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韧性

搜索文档
工业硅:库存累库,盘面弱势格局,多晶硅:关注五月份签单情况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5-06 10:4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核心观点 工业硅库存累库,盘面呈弱势格局;多晶硅需关注五月份签单情况 [1][2] 基本面跟踪 期货市场数据 - Si2506收盘价8540元/吨,较T - 5降390元/吨,较T - 22降1315元/吨;成交量186792手,较T - 1减13150手;持仓量166535手,较T - 1减28618手 [2] - PS2506收盘价37245元/吨,较T - 5降1890元/吨;成交量124573手,较T - 1增7575手;持仓量54266手,较T - 1减3942手 [2] 价差与成本数据 - 工业硅近月合约对连一价差 - 60元/吨,较T - 5降25元/吨;买近月抛连一跨期成本53.6元/吨,较T - 5增2.2元/吨 [2] - 多晶硅近月合约对连一价差1650元/吨 [2] 升贴水数据 - 工业硅现货升贴水对标华东Si5530为 + 920元/吨,较T - 5增80元/吨;对标华东Si4210为 + 1020元/吨,较T - 5增180元/吨;对标天津99硅为 + 770元/吨,较T - 5增80元/吨 [2] - 多晶硅现货升贴水对标N型复投为 + 4755元/吨,较T - 5增390元/吨 [2] 价格数据 - 华东地区通氧Si5530价格9400元/吨,较T - 5降350元/吨;云南地区Si4210价格10900元/吨,较T - 5降200元/吨 [2] - 多晶硅 - N型复投料价格40500元/吨,较T - 5降1500元/吨 [2] 利润数据 - 硅厂利润新疆新标553为 - 3327元/吨,较T - 5降815元/吨;云南新标553为 - 6333元/吨,较T - 5降1100元/吨 [2] - 多晶硅企业利润为 - 2.8元/千克,较T - 5降0.1元/千克 [2] 库存数据 - 工业硅社会库存(含仓单库存)60.3万吨,较T - 5增0.1万吨;企业库存(样本企业)26.1万吨,较T - 5增0.92万吨;行业库存86.4万吨,较T - 5增1.02万吨;期货仓单库存34.6万吨,较T - 5减0.2万吨 [2] - 多晶硅厂家库存26.1万吨,较T - 5增0.2万吨 [2] 原料成本数据 - 硅矿石新疆价格440元/吨,云南价格410元/吨 [2] - 洗精煤新疆价格1500元/吨,较T - 5降100元/吨;宁夏价格1040元/吨 [2] 多晶硅(光伏)相关数据 - 硅片(N型 - 182mm)价格1.02元/片,较T - 5降0.16元/片 [2] - 电池片(TOPCon - M10)价格0.273元/瓦,较T - 5降0.58元/瓦 [2] - 组件(N型 - 182mm)价格0.71元/瓦,较T - 5降0.009元/瓦 [2] - 光伏玻璃(3.2mm)价格22元/立方米,较T - 5降0.75元/立方米 [2] - 光伏级EVA价格11415元/吨,较T - 5降279元/吨 [2] 其他产品数据 - 有机硅DMC价格11550元/吨,较T - 5降50元/吨;DMC企业利润 - 946元/吨,较T - 5降13元/吨 [2] - 铝合金ADC12价格20500元/吨,较T - 5降100元/吨;再生铝企业利润440元/吨,较T - 5降250元/吨 [2] 宏观及行业新闻 印度信实工业在古吉拉特邦建成GW级太阳能组件厂,首条产线投产,初期年产能10GW,主攻720Wp HJT组件,设计支持扩产至20GW,实现多晶硅至组件制造全产业链整合,占地5000英亩,配置自动化产线及系统 [4] 趋势强度 工业硅和多晶硅趋势强度均为 - 1,表明看空程度较弱 [4]
部分零售商停止向美国客户销售产品
搜狐财经· 2025-05-04 01:49
贸易政策调整 - 美国取消针对中国商品的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导致跨境电商成本大幅上升[1] - 部分零售商因成本增加(极端案例关税高达145%)而停止向美国客户销售产品[1] - 政策变动直接打破原有跨境电商小包模式的成本优势,使低价值商品失去竞争力[5] 市场反应 - 美国消费者面临中国制造商品供应减少或价格上涨的局面[3] - 依赖小额包裹模式的零售商被迫退出美国市场或调整商业模式[1] - 政策设计未充分评估对末端消费者购买力和零售模式的影响[7] 行业应对策略 - 企业需增强供应链韧性,探索多元化市场以降低单一政策风险[9] - 零售商可考虑海外仓模式或与本地经销商合作以符合新贸易规则[9] - 政策制定需更精细化,区分大宗贸易、一般贸易和跨境电商等不同模式[7] 商业影响 - 原有跨境电商小包模式因成本结构变化而失去可行性[5] - 政策变动导致部分商品从美国市场"消失",消费者选择减少[7] - 行业面临重新调整物流及销售渠道的压力[9]
