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饮料
icon
搜索文档
东鹏饮料(605499):公司事件点评报告:营收稳健增长,渠道精耕贡献增量
华鑫证券· 2025-07-28 11:2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1][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H1东鹏饮料总营收107.37亿元(同增36%),归母净利润23.75亿元(同增37%),延续增势印证全国化+多品类战略高成长性与可持续性,随着渠道深耕与多品类协同放量,业绩有望稳健增长 [4][7] 各部分总结 营收稳健增长,费率保持稳定 - 2025H1公司营收稳健增长,广东区域全渠道精耕,开拓全国渠道带动500ml金瓶及补水啦等新品销量增长 [5] - 2025H1毛利率同增1pct至45.15%,因原料价格下降;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分别同比+0.1pct/-0.05pct至15.66%/2.41%,为推进全国化战略扩大销售规模所致;净利率同增0.1pct至22.12% [5] 电解质饮料增速亮眼,渠道精耕贡献增量 - 分产品看,2025H1能量饮料/电解质饮料/其他饮料收入分别同增22%/214%/66%至83.61/14.93/8.77亿元,电解质饮料销量同比大增227%,补水啦产品凭借大包装性价比与多场景渗透快速放量 [6] - 分渠道看,2025H1经销/线上/重客及其他渠道收入分别同增35%/54%/44%至91.88/2.90/12.53亿元,构建覆盖全国、深度下沉的立体化渠道网络,经销商超3200家,终端网点逾420万家 [6] - 分区域看,2025H1广东/华北区域收入分别同增21%/73%至25.46/17.08亿元,广东区域高基数下增速超20%,华北市场拓展成效显著 [6]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 - 2027年EPS分别为8.67/11.20/14.18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5/27/21倍 [7][8] 财务预测 - 主营收入:2024A为158.39亿元,2025E - 2027E分别为209.58/264.95/327.75亿元,增长率分别为40.6%/32.3%/26.4%/23.7% [10] - 归母净利润:2024A为33.27亿元,2025E - 2027E分别为45.07/58.22/73.71亿元,增长率分别为63.1%/35.5%/29.2%/26.6% [10] - 多项财务指标呈现良好态势,如毛利率、ROE、资产负债率等在预测期内有相应变化 [11]
多款产品难寻踪迹 白象饮品百亿销售额能实现吗
北京商报· 2025-07-28 11:02
未停产却难觅踪迹 进入饮料业务九年时间,白象饮料好像还没有被大多消费者所熟知。关于白象饮料,北京商报记者随机 采访了几位消费者,他们均表示没喝过白象品牌的饮料,部分消费者甚至并不知道白象还曾推出了饮 品。 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北京部分便利店、商超,均未见到白象饮品。同样,在线上,白象京东旗舰店 内也没有白象饮品销售,白象天猫旗舰店仅销售白象复合植物蛋白饮品香浓花生牛奶。而在京东超市、 部分经销商线上店铺则有白象苏打水在售。 白象天猫旗舰店客服人员称,目前店内仅有一款白象饮品在售。至于为何没有其他白象饮品,对方表 示:"不清楚。" 那么,是否白象有部分饮品已经停产了呢?对此,北京商报记者致电白象饮品的代工厂——河南省淼雨 饮品股份有限公司,对方表示,目前公司仍在为白象果味水、白象苏打水等产品做代工。 从进入饮料市场定下百亿销售额目标,到如今多款产品难寻踪迹,白象距离它的百亿梦似乎越来越远。 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北京地区的商超中难以见到白象推出的多款饮品,而一些线上渠道同样 搜索不到相关产品。 实现千亿规模是此前白象集团掌门人姚忠良制定的战略规划,其中,饮料业务被寄予厚望——要超越百 亿销售额。作为中国 ...
