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平权
icon
搜索文档
消费平权浪潮下,电商行业的供给侧革新密码
搜狐财经· 2025-06-23 22:09
电商行业趋势 - 2025年网购已成为常态化生活方式,覆盖从都市白领到小镇青年、Z世代到银发族的全年龄段和地域群体 [2] - 电商市场从增量扩张阶段进入存量博弈阶段,2022-2024年综合电商618销售额增速从17.5%降至-6.9%,直播电商增速从124%骤降至12.1% [2] - 行业陷入同质化价格战,供需错配表现为现有需求过度供给,而细分场景消费、情感价值消费等新需求未被充分挖掘 [2] 消费者行为变化 - 消费者行为呈现多元矛盾性:三线城市年轻妈妈同时购买进口有机奶粉和9.9元直播间商品,一线城市白领既消费限量球鞋也参与拼团 [3] - 消费者打破传统分级认知,不再固守特定价格带,同一人在不同场景或时间节点产生差异化需求 [5] - 需求碎片化推动电商格局分散化,过去十年行业未集中化反而呈现去中心化演变 [5] 平台战略转型 - 拼多多2025年推出"千亿扶持"计划,三年投入超1000亿元资金和流量资源帮扶中小商家,从成本补贴转向系统性供应链改造 [6] - 案例:厨具品牌"伊之福"通过拼多多实现日销破万单,深圳相机商家科美锐百元卡片机72小时售罄5000台,YZZCAM新增美颜功能相机精准匹配女性需求 [7] - 拼多多"新质供给"计划扶持创新商家,如非遗品牌推出《上林赋》5米宣纸卷轴和改造版"万年红"春联,带动小众产品成为爆款 [9][10] 商业模式升级 - 平台与商家关系从流量交易转向价值共同体,通过数据共享、资源倾斜深度介入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 [11] - 中国产业带从规模化生产转向精准化创造,需求驱动创新路径推动品牌锚定用户痛点构建成长逻辑 [11] - 供给平权与消费平权实现后,平台通过生态协同巩固供应链护城河,提升用户活跃度与信任度 [8]
坚固的男性视角和虎扑一起贬值|编辑部聊天室
新浪财经· 2025-06-15 11:15
虎扑与小红书的商业对比 - 虎扑被迅雷以5亿元人民币收购 而小红书估值达260亿美元(截至2025年3月底) 两者商业价值差距显著 [1] - 虎扑商业模式单一 主要依赖社区广告收入 缺乏顶级体育赛事版权构成发展短板 [6][7] - 小红书形成完整商业闭环 采用算法推荐与社交关注结合的运营模式 已超越传统BBS形态 [7] - 虎扑分拆出的得物平台估值达710亿人民币(2024年4月) 证明男性用户在特定领域具备消费潜力 [6] 用户结构与社区特征 - 虎扑用户男女比例接近9:1 形成坚固的男性集团 小红书则以女性用户为主导 [7][11] - 品牌方更倾向投放女性博主 认为女性用户消费能力更强且更易为内容买单 [7] - 虎扑从体育社区转型为男性社区 创始人提出"男人更喜欢和男人玩"的运营理念 [8][11] - 社区内容从早期体育讨论转向性别话题 近年观点呈现偏激化趋势 与豆瓣等社区形成对立 [11] 消费行为与性别差异 - 电商大数据显示男性各类商品消费占比高于女性 但母婴等家庭消费多计入女性账户 [19][20] - 男性消费偏职业导向(如高质量男装) 女性消费偏家庭与美丽相关(医美 护肤品) [20][21] - 高端消费中男性占比更高 补品选择存在显著差异(男性鹿茸/虎鞭 女性红枣/芝麻) [21] - 中老年女性医美需求部分源于表情表达需求 而非单纯取悦他人 该现象在男性中几乎不存在 [21] 行业演变与商业模式 - 虎扑早期通过翻译NBA新闻起家 曾尝试押注体育产业但未能成功 [8] - 步行街板块成为转型关键 通过"关公战秦琼"类话题强化男性社区属性 [8] - 小红书成功将女性社区与消费主义结合 创始人称"中国最有钱的女人都在小红书" [15] - 时尚行业虽女性从业者居多 但决策权仍掌握在男性主导的价值体系中 [16]
两个85后霸总组CP,一年干出555亿
创业家· 2025-05-22 18:33
