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碳战略
icon
搜索文档
零碳园区提速发展,新能源、数字化等企业迎来利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17:03
零碳园区政策框架与实施路径 - 国家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提出八项重点任务包括用能结构转型、节能降碳、产业结构调整等 [1][2] - 政策采取"试点先行、分阶段推进"策略,2025年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名单,优先在新能源资源丰富地区试点 [1] - 零碳园区定义为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净零"条件的园区 [1] 零碳园区建设资金支持机制 - 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如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鼓励政策性银行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企业发行绿色债券 [3] - 形成"财政+金融"双轮驱动模式,多元化资金支持将加速项目落地 [3] 受益行业与企业准入条件 - 新能源(风光发电设备、储能、氢能)、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智慧能源系统)、绿色金融(信贷及债券)企业将率先受益 [4][5] - 园区建设主体需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需具备能耗统计基础且3年内无重大安全环境事故 [4] 企业核心能力建设要求 - 能源管理能力: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微电网运营 [5] - 碳资产管理能力:碳排放核算、碳信用开发全流程 [5] - 技术创新能力:氢能、CCUS技术工程化落地 [5] - 数字化转型能力:部署碳监测设备及实时数据分析平台 [5] 零碳园区技术模式与发展趋势 - 推广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 [6] - 德勤报告预测"十五五"期间绿电直供模式将快速发展,整合储能、可调节负荷等资源构建能源方案 [6] - 未来可能呈现分散式系统或集中式单一主体形态,独立园区模式在欧美市场已验证可行性 [6]
工科硕博士培养,校企牵手能擦出什么火花
新华网· 2025-07-16 10:44
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2022年起已公布三批名单,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工程师[1] - 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硕士生2100多名即将毕业,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重要参与者,已培养747名毕业生,其中89人为首批试点硕士生[1][3] - 培养模式采用"一年在校+两年在企"的校企联合机制,校内外双导师制和项目制培养,注重实践能力与实际问题解决[2][7] 校企联合培养案例 - 浙江大学新能源电网技术与绿氢项目硕士生丁琦欣通过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实践,参与分布式光伏接入调研,强化工程一线能力[2] - 深圳正浩创新科技企业导师带领硕士生薛旭池研究储能双向逆变器,推动移动电池为大功率家电充电的技术落地[5] - 中石油企业导师提出深层油气田数智化等课题,高校形成"AI+能源"研究方向,学生参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绿电驱动稠油开采项目[9] 项目制培养机制 - 浙江大学"智慧能源"项目打破专业限制,每年招收20多名动力工程、电气工程等背景学生,依托国家重大专项或企业攻关课题培养[7] - 项目立项需满足国家关键领域需求,组建校内外导师团队并搭建课程体系,如钟崴团队围绕"双碳"战略成功申报智慧能源项目[7][8] - 学院项目从最初4个扩展至最多25个,动态调整设置以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成为产学研合作重要载体[9][10] 企业深度参与模式 - 