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治疗

搜索文档
英矽智能再登Nature子刊,以AI赋能创新免疫疗法研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27 15:05
人工智能驱动药物研发 - 前沿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及其集成工作流程在快速开发ISM5939中发挥关键作用,验证了AI在药物发现中的潜力[1] - 公司利用AI驱动的靶点发现平台PandaOmics结合TCGA数据库,系统性识别ENPP1高表达相关的肿瘤类型[7] - 生成式AI引擎Chemistry42仅用3个月就高效获得ENPP1抑制剂苗头化合物分子系列[7] - 与传统研发周期2.5-4年相比,公司2021-2024年提名22款候选药物平均耗时12-18个月,合成测试分子数仅60-200个[10] ENPP1抑制剂ISM5939的突破性 - ISM5939通过靶向ENPP1精准调控肿瘤组织内STING信号通路,恢复局部免疫激活[1] - 首次证实ENPP1抑制剂可克服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化疗的双重耐药性[1] - 临床前数据显示ISM5939与抗PD-1疗法、化疗、PARP抑制剂联用均能协同增强疗效[9] - 相比直接STING激动剂,ISM5939安全性更佳,未显著诱发促炎因子或效应T细胞死亡[9] 学术成果与行业影响 - 2025年以来公司在Nature子刊发表第三篇AI驱动药物研发论文,累计第四篇Nature子刊成果[3] - 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展示ENPP1靶点在实体瘤中作为关键免疫检查点的角色[2] - 公司2024年3月、12月及2025年1月连续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KRAS抑制剂等创新研究成果[9] 技术平台优势 - Chemistry42整合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结合能计算模块Alchemistry、ADMET预测模块等先进功能[8] - AI平台实现从靶点识别到临床前候选药物(PCC)阶段成功率100%[10] - 研究团队结合单细胞测序和空间转录组学验证ENPP1与免疫抑制型肿瘤微环境的相关性[7] 肿瘤免疫治疗机制创新 - ENPP1通过降解cGAMP阻断STING通路激活,抑制肿瘤微环境免疫活动[6] - 靶向ENPP1可避免直接STING激动剂需瘤内注射和引发全身炎症的临床难题[6] - 生物信息学显示ENPP1抑制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DNA损伤化疗药物联用具有潜力[7]
Nature:华人团队开发新型PROTAC,治疗多种癌症类型,一作将回国加入南京大学
生物世界· 2025-05-27 11:57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现状 - 抗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已彻底改变癌症治疗格局,全球上市十余种相关药物,覆盖70余种癌症[2] - 但多数癌症患者对ICB疗法无响应或快速产生耐药性,疗效取决于树突状细胞(DC)介导的抗原呈递和T细胞激活机制[2] STAT5与STAT3平衡机制发现 - 密歇根大学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证实STAT5与STAT3的平衡关系直接塑造树突状细胞功能及肿瘤免疫反应[3] - STAT3在肿瘤微环境(TME)中常被激活,抑制DC成熟并阻碍T细胞迁移,而STAT5在GM-CSF等刺激下发挥抗肿瘤免疫作用[7] - 单细胞RNA测序显示DC1中STAT5/STAT3通路与ICB疗法临床结局显著相关,STAT3敲除可激活DC1并增强T细胞免疫[8] PROTAC降解剂开发突破 - 研究团队开发靶向STAT3的PROTAC降解剂SD-36和SD-2301,其中SD-2301能高效降解STAT3并重编程DC转录网络[9] - 动物实验表明SD-2301单药对晚期肿瘤及ICB耐药肿瘤均有效且无毒性,通过恢复STAT5/STAT3平衡实现治疗敏感化[9] 研究价值与行业影响 - 首次揭示ICB疗法通过重塑DC内STAT5/STAT3动态平衡激活T细胞免疫,为联合疗法提供新靶点[10] - PROTAC降解剂技术开辟肿瘤免疫治疗新路径,尤其针对现有ICB疗法无响应患者群体具有转化潜力[3][9]
三年累亏17亿,创始人拿千万年薪,科望医药再次递表港交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07:40
