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

搜索文档
日照|日照打造“深海三文鱼之都”
大众日报· 2025-06-18 09:21
深海三文鱼产业发展现状 - 全球首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连续3年实现规模化收获三文鱼1800吨,"深蓝2号"网箱于2023年6月投入使用[1] - 日照市已建成全国首艘养殖工船和全球首座全潜式智能养殖网箱,开创了世界范围内中低纬地区养殖三文鱼的先河[2] - 全市现有三文鱼育养企业7家,布局桁架式养殖网箱11座、重力式深水网箱1000余口,养殖水体达25万立方米[3] 日照市的产业优势 - 日照拥有黄海中部冷水团这一稀缺生态资源,成功打破传统三文鱼仅限高纬度养殖的局限[2] -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保障了三文鱼产品的新鲜度,为全产业链构建提供物流支撑[2] - 已具备年产三文鱼苗种300万尾的能力,建设了苗种产业基地、孵化基地和良种基地等陆基工厂化繁育车间[3] 产业链布局与规划 - 2023年编制《三文鱼全产业链专项规划》和《三文鱼产业链建设三年实施方案》,明确"1+3+N"全产业链总体布局[2] - 省港口集团投资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具备10万立方米水体大型网箱设计建造能力,承担"财金""深蓝"系列网箱建设任务[3] - 日照深海三文鱼产业协会成立,由7家公司共同发起,推动产业从"单兵作战"转向"集团作战"[3] 未来发展目标 - 力争2024年全市三文鱼产量突破6000吨,到2030年年产能达到10万吨[4] - 积极引进深远海养殖网箱和智能化养殖平台,加快三文鱼产业标准体系建设[4] - 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紧密结合,打造全国首个三文鱼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4] 行业专家观点 - 三文鱼产业有望成为日照支柱产业[1] - 建议日照三文鱼产业在全国打响名号,并通过塑造高端品牌形象迈向世界舞台[1] - "山海接力""陆海统筹"养殖模式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3]
资金跟着产业走 服务跟着需求走
金融时报· 2025-06-17 14:12
乡村产业金融支持 - 山东省农信联社指导全省农商银行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1] - 创新推出"兴农""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富农"五大系列85款信贷产品,满足差异化融资需求 [8] - 针对产业兴旺创新32款兴农贷系列产品,包括"农耕贷""创业担保贷"等 [8] 花卉产业案例 - 青州市花卉种植面积达13.1万亩,品种3000多个,2024年交易额139亿元 [2] - 青州农商银行累计为3.5万户花卉产业从业人员发放信贷52亿元,服务覆盖率100%,市场占有率70% [2] - 亚泰农业获1000万元"大棚摊位贷"实现从单一种植向全产业链集团转型,产品远销海外 [2][3] 渔业产业案例 - 微山湖地区裕祥渔业采用"鱼菜共生"生态循环模式,节约成本并提高效益 [4] - 微山农商银行累计发放"渔业养殖贷"2382户,金额6.92亿元 [5] - 企业初期获50万元信贷,扩建时追加40万元贷款支持 [5] 樱桃产业案例 - 泗水县晟昊合作社引入大棚技术种植120亩樱桃,获60万元贷款支持 [6] - 平邑县樱桃产业通过电商日均销售2吨,资金周转效率提升30% [7] - 平邑农商银行为樱桃产业链开立2500个账户,年交易规模7500万元,"聚合支付"年结算超30亿元 [7] 综合金融服务 - 选取545个县域重点行业制定一体化方案,为12.6万户客户发放贷款881亿元 [8] - 构建"线上+线下"服务网络,设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367处,配备流动银行车 [7] - 创新服务模式如短视频宣传、移动结算工具,20天促成3200万元樱桃交易结算 [6]
海洋经济总量10年间增长超七成 “蓝色引擎”动能澎湃(大数据观察·海洋经济活力足)