全国试点高校发布200多门核心课程,企业提供5000多个研究课题,2000余名一线总师和1.2万余名企业导师参与培养[12]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蔚伟等企业导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全程参与学生研究方向确定和论文指导[13][14] - 中国船舶集团七一五研究所成立校企导师团队,在培养全周期共同把关,提升人才与产业需求匹配度[14] 培养成效与行业影响 - 工程硕博士可凭实践成果答辩获得学位,论文课题更聚焦企业实际问题,如短期光伏功率预测等[10] - 培养模式帮助高校精准把握企业痛点,如杭州士兰微电子通过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赋能产业发展[16] - 浙江大学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确保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16]
长庆油田:光伏唤醒陇东油区沉睡地 井场迈入“零碳时代”
中国新闻网· 2025-07-15 11:32
能源转型战略 - 公司以绿色转型为核心发展方向,将分布式光伏项目作为转型引擎,推进油气与新能源在空间、技术、管理上的"三个融合" [2] - 公司利用井场闲置土地和厂房屋顶等"沉睡空间",科学规划分布式光伏电站网络 [2] - 公司打破部门壁垒,形成跨部门协同机制,包括采油工艺研究所、生产运行部、工程项目部和各采油作业区的紧密协作 [2] 光伏项目进展 - 公司累计建成分布式光伏电站262座,装机规模达42.31兆瓦,累计发电量8512.27万度 [5] - 光伏发电相当于替代标煤2600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785吨,等同于309万棵树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5] - 部分井站实现100%绿电供应,传统能源依赖度与碳排放量大幅下降 [5] 技术创新与示范 - 公司建成首座离网型零碳井场(木165井场),采用风光储互补系统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5] - 该系统白天优先使用光伏供电并储存余电,夜间由储能放电,不足时由小型风机补能 [5]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持续拓展"光伏+"多元应用,包括与油气生产、生态保护、社区建设的跨界联动 [7] - 公司通过加大分布式光伏投入与创新,延伸"三个融合"边界,为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7]
研判2025!中国汽艇行业产业链、进出口及重点企业分析:规模扩张与技术跃进下的品牌突围战,迈向价值新征程[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15 09:34
行业概述 - 汽艇是以汽油或柴油发动机为动力源 通过螺旋桨推进装置在水上航行的船只 具有船体轻 速度快 机动灵活等特点 [2] - 船体结构相对简单 通常采用金属如铝合金或玻璃钢等材料制造 既保证强度又减轻重量 有利于提高航行速度 [2] - 按尺寸分类可分为小型汽艇 中型汽艇和大型汽艇 [2] 行业发展历程 - 1950-1978年为奠基阶段 通过苏联技术援助奠定制造基础 重点发展军用侦察艇和渔业捕捞艇 实现关键零部件国产化 [4] - 1979-1998年为探索阶段 汽艇逐步进入民用领域 国际品牌通过合资建厂和技术转让带动国内企业在玻璃钢船体和内燃机优化领域取得突破 [4] - 1999-2008年为多元化阶段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推动消费升级 企业推出高速艇 喷射艇 休闲艇等细分品类 出口额占比提升至25% [4] - 2009年至今为绿色智能转型阶段 电动汽艇和氢燃料汽艇成为研发重点 部分企业推出续航超100公里电动艇 智能汽艇市场份额突破30% [5][6] 行业产业链 - 产业链上游包括钢材 有色金属 复合材料等原材料 以及发动机 发电机 导航设备 螺旋桨等零部件及配套设备 [8] - 产业链中游为汽艇生产制造环节 [8] - 产业链下游应用领域包括水上运动 休闲旅游 水上运输 渔业捕捞 竞赛 海上救援 水上巡逻和军事等 [8] 行业现状 - 2025年1-5月汽艇进口数量3143艘同比下降5.02% 进口金额2.51亿元同比下降5.52% [1][12] - 同期出口数量537艘同比增长134.50% 出口金额1.90亿元同比下降61.57% [1][12] - 进口端呈现小型主导高端固化格局 长度不超过7.5米汽艇进口金额2.37亿元同比下降5.63% 占总进口金额94.49% [14] - 出口端呈现量价背离结构失衡矛盾 长度不超过7.5米汽艇出口金额3124.31万元同比增长181.68% 长度超过7.5米但不超过24米汽艇出口金额1.59亿元同比下降67.15% [14] - 