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育种

搜索文档
深圳无田却“育种”: 生物科技焕新农业图景
证券时报· 2025-08-01 05:32
深圳生物育种行业突破 - 深圳在生物育种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包括水稻、马铃薯、大豆等作物育种,形成"基础—应用—产业化"完整链条 [1][2][3][4][5][6] -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商连光团队发布全球首个包含251份水稻种质的超级泛基因组图谱,挖掘出耐盐关键基因STG5,培育的耐盐碱水稻可在含盐量10‰的土地上生长 [2] - 唐晓艳团队培育出"洁田稻",对除草剂抗性是传统品种的10—15倍,研发的"广三系"杂交育种技术将不育系培育周期从5—10年缩短至3年 [3] 水稻育种创新 - 商连光团队的水稻超级泛基因组图谱被国外研究参照,耐盐碱水稻技术有望改造中国3000万亩沿海盐碱地 [2] - 唐晓艳团队"洁田稻"配套除草剂使用一次即可控制杂草,"洁田小麦"已在河北推广 [3] - 华大万物与云南大学合作培育"多年生稻23"实现"种一次收三年",大幅减少耕种成本 [4] 智慧育种技术 - 华大万物开发全基因组大数据智慧育种系统CropGS-Hub,成为育种者的"智能助手" [4] - 华大万物开发沙漠改造技术,通过植物纤维粘合剂与沙子混合使不毛之地具备保水保肥能力 [4] -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张春芝团队培育出仅为芝麻1/6大小的马铃薯种子,改变传统块茎种植模式 [5] 基因编辑前沿 - 朱健康团队开发新型CRISPR-Cas酶突破海外专利围墙,高油酸大豆油酸含量从不足20%提升至80%以上 [6] - 朱健康团队在番茄中提升GABA含量5倍,改良水稻、小麦淀粉降低升糖指数,增加鲜食玉米甜味不增卡路里 [6] - 朱健康团队成果获我国首张农业用基因编辑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6] 产业生态建设 - 深圳2004年建立国家超级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2007年华大基因落户 [8] - 深圳采取"政府支持+市场驱动"模式,科研既瞄准国家需求又对接产业痛点 [9] - 政策吸引唐晓艳、朱健康、商连光、张春芝等顶尖人才团队 [8]
深圳无田却“育种”:生物科技焕新农业图景
证券时报· 2025-08-01 02:34
深圳生物育种行业突破 - 深圳在缺乏农业耕地背景下形成生物育种产业集群,通过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结合改变中国农业格局,涉及水稻、马铃薯、大豆等作物[1][8] - 政策引导与创新生态是核心支撑,深圳比国家层面早8年布局生物育种,吸引华大基因、朱健康团队等龙头机构[8][9] 水稻育种技术突破 - 商连光团队发布全球首个包含251份水稻种质的超级泛基因组图谱,被国际研究参照,并挖掘耐盐基因STG5,使水稻可在含盐量10‰土地生长(普通水稻耐受上限0.3%),潜在改造中国3000万亩盐碱地[2] - 唐晓艳团队培育抗除草剂水稻"洁田稻",ALS基因突变使抗性达传统品种10—15倍,配套除草剂可基本消除杂草,其"广三系"杂交技术将不育系培育周期从5—10年缩短至3年[3] 智慧育种与马铃薯革命 - 华大万物开发全基因组大数据智慧育种系统CropGS-Hub,实现基因与性状精准关联,培育"多年生稻23"实现种一次收三年,并探索沙漠改造技术[4] - 张春芝团队突破马铃薯四倍体育种难题,通过二倍体诱导技术培育芝麻1/6大小的种子,新品种含丰富胡萝卜素且抗氧化,当前产量为传统60%—80%[5]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 - 朱健康团队开发新型CRISPR-Cas酶突破海外专利,高油酸大豆油酸含量从20%提升至80%以上,获国内首张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并改良番茄GABA含量(提升5倍)、低升糖指数水稻等[6][7] 产学研联动模式 - 深圳形成"政府支持+市场驱动"机制,如唐晓艳团队获政府经费与技术授权收入,华大万物市场化运作,朱健康团队通过产业化合作推广成果[9]
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12月18日启动 约6600个税目“零关税”
证券时报· 2025-07-24 02:49
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 - 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定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和里程碑意义 [1] - 封关运作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展示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 [1] 封关政策措施 - 政策措施概括为"四个更加":更优惠的货物"零关税"政策、更宽松的贸易管理措施、更便利的通行措施、更高效精准的监管模式 [2] - "零关税"商品税目从1900个扩大至6600个,占比从21%提升至74%,提高53个百分点 [2] - 享惠主体范围扩大至全岛有实际进口需求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民办非企业单位 [2] - 进口"零关税"商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可在享惠主体间自由流通,免于补缴进口税收 [2] 