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
搜索文档
广西新增三家中试基地
广西日报· 2025-10-16 10:07
中试基地建设概况 - 广西科学院中试基地暨非粮生物质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在南宁揭牌启用 总面积1万平方米 项目计划总投资1.18亿元 [1] - 基地包含非粮生物质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 微波先进装备制造中试基地 非粮生物质气化装备中试基地 [1] 非粮生物质能技术中试基地 - 建有发酵及后处理 纯化浓缩结晶 干燥包装 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等中试服务设施设备 配套高标准分析检测实验室 [1] - 建成生物酶制剂 生物有机水溶肥两条成果产业化示范生产线 [1] - 项目一期建成后 预计在酶制剂 生物肥料 微生物菌剂等产品方面形成年产值近亿元 [1] 微波先进装备制造中试基地 - 主要在新材料 现代农业 生态环境 先进制造等领域开展微波等电磁波产业技术原始性创新 系统集成创新和工程化 产品化验证 [1] - 目标为实现商品化 产业化的中试平台 [1] 非粮生物质气化装备中试基地 - 主要利用农林和生物能源作物等多种剩余物 开展全流程生物质气化能效优化技术 [1] - 产出包括生物质燃气 成型燃料 生物甲醇 生物氢气 木醋液等清洁能源和高值化学品 [1] - 拥有生物质气化发电装置等一系列中试设备 [1] 中试基地的战略定位与功能 - 核心定位为技术验证的试验田 工艺优化的练兵场 风险控制的防火墙 [2] - 主要功能是对实验室科技成果进行放大试验 工艺验证 性能优化及可靠性评估 解决从小试到量产过程中的工程化难题 [2] - 旨在强化与产业端的协同创新 增强自我造血和反哺科研能力 打造高层次中试人才培养高地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2] 广西中试基地建设行业背景 - 中试基地是介于实验室研发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之间的中间试验平台 是新产品开发的必经之路 [2] - 广西已建成55家中试基地 覆盖广西19+6+N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领域 [2] - 在糖业转型升级 铝精深加工 新能源汽车 新一代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 绿色新材料等战略方向形成技术转化矩阵 [2]
山西:系列路演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迈向“生产线”
科技日报· 2025-10-16 09:29
活动概况与核心目标 - 山西省密集举办系列科技成果路演与对接活动,旨在深化校地校企协同,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1][2] - 活动核心目标是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创新生态链,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4] -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产学研金介用深度融合”的模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4][5] 具体活动与成果转化 - 山西农业大学专场路演有8项科技成果签约,涵盖大豆、小麦、玉米等作物新品种,签约总金额达570万元,其中一个苹果新品种以200万元实现转化[1] - 中北大学专场路演聚焦工业智能、气象监测等领域6项高水平成果,促成某重点制造企业与“智能重构工业测控网络”团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3家投资机构围绕“高可靠性气象仪”项目深入沟通[6] - 山西大学专场路演展示6项技术成熟度高的成果,近40位投资机构和企业代表与团队深入交流,现场互动热烈[7] - 太原理工大学对接活动试行“先使用后付费”新模式,重点推介“机器人精密谐波减速器关键技术”等3项成果,降低转化风险并提升成功率[8][9] 涉及领域与技术方向 - 活动覆盖能源低碳转型、先进制造升级、前沿科技应用、现代农业发展等关键领域[2] - 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路演集中展示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多能融合、氢能与储能等领域的18项重大科技成果[4] - 中国科学院煤化所专场路演展示高精度气相镀膜、CO2捕集利用等多项前沿技术,与山西产业升级需求高度契合[4] 参与方与协作机制 - 活动汇聚政府部门、顶尖学府、科研机构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构建协同模式[4][5] - 中北大学专场有针对性地邀请43家相关企业、4家金融机构参会,搭建精准对接与投融资桥梁[6] - 通过汇聚政策制定者、技术研发者、资本持有者、产业应用方和创新服务者,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2][5]
国务院总理李强强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创业投资基金
FOFWEEKLY· 2025-10-15 18:01
经济形势总体评估 - 经济运行顶住压力、稳中有进,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有不少新的亮点 [2] - 虽然仍面临一些困难,但有利因素在不断积累 [2] - 需从五年规划实施看经济发展长期趋势,从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支撑看经营主体活力,从国际局势变化看经济韧性 [2] 宏观政策方向 - 要加力提效实施逆周期调节,总量政策持续发力,用足用好政策资源 [3] - 以改革办法打通堵点卡点,增强发展动能,加强跨年度工作衔接,更快更好发挥政策效能 [3] 内需与市场发展 - 要持续用力扩大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统筹用好各类促消费举措 [3] -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增加优质供给,不断形成扩内需的新增长点 [3] 产业生态与创新 - 要多措并举营造一流产业生态,综合治理行业无序、非理性竞争 [3] - 促进上下游、大中小企业深化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着力构建创新生态圈 [3] 外贸外资与国际合作 - 大力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 [3] - 推动实施一批标志性外资项目 [3]
上海交大又一只基金落地
FOFWEEKLY· 2025-10-15 18:01
