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可持续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发表联合公报 重申央行独立性与多边合作
中国新闻网· 2025-07-19 08:51
G20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核心成果 - 会议发表联合公报强调维护央行独立性 认为这是实现价格稳定目标的关键[1] - 重申WTO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作用 同时呼吁进行全面改革以提升适应性和有效性[1] - 成员国已自愿调配超10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SDR)用于援助有需求国家[2] 全球经济挑战与应对措施 - 当前面临地缘政治冲突 贸易紧张 供应链中断 高债务水平及极端天气等挑战[1] - 同意通过增长导向型政策 增强财政韧性 鼓励投资和生产率改革巩固长期增长潜力[1] - 政策不确定性被列为讨论焦点 各方寻求通过国内及国际合作提振增长[2] 多边合作与专项领域进展 - 在债务重组 MDB融资扩容 跨境支付效率 全球最低企业税等领域取得进展[2] - 推动公共与私营部门在碳市场数据模型 跨境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2] - 公报未直接提及"关税" 仅以"贸易紧张局势"间接反映影响[2]
香港可持续债券规模增涨超四成,总规模超431亿美元
新华财经· 2025-07-17 19:53
香港GSS+债券市场表现 - 2024年香港发行的可持续债券(GSS+债券)总规模超过431亿美元,同比增长43.2%,占亚洲国际GSS+债券市场的45% [1] - 绿色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在香港GSS+债券中占比87%,社会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s)分别占比12%和1% [2] - 香港GSS+债券以美元(58%)、人民币(33%)和港币(6%)为主要计价货币 [2] 香港绿色债券市场地位 - 香港证券交易所是离岸人民币绿色债券上市的主要目的地,2024年占据43%的发行份额,与2023年持平 [2] -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自2016年起步,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2016-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全球占比为15% [2] - 香港政府GSS+债券累计发行282亿美元,占亚太地区政府发行GSS+债券总额的26% [3] 香港GSS+债券市场动态 - 2024年香港本土GSS+债券发行额回落至108亿美元,主要因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缩减约54%至72亿美元 [3] - 社会债券发行量增长19.8%至31亿美元,可持续发展债券暴涨400%至5亿美元 [3] - 香港政府计划在2030年前每年发行约1500亿至1950亿港币的绿色债券和基础设施债券 [3] 香港可持续金融制度建设 - 香港于2024年5月发布《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与国际框架保持一致,界定了四个领域的12项活动 [3] - 《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与内地《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及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行业相对应,有助于香港与内地及国际标准同步 [4] - 2024年香港推出航运业转型债券和氢能项目专项债券等创新品种,展现市场活力 [4]
CBI报告:2024年香港发行GSS+债券总规模同比增长43.2%
智通财经网· 2025-07-17 19:37
香港GSS+债券市场表现 - 2024年香港GSS+债券总发行规模超过431亿美元,同比增长43.2%,占亚洲国际GSS+债券市场的45% [1] - 香港本地可持续债务发行额在2023年创新高后,2024年回落至108亿美元 [1] - 绿色和可持续债券占香港GSS+债券发行的87%,社会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勾债券(SLBs)分别占12%和1% [1] 债券货币构成与贷款情况 - 香港GSS+债券主要以美元(58%)计价,其次是人民币(33%)和港币(6%) [1] - GSS+贷款总发行量超过410亿美元,其中可持续发展挂勾贷款(SLL)占三分之二以上 [1] - 大多数GSS+贷款以港币(52%)和美元(36%)计价 [1] 香港证券交易所与政府债券计划 - 香港证券交易所2024年占据离岸中国绿色债券43%的发行份额,与2023年持平,包括中国建设银行10亿美元的债券发行 [2] - 香港政府可持续债券计划已发行282亿美元绿色债券,占亚太地区政府GSS+债券总额的26% [2] - 香港特区政府计划在2030年前每年发行1500亿至1950亿港元的绿色债券和基础设施债券 [2]
启智金融 领航未来:香港中文大学金融财务MBA二十五载深耕金融高管教育,铸就“懂金融的行业领航者”
财富在线· 2025-07-17 17:21
