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疗
icon
搜索文档
美医疗界反对“大而美”法案 警告或将伤害数千万民众
快讯· 2025-07-04 07:08
当地时间7月3日,多个美国医疗组织对总统特朗普推动的"大而美"税收与支出法案表示强烈反对,警告 其中涉及的医保条款将对数千万美国人造成严重影响。该法案将大幅调整联邦医疗补助项目。该项目目 前覆盖约7100万低收入人群,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CBO)估算,新法案中加入的强制就业要求等规 定预计将导致近1200万人失去医保。(央视新闻) ...
互联网医疗杭企递交港股IPO申请 七成收入靠“AI全病程管理”
每日商报· 2025-07-04 06:25
七成收入靠"AI全病程管理" 商报记者孟佳俊 日前,AI全病程管理服务商微脉,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 微脉成立于2015年,从最初的挂号平台起步,2018年—2019年成功转型为全病程管理服务商,将核心业 务聚焦于生命周期管理。近年来,微脉紧跟科技发展趋势,持续加码AI领域投入,推出了AI全病程管 理服务模式。目前微脉已跻身中国前三大全病程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商之列。 记者了解到,微脉的AI全病程管理服务模式类似一位"AI管家"。依托企业自研的AI医疗管理平台,在 诊前阶段,患者能够进行AI预问诊,提前梳理病情信息等;就诊过程中,AI可辅助进行报告解读,帮 助患者更好地理解检查结果等;诊后还能生成个性化的AI健康管理计划,为患者康复提供专业指导。 从数据来看,这一服务模式似乎已成功跑通,还实现了规模化收入。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微脉 的总收入从5.12亿元增长至6.53亿元,增幅达27.5%,而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病程管理服务收入的持 续稳定增长,该业务目前贡献了微脉约70%的收入。 与医院深度合作,是微脉业务模式与商业模式成立的一大基础。截至2024年底,企业已与157家公立医 院共建独家院内 ...
百诚医药20250703
2025-07-03 23:28
百诚医药 20250703 摘要 百诚医药自 2018 年起转型创新药研发,应对集采政策和 MH 制度变化, 加大对创新药和 AI 医疗等新兴技术投入,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目前已获 两项创新药 IND 批件和 11 项改良新药临床批件。 公司拥有小分子、大分子创新药及创新药发现和评价三大研发平台。小 分子创新药 0,618 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和 OSA 患者日间嗜睡,多个在 研品种包括抗肿瘤 XPO1 靶点 0,629 等。 百诚医药积极拓展 BD 市场,目标包括 0,618 项目及其他项目,已进行 全球布局,包括非洲、东南亚、日本、韩国及欧洲,并获得欧盟 CEP 证 书。 公司将 BD 作为 2025 年最大考核方向,力求在洽谈中的商务合作中落 地项目,推动创新药研发,并积极与一级市场优质标的合作,优化产业 布局。 0,618 项目针对 OSA 日间嗜睡适应症市场潜力巨大,同靶点药物替诺利 森销售额增长迅速。XPO one 靶点产品 0,629 在小鼠体内试验中显示 出优于阳性药物的抗肿瘤效果。 Q&A 百诚医药在 2025 年第一季度的经营情况如何?未来的盈利预期是什么? 百诚医药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延 ...
专注血管介/植入领域,成都医疗器械企业获国际权威认证
搜狐财经· 2025-07-03 22:21
公司认证与国际化 - 公司获得ISO 13485:2016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确认其在神经介入 外周介入 冠脉介入产品领域的管理体系符合国际标准 [1] - ISO 13485是国际主流医疗市场的强制准入基础 标志着公司全球化征程正式启航 [4] - 公司将持续深化海外市场布局 推动海外市场业务开展 [3] 产品研发与创新 - 公司自主研发的纽创飞戈™外周乳突球囊扩张导管是全球首款同类产品 [3] - 纽创飞戈®外周乳突球囊扩张导管三个系统(35系统 18系统 14系统)全部获批上市 [6] - 该产品是全球首款乳突结构的外周球囊 采用非顺应性的耐高压乳突球囊 弥补了国内外相关产品的空白 [6] - 公司团队用了2年时间研发该产品 经历上百次失败 通过定制化设备和独创工艺攻克技术难题 [7] 公司发展现状 - 公司成立于2021年 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 [3] - 2021年成立以来 一年内成功研发数10款产品 [7] - 2023年已具备商业化能力 累计营收达数千万元 [7] -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 累计获得Ⅲ类产品注册证11张 Ⅱ类产品注册证2张 已布局20余项产品 [7] 生产基地与未来规划 - 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投资建设血管介/植入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项目 [9] - 将致力于神经介入缺血性脑卒中治疗 颅内动脉瘤治疗和冠脉血管狭窄介入治疗等领域的产品研发和生产 [9] - 建立中西部规范化的介/植入医疗器械工程实验室 研究中心及公共检测平台 [9]
报告:AI技术与大模型的深度融合 为智能医疗注入新活力
证券时报网· 2025-07-03 21:41