基金设立概况 - 芜湖上交思源科创股权投资基金正式成立,由上交思源和芜湖鑫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 [1] - 基金总规模为1亿元人民币,将投资于电子电器、新材料、先进制造、具身智能、AI软硬件、航空航天等关键赛道 [1] - 鑫园建投作为第一大出资方,认缴额为4000万元,占基金总规模的40% [1] 投资战略与方向 - 基金投资策略围绕三大方向发力:新材料领域聚焦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以突破关键材料进口依赖 [2] - 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瞄准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和特种机器人系统集成等细分赛道,旨在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本土企业 [2] - 在AI软硬件领域,重点投资面向制造业的工业AI解决方案和智能传感器等技术成果,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 [2] 运营模式与目标 - 基金采用"科技成果转化 + 产业资本赋能"模式,旨在打通上海交大科研资源与开发区产业需求的对接通道 [1] - 基金将发挥"基金招商"的杠杆作用,通过股权投资引入外地优质项目落户开发区,并为本地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2] - 长期目标是加速形成"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完善一个链条"的良性循环,为开发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动力 [1][2]
上半年,威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4%
齐鲁晚报网· 2025-10-15 10:47
行业核心观点 - 科技服务业是推动服务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板块 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 [1] - 行业运行平稳有力 上半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4% 高于全省7.6个百分点 拉动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0.6个百分点 [1] 创新平台建设 - 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平台 [1] - 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创业共同体 推动协同创新 加快突破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1] 人才引进与培养 - 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大会和大赛的引才品牌效应 加快推进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威海基地建设 [2] - 探索离岸人才引用模式 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以人才落地带动技术成果扎根 [2] - 开展科技副总、科技专员选派工作 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以柔性合作方式到企业开展研发 拓展科技服务新场景 [2] 科技成果转化 - 出台市级科技成果转化措施 利用山东科技大市场促进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对接 [2] - 探索云上研发新模式 支持中小企业共享科技成果、专家团队、实验室等资源以提升研发能力 [2] - 建立可转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 发挥技术经理人等科技中介力量 推动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 [2] 创新主体培育 - 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至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 构建企业全成长周期政策支持体系 [3] - 每年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和中央引导地方发展资金项目 [3] - 利用多种政策工具如产学研合作奖补、企业研发费用补助、创新券、科技成果转化贷等 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3] - 推动高新企业规上化和规上企业高新化 实现科技型企业量质齐升 [3]
高校走出企业“掌门人” 科技型企业家如何炼成 ?
杭州日报· 2025-10-15 10:27
公司核心业务与成就 - 公司是国内首个实现虚拟电厂平台建设、源荷储充接入、电力交易等全链条虚拟电厂业务的技术服务提供商与运营商 [4] - 公司管理各类能源资产超过2000兆瓦,在全国建设并运营10余个虚拟电厂平台,拥有10000多个各类能源节点 [4] - 公司业务帮助浙江、江苏、上海等地提升新能源消纳1.2亿度电/年,减少碳排放56万吨/年 [4] - 公司已接入全省近1万个分布式能源点,包括光伏、储能、充电桩、数据中心等各类资源 [6] 行业发展与市场机遇 - 2015年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政策“放开两头、管住中间”为电力能源行业带来新机遇 [6] - 浙江作为经济大省但能源资源小省,约三分之一电力依赖外来电,新能源发展、电力市场化、电网智能化等领域存在巨大机遇 [6] - 夏季浙江电网负荷达到1.3亿千瓦,虚拟电厂通过调节分布式资源为电网“削峰填谷”,在能源保供、稳价中发挥作用 [6] - 新能源快速发展导致屋顶光伏、户用光伏、储能、充电桩等分布式能源增多,其点广面多、波动性强,传统电网调度方式难以有效管理 [6] 创始人背景与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具有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及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的复合教育背景,工科思维结合经管知识 [2] - 公司创始人于2008年硕士毕业后留校成为专职科研员,推动校企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从电力系统调度控制切入,经历两年实验室研发后将成果产品化 [5] - 创始人基于在德国学习研究时对新能源发展的观察,于2015年政策机遇下与伙伴共同创立公司,进军虚拟电厂赛道 [6] - 公司构建“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循环,实践产教融合模式,团队中包含既是学校研究员又是企业技术骨干的融合创新人才 [7] 创新模式与生态支持 - 虚拟电厂被比喻为“云端调度师”,通过数字化手段聚合分散的分布式能源进行智能调度和控制 [6] - 公司所在的城西科创大走廊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政策、资本、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在此汇聚 [7] - 公司实践“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学校作为科创策源地,企业作为应用试验场,研究成果通过产业实践检验,实践问题反哺深入研究 [7]
创新引擎,全流程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人才
