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本市场
icon
搜索文档
董少鹏:“三家”联手,构建资本市场新机制
搜狐财经· 2025-06-20 06:47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 -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高端制造业和产业链链主地位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基础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需要科技、产业和金融的深度融合 [1] - 资本市场应通过完善监管、提升服务效率、对接实体经济需求来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1] - 证监会将强化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 推动股债联动服务科技创新机制 培育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 [1] 金融供给与资本形成 - 当前金融供给存在资金短期化、风险容忍度低的问题 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不足 [2] - 需通过市场化改革优化IPO退出机制 让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获得合理回报 同时避免定价泡沫化 [2] - 建议改革资本利得税体系 降低短期排名对长期投资的干扰 营造长线投资氛围 [2] 科技企业金融服务 - 当前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需对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给予税收和制度激励 [3] - 科创板将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 创业板也将启用该标准 同时强化信息披露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3] - 将完善科创债发行平台 优化贴息和担保机制 推动股贷联动 允许银行贷款在一定条件下转为股权投资 [3] 资本市场生态建设 - 当前资本市场缺乏"投融资文明" 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需主动担当社会责任 反欺诈反造假 [4] - 监管部门需加强信息披露治理 打击伪市场化操作 堵住监管漏洞 依法惩处破坏市场生态的行为 [4] -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需听取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意见 以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4]
上交所制定专项行动方案 推动提升沪市上市公司ESG评级
深圳商报· 2025-06-20 04:37
上交所ESG评级专项行动方案 - 上交所制定完成《推动提升沪市上市公司ESG评级专项行动方案》,旨在推动上市公司ESG评级水平提升[1] - 行动方案衔接《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1] - 方案围绕六大工作举措:评级指导、沟通交流、信息披露改进、最佳示范、正向激励、管理绩效提升[2] ESG评级的重要性 - ESG评级是上市公司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综合表现的直观表征[1] - 投资机构将ESG评级作为筛选投资标的和构建组合的重要依据[1] - 全球ESG资产投资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50万亿美元[1] 沪市上市公司ESG表现 - MSCI ESG评级AAA级的沪市上市公司外资持股市值平均356亿元,是CCC级公司的21倍[1] - AAA级公司外资平均持股比例近5%,是CCC级公司的2倍[1] - 截至2024年底,沪市342家上市公司纳入MSCI ESG评级,其中100家评级提升,10家跃升2-3个等级[2] ESG评级提升的积极影响 - 高ESG评级公司更容易入选ESG指数和ETF组合,获得更高投资权重[1] - 推动上市公司主动履行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2] - 上交所将通过优化制度等措施增强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可投性[2]
释放资本市场改革红利全方位赋能“双新”融合
中国证券报· 2025-06-20 04:34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 - 2024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超九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 [1] - 全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88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一半以上 [1] - A股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过半 [1] - 科创板允许未盈利科技创新企业按第五套标准上市已有20家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该标准融资 [2] 政策与制度改革 - 2024年出台《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等文件 [2] - 2025年陆家嘴论坛宣布深化科创板改革"1+6"政策并启用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支持未盈利创新企业 [2] - 2024年9月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明确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3] - 2025年5月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简化审核程序提升监管包容度 [3] 并购重组与产业整合 -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案例中产业协同特征显著增强 [3] - 纵向并购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补链强链 [3] - 横向并购推动传统行业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 [3] 立体化融资工具创新 - 科创板已上市企业中约九成在上市前获私募股权基金投资 [4] - 全市场已发行超200只科创债实际规模超4000亿元 [4] - 私募股权基金、科创债、REITs等工具构建"股权+债权""场内+场外"融资体系 [3][4] 资本市场生态建设 - 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产业资本参与私募股权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4] - 优化基金份额转让、实物分配股票试点等机制畅通退出渠道 [4] - 债券市场"科技板"落地增强对科技产业链上下游融资覆盖 [4]