东鹏饮料20250725
2025-07-28 09:42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能量饮料、电解质水、果汁茶、咖啡、有糖茶、运动饮料 - 公司:东鹏饮料、红牛、农夫山泉、康师傅、统一、元气森林、库迪、瑞幸、脉动、外星人、佳得乐、宝矿力水特、华彬红牛、维他柠檬茶 [1][2][3][5][6][8][9][10][11][12]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核心竞争壁垒 - 核心竞争壁垒在于卓越的效率管理,体现在生产和渠道管理两方面 [3] - 生产方面,董事长熟悉生产流程,强调总成本领先战略,2024 年单位制造费用 216 元/吨,低于 A 股上市饮料公司的 500 - 600 元/吨;2020 - 2024 年单位制造费用逐年下降,得益于规模化生产、科学化排班、一物一码数字化系统、自动化“黑灯工厂”及大包装产品发展 [2][3][4] - 渠道管理方面,信息化赋能使销售费用率从 2018 年的 33%降至 2024 年的 17%,提升投放效率并释放利润,实现产品高性价比和渠道高利润率 [2][4] 未来发展潜力 - 中期维度品类扩张有望超出市场预期,特饮、补水啦、果汁茶和咖啡品类增长势头强劲 [5] - 特饮自 2018 年的 28 亿元扩展至 2024 年的 133 亿元,中国能量饮料行业增长主要因东鹏吸引新消费人群,且覆盖大众消费场景,与红牛定位不同 [5] 与红牛的区别 - 市场策略和增长模式不同,东鹏蓝领用户占比是红牛两倍,通过高性价比、渠道让利和全国化扩张扩大行业规模 [6] - 定价上,红牛 250 毫升售价 6 元,东鹏 500 毫升售价 5 元;渠道利润率上,东鹏经销商每箱毛利 12 元,红牛仅 3.2 元 [6] - 渠道扩展上,东鹏网点从 2018 年的 60 万家增至 2024 年的 400 万家,位列行业第一梯队,且单点卖力有提升空间 [6] 补水了竞争优势 - 竞争优势体现在极致性价比和强大渠道能力 [7] - 性价比上,一升装零售价 5 元,是主流竞品一半,渠道利润率 93%,远超竞品 [8] - 渠道覆盖上,2024 年底网点接近 270 万个,2025 年预计超 300 万个,远超竞品 [8] - 运动饮料行业需求自 2023 年复合增速 17%以上,东鹏销售额从 2023 年的 4 亿元增至 2024 年的 15 亿元,2025 年有望超 25 亿元 [8] 中国市场前景 - 发展前景乐观,作为本土化企业有望超脉动成为行业领军者,2024 年脉动销售额约 60 亿元 [9] - 果汁茶高性价比,一升装零售价 5 元,中奖率 45%,实际成本约 4 元,低于竞品,且为终端店带来更高利润 [9][10] 渠道优势提升份额 - 通过广泛渠道网络和适配度优势提升份额,覆盖 400 万个网点,能量饮料与有糖茶消费者画像相似,面向年轻群体,注重性价比,凭借高效率占领市场 [11] 咖啡品类潜力 - 发展潜力巨大,顺应下线城市市场趋势,“大咖”500 毫升零售价 7 元,中奖率 45%,实际成本约 5 元,有价格优势 [12] - 下线城市咖啡门店密度低,东鹏大流通渠道提升购买便利性,有望接棒瑞幸做大市场 [12][13] 核心竞争逻辑 - 极致效率带来成本节约,将利润回馈给渠道和消费者,实现双赢,在消费力承压下强化竞争优势,品类扩张有望超预期,中期可能成平台型饮料巨头 [14]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东鹏若单位制造费用升至 300 元/吨,净利率将下降 10 个百分点,影响市场策略 [2][3] - 东鹏通过邀请流量明星代言,赞助体育节目、电竞赛事及音乐节等活动提高补水了品牌知名度,并将其定位升级为清淡型功能饮料,覆盖所有流汗场景 [8] - 有糖茶红海竞争阶段,维他柠檬茶曾挑战康师傅但因舆情未持续成功,东鹏有望凭借高效运营提升份额 [11]
特朗普一声喊话搅局,可口可乐蔗糖版要掀美国消费风暴?