一场火灾,烧出全球芯片的软肋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1 10:56
核心观点 - 2000年飞利浦芯片工厂火灾事件重塑了全球芯片供应链格局,并成为诺基亚与爱立信两家欧洲电子巨头命运的分水岭[1][6] - 诺基亚通过高效危机管理(快速响应、多源采购、供应链重组)巩固市场地位,而爱立信因单一供应商依赖和反应迟缓导致手机业务衰落[3][4][6] - 事件暴露"精益生产"模式的脆弱性,推动行业对供应链冗余、风险分散和地理多元化布局的反思[7][9] - 芯片供应链的蝴蝶效应在全球化背景下被放大,地缘政治、自然灾害等外部风险加剧行业波动[8][10] 事件经过 - 2000年3月17日新墨西哥州飞利浦工厂因闪电引发火灾,8盘硅片报废,数百万颗芯片受污染,修复需至少一周[2] - 诺基亚与爱立信合计采购该厂40%射频芯片,被列为优先处理对象,其余30家客户需排队等待[2] - 火灾直接导致爱立信损失4亿美元潜在营收,2000年手机部门亏损162亿瑞典克朗(约16.8亿美元)[4][5] 企业应对对比 **诺基亚** - 危机发生前已发现供应异常,39岁首席供应危机处理负责人组建30人全球团队[3] - 两周内完成芯片重新设计、产能提升和供应商协调,生产计划未受影响[3][5] - 2001年初市场份额从27%升至30%,股价较火灾前仅下跌18%(40.25欧元)[5][6] **爱立信** - 缺乏备用供应商,数周后才意识到危机严重性[4] - 2001年初宣布退出手机制造,业务外包给Flextronics International[4] - 股价较火灾前暴跌50%,市场份额从12%降至9%[5][6] 行业影响 - 推动芯片供应链多源采购策略,爱立信彻底改革零部件采购方式[5] - 暴露"精益生产"过度压缩库存的风险,思科、戴尔等科技巨头转向"大陆战略"布局多洲产能[7][9] - 2003年SARS造成全球制造业600亿美元损失,2005年英国石油设施爆炸影响多行业物流[8] - 近年台积电、三星等芯片厂停产事件导致全球价格波动,汽车行业加速供应链自主可控[10] 管理启示 - 丰田模式强调信息透明与多级沟通,柯林斯艾克曼破产事件中通过替代供应商保障生产[8] - 供应链安全需生态协同,二级以下供应商风险难以单方面监控[9] - 巴里·林恩提出将供应链作为关键基础设施监管,平衡效率与稳定性[9]
关税新政下供应链四大核心演变
科尔尼管理咨询· 2025-04-18 17:55
美国新一轮单边关税政策 - 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覆盖所有贸易伙伴的"互惠"关税政策 特点包括覆盖范围广(连贸易顺差国也被加征10%关税)和针对主要逆差国实施差异化更高税率 [2] - 2024年美国进出口逆差达1.2万亿美元 此次政策直接针对此问题 [2] - 对中国等主要逆差国加征更高关税 2024年中美贸易逆差达3600亿美元(双边贸易额6800亿美元) [5] 中美关税博弈现状 - 自2018年启动的关税政策持续升级 受301调查商品关税较2018年提高79% 较2025年提高54% [7] - 主要受影响行业: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纺织鞋服、金属制品 美国出口的机械电子、农产品、能源 [5] 供应链格局四大演变趋势 反脆弱性供应链建设 - 企业供应链战略从"韧性"转向"反脆弱性" 强调在不确定性中成长获益 [11] - 人工智能技术可识别地缘政治等干扰因素 实现快速总拥有成本计算和应对规划 [12] 资本开支优化 - 高关税环境下中美企业普遍控制资本投资规模 因关税推高进口价格削弱社会总需求 [13] - 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导致两次产业外迁高峰(2015-2016年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2021-2023年向东南亚墨西哥转移) [13] - 企业需建立资本支出管理体系 工具包括自制外购决策、设备租赁策略等 [16] 中国供应链地位变化 - 中国对美国出口占比超16% 短期盈利将受关税直接影响 [17] - 规模效率优势使中国仍保持制造业中心地位 但部分高附加值产业(芯片、生物医药)可能回流美国 [19] - 组装工厂模式可能兴起 即在美完成最终组装以规避部分关税 [19] 产品设计优化与本地化替代 - 加速推进零部件本土化替代 如中国阀门企业用国产感应器替代美国进口件 [20] - 基于价值的设计方法可从7个维度优化:供应链、物料、功能、规格、架构、实现方式、制造影响 [20] - 通过原产地规则调整实现整体成本最优 可能牺牲部件成本换取关税优惠 [20] 供应链优化路径框架 - 供应链分析:调整产地采购比例 实现产品+物流+关税总成本最优 [21] - BOM成本分析:聚焦关键成本项目 缩小与目标成本差距 [21] - 功能/规格分析:移除非关键功能 放宽非核心规格标准 [21] - 结构/制造分析:采用模块化设计 优化自动化方案降低组装成本 [21]
