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

搜索文档
大行科工港股IPO:生产严重依赖代工质量问题频发 83岁高龄实控人把持九成股权 递表期间突击清仓式分红
新浪证券· 2025-07-30 17:10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君 7月17日,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司发布关于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行科工")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通知显示,大行科工拟发行不超 过910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下称"联交所")上市。7月22日,大行科工正式向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独家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 据招股书披露,大行科工拟将募集资金用于:(1)生产系统现代化及扩大运营规模;(2)强化经销网络及策略性品牌发展;(3)加强研发能力;(4)营 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近年来,大行科工业绩亮眼,营收、净利润逐年快速增长。然而,大行科工的业务模式却暗藏隐忧。一方面,大行科工销售高度依赖第三方经销商,造成存 货积压,占总资产的四成以上,减值风险较严峻。另一方面,大行科工仅有一家工厂,且常年超负荷运转,自行车主要靠外包生产,质量问题频发。 此外,现年83岁高龄的创始人韩德玮控制大行科工九成股权,并担任执行董事、董事长兼总经理,负责监督及管理集团的总体战略规划、经营方针及日常营 运。这种"一言堂"架构,引发市场对大行科工治理水平的质疑。大行科工于今年1月首次递交招股书,3个月后即突击清仓式分红20 ...
一周港股IPO:歌尔微电子等9家递表,中慧元通通过聆讯
财经网· 2025-07-29 01:10
港股市场动态 - 上周共有9家公司递表,1家公司通过聆讯,1家公司招股,1只新股上市 [1] 递表公司概况 歌尔微电子 - 专注于声学传感器的智能传感交互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五大智能传感交互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场份额2.2%),中国第一(市场份额43%) [2]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1.21亿元、30.01亿元、45.36亿元,同期利润3.26亿元、2.89亿元、3.09亿元 [2] 天域半导体 - 中国最早专注于碳化硅外延片技术开发的企业,2024年中国市场收入及销量均排名第一(市场份额30.6%和32.5%) [3]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4.37亿元、11.71亿元、5.2亿元,2024年亏损5亿元 [3] 大行科工 - 中国领先折叠自行车企业,2024年零售量和零售额市场份额分别为26.3%和36.5% [4]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54亿元、3亿元、4.51亿元,利润3143.4万元、3485万元、5229.9万元 [4] 聚智科技 - 母婴电子产品制造商,"HelloBaby"品牌婴儿监护器2024年销量近140万件 [5][6]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90亿元、3.48亿元、4.62亿元,利润3482.2万元、6336.6万元、9469.3万元 [6] 中慧元通 - 生物制药企业,核心产品为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和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 [7][12] - 2023-2025Q1收入5216.8万元、2.6亿元、41万元,净亏损4.25亿元、2.59亿元、8732万元 [7][12] 乐摩吧 - 中国领先智能按摩服务供应商,2022-2024年市场份额分别为33.9%、37.3%、42.9% [7][8]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30亿元、5.87亿元、7.98亿元,利润648.1万元、8734.0万元、8580.7万元 [8] 金岩高新 - 中国最大精铸用莫来石材料生产商,2024年市场份额19.1% [9]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90亿元、2.05亿元、2.67亿元,利润2442.3万元、4361.7万元、5260.2万元 [9] 胜软科技 - 中国智慧油气解决方案市场前五大独立解决方案提供商,2023年排名第三 [10]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91亿元、5.02亿元、5.25亿元,利润3760万元、5370万元、5930万元 [10] AIWB - 美国得克萨斯州领先智能物业建筑解决方案提供商 [11]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03亿美元、1.21亿美元、1.05亿美元,2024年盈利1257.5万美元 [11] 通过聆讯公司 - 中慧元通通过港交所聆讯,更新招股书 [12] 招股及上市情况 - 维立志博-B(09887.HK)招股获3494.78倍认购,创港股18A生物医药类认购纪录 [13] - 维立志博-B上市首日收盘价67.10港元,涨幅91.71% [14] 港股市场资讯 - 深交所将发布国证港股半导体芯片指数、国证港股通资源指数和国证港股通人工智能指数 [15][16] - 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8200.28亿港元,超2024年全年8079亿港元 [17] - 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跌至123.4点,创2020年6月以来新低 [18]