人民日报· 2025-06-17 05:54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我国海洋经济总量2024年首次突破10万亿元,10年间增长75.9% [1]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1] - 海洋第三产业成为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1] 海洋物流与运输 - 宁波舟山港贯通"义乌—阿联酋迪拜"和"合肥—德国威廉港"两组高效联运通道,实现"双快"物流模式成熟应用 [3] - "双快"物流模式使义乌小商品发往中东的货运时间从25天缩短至17天,物流成本降低18% [3] -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业务累计突破100万标准箱,辐射16个省份的67个地级市 [4] - 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居全球第一位,助力白色家电、光伏组件等商品快速"出海" [4] - 中欧快航已实现月班常态化运营,计划2024年8月实现双周班试运营 [4] 智慧渔业 - "国信1号"是世界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总长249.9米,排水量13万吨,年产量达3200吨 [5] - "国信1号"采用游弋式"船载舱养"模式,养殖水体达9万立方米,配备2000多个传感器实现实时监测 [6] - "国信1号"累计航程1.8万余海里,完成1200余万尾大黄鱼鱼苗入舱作业 [7] - 15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已交付运营,"国信1号2—2"计划2024年10月下水 [7] 海洋文旅 - 平潭综合实验区拥有606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08公里海岸线及126个岛屿,海洋风光资源丰富 [8] - 平潭22号国际游艇码头投入运营,提供帆船、游艇等海上体验项目,计划新增6艘游艇 [8] - 平潭实现部分发光藻类人工培育,推出"蓝眼泪"观赏产品 [9] - "海坛1号"观光游轮单天单船最高载客量达1500人次,2024年计划增加航班频次 [9] - 2024年1至5月,平潭接待国内游客438.77万人次,同比增长15.0%,旅游花费42.93亿元,增长18.5% [10]
中国最大渔场的衰退危机
虎嗅APP· 2025-06-16 18:30
渔业资源衰退现状 - 舟山渔场作为中国最大渔场,传统"四大鱼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资源急剧减少,捕捞量明显下降[1] - 近5年舟山约10%的"笼子船"因运营困难退出市场,存活渔船利润大幅降低[1] -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衰退速度从2013-2017年的年均13%降至2018-2022年的年均4%,但仍持续衰退[3] - 大黄鱼种群虽有所恢复,仍无法自然繁衍[3] - 带鱼为应对高强度捕捞出现生物种群自我调节现象,产卵年龄从1年以上降至0.5年龄[4] 衰退原因分析 - 捕捞强度过大:渔船数量过多且机械化程度提升,从木帆船发展为钢质船,捕捞效率持续攀高[3] - 破坏性渔具使用:全球范围内存在"绝户网"等选择性差渔具,导致非目标物种兼捕问题[3] - 渔业管理缺陷:渔民非法律主体导致准入失控,改革开放后非渔劳动力大量涌入[7] - 渔业股份制改革导致资源向少数人集中,2006年拥有渔船股份的渔民占比不足30%[8] 行业经营困境 - 大型渔船经营恶化:800万/艘的大型渔船现难以转手,5年前三年可回本现在收益不足支付贷款利息[4] - 成本压力:人工成本比5年前翻倍,但渔获价格下降(大黄鱼从几千元/斤降至几百元/斤)[4][5] - 需求萎缩:受福岛核废水事件影响海鲜消费减少,渔民被迫开展远洋捕捞[4] - 螃蟹捕捞案例:收购价从6-8元/斤升至10元/斤,但需前往中韩边境才能捕获足够数量[10] 海洋生态问题 - 舟山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仅28.3%,47.1%海域富营养化,赤潮频发[11] - 全球每年2%渔具(约64万吨)成为"幽灵渔具",造成海洋塑料污染及生物死亡(墨西哥300只海龟/年死亡案例)[12] - 舟山已拆解1400余艘三无渔船,立案查处3525起,累计投入1.5亿元建设海洋牧场[14] 治理措施与转型 - 试点配额捕捞制度:舟山开展梭子蟹配额捕捞试点[9] - 技术升级:推广渔具标识技术,加装"身份证"便于回收管理[12] - 公民参与:当地环保组织"千岛海洋"8年累计组织2.89万人次参与净滩活动,覆盖20%舟山人口[13] - 产业转型方向:发展休闲渔业、水产养殖,推动渔业装备现代化[13] - 国际协作: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呼吁统筹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利用[15]
陕西全面摸排涉农经营主体融资需求
陕西日报· 2025-06-16 08:27
