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化发展

搜索文档
深中双城记 迈向“同城化” 深中通道开通一周年 两座城市一体化提速
深圳商报· 2025-06-30 01:12
交通发展 - 深中通道通车一年车流量达3100万次 日均通行量8 6万辆 [1] - 开通2条深中跨市公交专线 累计发班9 9万车次 发送旅客273万人次 日均客流7600人次 [1] - 新增深圳定制客运线路4条 日均发班增加23班次 累计发送17 42万人次 [1] - 中山5大集装箱码头与深圳枢纽港开通9条组合港航线 深中航线集装箱吞吐量26万标准箱 同比增长27% [1] - 组合港航线吞吐量同比增长103% 实现翻一番 [1] - 中山新客运口岸至深圳航线缩短航程21公里 节约时间20分钟 [1] - 开通粤港澳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 深中航空港50分钟直达深圳机场 累计服务旅客25 3万人次 [2] - 深江铁路中山段征地完成率100% 拆迁完成率96 3% [2] - 深南中城际纳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 [2] 产业协同 - 深中两市建立产业链协作和产业集群共建为核心产业合作机制 [2] - 成立深中低空经济产业联盟 [2] 民生服务 - 深中政务服务通办事项增至735项 [2] - 设立深中办事专窗 同城化办理20多项事项 累计发放住房公积金超2 9亿元 [2]
全域共进 武汉都市圈能级不断跃升
长江日报· 2025-05-29 15:08
武汉都市圈经济发展 - 2024年武汉都市圈九市合计GDP突破3.6万亿元,占湖北省GDP的60%以上 [1] 交通互联互通 - 武汉东站投入使用后,武汉与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实现半小时高铁直达 [2] - "新城快线"累计发送人数超200万人次,成为武鄂黄黄城际间市民出行重要选择 [2] - 武穴长江大桥通车使过江仅需5分钟,促进湖北武穴、阳新和江西瑞昌三地同城化 [2] - 孝汉应高速通车打通孝感市"内循环",武大高速使大悟到武汉时间缩短到40分钟,武阳高速使阳新到武汉仅需1小时 [2][4] 科技创新协同 -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博士团队为湖北富农食品提供保活技术,实现活武昌鱼电商销售 [3] - 黄石与9家在汉高校院所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解决技术难题100多项 [3] - 鄂州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工业技术研究院,引进科研项目75项、孵化企业79家,汇聚高层次人才40余人 [3] - 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招引企业32家,新增生产基地11家,总投资超5亿元 [3] 产业链协同发展 - 湖北联新显示科技每日生产2万片触摸屏、盖板及显示模组,主要供应武汉中高端客户 [5] - 鄂州葛店经开区聚集89家半导体产业链企业,华工科技、逸飞激光等企业同时布局武汉光谷和鄂州葛店 [5] -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近2100家武汉供应商为黄石企业提供产品或原材料 [5] - 黄冈高新区集聚光电子企业30多家,东湖高新黄冈智造园建成开园 [6] 民生服务共享 - 武汉都市圈政务服务跨市通办事项达1062项,2024年办件量超310万件 [7] 区域协同发展 - 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沪渝高速公路武汉至宜昌段等项目进展顺利 [8] - 汉孝随襄十汽车产业走廊加快建设,长江绿色经济和装备制造产业走廊初具雏形 [8] - 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合作机制深化,"朋友圈"扩容至4个省会城市和12个观察员城市 [8]
当好龙头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长江日报· 2025-05-29 14:57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 武汉市将加快形成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的格局 [1] - 武汉地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交汇中心位置,承担着引领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使命 [2] - 武汉都市圈GDP目标到2027年达到4.3万亿元左右 [2] 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 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持续稳定在六成以上 [3] - 2024年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达到3.6万亿元,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重达到29% [5] - 重点推进"五同"(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提质增效 [4] 武汉新城建设 - 锚定武汉都市圈发展"主引擎"定位,统筹推进六大片区开发建设 [3] - 建成投用华工正源一期、科创金融总部一期等项目 [3] - 加快产业集聚和科创平台布局,持续提升新城影响力 [3] 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为抓手,推进基础设施共联、公共服务共享、产业科技共兴、生态环境共治等领域突破 [6] - 加快建设沿江高铁合武段,共同争取将武咸昌、长昌(九)武安杭高铁纳入国家规划 [6] - 深化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欧班列集合合作 [6] 科技产业合作 - 推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开展交流合作,举办"武创源"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长江中游城市群光量子产业合作交流会等活动 [7] - 加强产学研协同,促进科技产业发展 [7] - 探索开展重点商标、优势商标等共享互认和协同保护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