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800V高压快充
icon
搜索文档
【重磅深度】AI+汽车智能化系列之十三——小米汽车核心竞争力剖析
小米方法论与核心竞争力 - 小米汽车的成功本质是小米方法论在汽车行业的降维打击,通过用户驱动思维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产品驱动逻辑 [2][6] - 小米铁人三项(硬件+互联网+新零售)形成商业闭环,推动中国制造业从低价低质走向物美价廉 [2][8] -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数据驱动产品快速迭代,实现"用户在哪生意就在哪"的品类外延优势 [2][6] 产品战略布局 - 全品类布局:20万元以上市场主打SU7/YU7等性能车型,20万元以下市场类似红米手机策略 [2][6] - 坚定执行"人车家生态"战略,汽车业务与集团高端化、全球化战略协同 [2][6] - SU7已成为20-30万元最畅销纯电轿车,2025年前5月月均销量2.65万辆超越Model 3 [52] 技术研发投入 - 集团年研发投入不低于300亿元,汽车领域占比约30%,与理想/小鹏同量级 [3][6] - 电动化需补充增程动力,智能化加大算力算法投入,保持技术快速追随者定位 [3][6] - 自研800V高压碳化硅平台,SU7 Ultra电压达871V,充电11分钟(10%-80%)[84][85] 三电技术创新 - SU7 Ultra搭载宁德时代麒麟2电池,峰值电压897V,最大放电功率1330kW [75][77] - HyperEngine V8s电机转速27200rpm,扭矩635Nm,零百加速1.98秒 [72][73] - 自研9100吨一体化压铸设备,后地板零件72合一,减重17%,生产工时减少45% [104][106] 智能化进展 - 自动驾驶团队超1000人,累计投入47亿元,14个月实现端到端全场景智驾 [109][110] - YU7全系搭载激光雷达和Thor芯片,算力提升至700TOPS [113][114] - 国内第二家推送端到端+VLM架构,复杂场景应对能力显著提升 [120][122] 渠道与用户画像 - "1+N"渠道模式覆盖82城298家门店,2025年计划拓展500㎡以上大型门店400家 [43][44] - SU7女性用户占比41.3%,苹果手机用户占57.3%,一二线城市销量占比近90% [53][54] - 全球MIUI月活用户达7.02亿,高端手机出货占比提升至23.3%(+3pct)[31][32] 财务表现 - 汽车业务2025Q1毛利率23.2%,单车亏损缩窄至7000元,预计Q3/Q4实现盈利 [38][39] - 互联网服务贡献集团34%毛利,智能手机收入占比52%但毛利贡献仅9% [13][17] - 2024年高端智能手机出货占比23.3%,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 [31]
AI+汽车智能化系列之十三:小米汽车核心竞争力剖析
东吴证券· 2025-06-25 15:1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小米汽车成功源于【小米方法论】核心竞争力,在2 - 3年对传统汽车行业形成“降维打击”,其以用户驱动逻辑区别于传统产品驱动逻辑,基于用户大数据可优化产品和发挥品类外延优势,铁人三项形成闭环,使命是让制造业走向物美价廉,但未来面临AI时代新思维方式挑战 [2] - 未来2 - 3年小米汽车业务核心看点包括产品全品类布局、技术快速跟随,集团研发投入每年不低于300亿,汽车领域预计占3成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小米业务线的梳理 - 小米集团收入由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构成,2024年智能手机收入占比52%,营收占比9%的互联网服务贡献34%毛利,是利润重要来源,其基于硬件生态搭建软件服务体系,通过用户流量变现创造收入 [8] 小米手机业务复盘 - 出货量复盘:顺风期(2011 - 2014年)以性价比定位、线上销售和互联网营销快速上量;逆风期(2015 - 2016年)供应链和渠道问题致销量下滑;再次增长期(2017 - 2020年)拓展海外市场 [21] - 爆品模式:爆品定义为产品各方面与现有产品不同且超用户期望,产生条件为高效工业化生产、迎合大众定价、产品体验导向创新,建立爆品模式需找准用户需求、提供超预期产品、惊喜定价和效率制胜 [24] - 产品谱系:Redmi和小米覆盖全价格带,Redmi定位极致性价比,小米定位追求极致技术和体验,2020年小米开始高端化尝试 [25][27] - 新零售渠道:早期以线上为主,后拓展线下,新零售本质是效率革命,关注投资回报率、简化销售结构、数字化和统一化 [31] - 用户数据:全球MIUI月活用户达7.02亿,粉丝群体庞大,年轻用户占比高,向性别均衡品牌发展 [32] 小米汽车业务复盘和展望 - 造车历程:2021年立项,预计至2031年累计投资100亿美元,2024年3月首款车型SU7上市,预计2025年6月YU7上市 [36] - 财报表现:SU7交付后营收和毛利率提升,2025Q1毛利率23.2%,单车亏损逐季缩窄,预计2025Q3或Q4盈利 [40] - 渠道:采用“1 + N”模式,截至2025年5月31日建成298家品牌门店,6月预计新增37家,2025年计划扩展大型门店至400家以上 [44] - SU7:所在20 - 30万元CAR市场2024年规模137万辆,新能源渗透率55%,SU7已超Model 