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目标产值超500亿!广州白云发布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南方都市报· 2025-11-04 10:27
政策方案概述 - 广州市白云区发布《加快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6-2028年)》,明确构建"11221"产业生态体系 [1] - 方案目标为到2028年带动生物制造相关产业产值及营收超500亿元,建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先导区 [1][2] - 生物制造被定位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领域和国家战略竞争制高点,广东省目标到2027年形成产业集群,总产值向5000亿元迈进 [1] 产业生态体系构成 - "11221"体系具体包括建设1个生物制造创新中心、1个中试基地、2个成果转化平台、两期超千亩生物制造产业园以及1支百亿规模基金集群 [2] - 该体系旨在全面覆盖从基础研发、中试验证到成果转化与规模化生产的全产业链条 [2] - 总规模100亿元的生物制造产业基金集群已设立,首期已完成10亿元基金募集,投资范围覆盖企业从初创期至Pre-IPO全生命周期 [3] 产业基础与空间布局 - 白云区拥有持证化妆品生产企业超1200家,约占全国总量五分之一,2024年产业规模达361.4亿元,为"生物制造+美妆"融合奠定基础 [2] - 区域生物医药规上产业规模突破311亿元,集聚广药集团、和记黄埔等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引领+科研赋能+存量升级"协同优势 [2] - 广州白云生物制造产业园分两期推进,一期规划约450亩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细胞基因、美妆,二期规划约900亩布局五大产业组团 [3] 项目进展与资本支持 - 澳斯康生物、山东英盛、蓝湾科技等重点项目在发布会集中签约,涵盖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生物美妆等多个前沿领域 [3] - 广州白云生物制造产业园作为"11221"体系核心载体,是破局产业空间布局、实现集群发展的关键支撑 [2]
德州打造千亿元级 “北方生物谷”
大众日报· 2025-10-27 11:19
产业战略与布局 - 德州市生物产业聚焦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质能五大领域 [2] - 产业确立"一核引领、三极支撑、多园协同"的空间布局,即以禹城市为核心,齐河、乐陵、平原为三极,天衢新区等多园协同 [2] - 生物产业被列为德州市11条先进制造业标志性产业链之一,采用"链长统筹、牵头部门主抓、领建园区主战、关联园区协同"的工作格局 [2] 产业规模与集群地位 - 2024年全市生物产业链规上企业达153家,实现营业收入404亿元 [2] - 产业内产值过10亿元企业8家、过亿元企业41家 [2] - 生物产业入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产业规模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2] 技术创新与研发实力 - 德州市拥有1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96个省级创新平台,并与40余家高校院所保持合作 [3] - 累计手握近300个生物制备发明专利,为产业创新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3] - 保龄宝公司拥有近百项发明专利,其中关于赤藓糖醇的专利有十几项,其产品纯度达99.5%以上 [3] 企业发展与产品应用 - 保龄宝公司新建成的年产3万吨赤藓糖醇项目自投产以来保持满负荷运行,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 山东百龙创园公司正开发母乳寡糖、乳果糖、低甜糖醇等新产品,以满足低糖、低热量市场需求 [1] - 企业寻求深化与科研机构合作,以打通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 [1] 产业生态与支持体系 - 德州市建立常态化路演与成果转化两大机制,实现"产学研金服"五大要素高效对接 [4] - 巩固"研发在外地、转化在德州"的"科创飞地"模式,探索设立生物产业专项基金 [4] - 成立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协会,36家生物产业体系企业及社会组织加入,旨在抱团发展、自律协同 [4] 未来发展方向 - 未来将瞄准合成生物、基因细胞治疗、AI制药等前沿赛道,布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和中试基地 [4] - 计划通过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引领性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生态 [4] - 发展目标是打造千亿元级"北方生物谷" [4]
广州聚力打造生物制造产业新高地
中国发展网· 2025-10-16 16:54