关税巨震下的应变之策,供应链变局提供解题思路
36氪· 2025-04-10 18:36
中美贸易环境变化 -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美贸易互补性强 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美国出口技术性商品 双方均受益[2] - 2018年起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加征10%-25%关税 中国实施报复性关税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新关税政策针对中国/欧盟/东南亚国家 加剧全球供应链震荡[2] - 跨国公司面临供应链重构决策 部分企业开始寻找中国以外供应商 如东南亚印刷电路板制造商KCE Electronics收到美国公司询价[3][4] 供应链重构决策分析 - 开发新供应商存在显著成本 苹果难以找到符合环境安全标准的印度制造商 越南制造商70%原材料依赖中国进口[4] - 序贯博弈模型显示 新旧供应商竞争最激烈时(中等关税)开发价值最高 过高关税反降低转移动机[5][6] - 开发成本影响企业决策 低成本导致囚徒困境 高成本形成先发优势 少数企业可能因特定条件获利[6][7] 库存管理策略演变 - JIT系统在稳定期可降本 但疫情/贸易摩擦暴露其脆弱性 全球汽车芯片短缺影响50万辆汽车生产[9] - 双期供应链模型显示 中断风险和库存成本共同决定决策 高风险低成本时上下游均囤货 高风险高成本时仅制造商囤货[11] - 零售商存在囤货动机和库存转移动机 后者将压力转移给制造商 解释了上游承担风险库存的现象[12] 供应链承诺策略 - 制造商可选价格承诺或库存承诺 强生公司通过"红线"策略实践库存承诺 区块链技术提升可行性[13] - 库存承诺为最优策略 仅消除零售商库存转移动机 价格承诺则同时消除两种动机[13] - 供应链控制权成为21世纪竞争焦点 康纳提出"谁统治供应链谁就统治世界"的论断[15][16]
药明康德回应美国加征关税:暂时维持全年指引,将最大程度降低影响
新浪财经· 2025-04-10 17:40
文章核心观点 药明康德在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对美国加征关税、美国新兴生物技术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等问题做出回应,公司虽受关税影响但会采取措施降低影响,预计2025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重回双位数增长,同时公司在进行产能布局调整和业务聚焦 [1][3][5]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营收392.41亿元,同比下降2.73%,剔除特定商业化生产项目同比增长5.2% [3] - 2024年归母净利润94.50亿元,同比下滑1.36% [3] - 截至2024年末,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493.1亿元,同比增长47.0% [3] - 2024年来自美国、欧洲、中国、日韩及其他地区的客户收入分别为250.2亿元、52.3亿元、70.7亿元、19.3亿元,分别同比变动7.7%(剔除特定商业化生产项目)、14.4%、-3.5%、-11.4%,分别占总营收的64%、13%、18%、5% [3] - 2024年境内、境外客户毛利率分别同比下降5.87个百分点、上升2.41个百分点,前者受市场价格影响,后者得益于生产工艺优化和经营效率提升 [3] 关税影响及应对 - 关税对公司有影响,但影响程度不明朗 [1] - 公司过去几年优化采购供应链体系,抓精细化管理和运营,提高效率,抓住客户对赋能需求的确定性,降低关税影响 [1] - 公司暂维持全年指引,密切关注关税政策进展及对指引的影响 [1] - 加征关税增加国内产能进入美国市场成本,在美国扩产和转移生产需时间和资金投入,成本最终会转嫁到美国消费者 [5] 产能布局与业务调整 - 子公司合全药业在江苏常州、泰州、上海金山有原料药开发和生产基地,江苏无锡有制剂开发生产基地,上海外高桥基地涉及原料药和制剂开发生产,美国圣地亚哥基地2016年投入运营 [4] - 公司持续投入瑞士库威基地,2024年口服制剂产能翻倍;推进美国米德尔顿基地建设,计划2026年底投入运营;2024年5月新加坡研发及生产基地开工建设,一期计划2027年投入运营 [5] - 2024年底出售WuXi ATU业务美国和英国运营主体股权、美国医疗器械测试相关业务股权,前者确保客户和患者服务不受中断,后者聚焦CRDMO业务模式 [5] - 公司持续审视和评估业务发展和战略,聚焦核心CRDMO业务模式,强化业务板块协同效应 [6] 对美国报告回应 - 美国新兴生物技术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有涉及公司的牵强附会且毫无根据的指称 [6] - 公司从没有过未经授权将美国客户的数据或知识产权转移给第三方的情况,已与美国相关政府机构沟通澄清事实 [6] 公司股价与市值 - 4月10日收盘价报52.30元/股,涨2.05%,相较3月中下旬高点跌去约25%,当下市值1510亿元 [7] 公司未来展望 - 预计2025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重回双位数增长,同比增长10%-15%,整体收入达到人民币415-430亿元 [1] - 公司将持续聚焦CRDMO核心业务,在新产能逐步投放的情况下,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1]