搜狐财经· 2025-07-28 09:06
可口可乐市场挑战与应对策略 - 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全球销量小幅下降 美国市场压力巨大 公司依靠提价和调整产品组合维持营收增长 [5] - 虚假视频指控导致业务在六周内遭受重创 尤其冲击低收入消费群体 价格持续上涨加剧消费压力 [3] - 公司花费数月时间才从舆论风暴中恢复元气 品牌声量依旧但消费者购买力持续下滑 [3][5] 蔗糖版可乐的推出背景与策略 - 产品研发周期长达12到18个月 并非临时决策 特朗普公开支持与市场变动提供绝佳时机 [5] - 美国消费者口味转向复古情怀 玻璃瓶包装和蔗糖配方 "墨西哥可乐"模式的成功显示对"原汁原味"的需求 [7] - 公司未明确回答能否复制"墨西哥可乐"成功 态度含糊 既为商业保密也试探市场反应 [9] 营销与消费者情绪管理 - 汽水在美国承载文化认同与代际记忆 蔗糖配方作为唤起身份认同和怀旧感的符号 [9] - 公司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供应链和营销 试图预测消费者情绪并降低突发事件风险 [9] - 营销核心是对消费者情绪的精准把握 而非单纯配方调整 [9] 政治与商业的互动影响 - 特朗普力挺与白宫社交账号转发将事件推向高潮 政治与商业界限模糊 [7] - 蔗糖版可乐推出被视为市场与政治的"合谋" 公司希望重拾信任 特朗普试图证明影响力 [9] - 公司需在安抚市场与迎合社交媒体热度间平衡 步步惊心 [7] 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 - 美国经济复苏不均衡和低收入群体压力对消费市场弹性构成考验 [9] - 蔗糖版可乐持续热卖与否 消费信心恢复程度 公司能否摆脱危机均悬而未决 [11] - 2025年夏天事件警示企业在动荡时代面临的挑战远超产品本身 [11]
东鹏饮料半年度营收首超百亿 大手笔分红13亿林木勤将获6.58亿
长江商报· 2025-07-28 07:36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7.37亿元,同比增长36.37%,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 [1][5]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23.75亿元,同比增长37.22%,创下新高 [1][5] - 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43.07%上升至44.81%,主要因原材料价格下降 [9]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7.89亿元,同比增长76.44% [9] - 2025年全年营业收入有望实现200亿元 [1][6] 产品销售情况 - 能量饮料销量占比64.48%,同比增长22.48% [7] - 电解质饮料销量占比22.49%,同比增长227.31% [7] - 其他饮料销量占比13.03%,同比增长67.01% [7] - 500mL金瓶及"东鹏补水啦"等新品带动销量增长 [5] 费用支出 - 销售费用16.82亿元,同比增长37.27% [7] - 职工薪酬支出涨幅26.06%,因销售人员增加 [7] - 渠道推广费支出涨幅61.20%,因加大冰柜投入 [7] - 广告宣传费支出涨幅34.30%,因加大宣传投入 [8] - 研发费用3292.69万元,同比增长11.17% [9] 分红情况 - 2025年上半年拟每10股派25元(含税),合计分红13亿元 [2][11] - 中期分红金额占同期净利润约55% [12] - 实控人林木勤持股50.61%,将获得分红6.58亿元 [3][12] 行业背景 - 2025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5万亿元,同比增长5.0% [4] - 饮料类商品零售额1620亿元,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势较好 [4] - 行业竞争从单一产品比拼转向"人群精准定位+场景深度适配+渠道高效触达"的综合较量 [4] 公司战略 - 推进全国产能布局,已规划13大生产基地,其中9大已建成投产 [7] - 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10] - 累计分红6次,累计分红金额53亿元 [11]
除了让时间说话,农夫山泉做对了什么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7 21:48