产业发展 - 海南省四大主导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占GDP比重达67%,5年提高13.7个百分点 [3] - 未来将重点发展生物育种、深海科技、航天等行业 [4] 封关运作特征 - "一线"放开:海南与国际间实施自由便利进出举措,对部分禁止、限制类进口货物作出开放性安排 [5] - "二线"管住:海南与内地间实施精准管理,突出智能高效监管 [6][7] - "二线"出岛申报项目从105项压缩至42项 [7] - 岛内自由:要素实现相对自由流通,有利于聚集全球资源、促进产业发展 [7]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 海南省大力推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来海南看演唱会、玩音乐节、逛品牌展"成为新时尚 [9] - 将加快打造国际文旅IP,营造全行业、全领域的"放心消费在海南"服务系统 [9] 封关后影响 - 封关后海南与内地联系更加便捷高效,内地出行无需办理额外证件 [10] - 封关将促使海南新动能、新优势、新活力不断涌现,形成门户效应 [11]
他们努力用创新在全球“点亮”武汉
长江日报· 2025-07-21 08:44
人形机器人技术进展 - 湖北珞珈实验室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无需遥控器即可自主完成整套流畅动作[4] - 该实验室聚焦北斗时空智能、智能遥感应用等尖端领域,已产出30多项行业领先成果[4] 湖北实验室布局与定位 - 湖北省2021年起建设10个实验室,其中8个位于武汉,覆盖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等战略领域[6] - 光谷实验室专注光电科学,洪山实验室主攻生物育种,江夏实验室聚焦生物安全,江城实验室建立中部首个先进封装实验平台[8] - 九峰山实验室专研化合物半导体芯片,东湖实验室在新能源船舶装备领域创多项全国第一[8] - 汉江实验室为湖北唯一国家实验室,时珍实验室深耕中医药创新[8] 产学研协同创新案例 - 九峰山实验室协助华工科技突破海外垄断,完成国内首套高端半导体晶圆激光切割设备研发,核心部件100%国产化[12][13] - 该实验室通过半年每日超10小时测试,使设备精度与效率达国际先进水平[13] - 九峰山实验室带动570家全球合作伙伴,吸引30多家企业聚集光谷,创造超百亿元产值[14] 科研成果与产业影响 - 湖北实验室产出全球首片8寸硅光晶圆、内河新能源船舶电力系统等国际领先成果[14] - 九峰山实验室全职员工近500人,70%为90后青年科研人员,专注化合物半导体前沿技术[14] - 武汉在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13位(国内第5),创新能见度显著提升[14]
生物育种前沿共性技术、低空经济安全体系设计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
环球网资讯· 2025-07-19 20:33
生物育种前沿共性技术专题论坛 - 论坛聚焦精准基因组编辑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与进展、大豆耐密植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猪牛鸡基因编辑育种研究及生物育种产业化实践[1] - 主要议题包括作物优质高产基因挖掘、前沿技术助力畜禽生物育种、亟待突破的共性核心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途径[3] - 论坛搭建了学界与产业界交流平台,促进种业企业与科研单位高效对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3] 低空经济安全体系设计专题论坛 - 论坛聚焦低空经济安全领域前沿议题,包括低空安全体系建设、反无人机技术、气象保障等核心内容[3] - 达成共识:低空开放后安全挑战更大,需重视空域监管和飞行管控智能化[3] - 专家认为激光雷达可实现全域气象灾害遥感与识别预警,为低空飞行安全提供实测数据支持[4] - 构建电磁围栏是满足低空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低慢雷达可实现低空飞行器"看得见、分得清、发现快"[4] 低空安全体系建设 - 报告指出中国低空飞行量快速增长,低空安全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亟需构建支撑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安全体系[4] - 有人机无人机协同指挥技术可突破山地火灾监测难题,提升救援协同效率[4] - 专家建议整合多领域技术资源形成"探测-预警-处置"闭环机制,完善低空智联网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统一[5]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中国—中亚青年交流营和成果展举行
