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固态电池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蜂巢能源Q4试产2.3GWh半固态电池
高工锂电· 2025-07-22 18:18
固态电池技术进展 - 蜂巢能源计划2025年四季度在量产线试生产半固态电池,产能规划为2.3GWh [2] - 公司已锁定一家国际车企及一家央企eVTOL的定点项目,技术获关键客户商业化验证 [2] - 第一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成本优势显著 [2] - 2026年计划推出第二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360wh/kg,目标市场包括低空飞行器和机器人 [2] - 更长远目标瞄准400wh/kg的第一代全固态电池,主攻eVTOL和高端汽车领域 [3] 技术路径与工艺创新 - 采用创新隔膜技术和优化半固态电解质配方,与现有液态电池产线完全兼容 [3] - 坚持使用叠片工艺而非卷绕工艺,提升产品良率、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3] - 研发"热复合转印固态电解质技术",将四道工序合并为一道,生产效率提升一倍以上 [3] - 取消等静压工序,显著提高电池热失控温度 [3] 商业化战略 - 在全固态电池技术成熟前,以半固态方案抢占市场先机 [2] - 通过快速量产和对eVTOL等新兴市场的专注建立先发优势 [4] - 战略核心是以时间换空间,将GWh级产能转化为市场份额 [5]
独家| 蜂巢能源拟Q4在量产线试生产半固态电池
快讯· 2025-07-22 09:42
蜂巢能源半固态电池量产计划 - 公司计划在2025年四季度于2.3GWh量产线试生产第一代半固态电池 [1] - 首款半固态电池容量为140Ah 采用独创隔膜转移技术实现低成本量产 [1] - 该产品拟于2027年为宝马MINI下一代车型大规模供应 [1] 技术路线与产能规划 - 半固态电池量产线设计产能达2.3GWh [1] - 隔膜转移技术是公司实现规模量产的核心工艺突破 [1]
上汽集团将推10万级半固态电池车型
高工锂电· 2025-07-21 18:37
半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 上汽集团在MG4纯电车型搭载新型半固态电池,打破前沿技术通常应用于高端车型的惯例,直接进入10万人民币级别大众市场 [1] - 该电池由清陶能源研发,固态化程度实现关键突破,电解液含量降至5%,带来安全性和低温性能提升 [1] - 电池通过"360度针刺测试",未发生起火或爆炸,在-7℃环境下续航达成率比传统磷酸铁锂电池高13%,极寒放电功率提升20% [1] - 系统能量密度达400Wh/kg,支持12分钟快速充电400公里,循环寿命较传统电池提升30% [2] 生产工艺革新 - 清陶能源采用"干法正极工艺",通过摒弃溶剂缩减工序、降低能耗和成本 [3] - 2024年实现干法正极技术中试阶段的卷对卷生产,通过干法热复合实现极片和电解质的连续制造 [4] - 上汽与清陶专利布局覆盖从设备到材料全链条,包括多级辊压设备精细设计和改性粘结剂材料研发 [5] - 先惠技术与清陶合作研发的干法辊压设备已交付调试,单GWh产线约需5-6台设备,单台价值量600万人民币 [5] 材料体系选择 - 清陶选择锰基正极材料路线,利用固态电解质解决锰溶出问题,释放其低成本、高电压优势 [7] - 锰基正极低温容量保持率可达95%以上,镍锰酸锂能量密度接近三元材料且安全性更优 [7] - 清陶采用正极包覆设计和单晶、多晶锰酸锂复合策略,拦截溶出的锰离子保证循环性能 [7] - 清陶在内蒙古乌海建设年产2万吨锰酸锂正极材料项目,已进入试生产状态,预计2026年全面投产 [8] 战略与产业化 - 清陶第一代产品解决固态化基础工艺问题,第二代通过锰系正极和干法工艺解决成本和大规模产业化问题 [8] - 清陶提出"平台化"思路,以全固态电池为基础平台,灵活选用不同正负极材料组合 [8] - 战略目标是通过构建完整产业链实现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系统性解决成本、续航、低温等痛点 [8] - 上汽MG4的发布将检验"工艺+材料"双轮驱动的实际效果及其对行业格局的影响 [8]
vivo X Fold5折叠屏手机首发第四代硅负极技术 ,望驱动硅负极材料市场空间加速打开
选股宝· 2025-06-25 23:26
