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

搜索文档
业务合伙人招募来啦!模型部署/VLA/端到端方向~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8-30 00:03
业务拓展计划 - 公司计划在国内外招募10名业务合伙人[2] - 合伙人将负责自动驾驶相关课程研发、论文辅导业务开发及硬件研发[2] 技术研究方向 - 重点招募方向包括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扩散模型、VLA、端到端自动驾驶[3] - 涵盖具身交互、联合预测、SLAM、3D目标检测等前沿领域[3] - 涉及世界模型、闭环仿真3DGS、大模型部署与量化感知推理等技术[3] 人才资质要求 - 要求应聘者来自QS200以内高校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4] - 优先考虑拥有顶级会议论文发表记录的候选人[4] 合作激励机制 - 提供自动驾驶领域资源共享包括求职、读博及出国留学推荐[5] - 设立丰厚的现金激励方案[5] - 开放创业项目合作与推荐机会[5]
华为坚定不走VLA路线,WA才是自动驾驶终极方案?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8-30 00:03
华为汽车业务成绩与规模 - 截至7月搭载华为乾崑智驾车辆达100万辆 激光雷达发货量超100万台 辅助驾驶累计里程40亿公里 [3] - 截至8月底共有28款合作车型上市 涵盖五个界及阿维塔 深蓝 岚图 猛士 传褀 方程豹 奥迪等品牌 [3] - 车BU从2014年开始投资 历时超十年投入大量研发资源后实现当期盈利 [4] 技术路线战略 - 坚持WA(世界行为模型)技术路线 认为VLA(感知语言行为模型)非自动驾驶终极方案 [4][13] - WA通过vision等直接信息输入控车 无需转换为语言token 可能整合视觉 声音 触觉等多模态数据 [5][14] - 基于WA架构推出WEWA模型(云端世界引擎+世界行为模型) 将于ADS4.0部署 [6] - 辅助驾驶依赖数据驱动 算力与算法 未来行业需公共智能化平台 [15] 商业化与收费模式 - 辅助驾驶收费合理 因需持续迭代维护OTA投入成本 [8][17] - 免费辅助驾驶实为支付方式转移 或限时免费 或成本包含在车价中 或功能不完善 [7][17] - 采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 用户初期购买成本高但长期体验更优 折算后成本不高 [8][18] 产品开发与用户体验 - 匹配新车型最快需6-9个月 [17] - 坚持全栈模式 软硬件充分耦合 保障鸿蒙座舱与乾崑智驾体验及维护升级 [10] - 鸿蒙座舱基于MoLA架构横向打通垂域 纵向打通应用生态与硬件设备 [10] 技术配置与安全理念 - 增加激光雷达等传感器配置为提升安全性 追求零伤亡事故 [19][22] - 例如尊界S800增加侧向与后向固态激光雷达 使系统精度达厘米级 避免泊车事故 [19][20] - 配置增加由用户场景驱动 如识别坑洼农田等复杂环境 [21][22] 未来发展规划 - 2026年辅助驾驶目标具备高速L3能力及城区L4试点能力 [11] - 2027年目标无人干线物流试点及城区L4规模化商用 [11] - 2028年目标无人干线物流规模化商用 [11] - 智能座舱方向发展为"数字保姆"与AI Agent [11]
转行自动驾驶赛道?别瞎踩坑!这几个公众号码住少走 1 年弯路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8-30 00:03
在自动驾驶技术飞速迭代的当下,你是否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想紧跟行业前沿动态,却总被海量碎片化信 息淹没,找不到精准聚焦的优质内容;想深入探究某个细分领域,比如感知算法、车路协同、法规标准,却 苦于找不到垂直深耕的专业平台;想和同领域从业者交流学习、拓展人脉,却困在单一社群的小圈子里,难 寻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今天,我们深知你的需求与困惑,特意联合了多家自动驾驶垂直领域的优质微信公众号,共同发起这场专属 从业者与爱好者的互推活动。这些公众号各自在自动驾驶的不同赛道上深耕多年,有的专注于技术解析,用 通俗语言拆解复杂算法;有的聚焦产业动态,第一时间捕捉行业政策与市场变化;有的侧重场景应用,带你 领略自动驾驶在物流、出行等领域的落地成果。在这里,你无需再花费大量时间筛选信息,只需轻轻点击关 注,就能一次性解锁多个专业视角,获取更全面、更深入、更有价值的自动驾驶内容,还能结识更多同频伙 伴,拓宽行业视野。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些宝藏公众号吧! 700+全球汽车法规标准解读&智驾知识入门科普,20000+从业者关注参与。 专注智能驾驶与全球汽车政策、法规、标准领域,以专业、前沿的内容为特色,深受汽车爱好者和行业从 ...