陕西日报· 2025-06-17 08:26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中国—中亚青年交流营 - 活动主题为"互学互鉴,敢闯敢创向未来",由教育部等单位主办,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的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举行 [1] - 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青年学子参与,展示100余个优质项目,涉及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绿色能源、文化旅游等领域 [1] - 哈萨克斯坦学生叶尔达那的项目关注推动哈萨克斯坦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该国拥有6000多个村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丰富 [1] 创新论坛与科技合作 - 论坛聚焦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促进中国—中亚科技协同创新与产业深度合作 [1] - 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科学与创新部主任布尔巴伊罗娃表示期待更多此类活动,实现跨越国界的友好交流合作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中亚高校合作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中亚多所高校在联合实验室、海外试验示范站建设、师生互访、人才合作培养、创新创业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2] - 该校党委副书记庄世宏强调活动旨在弘扬丝路精神,增进中外青年友谊,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力量 [2]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发展 - 大赛自2015年启动,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创新赛事,今年首次设立中亚区域赛,促进中国与中亚青年交流合作 [2] - 活动目标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2]
“国家队”耐心资本撬动产业突围
中国青年报· 2025-06-05 06:00
国投系基金投资布局 - 国投集团旗下在管基金50只 管理规模超2700亿元 其中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11只规模2300亿元占比84% [1] - 2016年领投比亚迪15亿元助力建成6GWh动力电池产线 2024年比亚迪以427万辆销量问鼎全球新能源车市场 [2] - 集成电路领域重仓278亿元 累计投资336个项目 突破323项关键核心技术 [2][4] - 生物育种领域战略控股4家龙头企业 培育含3抗虫基因的"LP026-2"玉米芯片 使农民每亩增收200元 [3] 新能源汽车行业动态 - 比亚迪4月在欧洲28国电动汽车销量首次超越特斯拉 产品出口全球50多国 [1] - 国投系基金系统布局新能源车产业链 形成万亿级赛道生态圈 [2] 政府投资基金政策导向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壮大耐心资本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 [1] - 2024年1月《指导意见》要求政府基金聚焦重大战略和硬科技领域 [2] - 国投系基金A轮前投资占比超1/3 B轮前达56% 高于行业水平 [2] 投资成效数据 - 累计投资1175个项目 助力296家企业上市 其中科创板143家 [4] - 培育319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 财政资金放大效应超5倍 [4] - 超2/3资金投向民营企业 形成国有与民营资本协同格局 [3]
解码国投系基金:用耐心资本浇灌硬科技
中国证券报· 2025-05-24 04:37
国投系基金战略布局与投资成果 - 截至2025年3月累计投资1175个项目,助力296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其中科创板上市143家,突破323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31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 - 将继续加大战新产业投资力度,锚定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 [1] - 截至2024年末管理规模超过2700亿元,其中84%为国家级投资基金 [2] 全产业链投资布局 - 通过"直接投资+基金投资"双轮驱动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投资生态 [2] - 集成电路领域投入278亿元重仓全产业链,投资拓荆科技、中微公司等项目 [2] - 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投入298亿元投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100家领军企业 [2] - 生物医药领域累计投入263亿元投资信达生物、迪哲医药等214个项目 [2] - 将"沈鼓经验"复制到商业航天、工业母机等新赛道 [3] 生物育种与生物制造布局 - 布局隆平生物、国丰生物、粮元生物等生物育种领先企业 [4] - 2023年成立国投种业科技公司并并购丰乐种业,加快形成"研育繁推"一体化平台 [4] - 首个生物制造控股研发平台国投新质蛋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成立,累计投资生物制造领域企业25家,总金额超40亿元 [4] 支持民营经济与早期科技项目 - 超过三分之二的资金投向民营企业,培育出宁德时代等多家千亿市值民营企业 [5] - 截至2023年在A轮及之前的投资占比超1/3,B轮及之前达56%,领先行业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5] - 国投创合子基金管理规模超1200亿元,带动万亿元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培育约4000家创新型科技企业 [5] 乡村振兴与社会资本带动 - 中央企业乡村产业投资基金累计撬动社会资本超4000亿元,带动就业约800万人次,为地方政府贡献税收2000亿元 [4] - 投资企业中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约700家 [5] - 110余家企业已登陆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超过230家 [5]