行业政策与规划 - 生物制造产业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打造该产业作为新增长引擎 [2] - 广东省目标到2027年全省生物制造产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到2035年迈向万亿元级规模 [2] - 广州市将生物制造产业纳入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目标到2027年初步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重点布局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生物食品、生物健康、生物农业五大领域 [2] 区域产业布局与支持 -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作为产业核心承载区,已构建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并设立规模可观的产业引导基金 [3] - 南沙区依托跨境政策与区位优势,在生命健康价值园区建设中聚焦创新药械研发与生命健康制造 [3] - 白云区与花都区强化政策保障与平台建设,形成全市错位竞合、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3] 创新平台与产学研合作 - 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正式揭牌,采用由中山大学牵头的1总部加M创新平台加N应用场景模式 [4] - 该创新中心将搭建菌种、元件与数据信息库、AI赋能生物制造自动化设施、概念小试及中试平台等创新平台 [4] - 中心旨在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创新成果转化和专业人才培育,是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平台的关键一步 [4] 企业创新成果与技术突破 - 创尔生物自主研发的胶原透明质酸钠冻干纤维获国家药监局注册申请受理,核心成分猪Ⅰ型胶原蛋白纯度≥99%、内毒素含量<0.02EU/mg,并已完成美国FDA医疗器械主文档备案 [5] - 慕恩生物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商业化菌种库,累计保存超32万株菌株,其控股子公司蘑米生物研发的丝状真菌蛋白获美国GRAS认证,填补国内相关领域技术空白 [5][6] - 广州拥有锐博生物、慕恩生物、云舟生物、海大集团、金发科技等多家生物制造产业上中下游核心技术企业 [2] 产业生态与资源集聚 - 2025生物制造产业大会以广聚合成,智造先机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投等500人参会,共谋产业发展 [1] - 大会设置三场专题活动和一场创新项目投融资路演,覆盖医药健康与美妆、农业与材料、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等前沿方向 [5] - 广州在产业研究方面拥有中山大学进化与合成生物学基础科学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等多家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 [2]
总投资145.3亿:重庆市签约32个项目,生物制造领域聚焦中试平台建设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正从中央到地方层面大力推动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建设,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5][6][12] - 多个省市已出台具体政策并投入巨额资金,目标明确,显示出生物制造产业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焦点 [8][10][11][12] 重庆市生物制造产业进展 - 重庆市璧山区集中签约32个总投资达145.3亿元的项目,涵盖生物制造等多个领域 [5] - 璧山区签约重庆生物制造产业中试平台项目,旨在打造国家级生物制造中试平台,成为生物制造产业“西南中心” [6] - 重庆市2025年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约3.2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800亿元,生物制造产业中试平台被列入重点开工项目 [6] - 重庆两江新区已聚集博济医药、博腾制药等中试平台,其中重庆博济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生物医药CRO,于2021年投用 [6] 常德市生物制造平台建设 - 常德经开区合成生物制造中试转化平台是2025年度省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69亿元,占地面积46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 [8] - 平台规划建设从0.5吨级到20吨级的多条中试生产线,配套建设转化车间、动力中心等设施,形成闭环的合成生物制造生态系统 [8] - 平台覆盖从发酵到精制的全工艺流程,可承接医药级、护肤品级等多种生物活性原料产品的中试及小规模商业化生产 [8] 其他省市政策与投资 - 广东省发改委批复广东省合成生物制造中试平台项目,概算总投资2.1733亿元,其中工程费用19459万元 [9] - 上海市已建设中试平台或具有中试功能的企业和机构逾360家,并发布《上海市中试平台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支持建设 [10] - 四川省、河南省、贵州省、福建省均在2025年发布了支持中试平台建设的方案,设定了明确的数量和目标 [11] 国家层面政策支持 - 工信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力争培育中试能力建设平台20个以上,服务企业超过200家,孵化产品400个以上 [12]
中国跻身全球第二大生物药市场