恒帅股份分析师会议-20250829
洞见研报· 2025-08-29 23:3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围绕恒帅股份展开调研交流,涉及公司谐波磁场电机技术、主动感知清洗系统产品以及机器人业务等方面,展现了公司在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和业务拓展上的进展与规划[22][23][2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调研基本情况 - 调研对象为恒帅股份,所属行业是汽车零部件,接待时间为2025年8月29日,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是董事会秘书廖维明 [17] 详细调研机构 - 参与调研的机构有泉果基金(基金管理公司,相关人员陈霄翔)和华安证券(证券公司,相关人员刘千琳) [18] 主要内容资料 - 谐波磁场电机技术:与传统电机相比,在输出功率相同条件下可减小体积、实现轻量化、节约材料成本;已提交多项发明专利申请;可应用于微特和大型电机领域,在工业和汽车领域有广阔场景 [22] - 谐波磁场电机技术应用:已在汽车、工业自动化、人形机器人等场景进行产品开发;针对直线关节电机等定制化开发解决方案 [23] - 谐波磁场电机技术优势验证:与德国伦茨合作开发的滚筒电机进入量产爬坡阶段,该技术在电机轻量化等方面成效显著,未来规模效应将显现 [24] - 主动感知清洗系统产品进展:L3 + 级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落地并扩散,公司产品加速产业化渗透,已适配交样多家终端客户,取得部分客户批量业务定点,预计更多增量车型进入定点环节 [25] - 机器人业务开发节奏及趋势挑战:机器人与汽车研发特性和运营模式适配需求不同,公司或将独立运营机器人研发团队;汽车研发体系成熟,机器人研发紧迫性强、节奏快,行业进入门槛高,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26]
智驾普及背后大赢家!地平线机器人半年报营收同比大增超6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22:50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收同比大增67.6%至15.67亿元 其中产品解决方案收入暴增250%至7.78亿元 软件及授权服务收入7.38亿元 [1][2] - 毛利润达10.24亿元 综合毛利率65.4%领跑行业 较上年同期7.39亿元增长38.6% [1][9] - 研发费用23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62% 主要投入城区辅助驾驶系统方案 [9] 出货量与市场地位 - 征程系列硬件累计出货量突破1000万套 成为中国首家达成该里程碑的智驾科技公司 [1][19] - 上半年车规级处理硬件出货量198万套 同比翻倍增长 其中支持高速辅助驾驶功能的硬件出货98万套 占比49.5% 为去年同期六倍 [5] - 预计全年出货量突破400万套 低阶与中高阶产品各占一半 [11]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征程6系列成为主要增长点 征程6M已规模化量产 征程6E于8月28日发布 [5] - HSD(Horizon SuperDrive)系统实现量产落地 首搭车型星途ET5于成都车展亮相 覆盖城区/高速/乡间小路/停车场等多场景 [11][13] - HSD完成安全性能迭代 建成超3万个场景数据集 获得ISO 8800 AI功能安全认证 累计陪伴用户行驶超百亿里程 [15] 客户结构与市场拓展 - 比亚迪与理想为最大客户 合计占比超50% 但业务不依赖单一品牌 [10] - 累计获得近400款新车型定点 其中100余款具备中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上半年15款相关车型量产上市 [8] - 通过博世/电装/大陆等Tier 1供应商拓展海外市场 获2家日本车企海外定点 预计全生命周期交付750万辆 [17] 行业趋势与战略定位 - 中高阶辅助驾驶车型占比从去年底20%升至上半年32% 每十辆乘用车中超六辆配备智驾功能 [8] - 智驾功能正向10-15万主流市场渗透 预计2-3年内HSD年出货量达数百万套 对应近2000万辆市场空间 [8] - 采用"软硬结合"差异化技术路线 2019年战略聚焦汽车领域 当前每三台智能汽车就有一台搭载地平线方案 [18][19] 未来规划 - 下半年启动与RoboTaxi运营商合作 推动高阶辅助驾驶向全场景无人驾驶演进 [16] - 海外合作持续深化 日本车厂项目在印度量产 全生命周期销量预计达数百万辆 [17] - 坚持"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及规避风险的基本方法论 保持战略定力 [18][21]
