19.8%|18.7%| |每股收益(元)|1.86|2.34|2.94|3.44| |P/E|21.91|13.03|10.37|8.89| |P/B|4.26|2.55|2.05|1.67| |EV/EBITDA|13.62|7.04|5.22|3.90| [10] 财务报表与盈利预测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展示了2024A - 2027E各年度的财务数据,包括流动资产、现金、应收账款、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多项指标 [11] - 成长能力方面,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等指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11] - 获利能力方面,毛利率、净利率、ROE、ROIC等指标有相应表现 [11] - 偿债能力方面,资产负债率、净负债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反映了公司偿债情况 [11] - 营运能力方面,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等指标体现了公司营运效率 [11] - 每股指标包括每股收益、每股经营现金流(摊薄)、每股净资产等 [11] - 估值比率包括P/E、P/B、EV/EBITDA等 [11]
英伟达停止运营Lepton AI,贾扬清回应:不是人才收购
AI前线· 2025-04-25 11:13
Lepton AI停止运营与英伟达收购事件 - Lepton AI将于2025年5月20日正式停止运营 用户需在此之前备份数据 未使用积分将退款[2] - 官网已禁止新账户注册 官方推特账号被注销[6] - 英伟达已完成对Lepton AI数亿美元收购 创始人贾扬清及联合创始人白俊杰已加入英伟达[8] - 收购后英伟达选择关闭Lepton AI服务 表明更看重人才而非业务[10] - 贾扬清否认是人才收购 但未透露具体细节[11] Lepton AI业务与技术特点 - 公司采用AIaaS模式 通过租用GPU提供算力租赁服务 未自购GPU[15] - 主要服务包括全托管AI云平台Lepton 企业版Lepton和Python SDK[16][17][18] - 平台支持模型训练和推理 提供可视化界面配置训练集群 支持多款Nvidia显卡[19] - 具备错误检测功能 可发现神经网络内存使用异常等技术问题[20] - 推理优化实例承诺处理速度超600 token/秒 延迟控制在10毫秒内 支持自动扩展[21] - 采用开源工具vLLM加速推理 可合并相似请求减少计算量[22] 创始团队与公司发展 - 创始人贾扬清曾开发Caffe框架 联合创始人白俊杰是ONNX标准共同创始人[13][14] - 2023年3月贾扬清离开阿里云 7月创立Lepton AI 避开"百模大战"专注基础设施[15] - 团队主要位于海外 目标客户为海外企业及拓展海外市场的国内企业[16] - 公司开源了GPU监控工具GPUd 基于Meta/阿里云/Uber等大规模GPU集群经验[26] - 曾开发AI搜索引擎demo 仅用500行代码 开源项目获8.1k星[25] 行业背景与英伟达战略 - AI算力短缺催生租赁市场 北美CoreWeave和欧洲Nebius主导 均获英伟达投资[33] - Lepton AI与英伟达客户CoreWeave存在竞争关系 去年6月客户数量和营收健康增长[34] - 英伟达通过收购实现垂直整合 掌控从芯片设计到算力租赁全产业链[35][36] - 该策略可避免库存积压 保持设备持续运转盈利 挤压其他云服务商生存空间[37][38] - 黄仁勋称英伟达转型为算法和基础设施公司 构建AI工厂作为基础平台[39][40]
Lepton AI被英伟达收购后终止运营,贾扬清创业两年后回归大厂
Founder Park· 2025-04-22 21:05
Lepton AI停止运营及英伟达收购事件 - Lepton AI将于2025年5月20日正式停止运营,用户需在此前备份数据,未使用积分将退款[2] - 官网已禁止新账户注册且显示维护状态[5] - 公司官方推特账号已被注销[6] 英伟达收购细节 - 英伟达以数亿美元完成收购,创始人贾扬清及联合创始人白俊杰已加入英伟达,具体职位未披露[7] - 收购后英伟达选择关闭Lepton AI服务,表明其更看重人才而非业务[8] - 交易为投资方红杉中国、CRV和Fusion Fund提供可观退出,两年前种子轮融资额为1100万美元[8] Lepton AI业务模式与技术 - 公司采用AIaaS模式,通过租用GPU提供算力租赁及云平台服务,未自购硬件[9] - 