进口主要来源国为墨西哥进口金额2.02亿元同比下降1.66%占比80.37% 美国进口金额4166.92万元同比下降21.32%占比16.60% [16] - 出口主要目的地为中国香港出口金额4841.37万元同比下降33.10%占比25.48% 澳大利亚出口金额3618.21万元同比增长1.54%占比19.04% 美国出口金额3096.45万元同比下降90.45%占比16.30% [16] 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 中国船舶集团为全球最大造船集团之一 公务执法船艇市场份额超60% 旅游休闲船艇产品线覆盖高速艇 游艇 摩托艇等全品类 [18] - 江龙船艇为公务执法船艇领域单项冠军 市场份额连续5年行业第一 产品广泛应用于海事 公安 渔政等领域 2024年营业收入17.29亿元同比增长45.72% [18][20] - 天海防务构建船海工程 防务装备 新能源三大业务体系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7.47亿元同比增长10.86% 归母净利润4079.24万元同比增长32.32% [22]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高端化升级 电动化革命加速推进 船用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50Wh/kg 使电动汽艇续航里程突破300公里 充电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内 [24] - 消费升级催生多元化市场格局 旅游休闲市场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高端游艇市场爆发式增长 公务执法领域向专业化集成化演进 单船造价突破5000万元 [25][26] - 全球布局加速品牌国际化进程 东南亚市场通过本地化建厂策略降低成本20% 欧洲市场采取技术换市场策略成功打入高端市场 跨境电商GMV同比增长95% [27]
闽帆破浪 福建打造绿色智航新蓝图
绿色港口建设 - 福建已有7家码头公司获评四星级"中国绿色港口",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荣膺"亚太绿色港口"称号 [2] - 厦门港电动化设备比例超过55%,"厦港拖30"号新能源拖轮每年可节约200多吨燃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多吨 [2] - 全省327个非油品化工码头泊位中,码头岸电设施覆盖率达69% [2] 绿色船舶产业 - 福建省落地电动船舶示范项目10型80艘,电动船舶核心技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 [3] - 今年前4个月福建省船舶出口52.7亿元,同比增长17.1%,对东盟出口20.6亿元(同比增长245.2%),占出口总值39% [3] - 福建制造的电动船舶实现"江、河、湖、海"全场景示范应用,产品已在国内外超千艘船舶使用 [3] 航海科技创新 - 福建中科芯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荧光陶瓷LED照明技术,2025年1月获国家专利授权 [4] - 中铝瑞闽研发"5系船用铝合金",适用于上千吨全铝海洋研究船和远洋商船 [4] - 福州金控为近万艘渔船提供高通量卫星通信终端,实现大中型渔船连接亚太6D通信卫星 [4] 深海装备制造 - "探索二号"科考船是全球最大作业水深载人深潜器支持保障母船,曾保障"奋斗者"号完成10909米深潜 [5] - 马尾造船交付全球首艘载货量突破4.5万吨的海洋工程船"WINDPIPER",配备DP2动力定位系统,可在2500米深海作业 [5][6] 政策与产业支持 - 2025年福建公布5个重点船舶项目,包括中船漳州海上风电产业园、福安市安全节能环保船舶开发制造 [7] - 福州海关实施"到港即办"措施,优化船舶出口通关和查验方案 [7] 国际合作平台 - 2024东亚海大会与厦门国际海洋周联合举办,强化政府间和跨部门合作 [8] - 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展示福建绿色航海装备创新成果,配套活动聚焦产业链对接和项目合作 [8]
中天火箭(003009) - 003009中天火箭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714
2025-07-14 21:40
