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出海

搜索文档
特海国际(9658.HK):汇兑亏损下降 同店翻台率增长
格隆汇· 2025-06-03 09:3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8亿美元,同比增长5.4%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0.12亿美元,同比扭亏为盈,主要受益于汇兑亏损下降 [1] - 公司利润率4.1%,同比下滑2.5pct,主要因员工成本、原材料成本及租赁费用增加 [2] 业务分项 - 海底捞餐厅经营收入同比增长4.5%,占总收入95%以上 [1] - 外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7.9%,主要因营销投入加大及配送网络拓展 [1] - 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7%,受益于第二品牌餐厅及火锅调味品销售增长 [1] 经营数据 - 整体翻台率3.9次/天(同比持平),同店翻台率4.0次/天(同比+0.1次/天) [1] - 客单价24.2美元,同比下降2.8%,因主动调价让利消费者 [1] - 餐厅日均销售额1.78万美元,同比增长1.71%,同店销售额增长0.34% [1] 成本结构 - 原材料及耗材成本占比同比+0.47%,因菜单升级及价格组合优化 [2] - 员工成本占比同比+1.42%,因人数增加及福利提升 [2] - 租金及相关开支占比同比+0.46%,水电开支占比同比-0.14% [2] 门店网络 - 一季度新开4家海底捞门店,关闭3家,期末总数达123家 [2] - 东南亚/东亚/北美洲/其他地区门店数均同比+1家,东南亚为主要分布区 [2] 行业前景 - 国际餐饮市场规模庞大且竞争分散,公司具备本土化适应能力与品牌优势 [3] - 公司单店模型持续优化,新店快速实现盈亏平衡 [3]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达8.97/10.41/11.69亿美元,归母净利润4406/5515/6341万美元 [3]
特海国际(09658):2025年一季度业绩点评:汇兑亏损下降,同店翻台率增长
长江证券· 2025-06-02 17:1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2][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一季度,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8亿美元,同比增长5.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12亿美元,受益于汇兑亏损下降,同比扭亏为盈 [2][6] - 在餐饮出海浪潮下,特海国际以独特服务形式、优越品牌力、快速本土化适应能力成为中餐出海品牌中的弄潮儿,在规模庞大且竞争格局分散的国际餐饮市场中具备广阔发展空间 [2][9] - 公司单店模型不断优化,新店快速实现盈亏平衡,看好火锅行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空间以及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实现营业收入8.97、10.41、11.69亿美元,实现归母净利润4406.37、5515.09、6340.58万美元 [2][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分业务情况 - 海底捞餐厅经营增长稳健,其他业务保持高增速。2025年一季度,海底捞餐厅经营/外卖业务/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5%/37.9%/22.7%,海底捞餐厅经营收入依然占整体的95%以上 [9] - 外卖业务增长主要系公司加大投资与营销以及餐厅覆盖范围扩大,配送网络拓展;其他业务增长一方面来源于红石榴计划孵化的第二品牌餐厅,另一方面系火锅调味品以及品牌食品在当地客户、零售商中越来越受欢迎 [9] 经营情况 - 餐厅销售额增长,公司主动调整定价导致客单价下降。2025年一季度,公司翻台率3.9次/天,同比持平,同店翻台率4.0次/天,同比增长0.1次/天 [9] - 各区域顾客日均消费均有所下跌,主要系公司主动调整定价、菜品份量让利消费者,公司整体客单价24.2美元,同比下降2.8% [9] - 餐厅平均每日销售额1.78万美元,同比增长1.71%,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0.34% [9] 盈利能力情况 - 公司让利员工及消费者,利润率有所下滑。2025年一季度,公司原材料及耗材成本/员工成本/租金及相关/水电开支占比分别同比+0.47%/+1.42%/+0.46%/-0.14% [9] - 员工成本大幅增长一方面是随着餐厅网络扩张,客流量与翻台率提升下,员工人数增加,另一方面是公司增加了员工福利,提升员工忠诚度与工作满意度 [9] - 原材料成本提升则主要是由于公司主动调整菜单、升级产品以及提供更优惠的价格组合 [9] - 一季度公司利润率4.1%,同比下滑2.5pct,除上述因素外,还因公司随着餐厅增长,外包服务费和日常维护费用增加以及短期租赁费用随员工福利投入增加而上升 [9] 门店情况 - 餐厅网络持续调整。公司一季度新开4家海底捞门店,同时继续调整经营不佳的餐厅,关闭了3家门店,截至一季度末,门店总数达123家 [9] - 与2024年同期相比,东南亚/东亚/北美洲/其他地区门店数同比均增长1家,东南亚仍然是公司餐厅主要分布地区 [9]