核心产品包括优化AI工作负载的云平台,支持模型训练与推理,承诺推理速度超600 token/秒且延迟低于10毫秒[10] - 平台整合动态批处理等单点技术降低成本,开源工具vLLM用于加速推理和降低内存占用[12] 创始团队背景与行业定位 - 创始人贾扬清(Caffe框架创始人)和白俊杰(ONNX标准共同创始人)均为PyTorch开发者,曾任职Meta、阿里云[9] - 公司定位为大模型基础设施提供商,主攻海外市场及国内企业出海需求[9][10] - 团队通过开源项目如GPUd(获8.1k GitHub星标)展示技术能力,旨在建立用户口碑[12] 英伟达战略意图与行业影响 - 收购符合英伟达垂直整合战略,从芯片制造延伸至算力租赁,强化全产业链控制[17] - 此举可能挤压亚马逊、谷歌等云服务商空间,与CoreWeave等英伟达投资企业形成竞争[17] - 黄仁勋强调公司转型为算法和基础设施平台,目标成为AI工厂直接服务客户[17]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算力租赁需求激增,北美CoreWeave(25万+GPU)和欧洲Nebius(2万GPU)主导市场[17] - 英伟达通过投资和收购布局算力租赁,与自研ASIC的云巨头(如微软、谷歌)竞争[17] - 行业呈现从硬件销售向综合服务转型趋势,供应链掌控力成为竞争关键[17]
英伟达终止 Lepton AI 运营!禁新用户注册、注销官推,贾扬清创业生意被收购,两年后再回大厂
猿大侠· 2025-04-22 11:28
Lepton AI停止运营及英伟达收购事件 - Lepton AI将于2025年5月20日正式停止运营 用户需在此之前备份数据 未使用积分将退款[1] - 官网已禁止新账户注册 官方推特账号被注销[5][6] - 英伟达已完成对Lepton AI数亿美元收购 创始人贾扬清及白俊杰已加入英伟达[8] - 收购后英伟达选择关闭Lepton AI云服务 显示其更看重人才而非业务[10] Lepton AI业务模式与技术特点 - 采用AIaaS模式 通过租用GPU提供算力租赁服务 未自购GPU[14] - 主要服务包括:全托管AI云平台Lepton 企业版Lepton Python SDK[15][16][17] - 平台支持模型训练和推理 推理速度超600 token/秒 延迟控制在10毫秒内[19] - 采用vLLM技术加速推理 合并相似提示减少计算量[20] - 开源GPU管理工具GPUd 基于Meta/阿里云/Uber等大规模GPU集群经验构建[24] 创始团队背景与公司发展 - 创始人贾扬清(前阿里技术VP)创立Caffe框架 白俊杰参与创建ONNX标准[13] - 2023年3月贾扬清离开阿里云 7月联合创立Lepton AI[14] - 创业时正值"百模大战" 选择成为大模型基础设施提供商而非直接入局[14] - 团队主要位于海外 目标客户为海外企业及拓展海外市场的国内企业[15] 英伟达战略布局分析 - 收购Lepton AI是英伟达垂直整合战略的一部分 意图掌控从芯片到租赁的全产业链[35] - 通过自建算力租赁服务 英伟达可规避库存积压风险 保持设备持续运转盈利[37] - 该战略将挤压其他云服务商空间 增强与亚马逊/谷歌/微软的竞争能力[38][39] - 黄仁勋强调英伟达转型为算法和基础设施公司 打造AI基础平台[40][41] 行业竞争格局 - AI算力短缺催生租赁市场 北美CoreWeave和欧洲Nebius为主要服务商[33] - CoreWeave运营25万+GPU Nebius部署约2万GPU 均获英伟达投资[33] - Lepton AI曾与英伟达客户CoreWeave存在竞争关系[34]
英伟达终止Lepton AI运营,禁新用户注册、注销官推,贾扬清创业生意被收购,两年后再回大厂
36氪· 2025-04-21 19:45
文章核心观点 - Lepton AI将于2025年5月20日停止运营,英伟达完成对其收购,或更看重人才而非业务,收购实现投资方可观退出,英伟达此举是为实施垂直整合策略增强在AI计算领域主导地位 [1][8][9] Lepton AI公司情况 公司关闭相关 - Lepton AI通知用户2025年5月20日正式停止运营,建议用户提前下载或备份数据,未使用积分关停后退款 [1] - 官方网站禁止新账户注册,显示正在维护,官方推特已注销 [4][6] 公司被收购情况 - 约两周前英伟达完成对Lepton AI收购,交易价值数亿美元,创始人贾扬清及联合创始人白俊杰已加入英伟达,交易完成时Lepton AI约有20名员工,去向未知 [8][9] - 收购让Lepton AI投资方红杉中国、CRV和Fusion Fund实现可观退出,约两年前他们参与该公司11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9] 公司创立及业务模式 - Lepton