新股消息 | 圣桐特医拟港股IPO 中国证监会要求说明历次股权变动是否合法合规
智通财经网· 2025-07-28 14:15
公司上市进展 - 中国证监会要求圣桐特医补充说明历次股权变动是否合法合规以及拟参与"全流通"股东所持股份是否存在质押、冻结等权利瑕疵 [1] - 证监会要求补充说明历史融资协议对2024年业绩考核股份奖励的具体约定及实际控制人张亮指定圣元香港认购奖励股份的合规性 [1] - 需核查近12个月内新增股东圣元香港是否存在入股对价异常的情况 [1] - 要求就公司设立及历次股权变动是否合法合规出具结论性意见 [1] 股权激励与业务合规 - 需评估发行上市后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是否合法合规及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1] - 要求说明公司及下属公司经营范围包含保健食品销售的具体情况、实际业务开展情况及是否取得必要资质许可 [1] - 需核查经营范围及实际业务是否涉及限制或禁止外商投资领域 [1] 财务与分红情况 - 要求说明近三年分红内部决策情况以及税费缴纳、外汇管理等监管程序履行情况 [2] - 需结合公司负债等情况说明实施分红的合理性 [2] 行业地位与市场份额 - 圣桐特医是中国领先的特医食品提供商之一 专注于特医食品产品的开发、生产及销售 [3] - 以2024年零售额计 公司在中国特医食品市场中稳居本土品牌榜首 并在所有品牌中排名第四 市场份额为6 3% [3] - 在中国婴儿特医食品市场中稳居本土品牌榜首 并在所有品牌中排名第三 市场份额为9 5% [3]
大行科工再递表港股:分红6000万,没钱扩产能和缴社保?
南方都市报· 2025-07-28 14:04
IPO进展 - 大行科工年内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拟发行不超过910万股境外普通股 [2] - 公司首次递表时间为2025年1月 此次为二次冲刺 [4][1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54亿元、3亿元、4.51亿元 2025年前4个月达1.85亿元 [4]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143.4万元、3485万元、5229.9万元和2152.8万元 [4] - 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率均超50% [5] - 2024年在中国折叠自行车市场份额按零售量计占26.3% 按零售额计占36.5% [5] 产能与供应链 - 惠州工厂产能利用率2025年前4个月达114.1% [6][7] - OEM代工比例从2022年29.5%升至2025年前4个月65.5% [8] - 外包生产成本占比从2022年20.2%升至2025年前4个月47.1% [8] - 向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从2022年32.7%升至2025年前4个月52.1% [8] - 计划通过上市融资升级惠州工厂 并在天津等地投资新生产设施 [9] 公司治理 - 创始人韩德玮直接持股88.56% 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控制90.16%股份 [13] - 报告期内三次分红累计超6000万元 大部分流向控股股东 [11][13] - 2022-2025年4月累计欠缴员工社保640万元 [4][14]
翼菲科技:股权转让价格差异巨大,公司至今仍未摆脱亏损|IPO观察
搜狐财经· 2025-07-24 18:29
公司IPO及股权变动 - 翼菲科技提交港股IPO招股说明书,拟在港股上市 [2] - 港股IPO受理前夕,多位股东选择套现,股权转让价格差异显著 [2] - 2025年5月28日,公司进行增资及股权转让,增资价格区间为每股62元-66元,股权转让价格区间为每股14.95元-33.65元,价格跨度极大 [2] - 玉环投资以每股40元认购350万股,玉环国投以每股20.61元受让533.61万股,两者实际控制人一致但成本相差近一倍 [3][4] - 2025年5月28日增资中,7名投资者认购价格区间为每股62元-66元,涉及金额从0.3百万元到50.0百万元不等 [5] - 同期股权转让价格差异巨大,从每股14.95元到33.65元不等,与增资价格存在显著差距 [5][6] - 外界难以理解IPO前夕股权转让价格差异及股东套现行为,质疑背后是否存在特殊交易安排或未披露事项 [7]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221.4万元、20117万元、26800.9万元,持续增长 [8] - 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在中国轻工行业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五 [8] - 2022-2024年年内利润分别为-5755.3万元、-11060.6万元、-7149.5万元,三年合计亏损23965.4万元 [8] - 期间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8.5%、44.8%、48.7%,每年至少四成营收被费用消耗 [9] - 2022-2024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2577.7万元、1909.2万元、2289.5万元 [9] - 2023-2024年末计息银行借款分别为4561.9万元、13468万元,现金已无法覆盖借款 [9] - 2024年末流动负债达34185.1万元,与同期流动资产34190.4万元几乎持平,短期偿债压力显著 [9] - 2022-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4415.3万元、-8674.9万元、-6958.2万元,三年合计净流出约2亿元 [9] - 2024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与计息银行借款缺口达11178.5万元,面临资金链压力 [10] 公司业务概况 - 翼菲科技是一家综合性工业机器人企业,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设计、研发、制造及商业化 [8] - 公司提供机器人综合解决方案,深耕轻工行业 [8]