上交所六大举措提升沪市上市公司ESG评级 将推动社保基金等将中证ESG评级纳入投资决策因素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9 23:09
上交所推动提升沪市上市公司ESG评级专项行动方案 - 上交所制定《推动提升沪市上市公司ESG评级专项行动方案》,通过六大举措助力上市公司ESG评级水平跃升 [1] - ESG评级较高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入选ESG指数和ETF组合、获得更高投资权重,吸引更多长期投资 [1] - MSCI ESG评级AAA级的沪市上市公司外资持股平均市值为356亿元、平均持股比例近5%,分别是CCC级公司的21倍和2倍 [1][6] ESG评级专项行动六大举措 - 提供评级指导:制定更多议题编制指南,加强分行业ESG管理绩效和评级结果分析 [3] - 推动沟通交流:搭建上市公司与评级机构沟通桥梁,支持参与评级方法论构建 [3] - 改进信息披露:鼓励识别财务重要性议题,加强财务影响分析和披露 [3] - 形成最佳示范:总结国际与中证ESG评级领先公司实践案例,组织行业标杆企业分享经验 [4] - 加强正向激励:支持开发ESG主题投资产品,推动社保基金、公募基金纳入ESG评级决策 [4] - 提升管理绩效:鼓励引入专业投资者参与治理,加强市值管理 [4] 沪市ESG评级水平现状 - 截至2024年底,沪市342家上市公司纳入MSCI ESG评级,100家评级提升,8家获AAA级 [7] - 截至2025年5月,22%沪市上市公司中证ESG评级同比上升,83家连续两年上升 [7] - 超七成沪市上市公司获中证ESG评级AAA-BB级,两成获AAA-A级 [7] - 与国际同行相比,全球领先者数量较少,部分议题指标需改进 [7] ESG理念融入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 2024年4月三大交易所同步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 [5] - 2025年1月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 [6] - 2024年11月上交所发布《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质量三年行动方案》 [6] - 2025年6月创业板指数调整首次引入ESG评级负面筛选机制,剔除国证ESG评级B以下公司 [6]
一财社论:资本市场放宽上市标准是自信,也是成熟
第一财经· 2025-06-19 21:47
让更多有能力、代表未来航向的创新企业入场,有助于做大创新资产蛋糕,让中国资本市场更具投资价 值。 宏图起于规划,成于行动。 2025年陆家嘴论坛上,"一行两局一会"负责人为市场再次勾勒出中国金融发展的行动路线图,货币政策 框架转型、探索更大幅度金融开放、QFII获准参与ETF期权交易,及资本市场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举措鱼 贯而出,冲击着市场感知。 其中,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布的设置创业板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使用创业板第五套标准上 市,在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业企业上市等,成为最让市场有切肤之感的举 措,引发广泛热议。 当前全球经济正步入以AI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时期,新技术层出不穷,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结构和演 进路径。中国创新进入厚积薄发的收获时期,中国创新资产也正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格局。 放开科创板与创业板上市标准,让更多有能力、代表未来航向的创新企业入场,不仅有助于做大创新资 产蛋糕,提升创新资产价值,而且有利于丰富资本市场结构,提高国内资本市场植被覆盖度,让中国资 本市场更具投资价值,吸引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参与其中,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风险可承载能力、风险 识别和定价能力,使中国创造在 ...
A股公司治理结构性困局与制度改革路径
国际金融报· 2025-06-19 21:28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与改革建议 现存问题与矛盾 - **公司治理结构局限**:A股公司以自然人实控人为主导,所有权与管理权合一,导致现代化治理缺失、战略短视、内部制衡不足,影响长期发展 [2] - **自然人实控人瓶颈**:资源整合与战略能力有限,企业成熟期后难以突破产业升级瓶颈 [2] - **私募股权功能抑制**:PE无法成为实控人,被迫短期退出,加剧一二级市场割裂,削弱长期资本参与 [2][3] - **监管政策效果有限**:IPO节奏调控与并购政策(如新并购六条)受实控人资质限制,难解市场成长困境 [3] - **并购整合能力不足**:相比国际成熟体系,国内因治理结构缺陷导致并购成功率低,拖累产业升级 [4] 系统性改革路径 第一阶段试点 - **常青基金试点**:推动国资、养老资金等长期资本与专业团队成立基金,允许控股上市公司,发挥产业整合与治理优势 [5] - **职业经理人机制**:试点机构控股公司分权治理,建立长期激励机制,引入职业经理人提升治理水平 [6] - **常青基金IPO突破**:试点常青基金实控人资格认定,打通一二级市场限制 [6] 第二阶段制度建设 - **法规调整**:根据试点效果修订法规,清除法律障碍 [7] - **多层次市场建设**:构建并购与股权交易平台,提升流动性,支持PE转型为"产业推动者" [7] - **常青基金发展**:借鉴黑石、KKR模式,培育跨周期专业投资基金 [7] 第三阶段全面推广 - **市场化覆盖**:推广试点经验,修订公司法与证券法,实现现代公司制度全覆盖 [8] - **长期资金引导**:强化资金与企业质量联动,形成上市公司、机构、经理人的良性循环 [9] 改革核心目标 - **打破市场割裂**:激活私募股权长期资本功能,推动"法治+机制治理" [9] - **全球竞争力构建**:通过系统性改革培育常青企业,支撑资本市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9]
报名进行中 | 2025年彭博亚太区卖方论坛
彭博Bloomberg· 2025-06-19 18:29
亚洲经济展望 - 亚洲经济增速回升 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 吸引寻求稳定与增长的投资者目光 [4] - 美元主导地位面临压力 地缘博弈重塑全球贸易流向 [4] 行业趋势与挑战 - 科技颠覆各行业 ESG要求持续更新 货币政策转向 监管环境变化 卖方机构需灵活调整战略 [4] - 论坛将探讨AI在金融科技中的现实应用场景 [5] 2025年亚太区卖方论坛 - 主要议题包括彭博与高盛总裁对话 香港私人银行发展 AI金融创新 买方视角分享 [5] - 演讲嘉宾涵盖高盛 城堡投资 法国巴黎银行 BTIG等机构高管 [5] - 活动聚焦银行业与资本市场热点 汇聚机构高管 行业领袖 资深专家 [5] 参会信息 - 报名需审核 通过后通过微信通知 活动前发送具体参会提醒 [6] - 彭博保留活动最终解释权 [6]
吴清定调的资本市场改革 背后有四方面深意
