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车规级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南芯科技(688484):AI电源与车规级产品频发,利润增长拐点已至
国盛证券· 2025-10-29 17:37
投资评级 - 报告对南芯科技维持"买入"评级 [4][6]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公司利润增长拐点已至 2025年第三季度收入连续11个季度环比增长 单季度毛利率提升至36.99% [1] - AI电源与车规级产品频发 为公司打开远期成长空间 [2] - 公司拟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 用于横向扩张 加大在智能算力电源 车载芯片及工业传感控制芯片领域的投入 [3] 财务表现与预测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9.10亿元 同比增长40.26% 环比增长15.97% 实现归母净利润0.69亿元 同比增长2.82% 环比增长15.78% [1]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80亿元 同比增长25.34% 实现归母净利润1.91亿元 同比下降29.66% [1]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3.38亿元 43.03亿元 54.94亿元 同比增长30% 28.9% 27.7% [4]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5亿元 4.47亿元 6.50亿元 同比增长5.8% 37.6% 45.5% [4] - 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59.4倍 43.1倍 29.6倍 [4]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公司推出四相双路同步降压转换器SC634X 支持高达2MHz开关频率 适用于AI PC 平板 电视及光模块 边缘计算等工业应用 [2] - 推出工业级大功率LLC SR控制器SC3530/SC3531 适用于AI服务器电源 满足CoC V5和DoE VI最高能效标准 [2] - 推出全新ASIL-D功能安全等级的车规级SBC SC6259XQ 单芯片集成多达7路电源 可应用于域控制器 智能座舱和ADAS等汽车模块 [2] - 公司上半年汽车和工业领域的业务占比较去年显著提升 [2] 资本运作与战略布局 - 公司计划发行可转债募集不超过19.33亿元 [3] - 募集资金将用于三个项目:智能算力领域电源管理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车载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工业应用的传感及控制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3][4] - 项目旨在开发针对大电流应用场景的电源管理产品 并形成从供电 充电管理到传输 感知 决策 执行的完整车载芯片生态系统 [3]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所属行业为半导体 [6] - 截至2025年10月28日 公司收盘价为45.28元 总市值为192.76亿元 总股本为4.257亿股 [6]
美芯晟20251021
2025-10-21 23:00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公司为美芯晟[1] * 行业涉及消费电子、半导体芯片设计、无线充电、光学与磁传感器、AI端侧应用、机器人、汽车电子(车规级产品)及AR/VR等领域[2][5][13][22] 核心财务表现与增长驱动 * 2025年前三季度销售收入4.21亿元 同比增长46.47% 第三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6.31%[3] * 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31.98万元 同比增长132% 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32.74% 环比第二季度增长297.76%[3] * 业绩增长主要驱动因素为新产品快速上量 新市场有效拓展以及客户需求持续提升[3] * 无线充电和信号链两大产品线合计销售收入2.99亿元 同比增长111% 占总销售收入70.96%[2][3] * 无线充电SOC业务销售额1.88亿元 信号链业务销售额约1.2亿元[5] 产品线与技术布局 无线充电与信号链业务 * 无线充电业务拓展新客户和应用[2][5] * 信号链业务涵盖光学传感器 智能感知 智能测距及未来3D LiDAR激光雷达等领域[2][5] * 计划推出EM滤波器及AR 30V等新产品 预计未来几个季度陆续进入量产[2][5] AI传感器与TOF技术 * AI传感器融合RGB DVS和TOF技术 应用于手势识别 影像动态范围提升及快速影像抓拍[2][6] * 在AR/VR领域有广泛应用 如灵巧手摄像头检测 眼球跟踪与手势识别[2][6] * 公司积极研发TOF技术 计划2026年年终推向市场[4][9] * TOF技术在手机端已进入头部企业设计阶段并即将量产 2025年量产规模较小 预计2026年在手机端实现更快增长[11][12] 光学与磁传感器 * 光学传感器提供精准检测 磁传感器适应恶劣环境条件 两者形成互补[14][17] * 磁传感器研发中 预计2026年推出相关产品 将结合光学与磁性两类传感技术服务人形机器人预测[17] * 磁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扫地机器人 工业产品和大电流检测等分散领域[18] 机器人与汽车电子布局 * 在机器人领域布局低功耗传感器 包括光学传感器和磁传感器[13][17] * 