vivo X Fold5折叠屏手机技术突破 - 行业首发第四代硅负极技术,能量密度达866Wh/L,常温下提升13%,低温环境下提升20% [1] - 行业首发第二代半固态电池技术,实现-30℃电池正常供电 [1] - 采用双层电极架构,负极硅含量达12%,约为上一代2.5倍 [1] - 硅负极电池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是传统石墨负极的10倍以上,且安全性更高 [1] - 第四代气相沉积硅碳技术通过多孔碳和CVD沉积工艺降低硅体积膨胀率,提升循环性能和能量密度 [1] 硅负极技术应用前景 - 硅负极技术已在3C电子产品小批量试用,并逐渐向动力电池和高端乘用车领域渗透 [1] - 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硅负极材料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1] 相关公司动态 - 中科电气:锂电负极业务持续投入硅基类负极,已建设中试产线,产品进入多家客户测评和平台开发阶段 [2] - 翔丰华:储备硅碳负极、硅氧负极材料生产技术,适用于固态/半固态电池,产品已移交电池厂商测试,计划2025年小批量试产 [2]
587Ah半固态电芯!双登股份6.25MWh液冷储能系统新品发布
产品发布 - 双登股份发布Power Warden3 0半固态液冷储能系统 标准20呎高柜 单舱容量6 25MWh 兼容组串 构网及长时储能场景 [1] 电芯技术 - 系统搭载587Ah半固态电芯 体积能量密度达416Wh/L 循环寿命20年 能量效率95% [3] - 采用原位聚合技术实现液态电解液向半固态电解质的突破 极端条件下产热功率更低 热失控风险大幅降低 [6] - 电芯具备高机械强度与稳定性 有效抑制电极材料体积变化 日历存储2年额定能量零衰减 [6] 安全设计 - 构建从电芯到系统的五级安全防护体系 包括热失控预防 阻燃蔓延和兜底设计 [8][9] - 采用高强度一体化框架 网格化阻燃结构 模块化安全分区隔离 气液双循冷却技术 [11] - 首创六维梯次消防保护 联动五级智能监控体系 支持C5-H级防腐与IP55防护 [11][13] - 系统可在-40℃至55℃极温和5000米超高海拔稳定运行 承受9级地震和强飓风冲击 [13] 智能系统 - 深度融入AI智眸系统 基于Deepseek大语言模型提升运维决策效率300% [16] - 内置智能交易辅助引擎 动态优化充放电策略 自动构建多种收益模型 [16] - 6 25MWh系统较传统5MWh方案可降低20%占地面积 减少15%运维工作量 LCOS降低15% [16]
全固态电池工艺与设备探讨专家会
2025-06-10 23:26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全固态电池行业 - **公司**: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蔚来、吉利、丰田、三星、清陶、蓝科、蓝讯、Amprius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政策支持**:2024年5月工信部启动60亿全固态电池研发专项基金,支持六家企业研发,宁德时代获近半资金约20多亿,是一次性专项资金支持,近期无额外国家层面基金,地方政府有多种支持[1][2][5] 2. **技术进展** - 全固态电池处实验室阶段,无实际产线,企业探索材料组合与应用,有中试线用于样品制作和工艺摸索[4] - 国内以硫化物路线为主,氧化物路线有高稳定性和宽温范围优势,未来或发展[6] - 固液混合路线有低电导率和差接触界面问题,氧化物适半固态,硫化物电导率高但成本高、有安全隐患[7] 3. **企业进展** - 宁德时代获资金后组建千人团队研发硫化物样品电芯,项目重学术探索[1] - 上汽智己L6采用半固态方案,续航达1000公里,但倍率和针刺测试未全达标[1][9] - 清陶计划在成都扩15GWh半固态电池产能用于储能,投资60亿,时间未明,研发方向含氧化物半固态和全固态技术[29][30] 4. **成本与应用** - 半固态硫化物与宁德时代811售价相近,BOM成本高约7%,每瓦时约1元,pack层面电芯约5毛6到5毛8[12] - 半固态技术接近液态技术,但BOM成本略高,能量密度提升有限,倍率性能低,循环寿命差,限制动力及储能领域大规模应用[13] 5. **技术路线选择** - 大厂选硫化物路线实现长远目标,初创或科创公司推半固态氧化物方案满足市场需求[8] - 氧化物全固态技术因低电导率和接触界面问题进展慢,全固态技术挑战大[10] 6. **制造工艺与设备** - 全固态电池制造工艺含干法涂布、干混、干纤维化和致密化等步骤,固态电池适合软包封装[16][17] - 干法工艺成熟后可用于各类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干湿法工艺有区别,全固态电池用固态隔膜[18][22] 7. **负极与集流体** - 锂金属负极与氧化物全固态适配度高,但因活泼性项目多转向硅碳负极,全硅路线有潜力[23] - 固态电池对集流体附着力和阻抗有要求,有多种解决方案[25]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丰田原计划2027年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后推迟到2030年[5] 2. 氧化物电解质可加聚合物和卤化物解决电导率和接触界面问题,但聚合物常温结晶、卤化物成本高[11] 3. 量产产品未掺杂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研发尝试多种方法提高导电率,具体掺杂比例未固定[23] 4. 上汽与青岛合作富锂锰基体系项目进展顺利,预计下半年发布产品,为名爵准备10万辆车产能[27][28] 5. 清陶全固态电芯能量密度超700瓦时每公斤、容量达120安时,但循环寿命仅几十圈[31] 6. 固态电池研发需解决适配性问题,增加原位固化设备,开发新型等压设备,预计2028年前无全固态电池问世[33] 7. 等离子体稳压设备未用于锂电池领域,现有等压设备不满足锂电池高精度要求[35]