行业整体地位与规模 - 中国已跻身全球第二大生物药市场 [1][2] - 中国生物经济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一 [3] - 生物经济增加值占中国GDP比重超过7% [1] - 生物基材料和化学品产值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 [1] 前沿领域全球竞争力 - 在CAR-T细胞疗法、原研发药生产、脑机接口医疗器械等领域实现全球"领跑"或"并跑" [1] - 2024年全球共有2069个CAR-T临床研究中心,中国研究中心数量为388个,位居全球第二 [2] - 精准生物的儿童白血病CAR-T治疗产品"普基奥仑赛注射液"填补国内空白,有望成为国内首创、全球第二款治疗该适应症的一类生物新药 [2] - 武汉禾元生物科技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为全球首个"稻米造血"一类新药 [4] 研发创新能力 - 中国生物科技专利申请量、研发人员数量全球领先,创新药、在研管线数量、上市新药数量均占全球30%以上 [1] - 2024年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93款新药,创近5年新高 [2] - 2024年中国在研药物数量位居全球第二,全球制药公司研发管线规模排名前25强中有4家中国企业上榜 [2] - 以自研新药比例衡量,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排名全球第一 [2] - 2024年中国在医疗装备领域发表SCI论文超2万篇,科研产出居全球第一位 [3] 重点企业发展与产品突破 -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推出世界首台5.0T人体全身磁共振系统uMR Jupiter [4] - 武汉滨会生物科技的溶瘤病毒产品OH2注射液被纳入国家突破性治疗品种 [4] - 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技术推动生物制造业以显著高于GDP增速的速度快速增长 [5] 产业基础与区域布局 - 中国已建立生物产业基地23个 [1] - 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科研中心展示了强大的科研资源和创新能力 [3] - 生物产业发展重心转向核心技术攻坚、产品质量升级与产业链韧性提升,迈入"以质取胜"新阶段 [4]
最新公布,海淀新增4家园区获评“中关村特色产业园”
新京报· 2025-09-25 16:01
中关村特色产业园新增名单及海淀区产业布局 园区新增认定情况 - 北京市第三批中关村特色产业园新增24家园区 其中海淀区占4家 分别为中关村(海淀)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中关村(海淀)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中关村AI北纬社区和中关村科学城AI数字能源产业园[1] 园区功能定位 - 中关村特色产业园以集聚产业创新资源、提升产业创新效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为核心功能 在空间规模、运营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具备高水平[1] - 中关村AI北纬社区重点打造国际AI原生创业孵化平台、AI未来世界实验展示窗口和国际AI能力建设中心[1] - 中关村科学城AI数字能源产业园构建以AI+能源基础软硬件研发测试平台为核心的技术融合创新体系 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2] - 中关村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形成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的"1+4"产业格局 涵盖人工智能赋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2] - 中关村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打造技术研发、产业转化与创新孵化一体化平台 构建五大产业赋能平台及多场景测试场[2] 历史园区基础 - 海淀区此前已培育9家特色园区 包括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等[3] - 这些园区作为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全球创新网络关键节点 通过链接国际资源、培育科技企业和汇聚高端人才支撑区域创新[3] 集群发展策略 - 新认定4家园区将与原有9家园区形成产业互补、生态联动的创新集群 增强区域创新发展整体效能[3] - 通过标杆示范作用推动科技园区国际化、专业化和集群化水平提升 强化海淀国际创新枢纽影响力[3]
调研速递|湖北富邦科技接受民生证券等2家机构调研 上半年营收6.85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9-15 19:0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8,459.76万元 同比增长6.50% 其中境内营收36,505.79万元(占比53.32%)同比增长5.10% 境外营收31,953.97万元(占比46.68%)同比增长8.16%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21.70万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47,095.07万元 同比增长9.53% [2] - 现代农业业务营收12,236.98万元 同比增长13.31% 发展态势良好 [2] 研发创新 - 建立完善研发创新保障机制 保持研发投入 通过示范验证和商业模式创新加速产业化 [3] - 在生物农业板块推出禾本科固氮与根结线虫防治产品 其中禾本科固氮类与根结线虫类产品已完成产业化准备 [3] - 与中国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5] 业务战略 - 以"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双轮驱动农业现代化转型 聚焦四大产品领域建立全链条研发体系 [4] - 