规划3D人脸识别 手势识别等功能以提升机器人外界感知及3D建模能力[13] * 认为未来汽车是移动机器人 需要避障 光学检测 电机驱动及磁传感器支持[22] * 在开发汽车照明系统和充电解决方案等电动车相关业务[25] 研发战略与未来展望 * 未来将拓展AI端侧新品 机器人领域及车规级产品三大赛道 加大投入完善产品布局[2][5] * 预计2026年一季度消费电子领域新品延续良好势头 信号链相关新产品将带来成倍增长机会[5][19] * 未来1-3年业绩增量将主要来自消费类电子 机器人和电动车相关业务[4][25] * 公司以技术立本 未来三年将在磁性 DR及其他相关传感器上持续加大投入 通过自主创新与外延并购相结合加速业务发展[20][26] 毛利率与供应链 * 毛利率提升得益于高毛利新品开发 包括无线充电增量增加及信号链业务扩展 LED驱动领域通过研发汽车照明相关新品助力毛利率提高[7] * 预计2026年更多成熟芯片将推动销量增加 信号链业务占比显著提高[7] * 公司全面推进供应链国产化 主要目的是保障供应安全 满足国内大客户国产化需求 关键在于提升产品功能和性能优化性价比 而非单纯依赖国产化提升毛利率[4][10] 其他重要信息 智能手表与AR端侧 * 智能手表中的OTS 心率监测 血氧检测等功能是关键 公司在全球主要电子表中占据重要位置 除水果品牌外大部分已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21] * 在AR端侧 涉及手势识别 眼球跟踪及眼睛状态检测等辅助功能[22] 投资与并购计划 * 公司有投资和并购计划 投资更倾向于早期战略协同项目 并购关注与手机 汽车及机器人相关平台能协同的标的[25] 市场进入与竞争 * 公司进入光学传感器市场仅四年 但已打下良好基础 除通用产品外还规划前瞻性高端产品如单点TOF到3DTOF以及智能化影像 人脸识别活体检测相关产品[23][24]
帝科股份: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9.93%,半导体封装浆料业务大幅突破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09:48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83.40亿元 同比增长9.93% 归母净利润6980.73万元 [1] - 第二季度营收42.84亿元 环比增长5.62% 同比增长8.67% 单季归母净利润3517.94万元 环比增长1.59% [1] 半导体业务突破 - 半导体封装浆料收入1154.19万元 同比增长75.1% 消费级领域完成LED/IC芯片封装银浆技术迭代并聚焦中大型客户 [2] - 车规级领域通过烧结银、AMB陶瓷覆铜板钎焊浆料认证 实现新能源汽车调光玻璃及星空顶等多车型量产应用 [2] - 印刷电子与电子元器件浆料取得关键突破 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2] 光伏主业技术优势 - 光伏导电浆料总销量879.86吨 其中N型TOPCon全套导电浆料销量834.74吨 占比94.87% [2] - TOPCon领域推动激光增强烧结金属化技术成为标配工艺 实现超高方阻硼扩发射极等五项关键技术规模化应用 [3] - HJT与TBC领域低温银包铜浆料大规模出货 超低银含产品量产 全开口金属版细线印刷技术落地 [3] - TBC电池导电浆料成为行业技术基准方案 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超低温浆料及光伏胶黏剂产品完成布局 [3] 研发与产业链布局 - 研发投入2.39亿元 聚焦N型技术迭代与车规级产品开发 实现TOPCon高铜浆料量产并大幅降本 [4] - 投资建设硝酸银、金属粉等电子材料生产线 完善上游产业链布局 [5] - 控股无锡湃泰后推出多维电子材料产品组合 涵盖LED/IC封装银浆、功率半导体车规级应用及印刷电子领域 [5] - 现金收购浙江索特材料科技 强化知识产权体系与全球布局 [5] 行业前景与战略方向 - 新能源汽车与功率半导体需求驱动封装浆料市场扩容 光伏行业全球新增装机预测上调至570-630GW N型电池渗透率预计超70% [6] - 未来重点推进N型技术研发与高铜浆料量产 加速半导体车规级领域拓展 深化光伏+半导体双轮驱动战略 [6]
泰晶科技2025年中报简析:增收不增利,公司应收账款体量较大
证券之星· 2025-08-28 06:3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报营业总收入4.59亿元,同比增长16.73%,其中第二季度营收2.58亿元,同比增长22.47% [1] - 归母净利润2204.28万元,同比下降61.59%,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1335.39万元,同比下降50.33% [1] - 扣非净利润1097.41万元,同比下降74.6% [1] - 毛利率17.59%,同比下降30.27%,净利率4.88%,同比下降67.16% [1] 成本与费用 -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3983.26万元,三费占营收比8.68%,同比增长44.34% [1] - 销售费用增长45.14%,主要因员工持股计划费用增加及销售人员数量上升导致职工薪酬支出增加 [3] - 管理费用增长38.89%,主要因计提员工持股计划相关费用增加 [4] - 财务费用增长38.48%,主要因汇兑损失同比增加 [4] 资产与负债状况 - 应收账款2.68亿元,同比增长23.84%,占最新年报归母净利润比例达306.39% [1] - 货币资金1.25亿元,同比下降13.37% [1] - 有息负债89.84万元,同比下降15.18% [1] - 合同负债增长46.58%,因收取客户合同预付款项增加 [3] 现金流与每股指标 -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13元,同比下降3.54% [1] - 每股收益0.06元,同比下降60% [1] - 