车展速递 | 理想汽车VLA司机大模型9月10日全量推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9 21:29
产品与技术发布 - 公司在2025成都国际车展展示理想i8、理想MEGA和理想L系列车型,并发布VLA司机大模型进展 [1] - VLA司机大模型于8月20日随理想i8开启用户交付,提供全球首个基于VLA大模型的辅助驾驶功能,计划9月10日全量推送 [1] - VLA架构具备视觉、语言和动作能力,可模拟人类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模式,旨在提升自动驾驶体验 [1] 辅助驾驶性能数据 - 理想i8用户单日最长VLA行驶里程超770公里,单次最长行驶里程超420公里 [1] - VLA辅助驾驶功能使每日使用率提升3倍,累计里程渗透率提升2.2倍,泊车每日使用率提升2.1倍 [1] - 公司辅助驾驶总里程达49亿公里,较去年同期增长27亿公里 [2] - 端到端+VLM内测一年内MPI(每次干预里程数)快速增长至超220公里,实现超20倍性能提升 [2] 技术发展目标 - VLA司机大模型MPI预计明年同期达到1000公里水平 [1] - 公司自研芯片计划明年搭载于旗舰车型交付,以进一步提升辅助驾驶性能 [2]
华设集团: 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募投项目延期的核查意见
证券之星· 2025-08-29 18:24
募集资金基本情况 - 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面值总额4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 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391,613,207.55元 募集资金已于2023年7月27日到位 [2] 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情况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募集资金专项账户余额合计2,274.32万元 未到期理财产品余额17,000万元 [2] - 募投项目累计投入金额20,387.14万元 总体投入进度52.06% [2] - 华设创新中心项目使用募集资金存放于中信银行南京分行专用账户 [2] 募投项目延期安排 - 华设创新中心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由2025年9月1日延期至2026年6月30日 [3][15] - 延期原因包括极端天气影响施工进度 以及环保要求限制有效施工时间 [3] - 项目实施主体、资金用途及投资规模均未发生变更 [3][14] 项目必要性论证 - 项目符合国家数据要素政策导向 响应《"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在交通运输等12个领域的应用要求 [3] - 绿色低碳转型政策带来发展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交通运输绿色转型目标 [4] - 项目聚焦数字化与绿色化研发 涵盖基础设施数字化、交通大脑、智能建造、低碳新能源及车路协同五大方向 [6][7] 项目实施基础 - 公司承担过600余项科研项目 拥有23个部省级科技平台 包括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及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7] - 与30余家机构建立创新合作机制 包括东南大学、南京大学、腾讯及中国移动等 [7] - 累计获得1,511项奖项 其中科学技术奖393项 詹天佑奖10项 [8] - 员工总数5,428人 