数字农业板块以"数据驱动+智能决策"为核心 提供全流程产品与服务 推动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转型 [4][6] - 未来将深耕种植业产业链 打造"种肥药+生物技术+数字化"的现代农业生态 [4] 产品与技术应用 - "天生旦"系列产品在多省份布置验证示范实验 覆盖10余种作物 面积数万亩 2025年3月推进百万亩科技助农项目 [3] - 在数字农业领域布局"土壤检测&土壤大数据+CMA+AI""水的精准灌溉+AI""产量预估AI"等项目 提升种植链效率 [8] - 化肥助剂业务重点开发高效环保型助剂产品 与OCP集团保持深度协作 除重金属综合治理方案已完成客户小试验证 [7] 行业合作与发展 - 在禾本科固氮领域与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固氮团队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团队合作推进重点项目 [3] - 针对农业种植规模化专业化趋势 推出以"数字+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 提供全程服务 [6] - 2025年3月举办发布会 发布降本增产战略与"农博士"绿色农业品牌 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布局 [6]
富邦科技(300387) - 300387富邦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11
2025-09-11 17:46
战略规划 - 公司未来战略围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回报社会,重点推进农化助剂与特种肥料业务升级、水肥药耦合+数字技术解决方案、以及深化东南亚、前独联体和非洲市场的走出去战略 [2][3] - 公司通过数字+生物技术核心驱动力,结合水肥药耦合+数字技术差异化路径,打造种肥药+生物技术+数字化的现代农业生态 [4] 核心竞争力 - 公司聚焦技术创新,推出生物可降解和环境友好新型农化助剂,以及禾本科固氮、根结线虫防治、生物食品添加剂等独创产品与数字农业服务模式 [4] - 公司依托全球供应链网络,通过集中战略采购和多元化供应源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并采取缩短报价周期、当地货币结算等措施应对汇率风险 [6] 营销模式创新 - 公司推行1+X战略营销模式,以大型平台企业和种植龙头企业为核心支点,分级带动经销商网络、电商平台和海外业务协同发展 [4] - 通过定制化一站式解决方案、技术培训和田间示范,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推动全球化布局与本土化营销结合 [4][5] 业务进展与研发 - 2025年上半年现代农业业务营业收入1223698万元,同比增长1331% [7] - 研发方面推出5个微生物线虫防治新产品和3个禾本科固氮新产品,并通过优化发酵工艺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稳定性 [7][8] - 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机构合作,推进高效作物固氮菌剂创制与应用示范,并引进专业团队增强根结线虫防治技术 [7][8] 并购方向 - 公司重点围绕农化助剂与特种肥料领域考察拥有核心研发能力和先进生产设施的投资标的,扩充产品线和技术储备 [8] - 在现代农业板块寻求基因编辑、生物合成技术企业以及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智能装备企业,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 [8] 研发保障机制 - 公司建立完善的研发创新保障机制,包括保持研发投入强度、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优化成果转化路径 [9] - 公司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平台,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建立多粘类芽孢杆菌资源库,并持续开展菌株多样性和功能优化研究 [10]
“中国光谷”加速迈向全球生命健康产业新高地
中国新闻网· 2025-09-11 11:21
大会概况 - 第十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举办 主题为"生物科技赋能未来 生物制造重塑世界" 设有政策解读 技术研讨 资源协同 国际合作 成果转化五大板块及专业展览 [2] - 大会展示近千项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 举办生物制造高层论坛及近20场细分领域专题分论坛 [1][3] - 发布《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报告2025》和全国创新药"慧眼"系统两项重磅成果 [3] 产业规模与地位 - 光谷生物城形成千亿产业集群 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前列 中部第一 [1] - 光谷聚集4200余家生物产业相关企业 成为中部地区影响力最大 创新力最强 产业体系门类最齐全 人才集聚效应最显著的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区 [8] - 2024年东湖高新区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武汉市生命健康产业规模达5546亿元 居中部地区第一 湖北省大健康产业突破万亿元规模 成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11] 技术创新成果 - 武汉禾元生物推出全球首个"稻米造血"一类新药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 