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管理体系

搜索文档
四川加快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
中国化工报· 2025-07-25 10:11
四川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核心内容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四川省14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首次明确全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 [1] - 目标:2027年初步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2030年体系更加完善且应用场景丰富 [3] 碳足迹管理体系框架 - 体系由"两大基石"(核算标准、因子数据库)和"三项制度"(认证、分级管理、信息披露)组成,分别解决核算方法、数据支撑、准确性、减排目标和监督问题 [2] - 供给侧作用:帮助企业识别全生命周期排放结构,挖掘产业链减排潜力 [2] - 需求侧作用:为消费者和采购商提供低碳产品选择依据,提升市场竞争力 [2] 重点行业覆盖范围 - 优先推动石化产品(天然气、燃油、化肥、乙烯等)、新能源(锂电池、氢能、光伏)、电子电器等领域制定核算标准 [4] - 支持氢能、动力电池、光伏行业开展碳足迹创新,探索低碳供应链建设 [4] - 鼓励草甘膦、钒钛、页岩气等优势领域研发行业核算标准 [4] 企业实施路径 - 管理层面:建立碳足迹工作机制和数字化平台,规范供应链数据收集 [5] - 技术层面:按国际/国家标准开展核算认证,加强排放监测和统计 [6] - 减排层面:针对主要排放环节制定策略,应用节能技术分阶段减排 [6] - 人才层面:引进专业人才,开展供应商培训,宣传低碳实践案例 [6] 重点任务方向 - 8大任务包括:健全核算标准、推动基础设施、推进认证、拓展场景、强化监管等 [3] - 试点示范:优先在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领域探索低碳供应链 [4]
北京精准治污背后,有这些“黑科技”支撑
新京报· 2025-07-24 17:22
大气污染治理科技创新 - 北京市通过三轮PM2.5来源解析技术精准识别污染来源 其中2024年PM2_5年均浓度降至30_5微克/立方米 较2013年下降65_9% [1][2] - 首创综合源解析方法学 量化分析PM2_5来源组成和区域传输影响 实现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等贡献的定量评估 [2] - 技术体系已在国内30多个重点城市应用 支撑全国重点区域PM2_5浓度快速改善 [3] 智能监测与数智化治理 - 建成"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量核"智能监测网络 开发"三监联动"智慧调度平台 入选北京数字经济十大标杆应用 [4] - 布设20余万个智慧感知点 应用20余种算法 累计推送1_6万条大数据线索 精准度超70% 非现场执法比例提升至40% [4] - 成果推广至40多个省市 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优秀案例 [4] 水污染精准溯源技术 - 首创紫外-可见指纹图谱溯源技术 建立国内首个行业排水特征数据库 通过光谱比对快速锁定污染源 [5] - 结合多元统计模型定量计算污染源贡献比 识别生活污水、农业面源等影响 累计推送2000余条溯源线索 [5][6] - 技术应用于断面达标、河流消劣及饮用水源地保护 支撑水环境"三监"联动治理 [6] 未来研究方向 - 将开展大气颗粒物硝酸盐迁移机制、空气质量中长期预测预报等基础研究 [7] - 攻关PM2_5与臭氧协同治理技术 研发生活源VOCs低成本高效治理方案 [7] - 探索大数据与AI在机动车排放监测的应用 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 [7]
生态环境部:研究重点产品碳足迹因子,打通管理“全链条”
第一财经· 2025-06-26 10:55
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进展 - 生态环境部正加快推进煤电油气、钢铁、水泥、石化及交通等重点领域产品碳足迹因子研究,探索全链条管理[1] - 国内已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两大基石"(规则标准+因子数据)和"三项制度"(标识认证、分级管理、信息披露)[1] - 截至2024年底发布70余项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和100余项团体标准,电力碳足迹因子已投入应用[1] 政策与标准建设 - 15部门联合印发《碳足迹管理体系实施方案》,明确22项任务覆盖全流程和全产业链[2] - 政府计划将产品碳足迹要求纳入政府采购标准,涉及绿色建材等8类采购需求[2] - 生态环境部将优先推进基础能源和原材料领域碳足迹因子研究,推动国际数据互认[6] 商业应用创新 - 阿里巴巴"88碳账户"和京东"青绿计划"分别展示356万件低碳商品,建立消费者碳行为激励体系[3] - 建设银行推出"碳数贷"支持中小企业碳管理,民生银行落地全国首笔2000万元汽车碳足迹挂钩贷款[5] - 兴业银行长春分行发放2900万元碳足迹挂钩贷款,利率与制造企业碳排放量动态挂钩[5] 区域实践与金融支持 - 青海省为460家企业建立碳账户,四川省发放超10亿元碳足迹贷款[6] - 湖南省通过碳账户平台完成274份碳核算报告,29家企业获1.8亿元授信[6] - 金融机构正通过差异化利率将碳减排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经济效益[5][6] 国际协作方向 - 生态环境部计划推动国内核算标准、因子数据及人员资质获得国际认可[7] - 将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以提升话语权,强化产业链减污降碳协同效应[6][7]
在手订单充足持续研发创新 ST墨龙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51%
证券日报网· 2025-04-28 21:1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91亿元,同比增长50.51%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2.32万元 [1] 行业状况 - 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位支撑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 [1] - 油气公司资本开支持续回暖,设备及服务需求增加 [1] - 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 [1] 市场订单 - 国内市场中标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央企国企订单 [1] - 海外市场新增非洲、中东、东南亚、中亚、南美等地区订单 [1] - 在手订单20余万吨 [1] 技术创新 - 研发系列特殊用途产品包括高密封性能特殊扣油套管、直连型油套管等 [2] - 开发适用于海洋钻探的快速连接结构套管及抗挤毁特殊规格套管 [2] - 推出智能抽油杆系统、特殊用途抽油泵系列产品 [2] - 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合作成立氢能研发基地 [2] - 推进海洋科技产品布局和研发 [2] 战略布局 - 稳步推进中东、中亚及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布局 [2] - 筹备设立海外子公司或生产基地 [2] 企业荣誉 - 获绿色工厂、碳足迹管理体系、绿色产品、基础级智能工厂等多项殊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