香港中文大学FMBA课程25周年战略升级 历史沿革与定位升级 - 2000年由香港中文大学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联合创立中国首个金融财务MBA(FMBA),填补专业空白并带动全国金融MBA教育兴起[1][3] - 2023年转型为香港中文大学独立运作,定位从"培养金融行业领航者"升级为"培养懂金融的行业领航者",2025级新生中非金融背景学员占比达55%首次超越金融从业者(45%)[5] - 立足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2024年整合成立全球校友会,覆盖国内外13个联络办,构建辐射全球的终身学习平台[3] 课程体系革新 - 新增人工智能、虚拟资产、区块链、可持续金融等前沿课程,紧密追踪科技与数字经济变革[3] - 深化金融实务模块:增设中国金融问题与挑战、创业金融实践等实战内容,强化管理精要课程群(组织管理、领导力等)[5] - 打通香港资本市场生态圈,与招商金控、广发证券等机构联合开展案例教学,组织伦敦、东京等国际金融枢纽实地研学[5][6] 校友价值与行业影响 - 25年累计培养近3000名金融及产业中坚,校友案例显示金融思维助力职业转型(如2017届校友从政府转型股权投资)与实业创业(融资谈判、财务风控等核心能力)[8] - 明确回应"金融羞耻论",强调金融作为经济血脉的价值创造功能,提出"向上乐行"的产融结合心态[9] - 未来重点吸纳科技创业者与实业家,通过上市公司协会等专业分会打造高频校友活动平台,强化香港金融优势与实体产业嫁接[11]
对话彭博可持续金融解决方案全球负责人:ESG正从价值观表达转向财务价值创造
新浪财经· 2025-07-16 09:12
可持续金融全球发展趋势 - 可持续金融成为金融行业核心议题之一,金融机构需以理性和前瞻性视角审视环境和社会风险并纳入投资决策[1][2] - 市场正经历积极再平衡,投资者问题更具体且数据驱动,关注可持续因素对业绩的实际影响及未被市场定价的风险[4] - ESG框架从"愿景导向"转向"责任导向",逐步融入风险管理、战略配置和监管合规的核心体系[10][32] 彭博的创新解决方案 - 提供精选ESG数据集,采用"瀑布式方法"确保数据质量与可比性,覆盖公司披露、估算和模型生成数据[4][16] - 推出转型风险评估工具(TRACT),覆盖70,000多家公司的排放预测及转型风险分析[5][17] - 开发物理风险暴露洞察工具,分析48,000多家公司的野火、洪水和高温等灾害风险[5][17] - 推出AI驱动研究工具,可基于行业研究、券商报告和公司披露快速生成深度回答[6][19] - 拓展地理空间风险分析和供应链信息覆盖,计划涵盖超过120,000家实体[6][20] 中国可持续金融市场进展 - 中国计划自2026年起对上市公司实施强制性可持续信息披露,推动金融体系与绿色发展目标对齐[8][26] - 《中国绿色债券原则》(CGBP)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市场透明度和国际投资者信心[8][27] - 62%的中国企业反映获取可靠可持续数据存在困难,尤其在范围三排放、供应链影响等领域[8][28] - 彭博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合作发布符合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的中国绿色债券清单[8][29] 数据披露与标准化挑战 - 欧盟委员会发布一揽子简化提案,计划减少强制披露数据量,但需平衡数据质量与一致性[7][21][22] - 彭博准备符合CSRD和ISSB框架的公司披露与模型数据,支持新兴信息披露要求[5][18] - 通过映射全球标准(如CSRD与ISSB),提供跨司法辖区可比数据,帮助客户合规并获取前瞻性洞察[7][24] ESG投资未来展望 - 彭博行业研究预测ESG资产管理规模将持续增长至2030年,84%机构投资者预计可持续发展将加速[10][33] - 可持续性数据揭示传统报表难以反映的风险,如气候风险、供应链脆弱性和生物多样性丧失[10][31] - 彭博聚焦财务重要性、透明度和绩效表现,推动可持续性以数据驱动方式融入决策[11][34]
我国90%大型银行碳排完整披露 中小银行跟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5 14:26
全球ESG信息披露进展 - 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采纳或推进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 [1] - 中国18家大型银行中90%已经完整披露自身运营(范围1、范围2)碳排放量 [1] - 部分银行机构已开始探索投融资组合的范围3碳核算 [1] 中国银行业ESG实践 - 18家大型银行2024年度ESG报告主动对标沪深北交易所最新指引要求 [2] - 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机构的ESG评级稳步升至AAA级 [2] - 90%大型银行已完整披露范围1、2碳排放量,部分开始尝试披露范围3排放 [2] 范围3碳排放披露案例 - 招商银行2024年报告列示了8类范围3碳排放合计达280万吨 [3] - 华夏银行首次披露办公用纸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数据 [3] - 平安银行对企业信贷和个人汽车贷款的碳排放进行系统核算,年排放量合计近2900万吨 [3] - 兴业银行披露绿色贷款支持项目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量达2524.41万吨 [3] 绿色信贷发展 - 截至2024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 [4] - 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6万亿元位居行业之首 [4] - 兴业银行以近9700亿元绿色贷款规模领跑股份制银行 [4] - 