硕士及以上学历1,721人 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88% 正高级职称约520人 [10][11] 行业地位与经验 - 参与设计超过7,000公里高速公路 5,000公里干线公路 1,000公里城市快速路 [12] - 设计300余座特大型桥梁(含8座千米级跨江大桥) 3,200公里内河航道 80余座船闸 [12] - 2023年位列民营工程设计企业榜首 2024年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第65名 [12] 项目预期效益 - 项目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但通过提升研发能力为业务提供技术支持 [13] - 间接经济效益将体现在公司实际经营成果中 [13] 实施保障措施 - 公司将制定实施计划 加强动态控制 安排专人跟踪协调项目建设 [13] - 延期事项已履行董事会、监事会审议程序 符合监管规定 [14][16]
黑芝麻智能2025中报解读:全球营收增长40.4%,海外定点创新高
市值风云· 2025-08-29 18:16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53亿元 同比增长40.4% 超出市场预期并创同期收入新高 展现出强劲发展动能[3][4] - 公司通过辅助驾驶规模化落地、机器人创新业务及海外市场拓展实现多项突破 目标成为端侧AI芯片领域领导者[1][3][12]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53亿元 同比增长40.4% 在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承压背景下实现逆势增长[3][4] - 海外定点车型数量及项目规模创历史新高 覆盖欧洲、东南亚及中东等关键市场 为下半年大规模交付奠定基础[5] 业务发展 辅助驾驶领域 - A1000系列芯片在吉利银河E8、星耀8、东风奕派007新款车型及东风奕派008等多款车型实现规模化量产[6] - 基于C1200系列芯片的NOA解决方案实现全线贯通 自研辅助驾驶功能实现车位到车位无缝导航 覆盖高速、城际、城区全场景道路[7] - 高算力芯片A2000正式亮相 搭载Transformer大模型与端到端算法 支持城市NOA全场景功能 可扩展至L3/L4级别[7] 机器人业务 - 推出以C1200为核心的机器人"小脑"运动控制方案及基于A2000的具身智能"大脑"感知计算方案[7] - 与头部足式机器人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开发多模态感知算力模组 产品覆盖人形机器人、足式机器人、割草机等多类应用[8] - 通过参投等资本运作方式切入机器人创新场景 国内外市场同步推进业务突破[8] 商业化落地 - L4级无人物流车系统在多个港口、工业园区和封闭园区实现低速自动驾驶并持续批量出货[10] - 智能影像解决方案拓展至AI智能眼镜等新兴终端产品 在安防、消费电子等多个行业客户中实现商业化落地[10] 技术优势 - 推出BEV+E2E算法 显著提升感知精度与系统泛化能力 降低对高精地图的依赖[9] - 自研"九韶"NPU架构展现卓越AI计算效率与灵活性 配套工具链支持混合精度训练与量化部署 提升模型运行效率并降低能耗[9] - 核心技术构成长期发展护城河 为多领域商业化拓展提供底层支持[9] 战略布局 - 推进从"中国领先"到"全球领先"智能驾驶计算芯片企业的战略转型 加速全球团队扩展、本地技术支持与合规体系建设[5] - 积极推进对高性价比、低功耗AI芯片企业的战略收购 强化端侧AI布局 打造全场景AI推理解决方案[10][11] - 目标公司专注于高性价比、低功耗人工智能系统芯片及解决方案开发 绝大部分知识产权已实现自研[11]
马斯克救不了特斯拉
商业洞察· 2025-08-29 17:24