健康科技行业发展趋势 - 健康科技产业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科研投入较低、支付体系不完善、市场竞争同质化等挑战 [1] - 行业破局之道在于科研创新、商业模式转型、国际化布局与爆款产品打造的多维度协同 [1] - AI与大模型深度融合开启智能医疗新时代 推动医疗资源普惠化 如手术机器人突破地域限制 [1] 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 AI大模型赋能医疗全链条 覆盖健康监测、慢病管理、辅助诊断、个性化治疗、医学影像分析、药物研发等场景 [2] - 大模型技术通过"从局部到整体"方式重构传统医疗软件系统(HIS/EMR/CDSS) 带来"AI+"创新机遇 [2] - AI与机器人技术应用范围从辅助诊断扩展至治疗规划、远程医疗、病理诊断、睡眠呼吸健康等领域 [3] 高端医疗器械发展 - AI医疗器械、医疗机器人、呼吸类器械、植入式器械、智慧病理产品是塑造医疗器械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3] - AI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催生数字化病理、手术机器人、呼吸健康、创新医疗器械等整体解决方案 [3] 区域产业布局 - 北京市东城区医药健康产业覆盖研发、生产、流通、销售及医疗服务全链条 [4] - 东城区规划建设8个产业组团(环球贸易中心/航星园/东方广场等)和3处金角银边区域 打造"银巷""硅巷"等特色产业集群 [4] - 中关村东城园将发挥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双高地作用 推动创新生态建设 [4]
杭州欧美同学会金融投资工作委员会成立
搜狐财经· 2025-07-03 21:38
杭州欧美同学会金融投资工作委员会成立。杭州市委统战部供图 杭州欧美同学会会长、十一届杭州市政协副主席叶鉴铭对上述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围绕其未来发展 提出三点核心期望。一是要有一双慧眼,精准把握发展机遇,响应2025年新型金融政策导向,以敏锐洞 察力挖掘更多有潜力有发展的科技创新项目,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二 是要打造特色品牌,如持续优化"创投周报"信息平台、举办跨区域专题研讨会、常态化开展"鸿鹄海归 科创沙龙"等,同时探索鸿鹄明德基金的运作模式,形成海归科创项目孵化的长效机制;三是要加强多 方合作,凝聚协同发展合力,加强与基金小镇及投促、国资、科技等部门的合作联系,搭建跨领域、跨 区域的交流平台,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鸿鹄海归科创投资沙龙,来自科创企业、投资机构、金融行业的专家学者和海归企业 家围绕"投资人视角下的中国创新药产业""AI投资下半场:技术、赛道与商业化""医疗健康产业新质生 产力助力底层创新"等主题展开分享交流。(完) 中新网杭州7月3日电 (钱晨菲)3日,杭州欧美同学会金融投资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暨鸿鹄海归科创投资 沙龙活动在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举 ...
全力支持高端医疗器械重大创新,国家药监局发布十大举措
第一财经· 2025-07-03 21:05
高端医疗器械创新支持政策 - 国家药监局将继续对符合"国内首创、国际领先且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高端医疗器械实施创新特别审查程序,支持企业"出海"发展 [1] - 政策聚焦全生命周期监管,推出十项关键举措,覆盖审评审批优化、标准体系建设、上市后监管强化等全链条 [1] - 高端医疗器械包括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医疗器械等,是塑造医疗器械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 [2] 审评审批优化 -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时限由60个工作日缩短为30个工作日 [2] - 推动审评重心向产品研发阶段前移,加强前置审评工作 [2] - 优化特殊审批程序,探索附条件批准的具体要求,加速产品上市速度 [2] - 优先支持国家层面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涉及的高端医疗器械加快上市,加强人工智能、生物材料"揭榜挂帅"产品的注册指导 [3] 创新医疗器械发展现状 - 2014年至2017年批准创新医疗器械33个,截至今年4月初累计批准323个创新医疗器械上市 [3] - 创新医疗器械主要集中在高端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设备和试剂等领域,部分产品国际领先 [3] - 对高端创新医疗器械变更注册,按照创新特别审查程序开展审查 [3] 标准体系建设 - 强化标准引领创新,完善高端医疗器械注册审查体系,加强分类和命名指导 [4] - 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国际标准转化应用,加强国内监管法规标准培训 [4] - 重点推进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生物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标准完善 [5] 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 - 加快推进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的基础、通用标准和方法标准制修订 [5] - 加强增材制造用医用材料、脑机接口柔性电极、基因工程合成生物材料等新型生物材料标准化研究 [5] - 研究制定多病种、大模型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技术指导原则或审评要点 [5] - 制定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医用机器人的分类指导原则,形成命名专家共识 [5] 上市后监管与支持 - 强化医疗器械警戒工作,细化创新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要求 [5] - 持续开展高端医疗器械真实世界研究,推进真实世界证据用于监管决策 [5] - 支持医疗器械注册人开展上市后循证研究,引导注册人主动开展上市后评价 [5] - 强化监管队伍建设,提升高端医疗器械检验、监测能力 [6] 监管科学体系建设 - 推进创新生物材料类医疗器械性能及安全性评价研究、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安全性有效性系统评价方法研究 [6] - 提前布局高端医疗器械监管科学项目研究,加强监管技术储备 [6] 企业国际化支持 - 完善医疗器械出口销售证明相关政策,拓宽出口销售证明出具范围 [6]
