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港股IPO
icon
搜索文档
国民技术冲击港股IPO 三年累亏超8亿
巨潮资讯· 2025-09-24 17:31
上市计划 - 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上市并于2024年6月底正式递交H股发行申请[1][3]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累计亏损超过8亿元 其中2022年亏损0.32亿元 2023年亏损5.71亿元 2024年亏损2.35亿元[3] - 营业收入呈现波动 2022年11.95亿元 2023年10.37亿元同比下降13.2% 2024年11.68亿元同比增长12.6%[3] - 毛利率波动显著 2023年一度下滑至1.7% 主要受供需失衡导致售价下降及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影响[3] - 2025年上半年资产负债率高达71.68% 经营性现金流已连续三年为负[3] 股权变动 - 多位高管在IPO前夕集中减持 董事长兼总经理孙迎彤减持514.11万股套现约1.2亿元[3] - 副总经理阚玉伦 钟新利及董秘叶艳桃 财务总监徐辉相继减持[3] - 减持股权多来源于2021年股权激励计划 授予价格仅6.1元/股[3] 公司治理 - 公司长期无实控人且股权结构分散[3] - 2021年曾计划通过定向增发让董事长孙迎彤成为实控人 但因交易所关注及资金问题未果[3] 行业地位与战略动向 - 作为国内MCU芯片龙头企业[3] - 港股IPO旨在拓展融资渠道以缓解持续亏损与高负债压力[3]
内地企业赴港IPO前的准备工作及上市申报、发行流程一览
搜狐财经· 2025-09-24 15:21
港股市场概况 -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表现活跃,上半年募资总额突破千亿港元,超越纳斯达克位列全球第一 [1] - 许多企业因对港股规则不熟悉、核心环节把握不准而上市折戟,首次接触港股上市流程的团队普遍反映实操具挑战性 [1] 上市前准备阶段 - 该阶段主要包括五项关键工作:整理并审核必要的财务信息、确定目标资本结构、梳理并规范上市主体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确立董事会组成及治理机制、审核管理层薪酬与员工激励计划 [2] 上市执行阶段概览 - 上市执行阶段可划分为三个主要步骤:召开启动大会、起草招股说明书、递交上市申请 [4] - 港股IPO一般包括以下环节:递表、聆讯、路演、招股、公布配售结果、挂牌上市 [4] 递表环节 - 拟上市公司聘任保荐人及其他中介机构,开展尽职调查并撰写招股书,随后向联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支付相关费用并预约聆讯日期 [5] - 投资者可在披露易网站查阅企业的中英文招股书初版,了解公司概况、行业背景、历史与发展架构等基本信息 [5] 聆讯环节 - 联交所对申请材料进行全面审核,通过聆讯意味着公司即将进入招股阶段 [6] - 公司会在披露易网站发布经修订的招股书,补充港交所要求的额外信息 [6] 路演环节 - 路演约一周时间,上市申请获批后,公司与保荐人及财经公关合作开展路演,通常包括非公开路演、分析师路演和全球路演三场 [7] - 路演旨在向投资者详细介绍公司业绩、产品及发展战略,并争取知名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以增强市场信心 [7] 招股环节 - 招股约一周时间,港股IPO股份分配分为国际配售和公开认购两部分,初始比例通常为90%和10% [8] - 设有回拨机制调整比例:公开发售超购15–50倍,回拨至公开发售占比30%;超购50–100倍,回拨至40%;超购100倍以上,回拨至50% [9] 公布配售结果与暗盘交易 - 招股结束后约七天,拟上市公司于挂牌前一日公布配售结果,内容包括最终定价、超购倍数、绿鞋机制是否生效、基石投资者占比等 [10] - 暗盘属场外交易,于上市前一个交易日的16:15–18:30进行,不通过联交所系统,而是经由部分券商内部系统进行撮合成交 [11] 挂牌上市 - 公司最终在联交所正式挂牌,股票开始交易,投资者可自由买卖,此过程历时1至6个月不等 [12] 后市支持阶段 - 上市后进入后市支持阶段,通常通过"绿鞋机制"操作:大股东向包销商出借相当于发行规模15%的股份,包销商在国际配售中超额分配相同比例 [14] - 若上市后股价破发,包销商可回购股票以支撑股价;若股价大涨,则可行使超额配股权,要求公司增发不超过15%的股份 [14] - 超额配售权一般于招股书发布后30天内行使,期满后股价将由市场自由波动 [14]