政策背景与目标 - 陕西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摸排农林业及粮食收购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的通知》,旨在依托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动金融服务精准触达农业农村领域 [1] - 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是推动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的重要内容 [1] - 政策目标是引导信贷资金快速便捷直达基层,解决涉农经营主体融资需求 [1] 政策实施机制 - 陕西成立各级工作专班,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全面摸排各类经营主体融资需求 [1] - 省发展改革委联合陕西金融监管局、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共同推进 [1] - 按照农时节点,围绕种植业、林业、畜牧(养殖)业、渔业、农林服务业以及加工流通类、农资类、粮食收购类经营主体开展摸排 [1] 政策覆盖范围 - 摸排对象包括农业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 [1] - 覆盖生产、购销、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 [1] - 实行全闭环、动态式走访 [1] 政策配套措施 -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制作全省涉农经营主体融资需求摸排走访建议图 [1] - 建议图下发至区县工作专班及各金融机构,供摸排走访参考 [1] - 将落实"二八"银担分险机制、放宽小微企业不良容忍度、普惠信贷尽职免责等政策 [2] 政策预期效果 - 实现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 [2] - 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2] - 引导银行、政府性担保机构精准对接涉农经营主体融资需求 [1]
福州渔博会落下帷幕 现场零售额达3.5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6-15 22:49
展会成果 - 第十七届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现场零售额达3.5亿元,意向成交额15.6亿元 [1] - 展会吸引泰国、越南、印尼、韩国等超30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全国近500家企业参与 [4] 奖项与荣誉 - 现场颁发138家"金奖企业"、317个"金奖产品"奖项 [3] - 印尼驻上海贸易促进中心、泰国冷冻食品协会等20家获评"优秀组织奖" [3] - 上街弟、滋记、膳食春等10家企业获评"优质电商品牌商家" [3] 特色活动与产品 - 秋官郎品牌携世界最大包心鱼丸亮相,曾于2018年和2019年创造世界纪录 [3] - 8号馆金鱼及休闲渔业展区举办金鱼大赛、首届斗鱼·观背青鳉大赛等活动 [3] - 印尼参展商韩浓首次参会,其海藻类水产品受到欢迎,多家企业有意向合作 [4][5] 展区设置 - 展会设置国际展区、水产预制菜展区、餐饮食材展区、水产加工展区等六大展区 [4]
广东“珠海年鱼+荔枝”CP叩响澳门市场 农文旅合作“多面开花”
南方农村报· 2025-06-15 21:35
活动概况 - 广东(珠海)特色农产品进澳门活动于6月13日举行,主打"珠海年鱼+广东荔枝"组合,以"鲜香+甜蜜"为卖点叩响澳门市场[2][3] - 活动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指导、珠海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吸引珠海及澳门两地政府官员、企业代表等40余家采购商参与[10][31][32] 珠海农产品核心优势 - **荔枝产业**:珠海荔枝种植面积4.2万亩,年产量近万吨,斗门荔枝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自主选育品种"御金球"将于6月底上市,具有丰产稳产、小核率高、风味浓郁等特点[19][20][21][22] - **年鱼产业**:白蕉海鲈占全国50%产量,金湾黄立鱼为标准化养殖典范,乾务鳗鱼以口感卓越著称,形成"幸福渔业"产业集群[26][27] 签约与合作成果 - 珠海供销社与澳门美中集团签约荔枝采购,42家珠海年鱼供应商与36家澳门采购商达成年鱼产品合作[36][37][39][41] - 澳门采购商代表提出将推进"港澳农贸集散中心"建设,畅通港珠澳大桥农产品通道[42][43] 农文旅融合布局 - 金湾区依托区位优势(黄茅海跨海通道、机场改扩建)推动农房改造为创意工坊、康养民宿等,链接港澳资源[51][52][53][54] - 珠海海洋资源丰富(海域面积9348平方公里、岛屿262个),正构建"海洋牧场"产业空间格局,洪湾渔港围绕渔业零售、旅游集散等业态招商[58][59][60][62][63] - 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协会与澳门旅游商会签署农文旅合作意向[68][70]
中国最大渔场的衰退危机
虎嗅· 2025-06-15 21:07