核心观点 - 中国县域零食市场崛起,以"鸣鸣很忙"为代表的零食量贩品牌通过低价策略和高效运营实现快速扩张,成为下沉市场消费升级的典型案例 [6][45][46] - 两家零食品牌从竞争到合并,整合资源后加速全国布局,2024年门店覆盖全国66%县城,年零售额达555亿元 [37][39][47] - 零食行业复购率高达75%,超过茶饮(40%)和咖啡(68%)品类,显示强劲的市场需求 [41][43][44] 公司发展历程 赵一鸣零食 - 创始人赵定从传统炒货铺转型,2015年首创小包装零食模式使单店日营业额从5000元跃升至最高5万元 [14][15][18] - 早期加盟模式失败后调整策略,2019年创立新品牌,严格筛选加盟商(100个咨询仅1家通过),要求6个月培训才能开店 [25][27] - 2022年获黑蚁资本和良品铺子1.5亿元融资,门店从84家快速扩张至2500多家 [31] 零食很忙 - 创始人晏周拥有房地产营销背景,2017年首创加盟模式,要求120平门店、55万投入和18%综合毛利回报 [21][23] - 2021年获红杉中国等机构2.4亿元融资,2023年门店超4000家 [30] - 擅长并购整合,先后投资广西恰货铺子、河南王否否等区域品牌 [39] 商业模式创新 - 价格策略:通过白牌产品(代工厂直供)将价格压至超市的7-40%折扣,部分商品低于拼多多 [33][34][36] - 成本控制:优化箱规(20-30包/箱)、改造陈列盒节省人力、使用牛皮纸箱单件节约2-3元 [35] - 运营效率:库存周转从60天缩短至15天,提升消费者新鲜感和复购率 [35] 市场扩张 - 合并后保留双品牌独立运营,2024年门店总数达1.4万家,其中58%位于县城及乡镇 [37][45] - 覆盖全国1224个县,县域覆盖率66%,年交易单数超16亿次 [39][47] - 会员复购率75%,显著高于茶饮(40%)和咖啡(68%)行业水平 [41][43] 行业影响 - 推动"消费平权",解决小城市零食品质痛点,激活县域消费市场 [46] - 创造大量县域就业机会,成为返乡创业者的重要选择 [46] - 验证零食量贩模式在下沉市场的可行性,预测未来单县城可容纳3-5家门店 [44]
从厂白牌到爆品:鸣鸣很忙打破量贩零食固有认知
华夏时报· 2025-05-05 05:27
文章核心观点 在“消费平权”浪潮下高性价比的量贩零食赛道崛起,鸣鸣很忙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其以聚焦质价比、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精细选品体系支撑高增长,通过“薄利多销+高效周转”模式实现规模扩张,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商业逻辑,打破“厂白牌=低质”和“只拼价格”的印象 [1][5] 公司背景 - 由“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战略合并而来,截至2024年末全国门店数量达14394家,成为国内量贩零食行业领先者 [1] 选品体系 - 选品团队超180人,采取“精选+定制”模式,建立涵盖初选、试吃、试卖、推广四个环节的选品决策机制 [2] - 在库SKU中约25%为定制产品,超四成产品采用散装称重形式,降低消费者尝新门槛 [2] - SKU库中产品数量为3380个,单店SKU不少于1800款,是同等规模商超2倍,每月上新上百款新产品 [2] - 建立自有实验室,与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抽检,拥有142名质量控制人员,形成标准化、可复制的供应链筛选体系 [2] 盈利模式 - 通过“薄利多销+高效周转”模式实现规模扩张,2024年毛利率维持在7.5% - 7.6%,净利率由2022年的1.7%提升至2024年的2.1%,经调整后净利率达2.3% [3] - 约99.5%的收入来源于商品销售,加盟费和服务费收入不足0.5%,多数产品厂商直供,避免成本堆叠 [3] - 依托36座仓储中心、物流辐射圈和24小时配送体系,将存货周转天数压缩至11.6天 [3] 市场表现 - 截至2024年末58%的门店位于县城和乡镇,2024年全年门店累计吸引超16亿人次消费,注册会员1.2亿,年复购率达75% [3] 加盟商体系 - 强调“总部让利—加盟商增效—规模扩张”的良性循环,为加盟商提供培训、运营支持、数据系统与品牌赋能 [4] - 2024年全国门店营收突破555亿元,加盟商体系扩容至7241家 [5] 未来规划 - 计划将上市募集资金用于加强产品开发能力、扩大质量检测实验室、优化门店陈列与网络支持、升级加盟商培训体系等 [5]
下沉市场的零食革命者:解码鸣鸣很忙港股IPO背后的商业密码