公司业务模式与经营情况 - 人影业务商业化模式分设备销售+飞手培训服务和按次收费作业服务两类,服务于气象局 [2] - 炭/炭热场材料业务稳定与头部客户合作,处于充分竞争态势,产品售价低,清洁能源是未来趋势 [2] 业务研发与进展 - 碳陶刹车盘完成多个车型台架试验及客户试用验证,热场材料生产线可与碳陶刹车盘产线共用以降低成本 [3] - 小型制导火箭瞄准“系列化、多平台化”发展,已研制多型系列化产品,将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3] 业务产能与地位 - 增雨防雹火箭年产能为[未提及具体数字]万发,市场占有率超 50%,多年保持行业第一,开展减灾防灾领域拓展工作 [3] 军品业务情况 - 军品业务包括探空火箭、小型制导火箭、靶弹、固体火箭发动机耐烧蚀组件等,采用协商定价模式,订单无明显周期性 [3] 公司发展战略 - 采用多板块同步发展战略应对挑战,增强市场竞争力,把握市场机遇 [3]
中科院青岛能源所李福利等:以CO2为原料的第三代生物炼制现状
第三代生物炼制技术概述 - 利用CO2、CO、甲烷等一碳气体作为原料进行生物转化,是实现碳资源捕捉利用和绿色制造的重要途径[1] - 相比传统生物炼制技术(玉米/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第三代技术具有原料广泛、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势[3][8] - 全球已有商业化案例:首钢京唐4.5万吨/年钢铁尾气制乙醇项目年减排17万吨CO2,宁夏铁合金尾气项目年产4.5万吨乙醇并减排18万吨CO2[4] 技术发展历程 - 第一代生物炼制(1970s起):以玉米/油料作物为原料,存在与粮争地问题[7][8] - 第二代生物炼制:转向木质纤维素原料,但面临结构复杂、高能耗等技术瓶颈[8] - 第三代生物炼制(21世纪):直接利用CO2和可再生能源,微藻培养效率提升20-30倍,工程菌株脂肪酸乙酯产量达50-70g/L[9][10] 固碳代谢途径 - 已发现7种天然固碳途径:包括卡尔文循环(光能驱动)、伍德-永达尔途径(厌氧)、还原性甘氨酸途径(低ATP需求)等[11][12] - 人工设计途径进展:ASAP途径实现无细胞淀粉合成,CETCH循环能量消耗比CBB循环低40%,ICE-CAP途径创生物固碳速率纪录[35] - 关键酶突破:改造RuBisCO减少光呼吸损耗,优化4-羟基丁酰CoA脱水酶提升3HP/4HB循环效率[13][25] 微生物工程化进展 自养微生物改造 - 食气梭菌:通过电极辅助发酵将乙酸产量提至50g/L,Lanza Tech已实现工业废气制乙醇商业化[38][40] - 蓝细菌:引入蜡酯合成酶实现脂肪酸乙酯合成,改造Rubisco酶使CO2固定速率提升30%[43][44] - 微藻:生产1吨生物质可固定1.8吨CO2,美国Green Fuel公司建成1040MW级微藻固碳系统[45] 异养微生物改造 - 能量供给创新:半导体纳米捕光系统使大肠杆菌苹果酸产量达1.48mol/mol葡萄糖[48] - 途径强化:大肠杆菌过表达CO2转运蛋白sbtA使琥珀酸产量增加10%,构建羧酶体提升固定效率[49] - 异源途径引入:毕赤酵母导入CBB循环实现自养生长,工程酿酒酵母乙醇得率提高10%[47][50] 产业化应用方向 - 燃料领域:乙醇、生物柴油(微藻脂质转化)商业化生产规模已达万吨级[4][45] - 化学品合成:Evonik-西门子合作年产2万吨丙酸/丁酸,首钢朗泽项目年产值1.2亿元[40] - 高附加值产品:微藻合成PUFAs替代鱼油,蓝细菌生产异戊二烯等生物基材料[46][43] 未来技术挑战 - 酶催化效率:天然RuBisCO固碳速率仅20-30个/秒,需进一步定向进化[13][35] - 能量供给优化:自养微生物ATP产率低限制生长速率,需开发电子传递新机制[36][37] - 规模化瓶颈:多数固碳途径处于概念验证阶段,需降低培养成本(如微藻抗盐改造)[44][51]
芯能科技: 浙江芯能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变更部分募集资金投资子项目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14 17:10
募集资金变更概述 - 公司拟对2023年可转债募投项目"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项目"进行部分子项目置换 以储备的新分布式光伏项目替换原不具备实施条件的子项目 保持拟投入募集资金金额88,000万元不变[1] - 变更已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审议 尚需股东大会及债券持有人会议批准[1][2] 募集资金基本情况 - 2023年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880万张 每张面值100元 募集资金总额88,000万元[2] - 扣除承销保荐费750万元及其他发行费用293.96万元后 募集资金净额为86,956.04万元[2] 变更前项目情况 - 原"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项目"备案装机容量204.31MW 