上市申请与历史 - 科望医药于5月23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主板上市 此前2021年曾尝试在美上市但因监管环境和估值问题撤回 2024年6月首次递表港交所未通过聆讯导致失效 本次为重新申请 [1] - 中信证券担任本次上市独家保荐人 [1] 财务表现 - 公司2022-2024年亏损额分别为7.71亿元 8.53亿元及0.88亿元 三年累计亏损17.12亿元 [1] - 2022-2024年两位创始人年薪分别为1340.2万/1084.8万 1234.7万/1024.5万 1101.8万/897.5万 [2] - 2023年末和2024年末流动负债总额分别为5522万元和5569万元 流动资产净值分别为4.90亿元和4.99亿元 [9] - 2024年末负债净额达27.38亿元 非流动负债中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账面价值32.41亿元 若未按期IPO需按年化8%单利赎回 [10] 资金状况 - 2022-2024年末现金及等价物分别为3.39亿元 2.7亿元和3282万元 呈现持续减少趋势 [10] - 成立以来完成4轮融资共筹集2.52亿美元(约17.9亿人民币) 投资方包括礼来亚洲基金 高瓴 腾讯等 [3] 研发管线 - 当前管线包含6个主要资产 其中4个处于临床阶段(ES102 ES014 ES104 ES009) 2个处于临床前阶段(ES028 ES019) [5][6] - 核心产品ES102为六价OX40激活剂抗体 全球仅两种OX40候选药进入2期及以上临床 ES102是其中之一 已在中国完成两项1期试验 [8] - ES104是全球仅有的处于活跃临床开发阶段的VEGF/DLL4双抗 已完成中国1/2期试验的1期部分 [9] - 预计最早2028年可实现临床阶段资产商业化 [9] 股权结构 - 创始人纪晓辉和卢宏韬分别持股10.18%和8.96% 礼来亚洲基金通过LAV USD持股22.93%为最大股东 [3] - 其他主要股东包括上海礼轶(10.59%) 高瓴(9.51%) 大湾区基金(5.38%) 腾讯(4.09%) [3] 管理团队 - 核心管理团队由纪晓辉(CEO)和卢宏韬(CSO)领导 董事会由7人组成含2名执行董事 2名非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董事 [4] - 团队独立于最大股东集团 采用集中管理制度 重大决策需向董事会汇报 [4]
恒瑞医药:SHR-4712注射液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快讯· 2025-05-26 16:54
药物研发进展 - 恒瑞医药子公司广东恒瑞医药和上海盛迪医药收到国家药监局核准签发的SHR-4712注射液《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1] - SHR-4712注射液为公司自主研发的1类治疗用生物制品,拟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1] - 该药物能与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结合,激活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发挥靶向抗肿瘤作用[1] - 截至目前,SHR-4712注射液相关项目累计研发投入约2492万元[1]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重磅交易,双抗出海扬帆起航-20250521
国信证券· 2025-05-21 10:4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2][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707是三生制药研发的一款PD - 1xVEGF双抗,研发进度靠前,早期临床数据优秀,单药头对头帕博利珠单抗针对一线PD - L1阳性的NSCLC的临床3期已在CDE官网公示 [4][9] - 707目前单药在一线PD - L1阳性的NSCLC、联合化疗在一线NSCLC、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等实体瘤中开展临床研究,一线PD - L1阳性的NSCLC适应症获CDE突破性治疗认定,助力研发和商业化进程快速推进 [4][9] - 707商业化出海能力得到兑现,与辉瑞达成授权协议,协议总金额60.5亿美元,其中首付款1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48.0亿美元,还有双位数百分比的销售分成,辉瑞还将认购1.0亿美元的三生制药普通股 [4][9] - 公司创新药临床快速推进,完成重磅对外授权交易,业绩保持稳健增长,暂不考虑对外授权影响,维持盈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23.9/27.1/30.7亿元,同比增长14.1%/13.7%/13.1%,公司拥有稳健增长和良好盈利水平,创新药管线进度较快,自研和引进的管线即将进入收获期 [4][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项 - 