前三季度港股IPO集资额升228% 1823亿居全球集资首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3 20:53
港股IPO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香港预计迎来66只新股上市,较去年同期的45只增长47%,集资总额达182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556亿港元大幅上升228% [1] - 德勤预计2025年全年香港将迎来超过80宗新股上市,总集资额介于2500亿至2800亿港元之间 [1] - 港交所预计将蝉联全球新股集资榜首 [1] 市场认购热度与新股表现 - 港股IPO市场认购盛况空前,大行科工以7558倍认购倍数领先,布鲁可和银诺医药分别获得6000倍和5342倍踊跃认购 [1] - 今年上半年港股新股首日平均回报率为33%,高于去年同期的9% [4] - 今年有98%的新股获得超额认购,同时有87%的新股获得超额认购20倍以上 [4] 超大型新股与融资结构 - 前三季度港股有6只超大型新股上市,包括5只A+H新股及1宗从A+H上市公司分拆项目 [2] - 前五大新股均由募资额超100亿港元的超大型项目构成,融资总额同比大幅增长135%,达到987亿港元 [5] - 仅以发售价范围下限定价的公司占比大幅降至23%,远低于去年同期的49%,而以上限定价的公司占比显著升至20%,较去年同期的9%有大幅提升 [4] 政策与资金环境支持 - 中国证监会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 [2] - 香港联交所提出优化建议,如降低A+H股发行人的H股最低上市门槛,进一步拓宽境内企业赴港融资渠道 [2] - 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预计更多海外资金将涌入亚洲高成长性投资标的,为香港超大型新股发行提供资金和流动性支持 [1] 上市申请与未来上市渠道 - 2025年前8个月,港交所共收到283个上市申请,同比大幅增长123% [3] - 港交所开通"科企专线"市场反应积极,加上中概股回流上市,实际轮候上市企业数量可能更多 [3] - 香港特区政府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则,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并深化与东南亚交易所合作 [3] 行业分布与市场多元化 - 新股市场行业分布高度多元,涵盖工业、金融、消费、医疗健康、TMT及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6] - 制造业在新股融资额中占比最高,达37%,消费行业与能源和资源行业分别占20%和16% [6] - 前三季度医疗及医药行业新股在数量上最多,而制造业在融资额上领先,主要受宁德时代等超大型新股带动 [4] 市场吸引力与估值前景 - 海外资金持续流入,股市日均成交额维持在2000亿港元以上,推动企业估值整体上升 [2] - A+H上市公司在港股市场资金流通便捷,且股价通常存在折让,形成吸引价值投资者的"估值洼地" [6] - 二级市场回暖使企业上市有望实现更高估值潜力,A+H上市、生物科技及科技板块将继续成为市场主要动力 [1][4]
前三季港股IPO集资额猛增228%,或居全球首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3 20:19
港股IPO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香港预计迎来66只新股上市 集资总额达1823亿港元 新股数量较去年同期45只增长47% 集资额较去年同期556亿港元大幅上升228% [1] - 预计2025年全年香港将迎来超过80宗新股上市 总集资额介于2500亿至2800亿港元之间 [1] - 港交所2025年前8个月共收到283个上市申请 同比大幅增长123% [5] 市场结构与认购情况 - 大行科工以7558倍认购倍数领先 布鲁可和银诺医药分别获得6000倍和5342倍认购 [1] - 今年有98%的新股获得超额认购 同时有87%的新股获得超额认购20倍以上 [7] - 今年前三季度港股有6只超大型新股上市 包括5只A+H新股及1宗从A+H上市公司分拆项目 另有4只大型新股上市 [4] 行业分布与融资结构 - 制造业在融资额上取得领先 占比达37% 消费行业与能源和资源行业分别占20%和16% [10] - 医疗及医药行业在上市数量上最多 [7] - 市场呈现高度多元产业分布 涵盖工业、金融、消费、医疗健康、科技、媒体及电讯(TMT)以及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11] 