改写了人血清白蛋白依赖人血浆提取的历史 [6] - 武汉依瑞德开发交互式脑机—光磁联合设备 实现无创脑机接口 [6] - 武汉滨会生物的溶瘤病毒产品OH2注射液被纳入国家突破性治疗品种 [6] - 联影医疗推出世界首台5.0T人体全身磁共振系统uMR Jupiter 实现超高场磁共振全身临床成像 [6] - 光谷创新药领域临床在研一类新药超400个 医疗器械领域1800余个二 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生物农业领域获批国审农作物新品种180个 [8] 产业生态建设 - 光谷形成生物医药 医疗器械 生物农业三大产业集群 锚定创新药 医疗器械 生物农业 生物服务和未来产业五大产业方向 [8][11] - 拥有2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72个中试平台及20个创新服务平台 湖北省药检院 省医疗器械质检院 省安评中心等专业机构落户 [11] - 创新推出"招投联动"机制 以资本为纽带和先导吸引企业落地 秉持"投早 投小 投未来"理念 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 [11] 国际合作与区域协同 - 古巴共和国副总理率团参会谋划产业合作新领域 23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代表深入交流构建跨区域协作网络 [3] - 举办2025生物制造创新创业大赛挖掘诸多创新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指出湖北省和武汉市产业基础好 发展潜力大 希望为全国生物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3]
我国生物产业迈向“质变飞跃”关键期
证券日报· 2025-09-08 07:11
大会核心主题与行业意义 - 第十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以“生物科技赋能未来·生物制造重塑世界”为主题,集中展示生物领域尖端科技 [1] - 大会被视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通过搭建产学研桥梁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链资源整合,有利于巩固全球领先优势 [1] - 当前中国生物产业正处于从量变积累向质变飞跃的关键期,发展重心转向核心技术攻坚、产品质量升级与产业链韧性提升 [7] 医学影像与诊断技术突破 -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出世界首款5.0T人体全身磁共振系统uMR Jupiter 5T,具备显微镜级高清成像能力,可赋能全身精准诊断并联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 [1] - 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多家机构开发创新技术Stereo-seq V2,是全球首创兼容FFPE样本的全物种和全转录组覆盖空间转录组技术,攻克了FFPE样本分析难题 [3] - Stereo-seq V2技术首次实现在FFPE样本上同步开展宿主与微生物的全域高分辨率原位时空转录组分析,有望推动空间组学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 [3] 生物制药与制造创新 - 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全国首个上市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奥福民®,采用全球首创水稻表达技术,无病毒且不依赖血浆来源 [2] - 奥福民Ⅱ期原液cGMP智能化生产线预计2026年建成投产,达产后可年产1200万瓶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将实行无人化数字化及“AI+生物”制造 [2] 脑机接口与神经科技进展 - 武汉依瑞德医疗设备新技术有限公司展出中国首台获NMPA注册证的近红外脑功能热成像系统,属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可通过近红外光检测大脑活动状态 [4][5] - 该系统配合aimQ光学导航系统可将脑部治疗区域定位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其数据库建设已有近两万例数据 [5] - 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展示全球首个高通量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通道数达到65000个并实现双向功能,能高精度采集脑电信号并实时刺激 [5] - 该侵入式系统已在大动物实验中完成数千例研究,涵盖运动障碍、抑郁症、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模型,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5] - 同济医院展示智能超声无创脑机治疗系统NeuroTune A1,基于聚焦超声特性搭建,在治疗慢性便秘的应用中已完成概念验证及动物模型验证实验 [6] 前沿技术趋势与未来方向 - 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为主要标志的生物技术创新突破,正推动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等快速增长 [7] - 人工智能赋能为生命科技创新与生物制造发展带来历史机遇 [7] - 下一阶段生物产业或将锚定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等前沿赛道构建核心竞争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