2025年5月20日,三生制药与辉瑞签订许可协议,授权辉瑞在全球(除中国外)对707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权益,首付款12.5亿美元,可获最多48.0亿美元的潜在付款,包括开发、监管批准及销售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双位数百分比的销售分成 [3] 评论 - 707是三生制药CLF2平台研发的一款PD - 1xVEGF双抗,单药头对头帕博利珠单抗针对一线PD - L1阳性的NSCLC已推进至临床III期阶段,联合化疗在一线NSCLC、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等实体瘤中开展临床II期研究,截至目前入组患者总数超300名,获美国FDA批准开展临床研究 [5] - PD - (L)1/VEGF双抗中仅有康方生物的依沃西获批上市,普米斯和BioNTech研发的PM8002处于临床III期研究阶段,三生制药的707针对1线PD - L1阳性NSCLC适应症的临床III期研究近期公示,研发进度较为靠前,双抗联合ADC有望成为下一代肿瘤免疫治疗的组合,公司与辉瑞的合作进一步验证707的出海潜力 [7][8] 财务预测与估值 |项目|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收入(百万元)|7816|9108|10126|11357|12685| |营业成本(百万元)|1174|1280|1413|1573|1744| |营业利润(百万元)|2203|2718|3306|3748|4207| |利润总额(百万元)|1978|2718|3102|3526|3989|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百万元)|1549|2090|2386|2712|3068| |每股收益|0.65|0.87|1.00|1.13|1.28| |每股红利|0.00|0.29|0.35|0.40|0.45| |每股净资产|5.86|6.44|7.09|7.83|8.66| |ROIC|10%|12%|16%|21%|24%| |ROE|11%|14%|14%|14%|15%| |毛利率|85%|86%|86%|86%|86%| |EBIT Margin|29%|27%|31%|31%|31%| |EBITDA Margin|33%|31%|36%|36%|36%| |收入增长|14%|17%|11%|12%|12%| |净利润增长率|-19%|35%|14%|14%|13%| |资产负债率|41%|36%|31%|31%|30%| |P/E|17.7|13.1|11.5|10.1|8.9| |P/B|2.0|1.8|1.6|1.5|1.3| |EV/EBITDA|9.5|14.2|12.5|8.6|7.8|[12]
从PD-1跟随到多款ADC领先,乐普生物-B(02157)迎价值重估?
智通财经网· 2025-05-09 12:30
公司概况 - 乐普生物成立于2018年,通过并购泰州翰中、泰州奥科、上海美雅珂及引进CG Oncology溶瘤病毒,形成PD-1抗体、ADC药物和溶瘤病毒三大核心管线 [1] - 公司于2022年登陆港交所,当前股价较上市初期下跌约50%,但2024年初至今累计涨幅达78%,表现领先于香港生物科技板块 [1]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21%,其中PD-1药物普特利单抗销售额达3.00亿元,同比增长约3倍 [4] 研发管线布局 - 公司采用"PD-1基石+ADC联用+前沿技术延伸"策略:以PD-1切入肿瘤治疗领域,通过ADC联用提升疗效,并布局TCE和溶瘤病毒实现精准化治疗 [1] - 核心在研药物MRG003(EGFR ADC)已递交鼻咽癌NDA并获CDE优先评审及FDA突破性疗法认定,头颈鳞癌III期临床入组中 [4][6] - 溶瘤病毒CG0070全球III期临床完成入组,单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完全缓解率达75.2%,12个月持续缓解率50.7% [14][16] - 早期管线包括TCE平台开发的CTM012(2025年中美IND申报)及MRG007(已授权ArriVent,潜在交易额达11.6亿美元) [17] 核心产品临床数据 - MRG003在复发/转移性鼻咽癌IIa期试验中显示ORR 47.4%、DCR 79.0%,显著优于二/三线免疫治疗20-30%的ORR水平 [7] - MRG003治疗头颈鳞癌的ORR为30.6%,其中2.3 mg/kg剂量组对PD-1/铂类失败患者的ORR达43%,mPFS 4.2个月 [8] - MRG003联合普特利单抗治疗鼻咽癌的II期数据ORR 66.7%、DCR 93.3%,MRG002联合治疗尿路上皮癌ORR 70% [12] - CG0070单药治疗膀胱癌的12个月CR率50.7%,联合PD-1后CR率提升至83%,且无3级及以上副作用 [14][16]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仅Rakuten Medical的EGFR