从新能源车、AI芯片到抗虫玉米——“国家队”耐心资本撬动产业突围
中国青年报· 2025-05-23 19:34
国投系基金概况 - 国投集团旗下在管基金共50只,管理规模超过2700亿元,其中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11只规模达2300亿元占比84% [2] - 形成"四创"协同生态:国投创益、国投创新、国投创合、国投创业,覆盖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母基金、并购基金全链条 [1] - 2023年数据显示累计投资1175个项目,助力296家企业上市(含143家科创板),突破323项核心技术,培育319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 [9]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 - 2016年领投比亚迪15亿元建设6GWh动力电池产线,2024年比亚迪以427万辆销量问鼎全球新能源车市场 [2] - 系统布局地平线、宁德时代、恩捷股份等企业,完成车规级芯片、动力电池、智能驾驶核心技术拼图 [2] - 比亚迪4月在欧洲28国电动车销量首次超越特斯拉 [1] 集成电路产业投资 - 278亿元重仓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投资336个项目包括拓荆科技、中微公司、寒武纪等 [4] - 粤芯半导体实现12英寸芯片量产能力 [4] - 投资项目中A轮及之前占比超1/3,B轮及之前达56%领先行业10个百分点 [4] 生物育种与生物制造 - 战略控股4家生物育种龙头企业,2023年审定转基因品种中使用国投系企业转化体的占比近90% [7] - 隆平生物"LP026-2"抗虫玉米使农民每亩增收200元,减少农药使用 [6] - 2023年成立国投种业科技公司,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生物育种产业牵头单位 [7] 投资策略与政策协同 - 中央财政资金实现超5倍放大效应,2/3资金投向民营企业 [9] - 2024年《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明确聚焦重大战略领域 [4] - "母基金+直投"模式为被投企业提供客户资源对接、产业链完善等赋能措施 [9]
16年助力296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解码国投系基金投资诀窍
证券时报网· 2025-05-23 09:27
国投集团基金投资概况 - 截至2024年3月累计投资1175个项目,助力296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其中科创板上市143家 [1][2] - 旗下4家基金公司(国投创益、创新、创合、创业)分工明确,分别聚焦乡村振兴、制造强国、母基金生态和科技创新 [2] - 在管基金50只,总规模超2700亿元,其中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占比84%(2300亿元) [2] 投资成效与战略价值 - 突破323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319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 [2] - 中央财政资金实现超5倍放大效应,体现国有资本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杠杆作用 [3] - 典型案例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寒武纪等明星企业,早期投资时多为冷门领域 [4][5] 差异化投资策略 - 2015年前后率先布局新能源车(比亚迪定增150亿元)、工业机器人(核心关节技术)、半导体等当时非热门领域 [4] - 寒武纪案例:累计投资9亿元,从A轮领投到上市全程支持,提供战略指导与资源整合 [5] - 生物育种领域占据全国60%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审定品种中90%使用国投系企业转化体 [6] "基金+直投"双轮驱动模式 - 生物制造领域投资25家企业超40亿元,成立首个控股研发平台国投新质蛋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 [6] - 母基金规模1200亿元带动万亿级资金支持科技创新,通过产业链赋能加速企业成长 [7] - 国务院办公厅政策支持下,形成对科创企业的长周期支持机制,强化耐心资本属性 [7] 行业布局与协同效应 - 机器人领域从伺服电机、编码器到本体全产业链覆盖 [4] - 生物科技领域构建"1+M+n"产业框架,整合工业菌种、酶制剂等细分赛道 [6] - 基金与产业资本协同(如国投种业),推动并购整合加速领域布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