以半固为阶 向全固而行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09 09:31
固态电池行业现状 - 固态电池凭借更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被视为动力电池技术演进的"终极答案",但市场化仍面临重重阻碍[2] - 行业头部企业普遍采用固态与半固态"双线并进"战略布局,既推进商业化应用又探索技术边界[2][3] - 宁德时代凝聚态半固态电池已实现量产,单体能量密度达500Wh/kg,同时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3] - 比亚迪60Ah全固态电池中试产品能量密度400Wh/kg,支持10分钟快充,循环寿命超1万次,计划2027年示范装车[4] - 国轩高科全固态试验线设计产能0.2GWh,良品率90%,G垣准固态电池电芯能量密度超300Wh/kg[4] - 亿纬锂能规划2026年推出高功率半固态产品,2028年推出480Wh/kg高比能产品[5] - 孚能科技第2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330Wh/kg,预计2025年量产,60Ah硫化物固态电池计划同年交付[5] 技术挑战与成本瓶颈 - 固态电池存在6种技术路线(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等),但均未形成量产最优解[6] - 固固界面接触不佳导致阻抗高稳定性差,锂金属负极易生枝晶,硅基负极体积膨胀大[6] - 硫化物电解质中锗/铟等稀有元素使材料成本激增,生产线改动比例超60%[7] - 全固态电池单位生产成本高昂,良品率低严重阻碍大规模应用[7] - 产业链各环节存在薄弱点,实验室样品与量产性能差异大,循环寿命验证不足[7] 半固态电池商业化进展 - 半固态电池保留5%-20%液态电解液,可沿用80%现有设备,成本仅增15%-20%[8] - 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50-450Wh/kg,支持10分钟快充,宽温域性能稳定[8] - 单GWh投资额约30亿元,良品率超90%,显著优于全固态方案[8] - 东风E70/岚图追光/赛力斯SERES5等车型已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装车[9] - 蔚来150kWh半固态电池包整包能量密度260Wh/kg,实测续驶超1000公里[9] - 预计2027年半固态电池在电动汽车中采用率将超1%[9] 未来发展趋势 - 行业共识认为未来5年将是半固态电池主导市场的窗口期[8][12] - 半固态电池作为技术过渡方案可快速积累商业回报,同时为全固态研发争取时间[12] - 全固态电池需8-10年研发周期,其突破将彻底颠覆现有液态电池技术[6][12] - 中国企业在硫化物+卤化物复合路线取得进展,与国际技术代差逐步缩小[3][4][5]
孚能科技:第三代半固态电池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巨潮资讯· 2025-05-07 22:47
电池技术进展 - 第二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30Wh/kg将于今年量产 第三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2] - 全固态电池布局硫化物 聚合物/氧化物复合体系等多种技术路线 能量密度可达400-500Wh/kg [2] - 同步推进半固态 全固态 磷酸铁锂 高压快充 三元高镍/硅碳 三元中镍高电压 钠离子电池等多个技术体系研发 [2] - SPS产品可实现全体系6C快充 所有产品均可搭配高电压快充技术 [2] 产能与盈利 - 赣州新能源和广州基地设计产能各为15GWh 部分产线已投产 其余预计下半年陆续投产和爬坡 [2] - 上半年新增产能处于爬坡和良品率提升阶段 下半年产能利用率提高将大幅摊薄单位制造费用 [2] - 明年新基地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规模效应增强 SPS产能极致降本效果显现 毛利率有望显著提升 [2] 产品结构与成本 - 去年出货以三元产品为主 今年SPS产能放量将推动磷酸铁锂产品占比快速上升 [3] - 产品结构变化预计导致今年整体平均单价小幅下降 [3] - SPS大软包产品实现极致设计降本 规模效应提升带动制造 管理 供应链等多维度降本 [3] - 预计毛利率仍将维持较高水平 [3] 市场与政策影响 - 上游碳酸锂价格企稳 预计下游电池降价空间不大 [3] - 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美国出口收入占比仅5%-7% 预计美国关税变化影响较小 [3]