舟山渔业资源衰退现状 - 舟山是我国最大渔场和海鲜商品基地,但"四大鱼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资源急剧减少,捕捞量明显下降[1] - 近5年约10%的"笼子船"因运营困难退出市场,存活船只利润大幅降低[1] -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衰退速度从2013-2017年的年均13%降至2018-2022年的年均4%,但仍呈衰退趋势[1] 衰退原因分析 - 捕捞强度过大:渔船数量过多且机械化程度提升,钢质船和大型网具使效率攀高[2] - 破坏性渔具使用:全球每年2%渔具(约64万吨)成为"幽灵渔具",导致非目标物种兼捕和生态破坏[2][9] - 鱼类种群自我调节:带鱼产卵年龄从1年以上缩短至0.5年龄幼年期[2] - 需求价格双降:福岛事件影响海鲜消费,大黄鱼价格从几千元/斤跌至几百元/斤[3] 渔业经济困境 - 800万元大型渔船现难以转卖,收益无法覆盖贷款利息,5年前同类船只3年可回本[3] - 人工成本比5年前翻倍,但收益下降导致入不敷出[3] - 渔民被迫转向远洋捕捞,依赖冷冻技术实现持续作业[4] 管理机制问题 - 法律缺失:渔民非法律主体,任何公民均可捕鱼导致准入失控[5] - 公地悲剧效应:海洋资源无主属性引发内卷式竞争[5] - 股份制改革后渔船股权向少数人集中,2006年仅30%渔民持有股份[6] - 普惠政策刺激捕捞强度增加,资源分配不均加剧[7] 生态保护措施 - 舟山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仅28.3%,47.1%区域富营养化,赤潮频发[9] - 实施《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十三五"期间拆解1400余艘三无渔船[11] - 年增殖放流15亿单位苗种,海洋牧场累计投入1.5亿元[11] - 公益组织"千岛海洋"8年动员2.89万人次参与净滩,市民参与率达20%[10] 转型建议 - 发展休闲渔业和水产养殖应对人口结构变化[10] - 推广渔具标识技术减少"幽灵渔具",提升捕捞装备现代化水平[10][11] - 试点梭子蟹配额捕捞制度,探索个体可转让配额等产权化管理[7] - 研究长江禁渔政策向海洋延伸的可能性[7]
全球经济未来情景:2030年生产力发展白皮书
搜狐财经· 2025-06-15 16:11
生产力增长趋势 - 全球生产力增长明显放缓 全要素生产率从21世纪初的每年1.6%降至金融危机后的0.6% 发达经济体降至0.4% 新兴市场从2%以上降至0.6% [1] - 生产力差距占全球人均GDP差距的半数以上 凸显其对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性 [1] 2030年生产力发展四大情景 - **情景一:生产力飞跃** 全球GDP增速有望达到4%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 重点投资教育和培训 [2] - **情景二:自动化过载** 技术进步快于人力资本发展 加剧企业、行业和地区间生产力差距 低技能劳动力面临失业风险 [2] - **情景三:人力优势** 生产力增长依赖对现有技术的创造性使用 教育和培训体系重大改革 灵活工作安排提升效率 [2] - **情景四:生产力枯竭** 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发展同时放缓 经济增长乏力 全球合作受阻 [3] 行业生产力表现 - **信息技术和数字通信** 人工智能、云计算推动生产力大幅提升 但面临数据隐私和跨境流动限制 [3] - **金融、专业和房地产服务** 人工智能有望将银行业生产力提高30% 但技术依赖带来风险 [3] - **制造业** 航空航天、汽车等创新密集型行业通过吸纳全球人才实现增长 但面临人才短缺挑战 [3] - **能源和材料行业** 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应用推动发展 绿色能源技术面临关键材料供应受限 [3] - **教育行业** 在人力资本加速发展情景中获得更多投入 但数字化基础设施不足 [4] 区域生产力差异 - 东亚是生产效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2010-2024年高收入经济体劳动生产率是低收入经济体的近10倍 [18][21] - 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劳动生产率显著高于拉丁美洲、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 [21] 企业生产力实践 - 挪威、美国、芬兰等经济体在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提高生产力方面表现突出 [10] - 先进技术与人力资本的互补性可将生产率提高40% 企业需发挥数据与人的协同效应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