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能源
icon
搜索文档
汇川技术(300124)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年9月15日-9月30日)
2025-10-09 17:36
业务拓展策略 - 产品与业务延伸基于核心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和客户需求两个维度 [7] - 新产品(精密机械、气动产品、传感器等)采用多产品绑定的销售策略,以整体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延伸需求 [7] 新产品进展与成效 - IPT300分布式总线阀岛可为客户节省67%的气管和线缆成本、降低90%的通讯故障风险,提高20%的生产节拍 [7] - 第四代数字能源产品InoCube-FEMS平台已为公司园区实现全年电费降低约400万元 [9] - InoCube-FEMS平台在锂电、电解铝、烟草、港口等行业实现成功应用,为客户实现可量化的降本 [9] 流程工业拓展 - 流程工业拓展的切入点为国产化趋势及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8] - 公司正补强在数字化、大型PLC领域的能力,打造样板点以切入流程行业 [8] 人形机器人领域 - 2025年9月底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正式展出人形机器人相关零部件产品 [10] - 公司将基于制造业场景,为客户提供场景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10] 国际化战略 - 公司未来希望海外业务占比持续提升 [11] - 国际化推进重点包括品牌建设、搭建国际化平台(销售、研发、供应链)及推动解决方案出海 [11]
双杰电气涨2.10%,成交额4725.72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入216.12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09 10:01
股价表现与资金流向 - 10月9日盘中股价上涨2.10%,报8.28元/股,总市值66.13亿元,成交额4725.72万元,换手率0.93%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入216.12万元,其中特大单买入145.78万元(占比3.08%),大单买入834.36万元(占比17.66%)并卖出764.02万元(占比16.17%) [1] - 公司今年以来股价上涨19.48%,近5个交易日、20日、60日分别上涨1.47%、7.12%、11.89% [1] 公司基本概况 - 北京双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13日,于2015年4月23日上市 [1] - 公司主营业务为电力领域“源、网、荷、储”的研发、生产、销售及运营 [1]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新能源建设开发49.10%,智能电气设备27.29%,变压器及箱式变电站12.74%,新能源智能装备10.44%,其他0.43% [1] 行业与概念板块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电力设备-电网设备-输变电设备 [1] - 所属概念板块包括BIPV概念、数字能源、光伏玻璃、太阳能、风能等 [1] 股东结构与经营业绩 - 截至6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4.45万户,较上期减少13.36%,人均流通股13977股,较上期增加21.10% [2] - 2025年1月至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76亿元,同比增长41.95%,归母净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20.11% [2] 分红情况 - 公司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46亿元 [3] - 近三年累计派现0.00元 [3]
挚达科技开启路演:拟募资5亿港元10月10日上市比亚迪是股东
新浪财经· 2025-10-01 17:10
公司上市计划 - 公司开启招股,计划于2025年10月10日在港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2650 [3] - 此次发售598万股,发行价格区间为66.92港元至83.63港元,最高募资额为5亿港元 [3] - 此次上市未设基石投资者 [3] 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22年的6.97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5.93亿元,2025年前三个月营收为2.1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56亿元有所增长 [5][6][7] - 毛利从2022年的1.42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8858万元,2025年前三个月毛利为3578万元 [5][6][7] - 经营亏损从2022年的1613万元扩大至2024年的2.19亿元,但2025年前三个月经营亏损收窄至1162万元,上年同期为2690万元 [6][7] - 期内亏损从2022年的2515万元扩大至2024年的2.36亿元,2025年前三个月期内亏损为1708万元,上年同期为3150万元 [6][7]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46亿元 [8] 业务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家庭智能充电和数字能源科技企业 [3] - 业务模式以向汽车制造商及用户提供智慧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为切入点,开发了由产品、服务及数字化平台构成的「三位一体」电动汽车家庭充电解决方案 [5] 股权结构 - 首次公开募股前,控股股东黄志明博士直接持股27.99%,通过同笃商贸、同笃智能、同笃科技控制的股份合计为47.7% [10][12][13] - 比亚迪是公司股东,首次公开募股前持股比例为3.52% [12][13] - 首次公开募股后,黄志明博士直接持股稀释至25.19%,其控制的股份总额相应稀释,比亚迪持股比例稀释至3.17% [15][16] - 其他主要股东包括荆州智达、上海中电投、安徽中鼎、安徽金通等 [12][13][16]