解码港股上市!深跨协成功举办2025港股IPO沙龙
搜狐财经· 2025-07-24 01:04
港股IPO市场趋势 - 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IPO募资139亿美元 全球占比25% 前十大IPO中港交所占据4席 [5] - A股企业赴港成热潮 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推进A+H股 已有197家企业备案赴港 [5] - 中概股回流、绿色能源、A+H股协同以及国际化将成为港股IPO主线 [5] 港股上市政策与条件 - 港股成为A股及中概企业首选融资地 监管协同、政策放宽背景下上市门槛降低 [7] - "惠港五条""科企专线"将审批周期缩至30个工作日 [7] - 18A/18C放宽降低商业化市值底线及未商业化企业研发、第三方投资比例要求 [7] ESG对港股IPO的影响 - 港交所持续升级ESG披露规则 18C章等新政将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绿色科技企业纳入重点支持 [10] - 高ESG评分可显著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估值 并减少新股破发的可能性 [10] - 从2025年起 大型发行人将强制按照香港新气候准则进行披露 [10] 境内企业赴港上市备案要点 - 备案范围包括直接H股与间接红筹 负面清单企业不得上市 [12] - 证监会关注股权架构合规、历史股权变动、股东穿透、国资股份、突击入股、员工持股、外资准入与数据安全七大重点 [12] - 企业需早筹划、少返工 以降低决策成本 [12] 活动成果与后续计划 - 沙龙搭建了资本、专业机构与实体企业的高效对话平台 为粤港澳及长三角企业提供港股最新政策与实务路径 [14] - 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将持续深耕境外上市领域 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15]
昔日“生长激素之王”跌落神坛,长春高新赴港上市能否破局?
新浪证券· 2025-07-23 15:49
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134.66亿元、净利润25.84亿元,同比分别下滑7.55%和43.01%,为近十年来首次业绩"双降" [1] -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再跌44.95%,股价自2021年高点已连跌五年 [1] 核心业务冲击 - 金赛药业生长激素贡献超八成利润,但2024年浙江市场水针剂价格从每支1000元骤降至300元(降幅70%),导致金赛净利润暴跌40.67%至26.78亿元 [2] - 公司转向长效水针剂避险,但面临特宝生物、诺和诺德、安科生物等竞争对手入局 [2] 多元化战略问题 - 百克生物受GSK竞品冲击,2024年营收净利双腰斩,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仅106万元(同比暴跌98%) [3] - 地产业务剥离失败,2023年24.2亿元剥离计划因可转债发行失败告终 [3] - 华康药业净利增38.8%,但一季度利润仅0.12亿元,难以支撑整体业绩 [3] 运营策略矛盾 - 2024年销售人员暴增58%至4995人,销售费用攀升至44.39亿元 [4] - 同期研发投入26.9亿元但流失65名研发人员,呈现"重销售轻研发"态势 [4] 战略转型尝试 - 公司计划通过港股IPO与海外市场突围,2024年海外收入仅1.3亿元 [5] - 业内质疑缺乏重磅产品支撑的国际化合作可行性 [5]
中资券商逐鹿港股IPO投行业务优势凸显
中国证券报· 2025-07-23 05:05
港股IPO市场表现 - 2025年港股IPO融资规模回归全球首位 中资券商成为核心推动力量 [1] - 上半年港股主板上市企业达51家 同比增长27.50% 募集金额1254.07亿港元 同比大幅上涨591.94% [1] - 中金公司 中信证券 华泰证券 招商证券四家中资券商合计市场份额达42.72% [2] 中资券商竞争优势 - 中资券商在客户洞察与维护 协同网络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已与A股客户构建长期陪伴式合作关系 [2] - 依托"境内-香港"一体化团队 能无缝衔接A+H全链条统筹方案 提升H股上市及再融资效率 [2] - 中资投行扎根中国市场 能更精准衔接企业核心优势与资本市场需求 打造本土化投资故事 [3] 头部券商市场表现 - 中金公司以18单保荐项目位列第一 市场份额16.36% 参与宁德时代 海天味业等大型IPO项目 [2] - 中信证券以11单保荐项目位列第二 市场份额10.00% [2] - 华泰证券以10单保荐项目位列第三 市场份额9.09% [2] 未来发展战略 - 中信建投证券将持续推进境内外一体化 聚焦TMT 大消费 先进制造 生物科技等热门赛道 [3] - 中信证券坚持香港 亚太 欧美"三步走"战略 加速推进国际化发展 [4] - 广发证券将加强重点赛道资源积累 深化境内外一体化布局 推进投行数智化转型 [4]
赴港上市潮起,半导体企业为何扎堆奔赴港股?