我在马来西亚做餐饮,亏了一套房
虎嗅· 2025-05-29 07:48
国内餐饮行业现状 - 国内餐饮行业竞争激烈 呈现"我活不活无所谓 我只要你死"的恶性竞争态势 [1] - 商家陷入价格战 利润被严重压缩 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2] - 典型案例显示 袁记云饺8家门店和瑞幸咖啡3家门店(单店投资60-80万)均因激烈竞争而经营失败 [2] 餐饮出海趋势 - 国内餐饮企业纷纷寻求出海发展 马来西亚成为热门目的地 [4] - 瑞幸咖啡已进入马来西亚市场 采用本地公司合作模式 签订数百家门店对赌协议 但目前经营表现一般 [5] - 出海企业面临品牌认知度挑战 需要深入研究当地市场需求 [6] 马来西亚餐饮市场特点 - 市场呈现动态变化特征 前几年的盈利模式可能已失效 [7] - 成功案例显示 某中国商家十年间在马来西亚开设8家火锅店和14家米线店 成为当地头部餐饮企业 [9] - 该商家近期以"白菜价"转让2家门店 显示市场调整期的经营压力 [10] - 马来西亚餐饮市场已从红利期(做的人少)进入竞争期(选择增多导致客群分流) [13] 出海经营策略 - 需要快速把握市场机会 单个项目的盈利周期可能仅3个月至2年 [12] - 成功路径包括:低价策略 品牌优势或转型接地气业态(如美食城) [15] - 建议选择"次红利期"进入 即有人已验证商业模式但竞争尚未白热化的阶段 [20] - 必须实地考察市场 避免用中国思维判断海外市场 [24] 出海挑战 - 马来西亚市场存在诸多隐性风险 需要长期驻在才能充分认知 [22] - 需用代际思维(父辈/爷爷辈视角)理解当地营商环境 [23] - 当前许多中国投资者存在认知偏差 表现出过度乐观和非理性决策 [17][18]
连锁餐饮行业框架(一):规模与格局,逆周期下的连锁化浪潮
东吴证券· 2025-05-28 19:0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达5.6万亿元,近5年行业CAGR为3.6%,限额以上餐饮收入5年CAGR为10.1%高于行业,行业连锁化率持续提升,线上化率疫后增长放缓 [4] - 连锁餐饮行业扩张动力可归集为需求端的人口结构及消费习惯、居民收入提升,供给端的餐饮产品创新、服务水平提升、规模化扩张、品牌化发展等六大增长要素,在需求明确走好之前,行业增长仍以供给驱动为主 [4] - 连锁餐饮行业CR10逐年提升,快餐+茶饮标准化程度高、瓜分规模前十,均已在不同交易所上市,行业格局仍为高度分散,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导向助力行业龙头进一步规模化扩张 [4] - 细分行业中,快餐标准化程度高、行业天花板高,中式快餐上市进行时;正餐中火锅领军品牌海底捞屹立不倒,进军海外市场,其他中式正餐各站山头,线上平台助力正餐快餐化;茶饮咖啡加盟模式驱动跑马圈地,下沉市场蜜雪冰城主导,中端市场瑞幸暂领先 [4] -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出海成为头部企业第二增长曲线,海外逾6000万华人华侨群体支持中国餐饮品牌初始产业化,本土消费者进一步助力品牌扩张,正餐及快餐品牌倾向于以直营模式进行海外扩张,茶饮则以加盟为主,海外业务挑战主要有产品本地化、供应链及物流体系搭建、政策法规和劳工制度差异等 [4] - 推荐关注凭借供应链优势及强品牌稳步加密国内门店网络、推进海外扩张的茶饮龙头蜜雪集团的长期价值,建议关注品牌势能提升、仍在扩店趋势中的百胜中国、达势股份等餐饮品牌在消费回暖情况下带来的盈利预期提升机会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概览:数万亿市场中的连锁化浪潮 - 行业涵盖快餐、正餐、休闲等多种业态,2024年市场规模达5.6万亿元,截至当年8月企业存量家数1634万家,2023年正餐、快餐及其他休闲餐饮类型分别占比68.1%、23.5%和8.4%,中式餐饮市场规模超4万亿占据主导地位,上市公司餐饮品牌主要集中在大众到中端餐饮 [10][12][13] - 近5年行业CAGR为3.6%,限额以上餐饮收入5年CAGR为10.1%高于行业,2015 - 2024年连锁餐饮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9.7%,推动连锁化率从12%增至20%,餐饮线上化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0%,带动线上化率从4%跃升至28%,自2022年以来线上化斜率放缓 [4][17][20] - 连锁餐饮市场规模扩张由宏观经济及社会结构变化、行业发展水平及经营主体管理经营能力共同驱动,增长动力可归集为需求端的人口结构及消费习惯、居民收入提升,供给端的餐饮产品创新、服务水平提升、规模化扩张、品牌化发展等六大增长要素 [23] - 连锁餐饮行业CR10从2015年的23.7%逐步上升至2024年的30.3%,行业集中度逐年提升,但格局仍为高度分散,快餐和茶饮标准化程度高,在规模前十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导向助力行业龙头跨区域扩张 [41][42] 细分行业纵览:快餐、正餐、茶咖酒 - 快餐标准化程度高、行业天花板高,肯德基、麦当劳占据双强位置,近两年中式快餐陆续交表准备上市,下沉市场渗透、产品创新为核心增长驱动 [45][51] - 正餐中火锅品类以高标准化和强社交属性率先突围,海底捞屹立不倒并进军海外市场,其他中式正餐各占山头,试图突破区域属性,线上化发展助力正餐快餐化,部分正餐品牌可实现与快餐类似的外卖占比 [52][56][57] - 茶咖酒行业加盟模式驱动跑马圈地,行业老大已达数万家体量,下沉市场蜜雪冰城主导,中端市场瑞幸暂领先,新品浪潮驱动,加盟商网络稳定性为先,茶饮品牌积极海外扩张 [62][63][67] 餐饮出海:强供应链出海打造第二成长曲线 -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出海成为头部企业第二增长曲线,海外逾6000万华人华侨群体支持中国餐饮品牌初始产业化,本土消费者进一步助力品牌扩张 [69][72] - 正餐及快餐品牌倾向于以直营模式进行海外扩张,茶饮则以加盟为主,海外业务挑战主要有产品本地化、供应链及物流体系搭建、政策法规和劳工制度差异等 [75][78] 投资建议 - 推荐关注茶饮龙头蜜雪集团的长期价值,建议关注百胜中国、达势股份等餐饮品牌在消费回暖情况下带来的盈利预期提升机会 [4][79]
哈萨克斯坦的“三无”餐饮,拿下打工人的胃
虎嗅· 2025-05-12 14:31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创始人从连锁餐饮运营转向自主创业,以直营模式起步并逐步扩展加盟商,2023年已孵化278家以小餐饮为主的餐饮公司[1] - 2024年观察到加盟商模式衰退趋势后转向海外市场,最终选择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作为首个出海目的地[1] - 当前在阿拉木图运营两家差异化定位的门店:火锅店(目标华人群体)和快餐店(目标本地人群)[1][2][7] 火锅店运营策略 - 定位为资本快速积累工具,700平方米门店日均营业额2万-5万人民币,月毛利达65万-70万人民币[2] - 选址逻辑基于阿拉木图两大优势:城市消费力强(类比上海)及餐饮竞争弱(仅20家优质华人餐厅服务200万人口)[2] - 供应链采用本地化采购为主(牛肉成本较国内低22%-30%),部分调料需中国进口并利用"灰关"降低关税成本[3] 快餐店市场定位 - 专为本地人设计,日均营业额达20万人民币,填补市场空白(当地原创餐饮品牌不足10个)[7] - 主打性价比策略,产品设计突出差异化(如北方风味大包子体积达本地产品3倍)[8] - 精准捕捉本地消费习惯:90%饮品为可乐且甜度翻倍,消费者卫生标准严苛(要求餐后桌面整洁)[8] 海外市场挑战 - 监管环境复杂:政府部门存在非正规收费现象,消防检查标准主观性强且需支付"保护费"[3][4] - 人力资源问题:本地员工流动性高(偏好日结工资),职业稳定性差(日均工资120-130人民币)[6] - 物流与合规:中哈货运依赖每日国际大巴,需提前半月备货并灵活处理清关流程[3] 未来扩张规划 - 暂不接入本地外卖平台(部分平台抽成高达53%)[9] - 以哈萨克斯坦为跳板辐射中亚五国,看好中哈政策友好度及区域市场相似性[9]
36氪出海·关注|霸王茶姬美国首家门店开业,前麦当劳国际CMO加入高管团队
36氪· 2025-05-01 09:13
4月26日,霸王茶姬在洛杉矶 Westfield Century City 购物中心的旗舰店开始试营业,目前对受邀请的 KOL 和 KOC 开放,下个月9号正式营业。 十天前,这家公司刚刚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新式茶饮企业。 美国茶饮市场,相比较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来说,这两年的讨论是较少的,但各路品牌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时日并不短,早已经有了 Omomo、 Quickly、Tiger Sugar、贡茶、一芳、Kung Fu Tea、Sharetea 等等发源于美国或来自中国台湾的品牌。 聚焦到美国,喜茶门店数量最多,今年情人节其第27家门店在华盛顿都会区开业。茉莉奶白也进入了美国,去年10月在旧金山湾区开设了第二家门店,据外 媒报道,三天内总收入超过8.2万美元,创下了出海茶饮品牌的新销售纪录。即将上市的沪上阿姨、柠檬茶品牌挞柠、鲜果茶品牌乐乐茶也已经开启或正在 装修美国店铺。 回到霸王茶姬本身,连锁餐饮品牌在海外普遍面临着三大挑战,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不例外: 供应链:简单不等于容易 相比起海底捞那样的复杂工艺,霸王茶姬的产品原料显得非常简单:茶、牛奶、糖浆。这种简单当然降低了食品合规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