台基股份:IGBT器件应用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工控领域
证券日报网· 2025-09-30 16:47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IGBT器件目前应用于数字能源和智能制造等工业控制领域 [1] - 公司暂无车规级IGBT产品和相关应用 [1]
一图看懂挚达科技(2650.HK)IPO
格隆汇· 2025-09-30 11:04
公司市场地位 - 按往绩记录期间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销量计,公司在中国市场份额达13.6%,全球市场份额达9.0% [5] - 按往绩记录期间中国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销售额计,公司排名第三,市场份额约为6.6% [5] - 按2024年全球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销售额计,公司市场份额约为3.9% [5] 业务规模与产品 - 公司在中国已累计出货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全球已累计出货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 [11] - 2024年交付24台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 [11] - 产品组合包括毛利率较高且收入潜力优厚的先进产品,如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及EMS解决方案 [11] 客户与渠道 - 公司向中国十大汽车制造商中的7家提供智慧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配件及服务 [14]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按2022-2024年电商平台上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的零售额计,公司表现突出 [14][26] 行业前景 - 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从2020年至2024年的总计年复合增长率为54.9%,从2024年至2029E的预计总计年复合增长率为17.5% [15] - 中国乘用电动汽车收入从2020年至2024年的总计年复合增长率为76.1%,从2024年至2029E的预计总计年复合增长率为16.5% [18][20] 制造与认证 - 公司于宣城的首个生产基地的生产管理流程符合汽车行业标准IATF16949认证 [22] - 公司产品已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以及美国及欧盟等地的海外机构认证 [22] - 公司是全球最早获得汽车标准IATF16949认证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公司之一 [30] 产能与技术 - 2024年,智慧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设计产能为714.6万台 [36][37] - 公司建立了表面贴装技术(SMT)和双列直插封装(DIP)生产线,扩大了包括印刷电路板部件在内的核心部件产能 [36] - 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如在线激光雕刻、松下贴片机和打标机、3D自动光学检测(AOI)及全自动性能和安全测试设备 [36] 研发与知识产权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拥有145项专利(包括42项发明专利)、135项注册商标、141项软件著作权 [40] - 公司参与制定多项行业标准,包括国标1项、地标1项、团行标1项 [41] - 研发开支从2022年的0.12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的0.56亿元人民币 [42][43] 销售数据 - 销售量从2022年的8.0万台增长至2024年的48.5万台 [44][45]
科大智能9月29日获融资买入4505.95万元,融资余额5.29亿元
新浪证券· 2025-09-30 09:25
股价与融资融券交易 - 9月29日公司股价上涨1.38%,成交额为4.16亿元 [1] - 当日融资买入4505.95万元,融资偿还4360.33万元,融资净买入145.62万元 [1] - 截至9月29日,融资融券余额合计5.30亿元,其中融资余额5.29亿元,占流通市值的5.15%,超过近一年80%分位水平 [1] - 融券余量6.13万股,融券余额80.98万元,超过近一年90%分位水平 [1]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截至6月30日,股东户数为7.33万,较上期减少5.60% [2] - 同期人均流通股为8642股,较上期增加5.93% [2] - 华夏中证机器人ETF为第四大流通股东,持股1394.08万股,较上期增加244.01万股 [3]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六大流通股东,持股872.25万股,较上期增加218.88万股 [3] - 天弘中证机器人ETF为第七大流通股东,持股564.45万股,较上期增加103.26万股 [3] - 易方达国证机器人产业ETF为新进第九大流通股东,持股340.72万股 [3] 财务业绩 - 2025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40亿元,同比增长7.17% [2] - 同期归母净利润为7680.51万元,同比增长214.85% [2] 公司业务与分红 - 公司主营业务为数字能源和智能机器人应用,收入构成为数字能源73.10%,智能机器人应用25.65% [1]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2.44亿元,但近三年累计派现0.00元 [3]