公司股价表现 - 7月25日股价盘中飙升5.57%至46.50港元,创42个月新高,市值重回5200亿港元[1] - 市值从去年舆论风波期间的腰斩状态实现V型反弹[1] 舆论危机与反转 - 2023年2月因娃哈哈创始人离世事件陷入"全民公敌"境地,遭遇"农夫与蛇"叙事、"媚日包装"指控、"儿子美国籍"质疑等多重舆论攻击[1] - 2024年随着"宗氏争产"风波出现,公众重新审视此前对公司的攻击[1] - 创始人钟睒睒通过央视《对话》节目两次专访(2024年8月/12月)和赣州媒体交流会(2024年11月)系统回应质疑[2] 品牌危机应对策略 - **企业家IP运用**:钟睒睒发表《我与宗老二三事》长文直面舆情,后续通过权威媒体建立系统沟通渠道[2] - **价值观澄清**:针对儿子国籍问题强调成年子女选择权、澄清无股权关联、承诺企业中国属性[2] - **法律手段**:2024年7月对香港消委会检测结果发布律师函强硬反击并成功迫使对方服软[3] - **舆论姿态调整**:2024年11月转向批判网络平台算法暴力,以"弱者"身份争取舆论共鸣[3] - **道德标准统一**:在"宗氏争产"风波中拒绝爆料对手子女黑料对冲自身危机[4] 产品与市场表现 - 纯净水战略升级推动产品力支撑市值回升[5] - 无糖茶饮系列(如东方树叶)实现市场逆袭,怀旧营销策略(红色尖叫)激活品牌活力[5] 行业启示 - 舆论战本质是价值观争夺,需通过长期主义构建信任资产[5] - 信息过载时代需坚守核心产品价值抵御情绪泡沫[5]
东鹏饮料(605499):25H1补水啦增长迅猛 筑牢根基不断向上生长
新浪财经· 2025-07-27 20:31
财务表现 - 25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37亿元,同比+36.37%,归母净利润23.75亿元,同比+37.22%,扣非归母净利润22.70亿元,同比+33.02% [1] - 单Q2营业收入58.89亿元,同比+34.10%,归母净利润13.95亿元,同比+30.75%,扣非归母净利润13.12亿元,同比+21.17% [1] - 25H1毛利率45.15%,同比+0.55pct,归母净利率22.12%,同比+0.14pct,主要受益于原材料PET成本下降及白砂糖价格企稳 [3] 产品结构 - 能量饮料收入83.61亿元,同比+21.91%,仍为主力产品 [1] - 电解质饮料收入14.93亿元,同比+213.71%,占比提升至13.91%,验证第二大单品逻辑 [1] - 其他饮料收入8.77亿元,同比+66.24%,无糖特饮及果之茶等新品推动多元化转型 [3] 渠道与区域 - 经销渠道收入93.50亿元,同比+35.13%,重客/线上渠道分别增长47.04%/53.80%,重客经销商较24年末增加63个 [2] - 广东区域收入25.46亿元,同比+20.61%,华北区域收入17.08亿元,同比+73.03%,北上战略成效显著 [2] - 华东/华中/广西/西南区域收入增速分别为32.62%/28.91%/31.56%/39.76%,全国化布局深化 [2] 战略与创新 - 推出380ml"小补水"系列覆盖多场景,开发900ml专供零食量贩渠道,1L大瓶装果之茶结合"1元乐享"营销快速渗透 [3] - 国内聚焦电竞、运动、校园等场景精准营销,海外以东南亚为重点推进渠道国际化 [4] - 预计2025-27年营收CAGR达23.7%,净利润CAGR达24.2%,维持多品类扩张战略 [4]
东鹏饮料(605499):业绩符合预期 第二第三曲线高增
新浪财经· 2025-07-27 18:27
财务表现 - 2025H1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7.37亿同比增长36.37%归母净利润23.75亿同比增长37.22%扣非净利润22.70亿同比增长33.02% [1] - 单二季度营业总收入58.89亿同比增长34.1%归母净利润13.95亿同比增长30.75%扣非净利润13.12亿同比增长21.17% [1] - 2025半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拟每10股派25元共计分派现金红利13亿分红率54.7% [1] 业务增长 - 2025H1能量饮料/电解质饮料/其他饮料收入分别为83.61亿/14.93亿/8.77亿同比增长21.9%/213.7%/66.2% [3] - 单二季度三大业务收入分别为44.60亿/9.23亿/5.03亿同比增长18.8%/190%/61.8% [3] - 2025H1能量饮料/电解质饮料/其他饮料销量同比增长22.5%/227.3%/67%ASP同比增长-0.5%/-4.2%/-0.5% [3] 产品与渠道 - 