核心观点 - 特斯拉2025年H1业绩全面下滑 营收同比下降10.6% 净利润同比下降42.9% 整车销量同比下降13.2% [4] - 公司面临四大核心问题:FSD业务收入下滑、碳排放配额收入锐减、Model 2/Q延期、4680电池量产不及预期 [4] - 特斯拉在电气架构、电池技术、产品迭代等方面落后于中国车企 单车毛利润已低于中国竞争对手 [14][15][24] 财务表现 - 2025年H1营收418.3亿美元(同比下降10.6%) 其中整车销售收入下降17.9% [4] - 净利润16.1亿美元(同比下降42.9%) 碳排放配额收入贡献净利润64.2% [4][41] - 整车销量72.1万辆(同比下降13.2%) Model 3/Y占比96.8% [4][10] - 单车毛利润降至4500美元(约3.3万人民币) 毛利润率11.3% [24] 业务板块分析 整车销售 - 2023年交付181万辆(同比增长37.7%) 2024年交付179万辆(同比下降1.1%) [7] - 2025年Q1交付33.7万辆(同比下降13%) Q2交付38.4万辆(同比下降13.5%) [7][9] - 产品迭代滞后 Model 3(2016年发布)和Model Y(2019年发布)未实质性升级 [11] - 采用"中式改款"策略:微调外观、增加电池容量、加长车身 但未解决核心竞争力问题 [11][12] FSD业务 - 2025年H1确认收入4.28亿美元(同比下降11.2%) [4] - 收入确认采用"递延"模式 买断用户付款50%计入当期营收 50%列为递延收入 [23] - 2024年递延收入仅增长6300万美元 相当于整车销售收入的0.087% [26] - 2025年Q2确认FSD收入1.7亿美元 仅相当于研发费用(15.6亿美元)的10.7% [32] - 订阅服务2024年收入3.2亿美元(占比26.6%) 推测新增250万月订阅用户 [30] 碳排放配额交易 - 2020年"卖碳"收入15.8亿美元 相当于净利润的183% [39] - 2024年贡献净利润38.6% 2025年H1贡献净利润64.2% [4][41] - 2025年Q2收入4.39亿美元(同比下降50.7%) 因政策变动未来可能归零 [44] 技术与产品 4680电池 - 原计划2021年量产 全球规划产能60亿颗 2024年实际产量仅1亿颗 [4] - 存在能量密度低于2170电池、快充性能不佳、负极产气、良率低等问题 [4] 电气架构 - 仍采用400V架构 落后于中国车企800V架构(热损耗降低75%) [14] - V3超充桩峰值功率250KW 落后于行业兆瓦级(1000KW)闪充技术 [15] 新产品进展 - Model 2/Q(预计售价15万元)多次延期 原定2025年6月25日发布未兑现 [16][17] - Cybertruck预订量超200万辆 但2023年交付4-5万辆 2024年交付3.9万辆 2025年H1仅交付1.07万辆 [5] - Robotaxi于2025年6月启动内测(10辆Model Y) 仅一例无人交付案例 [5] - Optimus机器人计划2025年底试产 2026年目标5-10万台 2027年目标50万台 [5] 竞争环境 -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15万元价位车型密集(如元plus、银河E5、小鹏MONA等) 尺寸达B+级 续航超500km [17] - 特斯拉采用高镍三元锂电池提高续航 但存在热失控风险 且可能不满足2026年安全新规 [13] - 公司学习中国车企改款策略但仅得皮毛 无法适配冰箱/彩电/大沙发等配置 [12]
恒帅股份(300969)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0829
2025-08-29 17:10
谐波磁场电机技术 - 谐波磁场电机技术利用谐波磁场驱动,在相同输出功率下减小电机体积并节约材料成本 [2] - 该技术已提交多项专利申请,正在建立技术护城河及领先优势 [2] - 技术可应用于微特电机和大型电机,覆盖工业与汽车领域 [2][3] - 已逐步应用于汽车、工业自动化及人形机器人领域,正针对直线关节电机、旋转关节电机和灵巧手电机开发定制方案 [4] - 与德国伦茨合作开发的滚筒电机已进入量产爬坡阶段,技术验证了轻量化、功率提升和成本优化的成效 [5] 主动感知清洗系统 - L3+级别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如Robotaxi、无人快递物流小车)正逐步落地并向乘用车市场扩散 [6] - 产品已通过客户向Waymo、美团、小马智行、滴滴、菜鸟、新石器及北美新能源客户适配交样 [6] - 已获得部分客户批量业务定点,预计未来增量车型将进入定点环节 [6] 机器人业务发展 - 机器人研发与汽车研发存在差异:汽车研发体系成熟且节奏可控,机器人研发紧迫性强且节奏快 [7] - 差异形成行业壁垒,提高进入门槛 [7][8] - 公司可能将机器人研发团队独立运营以适配业务特性 [7] - 机器人业务发展充满机遇与挑战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