搜狐财经· 2025-07-22 23:30
港股半导体IPO热潮 - 2025年以来已有超过10家半导体企业提交港股IPO申请,覆盖芯片设计、材料、设备、封装测试等细分领域,包括杰华特、华大北斗、紫光股份等头部企业 [1][2][4] - 澜起科技作为全球仅有的3家内存接口芯片供应商之一,计划港股募资用于互连类芯片研发及AI基础设施领域技术升级,其A股市值达954亿元人民币 [3] - 芯迈半导体在全球OLED显示PMIC市场出货量排名第一,股东包括小米集团、宁德时代等,但近三年营收连续下滑(16.88亿→15.74亿元),累计亏损13.75亿元 [3][6] 港股市场吸引力分析 - 港股流动性改善且估值提升,2025年上半年半导体企业平均首发市盈率31.71倍(A股为51.55倍),但部分企业通过港股实现更高估值 [5][6] - 港交所2023年新增18C章节允许未盈利高科技企业上市,审核效率高(如宁德时代港股上市仅耗时128天),财务指标包容性更强 [5] - 国际资本占比达70%的投资者结构有助于企业品牌国际化,并为海外并购提供便利,例如兆易创新计划通过H股募资开展跨境并购 [7][8] 企业战略动机 - 韦尔股份等A股企业通过港股上市加速国际化战略,杰华特选择港股主要为了拓展海外市场及利用融资便利性 [7] - 双资本平台模式(A+H)成为趋势,紫光股份通过港股覆盖18国业务,实现全球产业链资源整合 [8] - 港股无涨跌幅限制且机构主导,优质公司流动性强但标的分化明显,科技属性弱的企业可能面临流动性不足 [9][10] 行业数据表现 - 2022-2024年芯迈半导体毛利率持续下滑(37.4%→29.4%),反映行业竞争加剧 [6] - 2025年A股与H股价差缩小,部分H股估值已反超A股,价差问题随国际资金流入缓解 [9]
一周港股IPO:麦济生物、奥克斯电气、挚达科技3家递表,维立志博启动招股
财经网· 2025-07-22 02:11
港股IPO市场动态 - 上周共有3家公司递表,1家公司招股,暂无公司通过聆讯或新股上市 [1] - 递表公司包括麦济生物、奥克斯电气和挚达科技 [2][3][4] - 招股公司为维立志博-B,拟全球发售3205.44万股H股,每股31.6-35.0港元 [5] - 维立志博引入9位基石投资者,累计认购6900万美元(约5.416亿港元) [6] 递表公司详情 麦济生物 - 专注于创新生物制剂研发,针对过敏性及自身免疫疾病 [2] - 拥有8款创新候选产品,核心产品MG-K10针对特应性皮炎及哮喘等适应症 [2] -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三个月营收分别为872.2万、2.4万和0元 [2] - 同期研发开支为1.66亿、1.50亿和0.24亿元,净亏损2.53亿、1.78亿和0.27亿元 [2] 奥克斯电气 - 全球第五大空调提供商,2024年市场份额7.1% [3]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95.28亿、248.32亿、297.59亿元 [3] - 同期利润分别为14.42亿、24.87亿、29.1亿元 [3] 挚达科技 - 全球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销量第一,全球市场份额9.0% [4]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6.97亿、6.71亿、5.93亿元 [4] - 同期亏损分别为2514.7万、5811.6万、约2.36亿元 [4] 港股市场整体情况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募集金额1067亿港元,同比上升688% [7] - 再融资市场募集金额1437亿港元,同比上升210% [7] - 目前递交申请企业超过200家,涵盖传统行业和新经济行业 [8] - 预计2025年全年90-100家企业上市,筹资金额超2000亿港元 [8] 外资参与情况 - 外资基石投资者占比从2023年41.6%升至2025年上半年59.3% [9] - 外资基石投资金额从2023年64亿港元升至2025年上半年286亿港元 [9] - 外资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和新加坡的国际资产管理机构 [9] 港股结算制度改革 - 港股可能从"T+2"转向"T+1"结算周期 [10] - "T+1"可使资金周转率提升约20% [10] - 预计到2027年底全球88%股票市场采用"T+1"或"T+0"结算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