诺达智慧 总经理 江国龙:半固态圆柱电池技术发展
起点锂电· 2025-03-03 18:35
行业活动概况 - 首届圆柱电池技术论坛在深圳举办 主题为"聚集新技术 探索新工艺" 现场汇聚200+圆柱电芯企业及300+电池材料设备配套企业 [3] - 活动包含圆柱电池20强排行榜发布及技术专场研讨 诺达智慧总经理发表半固态圆柱电池主题演讲 [4][6] 诺达智慧公司背景 - 公司2016年建厂 2019年建立广西工厂 2022年扩建广东惠州工业园 [7] - 主要量产产品为18650-3500mAh和21700-5000mAh圆柱型电池 [7] 圆柱半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 采用隔膜耐高温250℃技术 通过固态电解质固化隔膜孔隙 使针刺测试时温升速度降低 [8] - 创新多极耳直连方案 实现阻抗≤6mΩ和30C以上放电性能 已获多项专利 [8] - 半固态电池正极采用高镍镍钴锰酸锂 负极掺20%硅碳 使18650容量超3000mAh且循环达1000次 [9] 固态电池行业现状 - 全固态电池量产仍需3-5年 当前瓶颈在于界面阻抗/成本/量产难度(需数吨压力充放电) [9] - 半固态电池成本较液态高5% 2023年行业出货量1GWh 2030年预计达600GWh(渗透率10%) [10] - 国内宁德时代/亿纬等主攻软包/方形固态电池 欧洲试图通过固态电池实现技术反超 [9] 技术路线比较 -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电导率最高 氧化物路线成熟度最高 当前半固态主要采用氧化物方案 [9] - 圆柱半固态具备机械强度高/标准化生产/80℃高温循环500次等优势 [9] - 行业缺乏统一测试标准和生产设备 公司使用现有设备实现半固态电池快速量产 [9]
2025起点锂电圆柱电池技术论坛暨圆柱电池20强排行榜发布会圆满闭幕!
起点锂电· 2025-02-28 20:35
圆柱电池技术发展趋势 - 全极耳大圆柱电池成为主流技术路线,特斯拉等车企引领下在轻型动力、电动两轮车、便携式储能领域增速超越方形和软包电池[5] - 技术路线以"全极耳+大圆柱+铁锂"为核心,持续提升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6] - 大圆柱电池具备"三高一低"特性(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高功率、低成本),加速渗透电动汽车、储能及消费电子领域[16] 全极耳技术创新 - 全极耳技术将正负极集流体整体转化为极耳,电子迁移路径缩短80%,显著降低内阻和发热量[14] - 新能安Jumbo Power系列全极耳圆柱电芯欧姆阻抗降低80%,充放电效率和功率性能大幅提升[14] - 逸飞激光攻克全极耳无损成型、集流盘焊接等核心工艺,专利布局超1000项,整线良率提升至360ppm[18] 企业产业化进展 - 蓝京新能源规划2025年达成10GWh产能目标,重点攻克大尺寸电芯均匀性、温度场分布等技术难题[16] - 多氟多第三代大圆柱电池温升控制、循环寿命达行业领先水平,年出货量超4500万颗[20] - 中比新能源32系列10Ah产品通过GB/REC认证,便携电源市场配套率达70%,2024年新增产能聚焦32/40系大圆柱[26] 材料与装备创新 - 威金迈预镀镍带钢工艺实现±0.1微米镀层均匀性,30万吨智能工厂效率达常规产线3倍[23] - 比克电池开发磷酸锰铁锂圆柱电池,18650型号针刺通过率100%,-20℃放电保持75%容量[30] - 诺达智慧半固态圆柱电池可在80℃以上连续循环500次,兼容现有工艺且安全性突出[32] 智能制造升级 - 诚捷智能4680大圆柱设备单机速度达20PPM,覆盖26-60mm全尺寸生产[35] - 达力智能涂布分切机将极片精度提升至≤±0.3mm,设备成本降低20%-30%[40] - 科迈罗PACK产线模块化设计使交付周期从5个月压缩至2个月,良率达99.9%[43] 新兴应用场景 - 便携储能产品300Wh-2kWh容量段中圆柱电池占比近100%,磷酸铁锂电芯主导70-90%市场[26] - 亮见钠电开发三维多孔箔材技术,圆柱电池循环达4000次,能量密度120Wh/kg[55] - 长安汽车推出"欧尚520"换电车型,2分钟完成换电,电池可租可售降低使用成本[47] 产业链协同发展 - 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完善的大圆柱产业链,从材料、装备到应用各环节优势显著[9] - 逸飞激光呼吁上下游协作突破量产技术壁垒,推动标准统一以引领全球技术路线[9] - 多氟多主张行业严控B品流通、规范梯次利用,强调技术平权需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前提[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