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新质生产力
搜索文档
 “牛市旗手”大涨!行情或可期丨南财号联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6 18:09
 海洋经济   - 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 占全国总量1/5 连续30年领跑全国 [1]   - 1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加速建设 海洋旅游规模稳居榜首 [1]     消费品以旧换新   - 国家发改委将于7月下达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 [1]   - 分领域制定落实到每个月、每一周的国补资金使用计划 保障政策全年有序实施 [1]     银行业   - 全国性银行停售中长期大额存单 利率与普通定期存款相比已无明显优势 [1]   - 金融机构在净息差承压背景下主动进行负债端改革 调整成本控制与流动性管理策略 [1]     英伟达   - 英伟达股价大涨4.3%至154.31美元 总市值约3.77万亿美元 超过微软成为全球市值第一 [1]     券商板块   - 万得券商指数大涨5.52% 近3个交易日累计上涨9.49% [2]   - 券商板块常被看作"牛市旗手" 历史上每一轮牛市启动阶段几乎从不缺席 [2]     黄金市场   - 伦敦金从3400美元/盎司回调至3300美元/盎司附近 中东局势动荡期间未出现爆发式上涨 [2]   - 当前黄金价格已充分定价各类影响因素 未来波动率有望逐步收敛 [2]     网文平台   - 头部网文平台通过版权入股、现金投资等方式参与短剧生产 热门短剧IP多源自网文IP [3]   - 网文平台触及增量天花板 发展短剧成为拓展增量空间的最优选择 [3]     演唱会市场   - 北京鸟巢演唱会一票难求 观众从5月凤凰传奇到7月林俊杰抢票全部失败 [3]   - 2023年演出市场复苏升温后 观众奔赴演唱会的热情不断攀升 [3]
 海洋生产总值超2万亿元,面朝大海的广东何以破浪前行?
 南方都市报· 2025-06-26 15:36
 海洋经济总量与结构   - 2024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20022.5亿元,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同比名义增长5.4%,占地区生产总值14.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9.0% [3]   - 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31.0∶65.6,第三产业增加值13137.8亿元,增速6.2%,占比最高 [6]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1.3亿元,同比增长8.3%,占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5.6% [13]     涉海市场主体与国际化   - 全省涉海"四上企业"数量达6477家,存量涉海高新技术企业804家(不含深圳),2024年新认定257家 [6]   - 涉海专精特新企业593家,涉海"小巨人"企业203家 [6]   - 2024年广东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3.46万亿元,同比增长9.4%,占进出口总值近四成 [9]   - 全省港口与国际港口缔结友好港97对,其中与"一带一路"国家港口52对 [9]     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带动   - 2018年以来累计安排近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领域315个项目,攻克超280项关键技术 [11]   - 专项带动配套研究投资17亿元,产业产值252亿元,就业12.7万人 [11]   - 2024年海洋领域专利公开数17598项,同比增长9.0% [13]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国家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大湾区)等"国字号"平台加快建设 [16]     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   - 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超200千米,修复滨海湿地超5600公顷 [16]   - 累计完成红树林营造超320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2300公顷 [16]   - 2024年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90.6%,连续5年保持90%左右 [18]
 海洋清洁能源加速丨三峡、国电投、中交三航、龙源振华、中国海油、海油工程、明阳智能、国家电网......
 DT新材料· 2025-06-19 23:38
 行业格局演变   - 电力央企在近海清洁能源开发中占据主导地位 但深远海领域的壁垒正被海工龙头企业打破[1]   - 中海油、振华重工、中集来福士等凭借深海油气工程经验 强势切入漂浮式风电基础与安装环节 成为EPC主导力量[1]   - 海工企业与电力央企未来需在技术标准、资源共享、政策协同等方面深化合作 这是我国海洋清洁能源开发的关键变量[1]     技术突破方向   - 深远海开发需解决施工装备、发电设备、支撑结构、系泊系统、输变电等领域的技术创新[8]   - 大功率漂浮式垂直轴风电机组、氢电耦合系统、超声检测等前沿技术成为研发重点[8][9]   - 复合海缆技术、海上光伏防护技术、石墨烯防腐涂层等材料创新推动降本增效[10][12]     产业链融合趋势   - 电力央企通过智能运维、柔性电网、生态融合三大策略提升深远海开发效率[1]   - 海油工程结合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 探索降本路径[10]   - 华能清能院与海工龙头共同探索"电力央企+海工企业"融合发展新范式[10]     新兴领域发展   - 海上光伏领域聚焦浮式结构设计、组件支架创新、环评认证等关键技术[11][12]   - 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能技术路线加速规模化应用[12][13]   - Power to X领域重点发展漂浮式风电制氢、海上氢氨醇一体化等示范项目[14]     学术产业协同   - 论坛汇集江苏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20余家科研机构[15][16]   - 青年科学家10²论坛采用"10分钟10张PPT+5分钟专家点评"形式 推动产学研转化[6]   - 设立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海洋能、Power to X四大专题论坛 覆盖全产业链[9][10][12][14]
 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6-15 06:50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去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同比增长5 9% [1]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同比增长5 4% 成为全国首个突破2万亿元的省份 [3]   - 青岛去年海洋生产总值达5513 2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33%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 9% [5]     科技创新与装备突破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交付 实现160余项技术突破 [1]   - 全球单体最大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投运 具备抗台风能力并开展鱼种筛选试验 [2]   -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单机效率达62 62自然箱/小时 第13次刷新世界纪录 [2]     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   - 大连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达800亿元 海珍品全产业链产值超300亿元 [3]   - 湛江建成4个深海网箱养殖集聚区 总养殖水体1788万立方米 年新增渔获量2000吨 [4]   - 汕头海洋产业结构向高端化 绿色化发展 湛江推动"湛江湾1号"大型养殖平台下水 [4]     政策支持与金融配套   - 青岛出台政策聚焦8个海洋重点产业 近两年批准281宗用海项目 面积1 98万公顷 [5]   - 广东通过《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 推出17条海洋牧场支持政策 [5][6]   - 大连金融机构为船舶制造 渔业等提供41 98亿元信贷 覆盖27家国家级海洋牧场 [6]     创新生态与平台建设   - 青岛集聚全国30%涉海院士 40%涉海高端研发平台 [1]   - 广东建成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3个省实验室 49个省重点实验室 [1]   - 中广核"伏羲一号"开展关键技术试验 发挥海上科研实证平台功能 [2]