公司构建以能量饮料和电解质饮料为核心覆盖茶饮植物蛋白饮料咖啡饮料等领域的产品矩阵 [3] - 截至2025H1公司拥有3200余家经销商覆盖超420万家有效活跃终端网点冰柜规模和密度持续提升 [3] - 补水啦表现亮眼果之茶有望成为下一个增长曲线 [3] 盈利能力 - 2025H1毛利率45.15%同比提升0.55pct能量饮料电解质水毛利率分别提升3.21pct/2.51pct至50.61%/32.09% [4] - 2025Q2毛利率45.7%同比下降0.35pct主因电解质水及其他饮料收入占比提升 [4] - 2025Q2销售/管理费用率分别为14.82%/2.35%同比+0.5pct/+0.3pct [4] 未来展望 - 预测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99亿/56.01亿/67.53亿同比增长35.2%/24.5%/20.6% [2] - 最新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35/28/23倍 [2] - 伴随单点卖力提升冰柜持续投放补水啦有望继续快速增长东鹏特饮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 [3]
宗庆后的布鞋破了
创业家· 2025-07-27 17:44
公司发展历程 - 娃哈哈1987年创立时名为"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初始资金14万元以借款形式注入,埋下产权隐患[13][17] - 1991年营收突破2亿元,利润达4000万元,同年通过并购杭州罐头厂实现产能扩张,三个月内推出果奶产品线并扭亏为盈[20][21][22] - 1996年引入法国达能4500万美元投资及5000万人民币商标转让费,完成首次产权变革[50] 营销与渠道策略 - 首创"产销联合体"模式:经销商需缴纳保证金,娃哈哈支付高于银行的利息,实现信用关系重构[34][35] - 渠道体系稳定性极强,经销商大会超80%为合作超10年的老客户,"娃二代""娃三代"接班现象普遍[37] - 提出"头顶住、腰发力""农村包围城市"等营销战略,影响一代中国营销人[40] 关键商业事件 - 1992年南京"果奶风波"引发全国媒体关注,《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推动打破区域市场壁垒[27][30][31] - 2007年与达能爆发控制权之争,最终通过民族主义舆论攻势实现股权回购[48][51][59] - 2017年公开质疑互联网数据安全,标志性转向"爱国营销"策略[63][64] 创始人特质与争议 - 草根出身经历(晒盐、种茶、黄鱼车推销)塑造极端务实风格,年出差超180天专注渠道管理[14][15][36] - 生活极简主义(布鞋、高铁二等座、年开销5万元)与商业成就形成强烈反差[70][76] - 后期"爱国人设"遭遇反噬,家族纠纷曝光导致公众形象崩塌[84][87][90] 行业影响 - 1992年《解放日报》头版报道其并购案例,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混合所有制改革典型[24] - 与太阳神、健力宝等同代企业相比,通过渠道创新实现超长生命周期[39] - 产权结构不透明导致多次上市失败,2010年代后创新乏力[72]
无标签瓶装水合规吗
经济日报· 2025-07-27 06:27
无标签瓶装水的合规性分析 - 某超市推出的无标签瓶装水引发关注 争议点在于环保创新与合规性 [1] - 根据GB 7718—2025规定 预包装食品整箱售卖时外包装需含完整标签 单瓶无标签不违规 [1] -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指出 该设计符合国家标准 属于行业低碳尝试 [1] 国际经验与市场局限性 - 日本等国家已有无标签包装先例 主要用于饮料领域 核心目的是减塑和便利回收 [1] - 单瓶无标签设计无法进入商超/便利店等拆零销售场景 限制其市场覆盖范围 [1] 环保效益与生产技术 - 无标签设计减少PVC材质标签和油墨使用 使PET瓶身成为单一材质 降低回收工序与成本 [1] - 透明瓶身替代绿色/蓝色瓶体是国际通行的回收便利化设计 提升材料可循环性 [1] 国内回收体系现状 - 中国PET饮料瓶回收率达95% 但再生PET(RPET)仅少部分精加工为食品级 且限于出口 [2] - 国内尚未批准食品级RPET用于包装 需加快制定相关安全标准与碳减排政策 [2] - 行业建议建立透明回收链 推动"瓶到瓶同级回收"模式本土化落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