关税战下,服饰巨头们出路在哪?
36氪· 2025-04-08 22:36
美国关税政策影响 - 美国将对中柬越印尼等国加征超30%关税 主要针对服装鞋帽进口来源地 [4] - 耐克阿迪等运动品牌股价应声下跌 奢侈品公司集体跌至谷底 [4] - 美国市场年消化800亿美元纺织品 是全球快时尚和运动品牌命脉 [4] 纺织业供应链迁徙 - 纺织生产线从中国沿海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 2015年后加速 [6] - 中国"十三五规划"推动产业升级 低端制造业用地申请被拒 [7] - 疫情加速供应链多元化 形成"中国+1"备份生产基地策略 [7] - 当前全球分工:孟加拉柬埔寨主攻快时尚 越南包揽半数运动鞋 中国处理高难度订单 [7] 邻近制造趋势 - 欧洲奢侈品集团推行邻近生产 爱马仕在法国建工坊 LVMH在美设厂 [9] - 阿迪达斯实施"分区自治"策略 中国市场80%产品本土制造 [12][13] - 阿迪达斯对北美热销款实行"关税脱敏" 优先从墨西哥越南等非敏感产地采购 [14] - Zara母公司50%产能位于欧洲 核心环节在西班牙完成 近年回迁土耳其东欧产能 [15] - Zara利润率达零售价85%(行业平均60-70%) 拥有更大定价灵活性 [16] 供应链战略转型 - 行业从追求"绝对低成本"转向构建"供应链韧性" [16] - 阿迪达斯采用市场导向的区域化供应链 Zara侧重欧洲中心化生产 [16] - 品牌普遍削减SKU以应对消费能力制约和成本压力 [16] - 本质是全球化红利消退后 在成本速度与风险间寻找新平衡 [17]
耐克们,出路在哪?
36氪未来消费· 2025-04-08 11:03
关税政策影响 - 美国对中国、柬埔寨、越南、印尼等国加征超过30%关税,导致耐克、阿迪达斯、lululemon、斯凯奇等运动公司股价下挫,奢侈品公司集体跌至谷底 [4] - 美国是全球最大时尚和奢侈品消费市场,每年消化全球800亿美元纺织品,是快时尚和运动品牌的命脉 [4] - 仅少数国家和地区对美国进口产品实施零关税以换取"从轻处罚",但无助于股价修复 [4] 供应链迁徙与多元化 - 纺织产业从中国沿海向越南等地区迁移,2015年后加速,2020年疫情进一步推动这一趋势 [5][6] - 中国"十三五规划"推动产业升级,地方政府拒绝低端制造业用地申请,环保标准收紧 [6] - 全球纺织版图分化:孟加拉、柬埔寨为快时尚大本营,越南包揽全球半数运动鞋,中国负责高难度订单 [6] - 行业形成"中国+1"共识,即在维持中国产能的同时选择越南、印度、墨西哥等作为备份生产基地 [6] 就近生产策略 - 欧洲奢侈品集团如爱马仕加速法国工坊建设,确保核心产品本土化生产;路易威登将工厂迁至美国,计划扩大产能 [8] - 阿迪达斯采用"分区自治"策略,中国市场80%产品本土制造,北美市场通过"关税脱敏"选择非敏感产地如墨西哥、越南 [10][12] - Zara母公司Inditex 50%产能位于欧洲,设计环节集中在西班牙,缝纫外包,利润达零售价85%(行业平均60%-70%) [13] - Zara将产能回迁土耳其、东欧,缩短欧洲供应链半径,同一产品在美国/墨西哥价格比西班牙高60%,海湾国家高71%-91% [13] 行业战略转向 - 时尚零售业从追求"绝对低成本"转向构建"供应链韧性",阿迪达斯注重关税规避和市场适配,Zara追求极速响应和库存优化 [14] - 品牌通过削减SKU避险,但消费者对"本地制造"产品的接受度仍是未知 [15] - 供应链变革本质是全球化红利消退后,行业需在成本、速度与风险间重新平衡 [16]
2024 年,“印度制造”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 6% ,出口创历史新高
Counterpoint Research· 2025-03-27 11:49
