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战略
搜索文档
投资中国·2025上海城市投资推介大会举行 陈吉宁致辞 龚正作主旨推介
解放日报· 2025-11-07 09:37
记者 张骏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之际,投资中国·2025上海城市投资推介大会昨天举行,向 世界宣介上海的开放政策和发展机遇,欢迎更多企业投资上海、投资中国。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并 致辞,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作主旨推介。 陈吉宁在致辞时说,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我国未 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向世界展现出中国投资环境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作为 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坚持以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 神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保 障,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 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出席并致辞。上海市领导华源出席。 大会上,上海市商务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规划资源局、上海国投公司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上海 引进外商战略投资项目、产业投资合作项目、重点区域更新提升规划、产业基金和投资计划等情况。 地中海航运首席执行官索伦·托夫特,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尹思睿 ...
放大战略优势 强化龙头担当——论全面发力“十五五”②
解放日报· 2025-10-26 06:47
上海的战略定位与使命 - 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承担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光荣使命 [1] - 上海需置身国家战略全局,展现特殊的战略功能和战略优势 [1] - 上海已构筑起龙头带动、改革开放、科技和人才、治理现代化等一系列战略优势 [1] 战略优势与发展方向 - 上海需放大自身战略优势,与国家战略对接以彰显国家层面的制度、市场、产业和人才优势 [1] - 上海各项重大事项特别是"五个中心"建设需站在落实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谋划推进 [1] - 上海要着眼国家所需、上海所能,持续放大国家重大战略的综合效应,为国家挑大梁作贡献 [1] "五个中心"建设的重点领域 - 需在离岸和跨境金融、全球供应链管理、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等重点领域布局突破 [2] - 在人工智能等头部竞争领域抢占先机,在数据跨境流通等敏感领域加快探索 [2] - 发挥科创中心的引领作用,把握前沿趋势,增强各中心的科技含量,推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 [2] 金融与创新的协同作用 - 强化金融中心的赋能作用,通过有效输血活血,构造强大的创新链和价值链 [2] - 重点区域和领域的重大改革开放试点任务需注重推广延伸,形成丰富案例 [2] - 需不断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的系统设计,增强政策针对性,强化各项举措的协同耦合 [2] 区域协同与对外开放 - 牵头做深做实长三角一体化,强化创新协同,释放同城效应,构筑强大增长极并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3] -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综合成本,以吸引全球要素资源特别是优质人才,掌握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权 [3] - 上海肩负的重大国家战略在"十五五"期间可以创造出新的机遇 [3] 发展战略的关键要求 - 需准确把握上海发展的政治站位、总体定位和实践落位 [3] - 上海应对自身有更高要求,包括系统集成、长期建机制以及在深层次开展富有预见性的探索 [3] - 上海需坚持高站位大格局,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国看上海,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 [3]
江苏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中展现担当作为强化区域协同,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新华日报· 2025-09-30 07:30
核心观点 - 江苏省通过高站位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体现其作为经济大省的责任与担当 [1] 基础设施建设 -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显著增加,"十四五"时期预计完成投资超1万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1.6倍 [3] - 交通网络密集度领先,已建成过江通道20座,高速铁路里程达2594公里且面积密度居各省区第一,三级及以上航道2664公里居全国首位 [3] 生态环境质量 -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8月全省PM2.5浓度为31.3微克/立方米,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92.4% [4] - 绿色空间充足,城市绿地率超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16平方米,并颁布实施了领先全国的省级生态环境标准 [4] 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 - 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开放能级提升,开通6条国际班列线路,过境运量全国领先,整车出口突破35万辆 [5] - 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去年以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连云港设立企业31家,投资4.5亿美元,连云港市企业在共建国家投资项目35个,投资额4.36亿美元 [5] 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 - 长三角经济总量从2018年的21.15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3.1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24.7% [6] - 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共建长三角实验室网络,组建两批24家创新联合体,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 [6] - 长江江苏段干流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生态岸线占比从58.3%提升至64.5%,绿色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 [6] 区域协调发展 - 内部板块协同发展,2024年扬子江城市群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6.7%,沿海地区生产总值达2.49万亿元,同比增长5.9% [7] - 南京都市圈效应显著,周边城市在南京设立科创飞地28家,实现200项高频服务事项"一网通办",铁路设区市节点通达率100% [7] - 徐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占区域比重保持在20%以上,并通过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打造增长极 [7][8] 沿海地区发展 - 沿海地区是全省发展潜力和后劲所在,海洋经济占比超过全省一半约52%,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超过1.25万亿元 [8] - 未来沿海地区将向"新"发展和向"绿"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打造零碳园区和绿色工厂,并补强交通短板 [8]
为国家重大战略和关键领域输送人才
经济日报· 2025-08-03 05:48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趋势 - 28岁北京大学整合生命科学博士毕业生尹衡闯选择加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体现西部地区对高层次科研人才需求迫切 [1] - 北京大学毕业生前往长三角地区就业占比达20.3% 珠三角地区占比达16.5% [1] - 近5年信息工程学部毕业生中72.7%的硕士博士进入各类企业就业 其中57.7%投身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能源等领域 [2] 北京大学就业引导措施 - 通过组织区域组团招聘会、行业组团招聘会、"职行中国"等活动拓展重点领域就业资源 [2] - 配合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等国家战略 加强就业引导并推动政策优化 [2] - 重点邀请西部和东北地区政府、重点用人单位入校招聘 [2] 重点行业就业情况 - 数学科学学院大数据专业硕士毕业生王楚凡投身国防 参与部队大数据建设 [2] - 前往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毕业生持续增加 [2] - 毕业生直接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比例显著提升 [2]
更好发挥“两重”“两新”政策效能(调查研究 凝聚共识 ——台盟中央开展二〇二五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人民日报· 2025-07-16 05:54
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重") - 平陆运河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预计2026年底通航 将大幅缩短西南地区货物出海距离并降低物流成本 [2] - 广西加快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形成通道建设补短板、优服务、扩开放的政策体系 [2] - 上海围绕大飞机、人形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策划项目 加快项目进度 [3] - 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生产线自动化系统高效运转 技术人员专注推进关键工序 [2]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新") - 上海出台方案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 新增数码产品购新补贴 2024年广西使用补贴资金51亿元直接拉动销售325亿元 [4] - 南南铝完成多条生产线智能化改造 设备投资强度提升带动上下游订单增长 [6] - 广西2024年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节能降碳、工业智能化转型等领域设备更新 [7] - 上海推出工业设备更新专项行动 新增支持方向并降低申报门槛 2024年市区两级支持项目超500个 [7] 政策实施成效与建议 - 美团平台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使原价7000元电脑到手价低于6000元 [4] - 建议完善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机制 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3] - 建议更大力度促消费 综合运用财税信贷等手段实施消费提振行动 [7] - 建议培育符合消费新需求的新业态 构建文旅融合新消费场景 [8]
再保险行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大有可为
证券日报· 2025-06-23 01:27
再保险市场现状 - 2023年中国再保险保费2595亿元,直保保费5.7万亿元,渗透度4.6% [1] - 全球再保险保费9000亿美元,直保保费7.2万亿美元,渗透度12.5% [1] - 中国直保规模全球第二,再保险规模全球第七,渗透度低于国际水平 [1] 再保险功能与重要性 - 再保险通过风险分摊机制帮助直保公司承保大额风险 [1] -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尤其在航天、核能、卫星发射等领域已发挥作用 [2] - 中国核共体承保能力全球第一,覆盖超万亿元涉核资产 [2] 行业发展机遇 国家战略领域 - 需提升对航天、国产大飞机、一带一路项目的风险保障能力 [2] - 政策红利将催生新型复杂再保险需求,需加强产品创新与全球风险分散 [2] 科技创新领域 - 可缓解AI、低空经济、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失败、供应链中断等风险 [3] - 通过风险共担降低创新成本,提升直保公司对"卡脖子"技术的保障能力 [3] 巨灾风险管理 - 2023年中国自然灾害损失4011亿元,保险补偿比例仅10%,远低于全球44%水平 [4] - 再保险可汇聚国际承保能力,优化巨灾定价模型并推动产品创新 [4] - 机制可将巨灾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促进灾后经济复苏 [4] 未来发展方向 - 需加快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与数据基础设施 [5] - 提高渗透率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和巨灾保障 [5]