搜狐财经· 2025-05-04 04:23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通过战略合并构建双品牌矩阵,凭借下沉市场策略、供应链驱动的商业模式取得成功,但发展面临品类扩张、下沉市场饱和、供应链承压等挑战,其IPO是下沉市场消费升级需求的资本化呈现,保持价差优势是检验长期价值的关键 [1][7][8] 万店帝国的崛起轨迹 - 2017年成立的“零食很忙”与2019年诞生的“赵一鸣零食”于2023年战略合并形成“鸣鸣很忙”双品牌矩阵 [1] - 8年构建起覆盖全国28省的14394家门店网络,58%分布于县城与乡镇 [1] - 2024年GMV突破555亿元,日均新开门店21家,全年交易单数超16亿次,会员复购率达75% [1] - 营收从2022年的42.86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393.44亿元 [1] 下沉市场的精准卡位策略 - 绑定中国城镇化进程,将58%门店下沉至县城与乡镇,填补国际品牌与区域小店的中间空白带 [3] - 以比传统商超低25%的定价策略,实现无糖酸奶、进口零食等品类的城乡同价 [3] - 通过3380个SKU(25%为定制产品)满足新消费需求,月均上新百款产品形成消费黏性 [3] 供应链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 - 与《2024胡润中国食品百强榜》50%企业合作,减少中间商层级,实现成本压缩与品控优化 [5] - 散装称重占比超40%,单店SKU达1800款(为同类商超2倍),形成动态机制 [5] - 99.5%收入来自商品销售,通过规模化采购让利加盟商,形成共生关系 [5] 资本盛宴背后的隐忧 - 2025年推出的3.0店型新增日化、潮玩等品类,可能稀释零食主业的核心竞争力 [7] - 县域单店覆盖人口已降至2.3万人,部分区域出现加盟商过度集中导致的内部竞争 [7] - 年采购额超300亿元的体量下,平衡厂商直供比例与产品差异化需求是关键考验 [7]
年轻人涌入“鸣鸣很忙们”
36氪· 2025-04-30 19:49
文章核心观点 - 零食行业质价比成为潮流,“鸣鸣很忙们”通过供应链提效等方式,满足消费者对安全、美味又便宜零食的需求,呼应消费平权和第四消费时代到来,背后藏着社会深刻变革密码 [1][6][17] 分组1:为何大家会去鸣鸣很忙 - 农村出身的王佳乐受过去农村零食环境影响,长大后对零食无感,但村里开了多家零食店,他下班后会去逛,买价格便宜的泡面,韩式辛拉面让他觉得新鲜且满足,零食量贩解决其零食从匮乏到丰富的问题 [2][3] - 武汉城市青年李成因本地零食店贵且有食品安全问题,转向零食很忙等店,这些店饮料和小孩爱吃的零食便宜且是正品,解决其对零食价格从敬而远之到重新消费得起的问题,让他恢复对行业的信赖 [5] - 近几年遍地开花的零食量贩给消费者提供生活选择,受到欢迎,鸣鸣很忙 2024 年全国开店总数超 1.4 万家,营业收入超 555 亿,已向港交所递表准备上市,零食行业大盘在增长,消费者消费行为和选择转变为追求质价比 [6] 分组2:“鸣鸣很忙们”受欢迎背后,是消费平权的兴起 - 现制茶饮行业蜜雪冰城、瑞幸咖啡,商超领域盒马生鲜通过供应链提效实现质价比,取得成功,零食行业质价比之风开启发展新机遇 [7] - 80 后王礼认为零食量贩店拉平各地空间和信息差距,消除供应、品质和价格差,让他感受到“消费平权”,这得益于鸣鸣很忙在供应链上的大额投入 [8] - “消费平权”概念起源于美国,最初为保障消费者权利,过去零食集散地在杂货铺、大型商超和老一代零食专卖店,在质价比上不完美,鸣鸣很忙通过工厂源头直采打出质价比理念,赢得人心 [10][11] - 小镇青年在“消费平权”中获得感更深,“下沉红利”迭代到“脱域平权”阶段,县域零食消费激活创造新财富蛋糕,“鸣鸣很忙们”开店有返乡创业人员和本地青年贡献,扩大就业、活络市场 [11][12] 分组3:“鸣鸣很忙们”,呼应了第四消费时代的到来 - 中国消费正处于第三消费时代中后期,向第四消费时代过渡并有第五消费时代特征苗头,“鸣鸣很忙们”契合第四乃至第五消费时代特征 [13] - Small(小规模):人们喜欢身边小型购物和休闲场所,鸣鸣很忙、瑞幸、蜜雪冰城开店密度契合便捷性消费需求,人气不受电商影响,且店铺品类更丰富 [13][15] - Sociable(社交性、人情味):鸣鸣很忙店铺变成大众社交和打卡驿站,瑞幸店铺设有座位休憩区,体现品牌综合“质价比” [15] - Sensuous(从感官刺激到精神按摩):人们吃零食是为情绪和生活搭子,盒马超市卖一人份商品体现关爱,鸣鸣很忙的质价比升华成综合感知、多元体验和社会情绪沟通 [15][16][17] - 质价比理念延展产生引领意义,各行业回归价值理性,形成“幸福经济学”,成为主导大众价值认同的关键因素,质价比是生意逻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