光大银行和渤海银行绿色贷款增速分别达41.01%和55.25% [4] 创新金融产品 - 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创新产品累计投放规模超600亿元 [5] - 华夏银行2024年生物多样性相关贷款余额达460.70亿元,占绿色贷款的15.21% [5] 公司治理与ESG - 18家银行中多数已将ESG委员会纳入董事会治理架构 [6] -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已将高管薪酬与ESG绩效挂钩 [6] 全球ESG投资趋势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可持续基金资产规模为3.16万亿美元,较上季度下降0.7% [7] - 美国可持续基金规模连续10个季度下滑 [7] - 欧洲ESG市场自2018年以来首次出现净下滑 [7] - 除日本外的亚洲ESG基金规模整体增长约2% [7] 政策建议方向 - 加强区域合作促进ESG经验交流 [8] - 推进可持续金融标准与信息披露标准的国际互通 [8] - 聚焦气候投融资与自然相关投资的商业化项目创新 [8] 环境风险管理创新 - 工商银行湖州分行探索"气候-生物多样性"风险评估体系 [9] - 整合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数据等多源数据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9]
彭博独家 | 2025年上半年度彭博中国债券承销和银团贷款排行榜
彭博Bloomberg· 2025-07-09 12:19
2025年上半年度中国债券市场回顾 - 熊猫债2025年上半年发行规模达962.5亿元,同比减少18.12% [5] - 2024年熊猫债全年发行规模突破2000亿元,达2082.5亿元 [5] - 中国境内信用债2025年上半年发行量约8.8万亿元,同比微增0.41% [12] - 信用债市场二季度发行规模突破5万亿元,融资成本维持低位 [12] - 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发行量达17.47万亿元,同比增长5.24% [15] - 地方政府债发行量5.44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9.94%,其中专项债占比78.31% [17] 债券承销机构排名 - 中国债券承销前三:中信证券(5.813%)、兴业银行(5.609%)、国泰海通证券(5.604%) [7] - 中国企业债与公司债前三:中信证券(13.802%)、国泰海通证券(12.756%)、中信建投证券(11.426%) [7] - NAFMII债券前三:中信银行(8.782%)、兴业银行(8.689%)、建设银行(6.230%) [7] - 离岸人民币债券前三:东方汇理银行(9.674%)、汇丰银行(6.450%)、渣打银行(4.642%) [7] - 中国离岸债券(不含点心债)前三:中国银行(5.772%)、国泰海通证券(4.952%)、中金公司(4.330%) [7] 市场政策动态 - 沪深交易所启动债务重组类置换业务,推动信用债市场化风险化解 [12] - 上交所试点公司债券续发行业务,增强融资灵活性并提升流动性 [12] - 地方政府专项债可用于新型城镇化、新基建项目资本金 [18] - 财政部推进地方政府法定债务与隐性债务合并监管 [18] 离岸债券市场表现 - 中资企业离岸债券发行量733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3.65% [21] - 功夫债发行559亿美元(约4048亿人民币),同比大增33.80% [21] - 点心债发行量2801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3.52% [21] 银团贷款市场 - 亚太区(除日本)银团贷款规模2166亿美元,同比下降18% [26] - 中国市场占比11%(248亿美元),人民币市场份额从27%回落至9% [26] - 大中华区银团贷款前三:中国银行(21.31%)、中信银行(8.03%)、建设银行(7.25%) [28] - 绿色银团贷款规模33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1% [35] - 中国离岸银团贷款市场港元和欧元占比达72%(33%+39%) [30]
对话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加快转型金融标准落地,直面绿色资产投融资痛点
证券时报· 2025-07-07 12:43
中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 - 中国正在制定新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将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发布,这将推动各地区、机构和企业编制新的低碳转型规划 [1] - 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将配合中国人民银行推动首批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和落地,并支持第二批转型金融标准编制工作 [1][9] - 当前绿色金融无法全面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需构建转型金融框架引导社会资本 [1][9] 转型金融标准与产品创新 - 中国人民银行已编制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4个行业转型金融目录,另有7个行业正在编制 [9] - 浙江省湖州市已发布第二版转型金融目录,即将发布第三版 [9] - 当前转型金融产品以债务类工具为主(如转型贷款、债券),股权类和保险类工具较少,建议设立"转型基金"支持高质量转型企业 [10] 全球可持续金融发展现状 - 全球可持续投资规模达每年约3万亿美元,其中中国贡献约1.2万亿美元 [4] - 政府财政资金仅占全球可持续投资总额的10%,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动员的气候资金不足1000亿美元(占全球需求不到2%) [4] - 美国"退群"可能导致私营部门气候融资信心不足,影响资金投入 [5] 国际标准与合作机制 - 中国与欧盟牵头编制的中欧共同分类目录(CGT)已被中国金融机构广泛用于境外绿色融资 [6] -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准则已被约40个国家和地区接纳,中国已出台"中国版ISSB准则" [7] - 建议推动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扩容,覆盖更多国家 [6] 绿色资产代币化(RWA)应用 - 区块链技术可实时追踪绿色资产环境数据(如减碳量),解决数据真实性和可追溯性问题 [12] - RWA有助于防范"洗绿"风险,提升资产流动性和绿色声誉,中国香港地区已开始推动相关实践 [12] - 协鑫能科等企业已布局绿色资产RWA [12]
对话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加快转型金融标准落地 直面绿色资产投融资痛点
证券时报· 2025-07-07 02:18
中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 - 中国正在制定新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将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发布,这将推动各地区、机构和企业编制新的低碳转型规划 [1] - 绿金委将配合中国人民银行推动首批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和落地,并支持第二批转型金融标准编制工作 [1][6] - 目前绿色金融无法全面支持高碳行业转型,需构建转型金融框架引导社会资本,重点发展股权类转型金融产品如"转型基金" [1][6][7] 全球可持续金融现状与挑战 - 全球可持续投资规模达每年约3万亿美元,其中中国绿色投资每年约1.2万亿美元,政府资金占比仅10% [2] - 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动员的气候资金不足1000亿美元,占全球需求不到2%,美国贡献占比不到10% [2] -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等行为可能削弱私营部门信心,导致气候融资投入减少 [3] 国际可持续金融合作与标准建设 - 中国与欧盟牵头编制的中欧共同分类目录(CGT)已被中国金融机构广泛用于境外绿色融资,未来将推动机制扩容覆盖更多国家 [4] -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准则已被约40个国家和地区接纳,中国出台"中国版ISSB准则"起引领作用 [5] 转型金融工具与技术创新 - 中国人民银行已编制煤电、钢铁等4个行业转型金融目录,另有7个行业在编,湖州市已发布第二版目录 [6] - 现有转型金融产品以债务类工具为主,需发展股权类工具如政府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 [6][7] - 区块链技术可应用于绿色资产代币化(RWA),解决环境数据追踪难题,增强资产流动性和防"洗绿"能力 [8]
绿色金融国际标准需求同存异
北京商报· 2025-06-27 00:20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中国在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 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规模全球前列 [1] -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实践层面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但在标准制定方面有待提高 [1] - 绿色保险作为绿色金融重要组成部分 在助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2] 国际标准制定挑战 - 各国对"绿色"定义和标准存在差异 需遵循求同存异原则 [1] - 需识别各国对绿色界定存在高度共识的经济活动类别 推动形成国际共同标准 [1] - 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可持续金融相关标准制定进程 展现国际领导力 [1][2] 绿色保险发展瓶颈 - 绿色保险长期被等同于"环境污染责任险"单一险种 覆盖面严重不足 [3] - 保险行业对绿色保险内涵理解碎片化 缺乏系统性认知 [3] - 产品定价面临历史数据不足和传统风险评估方法不适应的双重挑战 [3] 政策支持与发展前景 - 监管已发布《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 [3] - 未来保险业将在绿色金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包括提供更多保障和参与绿色投资 [3] - 建议推动更多国家采纳国际绿色金融标准 如东盟国家和巴西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