120亿港元零息可交换债券!阿里巴巴新消息
券商中国· 2025-07-03 20:12
7月3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称,计划发行本金总额约120亿港元、2032年到期的零息可交换债券。 据了解,此次债券发行募集资金净额,将用于投入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国际电商业务发展。 债券发行后,债券将构成阿里巴巴集团之无担保及非次级债务。债券不会产生定期利息。债券将于2032年7月9日到期,除非根据债券条款于该日期前被提前赎回、 回购或交换。 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2025年初至今,阿里健康股价已上涨40%,令阿里巴巴可以凭借其表现获得低成本融资,投入业务发展。 由于可交换债券不涉及新股发行,阿里健康的总股本不会因此稀释。 预计仍保持阿里健康控股权 根据公告,债券将参考阿里健康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普通股。阿里巴巴可选择通过交付阿里健康股份、现金或现金与阿里健康股份的组合方式履行交换义务。 即便全部使用阿里健康股票结算,预计阿里巴巴仍将保持对阿里健康的控股权。 公告显示,阿里健康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并表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持有其约64%的股份。 阿里巴巴集团预计,在债券发行后及未来交换为阿里健康股份后,阿里健康仍将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旗舰医疗健康平台和并表子公司,并将继续与阿里健康及阿里巴 巴生态系统成员密切合作,推 ...
医疗保障法草案首亮相,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病有所医的制度基础
第一财经· 2025-07-03 19:14
有专家指出,需要在肯定草案体例和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寻找出有待改进的内容,不断凝聚社会共识, 在全民医保时代贡献一部医疗保障领域的基本法。 酝酿已久的医疗保障法草案正式亮相。 将成熟定型的改革成果明确为法律制度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事业持续发展,在不少业界、学界人士看来,需要制定一部具有纲领性地位的医保领 域法律,改变当前医保相关法律法规"碎片化""分散化"的现状。 早在国家医疗保障局2019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中,"1部法律+3项法规+3个规章"的立法目标就被确 立。之后,医疗保障法相继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21年度、2022年度与2023年度的立法工作计划。 这期间,在国家层面,国家医疗保障局曾于2021年6月发布了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 稿"),共八章70条,内容吸纳了国家医保局组建后推出的集中带量采购、基金监管等各项改革的经 验。 日前,该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进行了初次审议,草案目前正在中国人大网向社 会公开征求意见,全文共七章50条,系统规定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加强医疗保障基金运行管理、优化医 疗保障服务、强化监督管理。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社会法研究所所长 ...
迈普医学(301033) - 2025年7月3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7-03 19:10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是专注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是国内神经外科领域唯一同时拥有人工硬脑(脊)膜补片等多种植入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覆盖开颅手术关键植入医疗器械 [3] - 公司已发展为中国领先且进入全球高端市场的医疗器械公司之一,旨在成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平台型医疗器械企业 [3] 市场规模数据 - 2020 年全球可吸收止血材料销售额为 202 亿元,2021 年为 219 亿元 [3] - 2020 年医用胶在美国市场使用数量约为脑膜的 2.5 倍 [3] - 2020 年度我国硬脑膜封合材料终端市场约为 22.75 亿元 [3] 核心技术平台 - 公司拥有生物增材制造、数字化设计与精密加工、选择性氧化及微纤维网成型、多组分交联及化成胶等核心技术平台 [4] - 利用生物增材制造技术平台开发出人工硬脑(脊)膜补片、口腔可吸收修复膜等产品 [4] - 颅颌面修补产品采用 PEEK 材料,运用数字化设计与精密加工技术,骨缺损匹配度高 [4] - 通过选择性氧化及微纤维网成型技术开发出高性能止血产品,打破进口垄断 [4] - 利用多组分交联及化成胶技术开发出硬脑膜医用胶产品,解决现有产品问题并降低临床应用风险 [4] 新产品进展 - 硬脑膜医用胶 2023 年 2 月获国内 NMPA 注册,2025 年 3 月获欧盟 CE 认证,正推进国内外销售 [4] - 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止血产品是国内少数产业化的氧化再生纤维素产品,2025 年 1 月完成拓展适应症注册变更 [5] 集采情况 - 2025 年 6 月 27 日,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下发止血材料类医用耗材产品信息确认工作通知,公司将积极参与集采项目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