国投基金如何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落子”?——专访国投集团党组成员、总会计师柴艳丽
上海证券报· 2025-06-09 02:07
国投集团基金业务战略布局 - 公司始终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作为基金业务的初心使命,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努力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在支持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贡献力量 [1] - 公司特色基金业务伴随国家战略需求成长壮大,形成以管理国家级基金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特色业务,所属6家基金管理公司受托管理基金48只,认缴规模超过2000亿元,其中国家级基金10只,管理规模超过1600亿元,国家级基金实现中央财政放大倍数近6倍 [2] - 公司管理的基金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展开,从2014年受托管理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基金到2016年受托管理中央企业乡村产业投资基金,再到参与科技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 [3] 基金投资策略与成效 - 公司基金业务典型特征是"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截至2023年,投资A轮及之前进入的项目比例超过三分之一,B轮及之前进入的项目比例约占56%,优于行业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3] - 2016年公司领投寒武纪A轮和B轮,先后共投资9.03亿元,成为其最大机构投资人,基于对人工智能芯片符合世界科技趋势和国家战略方向的判断 [3] 新时期发展战略 - 公司基金业务将坚持"三个坚持"发展策略:坚持围绕国之所需增强服务国家战略使命担当,未来将更紧密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关键技术突破、传统产业升级、产业链补链强链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 [4][5] - 坚持专业化基金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符合基金行业规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用人机制、决策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形成围绕已投资核心企业产业链上下游项目的研、投、管体系 [6][7] - 坚持"基金投资+直接投资"产业培育模式,聚焦国资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组建产业链投资联合体,培育产业链投资生态,助力国资央企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8]
这支基金“国家队”收获296个IPO
投中网· 2025-06-03 14:36
国投系基金发展历程 - 国投集团成立于1995年,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承担国家战略在投资领域实施的重要使命[4] - 2009年设立第一只私募股权基金,成为较早探索以市场化模式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央企[4] - 2014年受托管理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基金,创新开展产业扶贫[5] - 2016年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制造强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多个国家重大发展战略[5] - 目前旗下在管基金超50只,管理规模超2700亿元,其中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规模超过2300亿元[2] 基金投资成果 - 累计投资1175个项目,助力296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其中科创板上市143家[2] - 突破323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319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 - 中央企业乡村产业投资基金累计撬动社会资本超4000亿元,带动就业约800万人次,为地方政府贡献税收2000亿元[5] - 国投创合子基金管理规模超过1200亿元,通过"母基金+直投"带动万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13] 重点投资领域 - 集成电路领域:278亿元重仓全产业链,投资336个项目包括拓荆科技、中微公司、寒武纪等[8] - 智能网联汽车领域:298亿元投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100家领军企业[9] - 生物医药领域:263亿元投资信达生物、迪哲医药等214个项目[10] - 生物制造领域:投资企业25家,总金额超过40亿元[10] 投资策略与方法 - 形成"四创"协同共进局面:国投创益、国投创新、国投创合、国投创业各司其职[6] - 坚持产业链投资思维,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核心技术、薄弱环节开展投资[11] - 采用"母基金+直投"模式,放大国家基金投资效能[13] - 将超过2/3的资金投向民营企业,形成国有资本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13] 典型案例 - 寒武纪:领投A轮和B轮超9亿元,成为最大机构投资人,助力其成为"AI芯片第一股"[8] - 比亚迪:2016年逆势领投15亿元,8年后以427万辆新能源车的年销量登顶全球市场[9] - 宁德时代:2016年领投早期轮融资,见证其成长为新能源电池领域龙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