3成最畅销纯电轿车,原因包括手机品牌认知度、营销策略等 [52] - SU7用户画像:女性用户占比41.3%,一二线城市为主,苹果手机用户占57.3%,主力客群为25 - 35岁年轻群体 [53] - YU7:所在20 - 30万元SUV市场2024年规模248万辆,新能源渗透率60%,Model Y是纯电车主力车型,后续理想i6、YU7、小鹏G7等将进入该细分市场 [62] 小米技术分析 外观设计 - 小米SU7、SU7 Ultra外观设计为降低风阻,包括流线车型、车轮轮毂、前格栅设计、车身细节等方面,对标经典轿跑设计 [67][68] 三电技术 - 零百加速:小米SU7 Max版官方零百加速2.28s,SU7 Ultra2025款官方零百加速1.98s,主要影响因素有车重、轮胎抓地力和电机技术 [73] - 电池核心性能:宁德时代麒麟2电池首次搭载小米SU7 Ultra,在多方面有技术突破,优化了续航、充电速度等性能 [78] - 800V高压快充:800V架构是高压平台发展方向,具有高功率快充和低成本高效率优势,但存在传统功率半导体耐压等级挑战,各车企形成差异化技术路线,小米SU7 Ultra充电倍率5.2C,快充时间11min [83][85] - 碳化硅产业链:国内车企在碳化硅产业链不同环节布局,小米仅自研封装工艺,整合国际供应链并押注本土产能 [96] - 超充桩网络布局:理想兼顾成本和效率,小米SU7定位C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在性能与电耗方面做平衡 [97][98] 车身一体化技术 - 一体化压铸:一体化压铸将众多零部件整合,当前生产模式由主机厂和压铸厂构成,小米汽车全栈自研9100吨一体化压铸机 [103][104] - 小米一体化压铸技术:实现全链路自主设计大压铸设备集群和压铸材料自研,后地板实现零件72合一,焊点减少,减重等效果显著 [108] - CTB技术:小米选择CTB技术路径,有释放空间和续航优势,但也存在安全性和维修更换等劣势,应用效果包括支持长续航、安全防护和高效电池管理软件等 [109][111] 智能驾驶技术 - 发展历程:早期战略投资布局,后期全栈自研与规模化投入实现技术突破,现任自动驾驶团队负责人为叶航军 [115] - 方案选择:小米SU7采用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方案,YU7全系搭载激光雷达和Thor芯片,智驾硬件应用效果良好 [116][118] - 软件架构:小米端到端 + VLM架构领先,推送速度快,拟人化和轨迹筛选优势显著,智驾软件从技术发布至今不断发展,OTA功能分阶段提升 [127][130][134]
【AI+汽车智能化系列之九/小鹏汽车-W】核心竞争力剖析
小鹏汽车核心竞争力 - 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于打造多品类批量爆款能力,油车时代吉利和电车时代比亚迪均通过此路径实现年销量从50万到200万+的跨越 [4][9] - 批量爆款能力内核是平台化技术底座,SEPA2.0扶摇架构涵盖电子电气架构、三电系统和硬件一体化三大核心技术 [5][10] - 品类创新战略通过D-F-H三大子平台实现轿车-SUV-MPV全品类覆盖,以"科技平权"占领用户心智 [6][11][13] 技术架构 - 电子电气架构实现云端-芯片-算法-域控制器全栈自研,形成算力-算法-数据闭环 [5][10] - 三电系统采用全域800V高压快充+X-Power电驱+智能热管理,解决充电效率和里程焦虑 [5][10] - 硬件一体化技术包含前后一体化压铸和CIB电池车身一体化,实现空间释放和轻量化 [5][10][13] 产品矩阵 - D平台定位10-20万市场,H平台覆盖25-40万+市场,F平台主打15-30万区间 [13] - 车型组合包含G6/G7/P7+/X9等,形成轿车-SUV-MPV全品类布局 [13] - 产品性能强调"足够安全/足够范围/足够便宜"的科技平权理念 [13] 研发投入 - 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300亿元,第二代扶摇架构平台支撑未来十年发展 [29][30] - 研发费用从2018年10亿增至2024年60亿,平台化技术持续迭代 [29] - 智驾标签保持战略定力,同时引入王凤英等人才补齐产品营销短板 [30] 智能驾驶技术 - 全栈自研覆盖算力-算法-数据闭环,传感器以外采为主坚持纯视觉方案 [33] - AI鹰眼视觉方案采用LOFIC架构,识别速度提升40%,算力释放20% [40][43] - 自研图灵芯片2024年流片成功,算力达750TOPS,预计2025Q4上车 [44][45] 三电系统 - 全域800V架构相比400V系统在配电、线束等环节实现成本降低 [74][77] - 采用电驱升压兼容400V直流桩技术路径,综合效率更高 [78] - SiC功率模块国产替代加速,2024年新增斯达半导等供应商 [89] 增程技术 - 鲲鹏超级电动体系纯电续航达430km,综合续航1400km+ [109][110] - 增程器热效率42%,下一代目标48%,电机效率目标96% [112][113] - 规划至少5款增程车型,首款基于X9平台2025H2量产 [115][117] 生产制造 - 采用16000吨超级压铸设备,实现车身轻量化和空间优化 [96][123] - 联合广东鸿图开发铝压铸车身,前后一体化压铸技术领先 [127] - 一体化压铸使P7+整备质量1967kg,风阻系数降至0.206Cd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