ADC获批,乐普生物MRG003与百利天恒BLB01D1处于III期临床领先梯队 [6] - EGFR靶向治疗领域呈现ADC/双抗替代趋势,信达生物、阿斯利康、石药集团等均有在研产品,双抗ADC占比50% [5][6] - 溶瘤病毒疗法中CG0070疗效优于已上市的帕博利珠单抗和基因疗法Adstiladrin,安全性优势显著 [15] - ADC联合免疫治疗成为行业趋势,2022年全球58项ADC与IO联合试验启动,占ADC联合用药的46% [10] 市场潜力与需求 - 中国是鼻咽癌高发区,复发/转移患者二线治疗选择有限,MRG003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填补临床空白 [8][10]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领域CG0070展现出历史最佳疗效数据(24个月无进展率97.3%),奠定基石疗法地位 [16] - ADC药物MRG002(HER2)、MRG004A(TF)分别进入III期和I期临床,覆盖乳腺癌、胰腺癌等大适应症 [10]
Aura Biosciences (AURA) 2025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5-08 22:30
纪要涉及的公司 Aura Biosciences公司,其核心药物为Belzar [1][2]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技术与定位 - 公司拥有病毒样药物偶联物的新技术,具有双重作用机制,可实现定向细胞毒性和强大的免疫激活,战略定位为癌症一线治疗,主要针对局部早期疾病,安全性良好 [3][60] 主要适应症 - 原发性葡萄膜黑色素瘤 - **市场情况**:眼部肿瘤学领域包括原发性葡萄膜黑色素瘤等一组罕见癌症,共有6.6万患者,无获批药物,主要采用手术或放疗;原发性葡萄膜黑色素瘤每年新增1.1万患者,是威胁生命的疾病,早期诊断为非转移性,当前放疗会导致患者失明 [4][61] - **药物优势**:Belzar可改变该领域治疗现状,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在无竞争的市场中具有独特定位,有望成功上市 [4][5][61] - **疾病阶段与治疗选择**:疾病分三个阶段,多数患者早期诊断为非转移性,小肿瘤患者面临治疗致盲的难题;Belzar适用于早期患者,能在保留90%以上患者视力的同时达到与放疗相当的疗效 [7][8][63][64] - **治疗意愿**:等待治疗并非正确选择,早期存在基因突变和微转移风险;全球18个国家的研究显示,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大,且药物安全性好、局部治疗无全身毒性,患者和医生更倾向于早期治疗,市场可能比预期更大 [10][11][66][67] - **药物给药方式**:Belzar给药简单,在办公室即可进行,采用脉络膜上腔注射,比玻璃体内注射更安全,无需进入玻璃体;光激活过程不到20分钟,一天内可完成;患者无需住院、无需避光、无全身毒性;前三个月进行9天治疗,疗效持久,多数患者可实现局部持久治愈,避免视力丧失和放疗相关并发症 [12][13][14][68][69][70] - **临床开发进展**:处于III期临床试验,已获得特殊协议评估(SPA)协议,接近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阶段;这是同类首个获批用于该疾病的药物,全球关注度高;III期预筛选患者数量接近研究规模的两倍,显示出巨大的未满足需求 [16][17][72] - **患者富集策略**:药物疗效达80%,为在与假手术对照的研究中显示临床获益,富集有活跃生长病灶的患者,使假手术组快速失败,仅需100名患者的研究就有高效力;患者需处于相同的病灶生长阶段,以便两组快速区分;预筛选是为确保患者符合入组标准,药物获批后无需此步骤,这些患者显示出高需求 [19][20][74][75] - **试验结果预测**:与假手术对照且采用富集策略,研究与II期使用相同患者、入组标准和多数相同试验点,数据一致,因此认为III期试验成功可能性高;主要终点是肿瘤进展时间,FDA要求所有患者至少随访15个月,即最后一名患者入组后15个月;研究无中期分析 [24][25][77][78] 膀胱癌症治疗 - **市场情况与药物优势**:膀胱癌发病率高,早期为非转移性和局部疾病,与眼部疾病相似;小剂量注射Belzar(眼用体积)有4/5的完全缓解率,现进行多剂量试验;药物无全身毒性、无膀胱毒性,耐受性好,可在办公室由泌尿科医生操作,无需麻醉;当前膀胱癌早期治疗手术不彻底,患者易复发,辅助治疗只能产生促炎反应,而Belzar具有高度促免疫原性,单剂量在不到8天内可产生强烈的CD8 T细胞反应和完全缓解,能教育免疫系统对抗肿瘤,提供持久疗效 [31][32][83][84] - **临床开发进展**:已开始II期临床试验,因单剂量疗效高,无需大幅剂量递增;尝试两周期治疗,中间间隔一段时间,以激发免疫系统产生更多CD8 T细胞反应;分别治疗中危和高危患者,研究免疫消融和新辅助两种治疗方式;以高效的资本投入在II期获得明确的概念验证,为进入III期做准备 [46][94] - **数据披露计划**:计划披露不同治疗方式和风险等级下的三个月完全缓解率,是否披露六到九个月数据待定 [47][95] - **疗效基准**:中危患者以TERT单药治疗的疗效(60 - 70%)为基准,免疫消融或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应至少优于此水平 [48][97] 其他适应症 - **治疗机会**:眼部肿瘤学领域的其他罕见癌症,如脉络膜转移癌、眼表癌等,共6.6万患者,无获批药物,主要采用手术或放疗;公司技术具有肿瘤无关性,可治疗多种眼部癌症,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眼部转移,通过小研究可展示药物在五种不同病因或组织学类型癌症中的价值,不仅扩大眼部肿瘤学市场,还为其他癌症治疗提供可能,如罕见黑色素瘤、尿路上皮癌、食管癌、头颈癌等 [52][100] - **肿瘤无关性原因**:病毒样颗粒结合的生物标志物在许多实体肿瘤从早期恶性转化到转移过程中均有表达;药物通过消耗对癌细胞生存重要的修饰聚糖来杀伤癌细胞,不依赖基因突变和分子途径,从靶向和消融机制上看,应能很好地应用于多种实体肿瘤 [53][101][102] 财务与未来展望 - 公司资金充足,现金可维持到2026年下半年,所有临床项目均有资金支持;未来六个月内将公布膀胱癌三个月疗效数据和转移癌在眼部及其他实体肿瘤中的疗效数据;还有COMPASS和III期研究等关键数据节点 [56][10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公司在欧洲的III期临床试验进展良好,去年因欧盟临床试验法规(EU CTR)流程,欧洲试验点开放时间较长,目前已全部开放,入组情况良好,未来几个月将公布入组完成时间 [21][76] - 泌尿科医生引入Belzar治疗的经济考量:多数泌尿科医生在办公室使用Belzar治疗患者比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收入更高;且治疗以患者为中心,药物治疗不替代手术,而是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先进行药物治疗可激发免疫系统对抗肿瘤,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好的基础 [42][43][91]
牛磺酸龙头实控人遭留置,“金融少帅”能否打破永安药业转型困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8 18:09
公司管理层变动 - 永安药业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陈勇突遭立案调查并实施留置 引发公司次日股价一字跌停 公司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1][2] - 紧急接任的85后接班人陈子笛为金融背景出身 需同时应对治理危机和行业变局 其管理能力与团队磨合程度尚待观察 [1][2][3] - 陈勇为化工实业背景 持有公司21.54%股份 而陈子笛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会计金融专业 从业经历多涉及投融资领域 两人管理风格存在显著差异 [3]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营收连续三年下滑 从2022年14.62亿元降至2024年8.39亿元 降幅分别为6.58%、33.48%、13.78% [1][3]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再降12.96%至1.71亿元 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下降32.34%和72.03% 但未能抵消收入下滑影响 [4] - 2024年陈勇和陈子笛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分别为257.41万元和104.52万元 [3] 主营业务牛磺酸 - 牛磺酸业务占公司营收比重从2022年68.06%升至2024年75.67% 但2024年收入同比下降4.14%至6.35亿元 毛利率减少5.38%至24.02% [4] - 公司具备5.8万吨/年牛磺酸生产能力 正在建设年产4万吨扩建项目 全球市场份额近50% 为红牛、雀巢等国际巨头提供原料 [7][10] - 牛磺酸生产工艺面临多元化竞争 环氧乙烷法虽具成本优势 但因原料价格波动(从2023年6800元/吨涨至2025年10900元/吨)导致装置停产 [10]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90%以上牛磺酸产自中国 主要厂商包括永安药业、湖北远大、江阴华昌等 市场已呈现供过于求现象 [6][7] - 新和成已有3万吨/年产能 远大医药拥有近50种氨基酸产品 行业竞争持续加剧 [7] - 牛磺酸价格从2010年2.5-3万元/吨波动至2022年2.8万元/吨 但公司否认近期价格暴涨传闻 [7][8] 转型与新业务 - 公司布局肌酸、保健品等新业务 但2024年化工制造和保健食品收入分别下降21.91%和33.81% 占比仅11.31%和12.37% [11] - 自有品牌"易加能"已开设线上旗舰店并进入线下药房 但市场接受度和产品竞争力仍有待提升 [11] - 获得欧洲专利局颁发的"一种制备牛磺酸的方法"发明专利 同时在美国赢得专利诉讼但耗费大量精力 [11][12]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在节能环保和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改进 巩固牛磺酸主业优势 同时提升肌酸等周边产品竞争力 [12] - 将向下游探索 发展具有研发优势的自主品牌产品 并开拓新兴市场以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10][12]
2850万年薪CEO砍74%研发费控成本!基石药业公布CS2009产品新成果亟待破局
搜狐财经· 2025-05-07 13:40
公司高管薪酬 - CEO兼研发总裁杨建新2024年报酬为2850万元,较2023年下降超过50%,其他高管无人达到百万级别 [1][5] - 高管薪酬明细显示杨建新报酬为2850.10万元,较上期减少2930.70万元,董事会主席李伟报酬仅45.90万元 [6] 研发进展 - 产品CS2009在2025年AACR年会上展示临床研究成果,该药物整合PD-1、VEGFA、CTLA-4三大靶点,临床前数据显示PD-1/CTLA-4双报告基因活性提升150倍 [1][4] - CS2009在GLP试验中达到100mg/kg的NOAEL,临床剂量选择空间拓宽至传统疗法的10倍以上 [4] - 公司与Ewopharma、Pharmalink、SteinCares等达成舒格利单抗在多地区的商业化战略合作 [4] 财务状况 - 2024年营业收入4.07亿元,同比下降12.21%,连续两年下滑 [3][8] - 2024年归母净利润-0.91亿元,较2023年亏损3.67亿元有所收窄,但上市6年持续亏损 [3][8] - 2024年研发开支1.35亿元,同比下降74.49%,主要因里程碑费用及临床试验成本降低 [5] - 经调整后2024年实际亏损0.94亿元,研发开支缩减幅度扩大至76.69% [10][11] 现金流与资本结构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3.43亿元,投资活动净流出2.48亿元,融资活动净流出0.13亿元,年末现金储备从9.97亿元降至3.88亿元 [12][13] - 资产负债率升至73.89%的历史新高,真实杠杆率达87.44% [14][16] - 流动比率1.60倍,速动比率1.18倍,现金比率0.57倍,均呈逐年递减趋势 [14][16] 收入结构 - 2024年授权费收入2.04亿元,同比增长113.14%,占营收比重从20.63%跃升至50.09% [16] - 药品销售收入1.75亿元,同比下降48.00%,成为营收缩减主因 [17] 人员情况 - 员工数量从2021年611人降至2024年135人,流失超四分之三 [17] - 2024年人均薪酬96.64万元,首次降至100万元以内,人均创收301.63万元 [18]
Cell子刊:复旦大学骆菲菲/储以微团队开发新型CAR-T细胞疗法,提高对实体瘤的治疗效果
生物世界· 2025-05-06 15:45
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的突破 - 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癌症中效果显著,但在实体瘤中效果有限且反应不持久,主要受限于肿瘤微环境(TME)的低氧、营养匮乏和抗原刺激导致的代谢损害[1] - 实体瘤微环境中Foxp3能赋予调节性T细胞(Treg)代谢优势,这为改善CAR-T细胞功能提供了新思路[1] Foxp3对CAR-T细胞代谢的重编程机制 - Foxp3通过非转录依赖的线粒体动态调控机制重塑CAR-T细胞代谢表型,使其获得突破实体瘤微环境限制的生存优势[2] - CAR-T Foxp3细胞表现出代谢重编程特征:有氧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水平下降,脂质代谢上升,这种转变由Foxp3与Drp1相互作用驱动[5] - 代谢重编程后的CAR-T Foxp3细胞未获得Treg的免疫抑制功能,反而表现出更强的抗肿瘤效力和更低的耗竭标志物表达[5] CAR-T Foxp3细胞的治疗效果验证 - 人源化小鼠模型证实CAR-T Foxp3细胞具有强大抗肿瘤效果且无免疫抑制作用[6] - 该研究确立了通过代谢重编程增强CAR-T细胞在恶劣肿瘤微环境中适应性的新策略,同时保持治疗效果[9] T细胞亚群代谢差异的科学基础 - 初始T细胞(Tn)依赖氧化磷酸化,效应T细胞(Teff)转为有氧糖酵解,而Treg特征为脂质代谢增强且有氧糖酵解/氧化磷酸化减弱[4] - Treg独特的代谢模式使其能在肿瘤微环境中长期存活,Foxp3是调节Treg代谢的关键因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