印度智能手机制造行业概况 - 2024年"印度制造"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6%,主要受Apple和Samsung出口增长推动,两者合计占印度智能手机出口量的94% [1] - 印度政府PLI(生产激励计划)政策推动本地制造增长,目标为减少进口依赖并加强全球供应链影响力 [1] - 预计2025年"印度制造"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实现两位数增长,受政府推动及品牌供应链多元化影响 [4] 主要厂商表现 Samsung - 2024年保持印度智能手机制造商头部地位,出货量同比增长7%,出口量同比增长13% [4] - 巩固在印度电子制造领域主导地位,受出口增长推动 [7] Foxconn Hon Hai - 2024年出货量同比增长19%,主要受iPhone 14、iPhone 15和iPhone 13机型出货增长带动 [4] - 计划建立智能手机显示模组组装业务以增强本地制造能力 [7] Tata Electronics - 2024年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同比增长107%,iPhone 15和iPhone 16机型贡献主要出货量 [4] - 扩大iPhone组装业务,在Gujarat建立半导体制造工厂,Assam建设OSAT(封测)工厂,成为全球电子供应链重要参与者 [7] vivo - 2024年出货量同比增长14%,市场占比达14%,主要得益于线下零售渠道扩张及分销网络强化 [7] - 成为2024年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品牌 [7] Dixon - 2024年印度整体手机市场(包括智能手机和功能机)最大制造商,受Transsion旗下品牌和Motorola推动 [8] - 智能手机领域同比增长39%,依靠与Transsion及realme的新合作伙伴关系 [8] 行业趋势与分析师观点 - 全球智能手机制造商加速生产多元化,印度凭借本地市场、劳动力成本及政策优势成为理想制造基地,预计2025年本地增值率将不断提高 [5] - OPPO因市场竞争激烈及代工比例增加,2024年制造排名下降至第四,出货量同比下降34% [7] - DBG与小米和realme合作扩大,2024年出货量实现两位数增长 [7]
欢迎国际资本深耕中国投资沃土
北京晚报· 2025-03-24 14:40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概况 - 论坛吸引21个国家86位跨国企业代表出席 包括苹果 三星 宝马 梅赛德斯-奔驰等公司高管[1] - 中方安排国务院总理 17位正部长级官员 13位副部长级官员及25位央企国企负责人出席[1] - 外方代表总数达750多位 其中美国企业27家 欧洲企业28家 首次参会跨国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达17家[4] 中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 - 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成为热议话题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确认使用并给予积极评价[2] - 2024年中国实现5%经济增长目标 2025年继续设定5%左右增长目标[2][3] - 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5000亿美元)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行长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领导者[3] -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升至全球影史票房第五位 宇树科技机器人亮相春晚[2] - IMF分析显示全面改革可使中国年潜在经济增速提高约1个百分点 2040年GDP较基线预测高出近20%[3] 跨国企业在华投资与合作 -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表示中国是"第二故乡" 计划加大投资并将中国研发成果应用于全球[4][5] - 安博物流自2003年在华开展业务 计划继续保持活跃投资[5] - 西门子股份公司拥有中国约3万人团队 含5400多名研发专家 服务5万多家客户[5] - 宜家在中国发展60年 正规划下一个60年发展[5] - 中国美国商会报告显示53%美企计划2025年在华增加投资 较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6] 全球供应链与贸易环境 - TCL在全球建立38个制造基地和46个研发中心 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近一半[6] - 德意志银行集团主席强调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基石 中欧经济关系具有战略重要性[7] - 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上升背景下 论坛强调开放合作是共赢之道[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