涉及67个电站 投资总额77,845.94万元 拟投入募集资金61,600万元[5][7]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项目已投入资金44,054.96万元 实际建成容量84.60MW[6] 变更具体内容 - 置换18.28MW不具备实施条件的子项目 涉及浙江、江苏等区域 原因为屋顶资源未能及时交付或业主另有规划[6][9] - 新增27.36MW储备项目 包括桐乡科联新能源5.99MW、嘉兴科洁新能源2.18MW等13个子项目[6][13][14] - 变更后备案装机容量增至213.39MW 预计最终建成容量209.85MW 涉及77个电站[7] - 投资总额调整为70,070.96万元 其中资本性支出63,605.66万元 拟投入募集资金61,600万元不变[7][9] 变更原因及可行性 - 变更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加快项目实施进度[1][9] - 新项目已完成发改委备案及环评手续 与业主签署能源管理合同 预计经济效益高于原项目[7][11][12] - 公司具备GW级分布式光伏实施经验 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运营管理能力[11] 行业背景 - 在"双碳"战略下 光伏发电成为能源消费增量主体之一 2024年风光发电新增3,566亿千瓦时 占全社会用电增量56.6%[10] - 东中部高耗电经济发达地区是分布式光伏重要增长区域 项目前景广阔[10]
【私募调研记录】彤源投资调研冰轮环境
证券之星· 2025-07-14 08:08
公司调研信息 - 知名私募彤源投资近期对冰轮环境进行了调研 参与公司路演活动 [1] 公司业务与技术优势 - 公司致力于在能源和动力领域提供先进的系统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服务 主要产品为压缩机和换热装置 实施温控 增压等冷热能管理功能 覆盖-271℃-200℃温度区间 [1] - 公司打造了全系列磁悬浮压缩机产品矩阵 具有显著技术优势和市场表现 [1] - 2016年研发成功极低温用氦气压缩机 填补国内空白 供货中科院"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国家实验室 [1] 数据中心与核电领域应用 - 公司为数据中心提供冷源装备和热交换装置等冷却装备 服务国内外多个数据中心项目 [1] - 近期国家核电建设释放提速信号 公司聚焦核岛冷却 核能供热等核心场景 [1] - 研发出一系列核岛冷却 冷却余热回收 安全壳内无动力空冷器 水热同产同送 核能供暖大温差长输供热等创新技术 [1] 双碳战略与绿色发展 - 在国家双碳战略指引下 构建清洁 低碳 安全 高效的能源体系已成为产业转型核心问题 [1] - 作为工业热泵领域创新先锋 公司贯彻"绿色赋能生态创新引领未来"理念 [1] - 整合在工业热管理板块的最前沿产品和技术 升级推出"工业全域热控综合解决方案" [1] 机构背景 - 彤源投资注册资本3000万元 是从事证券投资 资产管理 投资咨询 企业管理咨询的专业投资管理公司 [2] - 结合境内外多家金融 投资公司经验 立足于中国进行综合投资 [2]
银龙股份: 天津银龙预应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13 16:13
业绩预告 - 2025年半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预计为16,066.91万元至18,075.27万元,同比增长60%至80%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预计为16,061.31万元至18,068.97万元,同比增长60%至80% [1] - 2024年半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0,041.82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0,038.32万元 [2] 业绩增长原因 - 预应力材料主业结构优化,高附加值产品(如轨道板用预应力钢丝、超高强钢绞线等)市场扩充,传统基建领域(公路、铁路、水利)销售量提升 [2] - 新能源领域布局成效显著,产品应用于风电混凝土塔筒、光伏悬索支架、LNG/LPG储罐等,带动新能源用预应力材料销售量增加 [2] - 轨道交通用混凝土制品业务参与雄安新区至商丘轨道板预制、天津—潍坊—宿迁等项目,并为广州—湛江高铁供应轨枕,智能化生产设备与技术装备输出贡献收入 [3] 上年同期业绩 - 2024年半年度利润总额为12,850.06万元,每股收益为0.12元/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