新浪科技· 2025-10-14 17:42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面向高质量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人才的迫切需求, 依托清华大学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厚积累、在商业与金融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丰 富经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于2019年开始酝酿,2020年正式启动招生,设立了全国第一个技术转 移硕士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培养对科技创新具有深刻理解,兼具商业管理能力和金融市场能力的复合 型、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核心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落地。 从课程规划开始,学院便致力于建设更落地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体系。学院院长助理、技术转移硕士项目 学术主任刘碧波表示,"以往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往往是从创新端往市场端走的过程,清华五道口培 养技术转移硕士是反向方式,即从市场端往技术端走。这样无论是承接能力、还是人才的通用性都比较 强,发展的空间也更加广阔。" 项目成立近五年来,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持续不断进行创新,吸引了大批硕士、博士"回炉再造"。技 术转移硕士项目的"吸引力"在哪儿?该项目的持续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技术转移硕士培养了哪几类复 合型人才?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能力。首先是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本身的管理,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各 ...
成都市出台吸引集聚人才十条措施
新浪财经· 2025-10-14 16:01
转自:成都发布 近日,成都市围绕吸引集聚人才出台十条措施,这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建设国家高水 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重大部署的具体举措。 一图读懂十条措施 提供最高 "投贷联动" 1000万元纯信用贷款 "先投后股" 大力引育 顶尖人才及团队 新引育全职在蓉工作的A类人才 给予岳人300万元事业资助 对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引进的具 有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 工程技术或颠覆性技术攻关能力的A类 人才 给予连续3年、每人每年最高 500万元事业资助 支持符合条件的A类人才及团队建设新 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 可给予1亿至5亿元的综合支 持,其中国际公认全球领 无、城市发展急需紧缺的, 可给予最高10亿元综合支持 吸引汇聚 青年科技人才 每年遴选300名左右职业早期的海 内外青年科技人才, 岳人给予10万 元资助 支持企事业单位申建博士后工作站或 创新实践基地,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 30万元资助 每年遴选不超过600名新进入"两 站一基地"的博士后人员,给予每 人10万元在站生活资助,出站后留 蓉创业并符合相关条件的,给予最 高80万元创业资助 对符合条件的新引进博士研究主, 给予连 ...
许昌举办新材料成果发布会
中国化工报· 2025-10-14 13:57
本次活动上,来自上海理工大学的专家学者发布"光伏电池板增透膜""石墨烯水性功能涂层""智能制造 相关技术""高分子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碳基催化剂及其在工业污染治理、绿色能源制备""锂电池电极材 料资源化"等成果。内容涵盖从高校院所到生产一线、从智库研究到基层创新,以多元视角勾勒出化工 与新材料行业创新发展全景。 许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许昌市科技局将做好本次意向合作需求的衔接、项目跟踪和服 务,深入推动"大院大所"与企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助力科技成果在许昌市各区域落地生根、开花结 果。 中化新网讯 近日,由河南省许昌市科技局主办,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安区科技局和建安区张 潘镇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上海理工大学化工与新材料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在许昌精细化工园举行。 ...
瞭望·瞭望访谈 | 以有组织科研构建药学自主创新体系——专访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
新华社· 2025-10-14 10:34
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 牵头实施药学"101计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与疾病认知—基础研究—产业转化—临床应用"全 链条药学人才培养体系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凌军辉 朱筱 坐落于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被誉为"中国生物医 药人才的摇篮"。多年来,学校累计培养了10余万名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走出了10位两院院士和发达 国家院士,以及药学领域众多专家学者、企业家,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校的科技支撑与人才供给。中国药科大学 如何通过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校科技工作从"单打独斗"迈向"协同创新"?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药学拔 尖人才培养体系?如何研发更多符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与身体特质的原创药?近日,《瞭望》新闻周 刊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 贯通有组织科研全链条 《瞭望》:中国药科大学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有哪些战略考量和具体部署? 郝海平:过去的高校科技工作多采用自由探索模式,高校科技工作要实现再次跨越,仅靠自由探索 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在新药研发这一高度工程化、集约化的系统领域,其具有多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