每股净资产4.48元,同比增长0.21% [1]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增长32.31%,因支付股份回购款项减少 [4] 资产变动原因 - 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增长100%,因新增对外股权投资 [3] - 在建工程下降39.89%,因部分工程结转至固定资产 [3] - 其他非流动资产增长133.25%,因新增一年以上到期的定期存款及大额存单投资 [3] - 信用减值损失变动-1016.03%,因应收账款规模扩大导致计提损失增加 [4] 业务发展 - 车规级产品通过高通车规级5G平台认证,已开发2000余款料号,覆盖全系产品并通过AEC-Q200/100认证 [5] - 车规产品应用场景覆盖座舱、车身、智驾等领域,并拓展至底盘、动力相关场景,获得多家主机厂和Tier1企业项目定点 [5] - 建成独立车规产线及CNAS实验室,供货能力提升,预计未来车规产品进展加快 [5]
蓝箭电子2024年营收7.13亿元,今年Q1亏损728.99万元
巨潮资讯· 2025-04-29 16:07
财务表现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7.13亿元同比下降3.19%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11.18万元同比下降74.11% [2] - 扣非净利润1089.23万元同比下降74.31%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39亿元同比上升50.14% [3] - 基本每股收益0.08元/股同比下降77.14%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0.98%同比下降4.77个百分点 [3]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39亿元同比增长0.8% 归母净亏损728.99万元同比收窄12.23% [4] 经营状况 - 综合毛利率同比下降7.66个百分点至7.97% 主要受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和客户库存调整影响 [3] - 研发及智能制造投入增加对短期利润形成压力 但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至6.82% [3] - 资产总额18.74亿元同比下降2.2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5.27亿元同比下降2.61% [3] 业务发展 - 持续深耕半导体分立器件与集成电路封测领域 重点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SiC/GaN)及车规级产品 [3] - 已通过AEC-Q101认证 产品服务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高端市场 [3] - 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生产体系 实现从订单接收到生产的智能互联 [4] - 具备4英寸到12英寸晶圆全流程封测能力 在功率半导体等领域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4] 战略规划 - 2025年战略核心聚焦半导体封测主营业务 坚持开发高端产品和拓展高端客户群 [5] - 面对行业周期性压力 公司认为未来发展机遇将超过挑战 [5] - 计划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目标成为行业领先的封测企业 [5]
市值270亿国产模拟芯片龙头,再战港股IPO
公司概况 - 公司为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模拟芯片提供商,采用fabless模式运营,专注于研发设计,生产环节外包 [1] - 公司产品覆盖汽车电子、泛能源及消费电子等领域,提供传感器产品、信号链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形成完整系统链路 [1] - 以2024年模拟芯片收入计,公司位列国内模拟芯片市场中国厂商第五名,在汽车模拟芯片、数字隔离类芯片和磁传感器市场等细分领域表现突出 [1] 财务表现 - 2022年公司实现收入16.70亿元,2023年降至13.11亿元,2024年回升至19.60亿元 [1] - 2022年净利润为2.50亿元,2023年和2024年分别亏损3.05亿元和4.03亿元 [1] - 资产规模持续扩大,反映公司在业务拓展和技术研发方面的持续投入 [1] 市场定位与竞争优势 - 公司聚焦高壁垒市场,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满足客户对高性能、高可靠性芯片的需求 [1] - 管理团队具有深厚技术背景和丰富行业经验,成员曾任职于国际领先模拟芯片企业 [3] - 公司在多个细分领域排名靠前,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1] 行业前景与战略规划 - 模拟芯片市场前景广阔,汽车电子、泛能源等行业快速发展带动需求增长 [3] - 公司计划加大研发投入,拓展车规级产品组合,扩大全球市场运营,推进产业整合 [3] - 行业竞争格局不断变化,需持续投入研发以巩固市场地位 [3] IPO相关 - 公司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此次赴港上市旨在拓宽融资渠道并提升国际影响力 [1] - 本次IPO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 [1] - 互联网投资者对公司前景存在分歧,部分看好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部分担忧亏损状况和市场竞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