定价与市场表现 - 今年上半年港股新股首日平均回报率为33% 高于去年同期的9% [7] - 以发售价范围下限定价的公司占比大幅降至23% 远低于去年同期的49% 以上限定价的公司占比显著升至20% 较去年同期的9%大幅提升 [7] - 前五大新股融资总额同比大幅增长135% 达到987亿港元 [8] 政策与制度支持 - 中国证监会2024年4月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 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 [4] - 香港联交所提出降低A+H股发行人的H股最低上市门槛等建议 进一步拓宽境内企业融资渠道 [4] - 香港特区政府正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则 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 [5] 资金流动与市场吸引力 - 海外资金持续流入香港 股市日均成交额维持在2000亿港元以上 [4] - 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预计带动更多海外资金涌入亚洲高成长性投资标的 [1] - 港股市场资金流通便捷且股价通常存在折让 形成吸引价值投资者的"估值洼地" [11] 重点上市公司案例 - 宁德时代以410亿港元融资额成为港交所最大IPO项目 [10] - 紫金黄金国际以250亿港元融资额位列港股前三大IPO [10] - 前五大新股包括宁德时代(410亿港元) 紫金黄金国际(250亿港元) 恒瑞医药(114亿港元) 三花智控(107亿港元) [10]
【港股IPO】紫金黄金国际,一手入场费约7231港元
搜狐财经· 2025-09-22 20:13
每天解读一家上市企业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未来,解读上市公司,分析投资价值 2022至2024年,紫金黄金收入从18.18亿美元增长至29.9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8.2%;净利润从2.9亿美元增长至6.2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 46.2%。 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上半年收入达到19.97亿美元,同比增长42.86%;净利润6.25亿美元,同比增长125.6%,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利润。 | | | | 截至12月31日止年度 | | | | | 截至6月30日止六個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2年 | | 2023年 | | 2024年 | | 2024年 | | 2025年 | | | | 美元 | 0/0 | 美元 | % | 美元 | 0/0 | 美元 | 0/0 | 美元 | 0/0 | | | | | | | (以千計,百分比除外) | | | | | | | | 1.817.981 | 100.0 | 2,262,365 | 1 ...
我,投资人,打算在港股IPO博个未来
虎嗅· 2025-09-22 16:58
港股创新药市场热度 - 港股创新药板块出现大牛市行情 推动相关企业估值大幅提升[2][3] - 创新药企普遍计划明年进行大型BD交易 后年赴香港上市[9] - 港股创新药板块出现20倍涨幅个股 引发一级市场投资热潮[9] 港股IPO市场现象 - 企业通过港股IPO可解除对赌和回购义务 部分企业自掏腰包通过香港基金认购基石锚定额度完成内循环[5] - 港股IPO采用迷你发行模式 公众股份比例仅2%至3% 并通过市值管理维持交易量[7] - 未进入港股通股票在解禁日可能出现80%至90%市值暴跌[8] 估值异常波动 - 新能源车配件企业凭借人形机器人概念 估值从10亿跳涨至30亿 涨幅达200%[4] - 仅完成临床一期的创新药企在港股对标公司市值上涨后 要求提升估值[9] - 20%毛利率企业通过具身智能概念包装 获得投资人抢购[4] 投资机构行为 - 地方国资机构在不谈判价格情况下直接投资港股IPO前项目[4] - 投资人为规避风险要求上市后市值不低于特定标准 否则实控人需赔偿[6] - 部分投资人要求企业回购股份 否则不配合股东核查[8]
降息推动金价迈上新台阶 ,上海金ETF(159830)盘中涨超1.2%,机构:金银仍处于长周期牛市通道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14:04