AI成立不到两年,创始人贾扬清和白俊杰在业内有名,2023年3月贾扬清离开阿里云,4个月后联合创立Lepton AI,正值国内“百模大战”,选择成为大模型基础设施提供商,采用租用GPU方式对外提供算力租赁等服务,即“人工智能即服务 (AIaaS) ”模式 [10] 公司服务内容 - 全托管的AI云平台Lepton支持模型开发、训练和部署,有Serverless接口、自定义推理接口,支持分布式训练或批处理作业等 [10] - 企业版Lepton可管理节点组,允许用户用自有服务器创建自托管节点组 [11] - 提供Python SDK帮助用户构建AI应用 [12] 公司平台优势 - 云平台专为AI工作负载优化,有可视化界面,支持多款Nvidia显卡选择,提供集中管理硬件资源工具 [12] - 平台具备检测模型训练错误和隐蔽技术问题功能,推理时能实现超每秒600个token处理速度,延迟控制在10毫秒以内,有自动扩展功能 [12] - 采用开源工具vLLM加速推理,可合并请求、减少计算量、降低内存占用 [12] 公司技术与产品 - 团队将单点技术结合降低成本,做了一些产品demo,如AI搜索引擎已开源获8.1k颗星 [14] - 开源GPUd,基于运营大规模GPU集群经验构建,能与多种系统无缝集成 [14] 公司创始人观点与动态 - 贾扬清表示产品可展示开源模型能力和平台构建应用能力,希望形成好口碑 [15] - 贾扬清曾分析DeepSeek成功体现纯粹智慧与务实,其x分享停留在3月中旬 [17] 行业情况 算力租赁市场情况 - AI爆发后缺算力,企业“由买转租”催生算力租赁,价格一年可翻倍,北美和欧洲主导市场 [18] - CoreWeave采用“GPU即服务”(GAAS)模式,有32个数据中心,超25万 + GPU,服务北美大客户;Nebius在芬兰有部署约2万个GPU的数据中心,以短期租赁性价比取胜,二者均获英伟达投资 [18] 英伟达策略与目标 - 业内猜测英伟达收购Lepton AI是为实施垂直整合策略,掌控供应链,从全产业链获利,控制GPU芯片使用和价格,增强在AI计算领域主导地位,规避库存积压问题 [19] - 黄仁勋称英伟达是算法和基础设施公司,要打造AI工厂成为客户收入来源 [22]
逆全球化时代下制造业生产的新趋势
财经网· 2025-04-11 15:19
生产方式演变 - 生产方式从工业化初期到全球化时代再到逆全球化潮流不断演变,企业持续寻求优化生产方法 [1] - 全球化背景下OEM(原始设备制造)和ODM(原始设计制造)模式被广泛采用,通过外包生产(和设计)实现跨国资源效率优化 [1] - 许多OEM/ODM厂家选择在劳动成本较低国家建立生产基地,例如中国加入WTO后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并成长为制造业强国 [1] 垂直整合案例 - 特斯拉早期采用ODM模式但因缺乏优秀供应商转向垂直整合,自行设计制造软硬件并采用直销模式 [2] - SpaceX将垂直整合应用于航天工业,从火箭设计到引擎制造全部自主完成 [2] - 苹果从依赖英特尔处理器转向自主生产M系列芯片,提升硬件软件整合控制权并加速产品开发 [3] - 亚马逊自建物流配送基础设施,降低对第三方承运商依赖并提升配送效率 [3] - 比亚迪自主研发生产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建立技术壁垒 [3] - 福特和通用汽车建设自有电池工厂保障电动车供应链 [3] - Zara和耐克通过整合生产与零售快速响应市场趋势 [3] OEM/ODM与垂直整合对比 - OEM/ODM优势包括外包至低成本地区实现成本节约、利用专业供应商提升效率及快速规模化生产 [4] - OEM/ODM缺陷包括对供应商依赖导致质量不可控、生产延误、原材料短缺及地缘政治风险 [4] - 2021年全球汽车行业因芯片短缺减产超1000万辆,损失达数千亿美元,暴露OEM模式依赖外部伙伴的弊端 [4] - 垂直整合优势包括掌控全流程确保质量与战略一致性、消除外部掣肘、推动内部协作创新 [4] 垂直整合趋势 - 垂直整合需要巨额资金和出色管理能力,但能增强企业不可替代性并在竞争中胜出 [5] - 特斯拉、苹果、亚马逊等案例揭示OEM/ODM在供应链稳定性、创新速度和质量控制上的不足 [5] - 垂直整合赋予企业快速创新、品质保障和市场差异化能力,成为制造业迈向卓越的必由之路 [5]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特斯拉是美国“垂直整合程度最高”的汽车制造商。
快讯· 2025-04-08 22:06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特斯拉是美国"垂直整合程度最高"的汽车制造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