恒华科技: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产品与解决方案
证券日报网· 2025-09-26 18:12
公司业务动态 - 公司于2025年9月18日至21日受邀参展"深AI能源数创未来"2025国际数字能源展 [1] - 重点展示智能微电网解决方案及成熟的三维设计全系列产品 [1] - 未来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与解决方案 [1] 行业参与度 - 公司通过参展国际数字能源展积极参与数字能源行业交流 [1] - 展示成果体现公司在数字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 [1] - 致力于为数字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1]
最新公布,海淀新增4家园区获评“中关村特色产业园”
新京报· 2025-09-25 16:01
中关村特色产业园新增名单及海淀区产业布局 园区新增认定情况 - 北京市第三批中关村特色产业园新增24家园区 其中海淀区占4家 分别为中关村(海淀)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中关村(海淀)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中关村AI北纬社区和中关村科学城AI数字能源产业园[1] 园区功能定位 - 中关村特色产业园以集聚产业创新资源、提升产业创新效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为核心功能 在空间规模、运营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具备高水平[1] - 中关村AI北纬社区重点打造国际AI原生创业孵化平台、AI未来世界实验展示窗口和国际AI能力建设中心[1] - 中关村科学城AI数字能源产业园构建以AI+能源基础软硬件研发测试平台为核心的技术融合创新体系 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2] - 中关村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形成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的"1+4"产业格局 涵盖人工智能赋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2] - 中关村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打造技术研发、产业转化与创新孵化一体化平台 构建五大产业赋能平台及多场景测试场[2] 历史园区基础 - 海淀区此前已培育9家特色园区 包括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等[3] - 这些园区作为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全球创新网络关键节点 通过链接国际资源、培育科技企业和汇聚高端人才支撑区域创新[3] 集群发展策略 - 新认定4家园区将与原有9家园区形成产业互补、生态联动的创新集群 增强区域创新发展整体效能[3] - 通过标杆示范作用推动科技园区国际化、专业化和集群化水平提升 强化海淀国际创新枢纽影响力[3]
毕马威在深圳发布《智能能源》报告,数能产业万亿级蓝海显现
南方都市报· 2025-09-24 10:41
从AI先锋城市到数字能源新蓝海,深圳加速拥抱智慧城市生态。日前,毕马威中国在深圳发布《智能 能源——人工智能驱动转型与价值重塑》行业报告。 何谓智能能源?在人工智能的参与下,能源产业正加速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 绿色低碳转型,为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双碳"目标完成提供广泛支撑。其中,数字技术与能源产 业的深度融合正成为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那么,这份《智能能源》报告有何看点?记者从毕马威中国方面了解到,该报告对全球8个国家的163家 能源企业高管进行调研,系统剖析当前AI在能源行业中的应用现状、转型路径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政 府与企业提供洞察和实施框架。 "能源企业需制定创造价值的人工智能战略。"《报告》指出,能源企业需制定由商业战略驱动、符合核 心竞争力并能够创造价值的人工智能战略,该战略应以人工智能为先,确保从基础设施投资到劳动力规 划的所有决策都能得到智能系统和数据洞察的支持。 根据上述调研,超半数能源企业存在因数据格式不一致影响数据质量的问题,仅有少部分企业设立了人 工智能卓越中心,同时很多企业人工智能领导权并不明确。对此《报告》也抛出建议:企业应建立透明 的治理框架, ...
拓邦股份:目前公司积极进行市场优化,部分整机产品已成功进入北美、欧洲、南亚及东南亚市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3 12:14
公司战略与业务调整 - 公司持续看好新能源领域应用机会 上半年主动优化产品结构 收缩低毛利同质化品类 聚焦高附加值领域[2] - 通过技术迭代与场景适配构建行业差异化优势 加紧产品认证及客户拓展[2] - 储能业务有望在行业新一轮增长中恢复动能 成为中长期核心增量板块[2] 市场拓展与产品进展 - 部分整机产品成功进入北美 欧洲 南亚及东南亚市场[2] - 逆变器实现从架构到控制全面升级 覆盖多电压等级 支持客户个性化定制[2] - 凭借全球化运营能力与技术积累推进客户认证[2] 研发与投资方向 - 重视数字能源 机器人及AI方向投入 相关研发项目数量及投入规模居前[2] - 积极关注与公司具有上下游协同的产业投资机会 将适时开展并购[2] - 研发投入具体情况需参考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内容[2] 投资者关注焦点 - 投资者质疑新能源业务投入成效 储能行业地位及机器人业务竞争力[1] - 投资者建议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资整机厂及重要部件以开拓客户[1] - 投资者认为公司研发投入集中于低毛利率控制器领域影响竞争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