黄金价格表现 - 国际金价持续突破历史高位 COMEX黄金期货盘中触及3744美元/盎司 伦敦金现货一度突破3700美元/盎司关口 [2] - 国内沪金主力合约收报826.71元/克 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超35% [2] - 技术分析指出纽约金以3550美元附近为支撑 有望上试3800美元附近 [3] 黄金ETF市场动态 - 上海金ETF(159830)当日盘中涨1.29% 成交额超3600万元 [1] - 截至9月19日 该ETF最新流通规模12.61亿元 为深市同标的规模第一 [1] - 该ETF管理费率0.25% 托管费率0.05% 均低于同标的产品平均水平 并支持T+0交易 [1] 金价上涨驱动因素 - 美联储降息是主导逻辑 市场定价9月降息25BP概率超95% [2] - 10年期美债实际收益率跌至1.73% 大幅降低黄金持有机会成本 [2] - 全球央行外汇储备多元化带来的购金需求 地缘冲突常态化推升避险情绪 以及全球债务压力下贵金属货币属性重估 [3] 相关市场与公司活动 - 港股IPO市场持续火热 紫金黄金国际于9月19日开启招股 预计9月29日上市 为港股年内第二大IPO [2] - 紫金黄金国际开启招股有望带动AH贵金属板块估值中枢上移 [2] - 贵金属市场中长期震荡上行趋势明确 回调即布局机会 金银仍处于长周期牛市通道中 [3]
奇瑞汽车启动港股IPO:最高募资105亿港元 涉俄罗斯业务引外资顾虑缺位 一季度净利润含24亿汇兑损益藏水份
新浪证券· 2025-09-22 10:07
IPO基本信息 - 公司于9月17日启动港股招股 计划9月25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股票代码9973 HK 标志着国内最后一家未上市的头部整车企业登陆资本市场[1] - 全球发售2.97亿股H股 发行结构为10%香港公开发售加90%国际配售 附带15%超额配股权 发行价格区间27.75港元至30.75港元[1] - 对应募资规模82.5亿港元至105.2亿港元 公司市值区间1600亿港元至1787亿港元 若采用高端定价且全额行使绿鞋机制 募资规模将超越2022年中创新航 成为2022年至今非A to H模式下港股最大IPO[1][2] 市场地位与影响 - 此次IPO已成为2023年至今非A to H模式下最大IPO 港股资本市场2025年前8个月IPO融资1329亿港元创近4年新高 增发募资达1905亿港元[2] - 期间出现比亚迪435亿港元 小米426亿港元 宁德时代410亿港元等超大型融资项目 奇瑞IPO将分流市场大量资金 对后续港股IPO项目的资金端带来较大考验[2] 基石投资者结构 - 12家基石投资者合计投资45.7亿港元 占基础发行规模的50% 这一比例在2023年至今募资50亿港元以上的港股IPO中排名第一[3] - 基石投资者呈现鲜明中资主导特征 无外资财务机构参与 混改基金以14.8亿港元单笔投资成为最大基石 占基础IPO规模的16.2%[3][4] - 中资知名私募高瓴和景林各投资4.7亿港元 分别占比5.1% 产业合作方晶合集成投资3.2亿港元 地平线机器人投资3.1亿港元[4] 地缘政治风险 - 外资缺席主要因公司海外业务结构特殊 2022-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俄罗斯乘用车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14.6% 26.8% 18.6% 10.9%[5] - 公司已在招股书中明确计划缩减俄罗斯业务以降低制裁风险 但资本市场对地缘政治风险厌恶度较高 外资机构因合规顾虑参与意愿不足[5] - 在港股市场有大量外资资金流入背景下 上市后若仍缺乏外资机构参与 或对股价后续抬升形成压制[5] 财务表现分析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926亿元 1632亿元 2699亿元 年复合增速高达70.7% 但2025年一季度营收682亿元 同比增长24.2% 增速明显放缓[7] -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2.7亿元 119.5亿元 141.3亿元 年复合增速50.2%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46.5亿元 同比增幅71.5%[7] - 2025年一季度高增长核心驱动力为24.4亿元汇兑收益 远超往年水平 2022-2024年汇兑收益/亏损分别为5.0万元 -1.4万元 0万元[7][8] 盈利质量分析 - 剔除汇兑收益后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仅为22.1亿元 