证券时报网· 2025-06-19 16:43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总体方向 -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宣布深化科创板改革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一揽子举措,强调支持科技型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培育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强化股债联动服务科技创新 [1] - 资本市场将通过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创新,包括风险投资、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等不同阶段服务,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要素协同集聚 [2] - 创新需要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三者的结合,资本市场作为枢纽可提升创新资本形成效率,推动技术转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3]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成效 - 科技型企业在A股市值占比从10年前的12%提升至27%,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形成集聚效应 [4] - 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一半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行业近5年营收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2.5%和17.9% [4] - 科创板、创业板近5年分红回购超过7300亿元,并购重组工具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4][5] 科创板与创业板改革措施 - 推出"1+6"科创板改革政策,设置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精准服务优质科技企业 [7] - 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发展多元股权融资并完善产品服务体系 [7] - 优化私募基金"募投管退"环节,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 [7]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举措 - 加快落实2025年对外开放重点举措,优化QFII制度准入管理和投资运作安排,拓展外资可交易期货期权品种至100个 [9] - 外资机构对中国科技股价值重估趋势明显,需增强外资参与便利度以分享中国创新发展机遇 [9] - 推动资本高效流动和制度互学共鉴,提升中资企业国际化程度和境内外客户跨境投融资需求 [9]
【新华解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证监会主席吴清明确资本市场改革创新重要主线
新华财经· 2025-06-19 11:01
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需要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促进三者良性循环是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重要主线[1] - 资本市场在分担创新风险、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舞台[3] - 构建以资本市场为枢纽的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资本形成效率对于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意义重大[2] 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互动 - 科技创新始于技术、兴于产业、成于资本,资本市场为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4] - 优质科技型企业为投资者创造价值、提升资本市场活力和吸引力,美股"七巨头"是典型例子[4] - 头部科技企业出色的市场表现推动资金向优质公司聚集,吸引全球资金涌入,提升市场流动性和国际竞争力[5] 资本市场改革举措 - 证监会以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发展多元股权融资,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市场体系和产品服务矩阵[6] - 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7] - 改革举措包括强化股债联动服务科技创新、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支持科技型上市公司做优做强等[6] 政策落地与市场影响 - 当天批复全国首批2只数据中心REITs注册,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ETF期权交易,成立中国资本市场学会[7] - 未来将打通私募基金"募投管退"各环节卡点堵点,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参与科技企业投资[7] - 优化QFII制度等重磅改革举措有望加快落地见效,A股市场长期叙事的积极变化将不断增加[7]
证监会发布新规 “1+6”为科技企业保驾护航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10:23
中新网北京6月18日电(记者 谢艺观)自2019年6月正式开板以来,科创板已走过6个年头。6年来,科创板 快速成长,市场建设初具规模,市场功能稳步发挥。 为更好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在18日举行的2025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证监会主席吴清预告, 将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引发大众关注。 同日下午,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以下简称《科 创板意见》),在专家看来,这将有利于加快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 图自证监会官网。 "1"即设置科创成长层 据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介绍,《科创板意见》是为主动适应境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科技型企业现 实需求,以在科创板设置专门层次为抓手,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推出的一揽子 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制度改革。 设置科创成长层,重点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但目前仍处于未盈利阶 段的科技型企业。 数据显示,科创板开板6年来,已有54家未盈利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2024年,这54家企业共实现营业 收入1744.79亿元,其中26家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 根据《科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