 技术引领、产业升级、政策保障——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6-15 05:39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去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5.9% [1]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5.4%,成为全国首个突破2万亿元的省份 [4]   - 青岛去年海洋生产总值达5513.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3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9% [6]     科技创新与重大项目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交付运营,实现160余项技术突破 [2]   - 青岛构建"院士—平台—技术"三位一体创新生态,吸引全国30%涉海院士和40%涉海高端研发平台 [2]   - 广东全省海洋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实验室3个、省重点实验室49个 [2]   - 中广核"伏羲一号"是全球单体最大风渔融合网箱平台,具有抗台风能力和风渔融合示范意义 [2]   - 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以每小时62.62个自然箱刷新世界装卸效率纪录 [3]     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   - 大连2024年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达800亿元,海珍品全产业链产值超300亿元 [4]   - 湛江建成4个深海网箱养殖集聚区,总养殖水体达1788万立方米,新增渔获量2000吨/年,产值超2亿元 [5]   - 汕头海洋产业结构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海洋强市格局初步形成 [5]   - 大连辽参集团日加工鲜活海参70万斤,实现捕捞到加工无缝衔接 [4]     政策支持与金融助力   - 青岛近两年批准281宗项目用海,面积1.98万公顷,推进10个创新平台和20个重大项目 [7]   - 广东出台《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及17条海洋牧场支持政策 [7]   - 农行大连分行服务27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交行大连分行为相关行业提供41.98亿元信贷 [8]
 海南省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海南日报· 2025-06-14 07:56
 海南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   -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组织驻琼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向海图强,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开展专题调研,实地考察海洋经济企业、产业园区及科研机构 [2]   - 调研重点包括深海科技、海洋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海洋产业集群建设,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情况 [2]     调研企业及产业园区   - 代表们调研了海南华研胶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临高华能海上风电场项目等海洋经济企业 [2]   - 考察了澄迈中海油服产业园、儋州峨蔓金雨海洋智慧渔业产业园、东方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等产业园区 [2]   - 走访了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等海洋科技与产业基地 [2]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与目标   - 海南省聚焦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海洋经济新业态,加快实现海洋强省建设目标 [3]   - 实施《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目标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3]
 向海图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2 19:02
 海洋经济战略与目标 - 海南推动海洋经济年均增速超16%,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34.1%,2025年第一季度占比提升至41.7% [1] - 海南提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战略目标,通过"智慧海洋"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力争十年内实现 [1][8] - 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海工装备、深海油气、海洋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增速超60% [5][17]   深海智造产业发展模式 - 海南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开辟"以场带产深海智造"新赛道 [1][3] - 试验场聚焦13类应用场景和标准建设,包括深海油气、海上风电、管线巡检等,形成"技术验证-成果转化-产业集聚"闭环 [4] - 崖州湾科技城已形成7.7亿元深海装备产值,初步实现"试验场-研发-制造"联动 [4][6]   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 - 海南管辖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域,拥有珊瑚礁、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为科研提供丰富样本 [5] - 海洋综合试验场可模拟3000米深海环境,满足声学、材料、能源等全链条技术验证需求 [6] - 崖州湾科技城已集聚100余家涉海企业,覆盖深海探测装备、海洋传感器等关键领域 [6]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即将进入功能性试运行阶段,我国首艘自主研制深远海科考船"探索三号"入列 [10] - "深海创服平台"提供全流程服务,已促成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超3500万元 [11] - 2025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国家队"将进驻海南,共建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 [25]   产业招商与项目进展 - 2025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全球招商大会签约深海产业重点项目23个,总投资超117亿元 [16] - 文昌16-2平台导管架完成安装,高达161.6米 [13] - 文昌16-2油田开发项目新建平台完成模块吊装作业 [23]   产业体系与未来规划 - 海南建立"5+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组建海洋综合管理工作体制 [10] - 将实施"8+1"重点项目,打造"深海智造"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百亿级海钓消费旅游新增长点 [22][25] - 推进"深蓝矩阵"计划,包括海底矿物"多矿合探"、海洋能源"多能互补"等工程 [25]
 连云港:激发“后发先至”的“蓝色动力”
 新华日报· 2025-06-11 14:24