净利润率从6.8%下滑至3.2% 因约40%收入来自海外市场 汇率波动对盈利影响显著[8][9] - 毛利率波动明显 2023年毛利率16.0% 2024年回落至13.5% 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12.4% 低于同期长城汽车17.8%和吉利汽车15.8%的水平[10][11] - 净利率层面 剔除汇兑收益后实际净利率仅约3.2% 低于吉利汽车7.8%和长城汽车4.4%的同期水平[10][11] 同业比较与估值 - 按高端定价测算总市值约1773亿港元 2024年市盈率约11.4倍 截至2025年一季度的滚动市盈率约10.1倍 处于同业中间位置[12][13] - 吉利汽车总市值1998亿港元 2024年市盈率11.0倍 滚动市盈率8.8倍 长城汽车总市值1496亿港元 2024年市盈率10.8倍 滚动市盈率12.2倍[13] - 估值没有给予市场盈利空间 尽管三家公司在业绩财务方面各有千秋[12] 区域收入结构 - 2025年一季度中国收入369.71亿元 占比60.0% 其他国家及地区收入246.68亿元 占比40.0%[6] - 海外收入中亚洲不含中国收入103.82亿元 占比16.8% 欧洲收入104.20亿元 占比16.9% 美洲收入23.94亿元 占比3.9%[6] - 2022-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分别为35.3% 49.3% 39.7% 显示海外市场贡献显著[6]
新股消息 | 奥联服务港股IPO招股书失效
智通财经网· 2025-09-22 08:32
公司上市状态 - 奥联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港股招股书于2025年3月21日递交,并于2025年9月21日因满6个月而失效 [1] - 递表时的独家保荐人为农银国际 [1]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是一家独立的商企和城市空间服务及社区生活服务提供商 [2] - 业务主要集中在中国广东省,总部位于广州市 [2] - 公司自2010年起向住宅社区提供社区生活服务,并于2014年将服务扩展至商企和城市空间领域 [2] - 公司业务已扩展至中国25个省份 [2] 行业地位 - 根据中指院的资料,按总收入计,公司在2024年中国百强独立物业管理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16位 [2] - 根据中指院的资料,按净利润计,公司在2024年中国百强独立物业管理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11位 [2]
3亿多买亏损上亿公司!400亿晶晨股份增长放缓,港股IPO还稳吗?
搜狐财经· 2025-09-20 18:38
公司财务表现 - 晶晨股份2024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8.33% 但2025年上半年增速降至10.42% [5] - 净利润增速从2024年上半年的96.06%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7.12% [5] - 公司上半年营收规模达33.3亿元 [5] 重大收购交易 - 晶晨股份以3.16亿元收购芯迈微半导体公司 [1][3] - 被收购方芯迈微在一年半时间内亏损超1.3亿元 [1] - 芯迈微营收规模仅67万元 [1] - 交易产生高额商誉 芯迈微上半年末净资产3590万元与收购价3.16亿元差额全部计入商誉 [7] 股权交易结构 - 创始人孙滇直接和间接持有芯迈微60.57%股权 但交易对价仅112万元 [3] - 孙滇个人直接持有的21.8%股权采取0元转让方式 [3] - 其他持股39.43%的股东获得3.15亿元交易对价 [3] 战略动机分析 - 收购旨在补全通信技术短板 包括蜂窝通信、光通信和Wi-Fi领域布局 [5] - 芯迈微拥有6款芯片流片技术并已实现小规模营收 [5] - 通过技术整合提升港股IPO估值预期 港股市场重视技术潜力 [5] 行业竞争环境 - Wi-Fi射频芯片市场竞争激烈 已有卓胜微、唯捷创芯等成熟企业 [5] - 行业产品迭代速度快且存在价格战压力 [5] - 芯迈微作为新进入者营收规模仅60余万元 面临较大竞争挑战 [5] 交易潜在影响 - 芯迈微亏损状态可能拖累晶晨股份净利润表现 [5] - 若芯迈微持续亏损 高额商誉存在减值风险并影响财务报表 [7] - 收购时机正值公司港股IPO关键阶段 可能影响估值预期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