 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连云港积极响应省委要求"努力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 [1]   - 2024年连云港海洋生产总值达1200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25%以上 [2]   - 连云港市管辖海域面积7516平方千米 海岸线总长度195.88公里 拥有江苏唯一基岩海岸和集中连片砂质海岸 [2]     海洋产业布局   - 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做优海洋渔业 做特海洋文旅 做强特色园区 [3]   - 新兴产业发展:依托国家级石化基地发展大型临港产业 推进海上风电 海洋油气装备等产业 [3]   - 高技术船舶领域:灌南特种船舶基地8.5万吨大型散货船下水 6200吨LNG双燃料项目交付 [4]   - 新能源领域:连云港港纯电动拖轮产业示范基地投产 开展"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研究 [4][5]     科技创新驱动   - 实施"花果山英才计划"集聚海洋创新人才 突破海上风电制氢 海水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 [3]   - 省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完成肿瘤 感染 精神类疾病高通量药物分子筛选 [4]   - 南极磷虾产业链:磷虾油加工线常态化运营 总投资3亿元高端调味品项目签约 [4]     港产城融合   - 发展思路为"加快融入长三角发展 做足陇海线文章" [4]   - 全面提升港口能级 打造国际竞争力"蓝色"新材料产业集群 [5]   - 推动"绿电+算力""海洋+低空"等新模式 助力产业驶入新赛道 [5]     文旅融合发展   - 整合山海风光 海岛风情 海湾湿地等生态资源 [5]   - 融合海洋 淮盐 西游等文化禀赋 提升滨海城区特色风貌 [5]   - 滨海旅游成为亮点 如秦山岛"S"形"秦山神路"景观 [1][5]
 坚持创新引领实体为本服务赋能全力打造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广州日报· 2025-06-11 06:14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广州将加快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打造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构建以珠江为纽带的海洋创新发展带[2]   - 计划高水平打造临港经济区,深化区域海洋经济合作,形成点上开发、适度集聚、优近拓远的发展格局[2]   - 对标先进城市和地区,深入挖掘发展潜能、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塑造海洋经济新动能新优势[3]     海洋产业布局   - 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巩固远洋运输、航运交易、海洋旅游等产业优势[2]   - 大力发展法律服务、金融服务、船舶认证检测等专业服务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2]   - 聚焦港、船、能、药、游等赛道,推动船舶和海洋工程、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邮轮游艇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3]     科技创新与平台建设   - 建好用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   - 高水平建设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广东)、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深耕深海极地、水下无人系统等关键领域[3]   - 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水平,推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深海空天融合发展[3]     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   - 全面提升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支持中船集团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2]   - 推动船舶制造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船舶制造基地[2]   - 完善本地配套,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加强强链补链延链靶向招商和企业培育[2][3]     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   - 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开展海洋能、海洋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2]   - 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2]
 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五海并举”发展海洋经济|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五省经验交流摘登之广东篇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0 10:21
 广东海洋经济概况   - 2024年广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领跑全国,占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五分之一,占地区生产总值七分之一 [1]   - 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岛众多、港湾优良、滩涂广布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 广东已形成门类较齐全、优势产业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15个主要海洋产业中有6个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三 [3]   - 近五年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4.7% [3]   -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超6800亿元,同比增加7.5% [3]   - 2018年以来累计安排20亿财政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发展,开展创新产业项目315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215项,带动产业产值约218亿元 [3]     海洋产业发展策略   - 提质增效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建设"粤海粮仓"和"海上油田",加速发展万亿级海上牧场和海上油田 [3]   - 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3]   - 专项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布局深海矿产、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海水制氢、海洋碳汇、海洋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3]     海洋经济发展布局   - 广东省委将"全面建设海洋强省"作为"十大新突破"之一,成立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出台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 [5]   - 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合理布局"城、湾、岛、岸、堤" [5]   - 形成"三区三圈三带"海洋经济发展布局 [5]     海洋产业要素协同   - 发挥国有企业和龙头企业"压舱石"作用,带动海洋船舶、海洋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快速发展 [6]   - 截至2024年底,全省存量涉海专精特新企业593家,"小巨人"企业203家 [6]     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 2024年广东批准用海2.75万公顷,同比增长78% [6]   - 开展海岸线占补指标交易、海砂开采市场化出让、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等创新制度 [6]   - 整治修复海岸线超200千米、滨海湿地超5600公顷,建成7个"和美海岛" [6]     海洋科技创新   - 建成广州海洋实验室、南方海洋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等三大省级海洋实验室 [7]   - 推动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广东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