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
搜索文档
“十万亿”后,中国海洋经济落子何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2 09:43
全球海洋经济规模与趋势 - 全球海洋经济产值已突破2.5万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攀升至3万亿美元,规模可媲美全球第七大经济体 [1][4] - 海洋产业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3100万个,间接带动就业人数高达2亿以上 [4]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稳步提升至7.8% [2] 海洋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演变 - 报告构建了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反映了全球海洋城市发展逻辑从“传统海事枢纽”向“创新型海洋城市”的转变 [1] - 传统评价体系如LMC报告聚焦航运中心、海事金融与法律、海事技术等垂直领域的行业话语权 [8] - 新的衡量标准强调经济、科技、治理、生态的系统协同,将深海开发、绿色能源、智能装备等前沿领域纳入考量 [12] 全球领先海洋城市格局 - 新加坡、伦敦、鹿特丹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9] - 伦敦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等方面均排名第一,经贸活力排名第二 [5] - 新加坡在LMC报告中航运中心和港口效率排名第一,海事金融排名第二,在新报告中经贸活力与国际影响居于前列 [9] - 亚太地区成为全球海洋经济竞争主场,新加坡、东京(总排名第五)、釜山(总排名第26)表现突出 [7] 中国主要海洋城市定位与策略 - 上海在两份报告中均进入全球前十,依托港口规模与产业链完整性成为亚太航运枢纽 [9] - 深圳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拥有强劲创新能力,高新技术涉海企业超2500家 [10] - 青岛拥有约占全国1/5的涉海科研机构、1/3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近1/3的涉海两院院士,优势集中于前沿创新 [10] - 上海可探索以数字港航为基础拓展航运金融等高附加值服务,洋山港依托5G+AI技术使桥吊作业效率提升40%,港口服务业收入占比从20%提升至35% [16] - 深圳可依托“香港研基础+深圳做转化+广州搞制造”链条,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可量产的水下机器人部件、海洋药物中间体等 [17] - 青岛蓝谷以崂山国家海洋实验室为核心,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6亿元,本地转化率45%,远超全国平均的20% [16] 未来竞争格局与机遇 - 报告预测中国城市有望梯队跃升,上海有望跻身三强,青岛或从第二梯队跃升至准第一梯队 [18] - “深港穗”、山东半岛等集群将打破单一城市竞争逻辑,形成“技术—制造—服务”协同的区域竞争力 [18] - 若加速清洁技术革命,至2050年全球海洋经济增加值有望实现40%强劲增长,否则可能萎缩20% [12] - 竞争规则已转变为“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的综合较量,人工智能、深海开发、蓝碳交易等新技术重塑海洋经济竞争规则 [15]
“耕海牧渔”有新解
人民日报· 2025-10-07 13:20
文章核心观点 - 海洋经济正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传统“耕海牧渔”被赋予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新内涵,海洋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关键引擎 [1][2][3] 海洋能源开发利用 - 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达1万千瓦时,可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1] - 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利用海水作为自然冷源稳定运行超两年,有效减少能耗并大幅提升效率 [1] - 我国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试验项目累计发电超20亿千瓦时 [2]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启动建设,旨在发掘冷泉区甲烷和冷泉生物的潜在价值 [2] - 海洋能量开发利用方式多样,包括利用海洋表层与深层温度差发电、利用淡水与海水之间的盐度差产生能量 [2] 现代海洋渔业创新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采用“船载舱养”模式,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600吨 [1] - 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配备水质监测、自动投饲、智能管控系统,实现“即捕即加工、即产即销” [1] -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大型桁架网箱、卫星遥感与通信技术深度融入海洋牧场,推动渔业从靠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 [2] 海洋特色产业与业态 - 免疫抗肿瘤海洋1类新药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阶段 [2] - 国产大型邮轮首航一年运输出入境旅客达60万人次 [2] - 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项目实现养殖年收入近亿元 [2] - 行业致力于加快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攻关及海洋技术装备研发,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2] 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 发展海洋经济需牵住创新“牛鼻子”,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实现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3] - 必须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 [3] -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路径 [3]
“耕海牧渔”新解(新知)
人民日报· 2025-09-30 06:33
海洋能源开发利用 - 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达1万千瓦时,可满足约1500户家庭日用电需求[1] - 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利用海水作为自然冷源,稳定运行超两年,有效减少能耗并大幅提升效率[1] - 我国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试验项目累计发电超20亿千瓦时[2] 现代海洋渔业创新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采用"船载舱养"模式,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600吨[1] - 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配备智能系统,实现"即捕即加工、即产即销",提升国产三文鱼新鲜度与供应稳定性[1] -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海洋牧场,大型桁架网箱和养殖工程实现精准调控饵料投喂[2] 海洋科技与装备研发 - 卫星遥感和通信技术为海洋渔业提供信息化支持,促进行业向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2]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启动建设,旨在发掘冷泉区甲烷和冷泉生物潜在价值[2] - 行业加快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攻关及海洋技术装备研发步伐,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2][3] 海洋特色产业发展 - 免疫抗肿瘤海洋1类新药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阶段[2] - 国产大型邮轮首航一年运输出入境旅客达60万人次[2] - 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项目实现养殖年收入近亿元,产业业态日益多元[2]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行业致力于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3] - 发展路径强调创新驱动,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拓展海洋经济新领域[3] - 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3]
亨通光电20250926
2025-09-28 22:57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 亨通光电 一家专注于通信网络和能源网络领域的上市公司 在光纤光缆 海洋通信 海底电缆 海洋工程等方面有重要布局[1] * 行业涉及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数据中心 AI算力 海洋经济 海上风电 海洋油气 跨洋通信系统等[3][5][21]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通信网络技术布局与突破 * 搭建新一代超低损耗光纤制备平台并扩能提产 瞄准数据中心 高速互联和国家干线网络传输战略需求[2] * 开发OM4 OM5多模光纤和高密度MPO光缆及其组件 广泛应用于大中型数据中心项目[2] * 在空心光纤技术上取得突破 突破了一些关键技术[3][4] * 突破165微米细径超抗弯系列核心技术 有很好的抗弯曲特性及深海环境适应能力[17] * OMF与OFS多模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大型数据中心项目[17] * 启动AI先进光纤材料研发制造中心扩展项目 预计2026年2月竣工 聚焦超低损耗空心光纤 多芯光纤及高性能多波段多模光纤等特种光纤的生产[3][19] * 积极布局CPO等先进封装能力[3][20] 能源网络与海洋经济成就 * 持续中标国内外海洋能源项目 截至2025年上半年能源互联领域订单金额约200亿元[2][5] * 形成从产品到系统解决方案再到工程运维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具备完善的海上风电和海洋油气系统解决方案及服务能力[2][5] * 覆盖从海底电缆研发制造 风机基础施工 风机安装到风场运维的完整产业链[5]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约为5.1万亿元 同比增长5.8%[21] * 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预计翻倍 到2027年增长至24GW 是2024年的三倍 未来十年(2025-2034)预计全球新增装机容量超过350GW 总容量将超过441GW[21] * 2024年中国新增海上风电装机量为404千瓦 同比减少36% 但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50.47% 截至2025年4月中国沿海省份在建项目规模达11GW 已核准未开工项目34GW 各省重大项目名单中总计接近50GW[22] * 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增并网容量249万千瓦 同比增长200% 中国再生能源学会预测25年的新增装量将在1,000万至1,500万千瓦之间[23] * 加快推进江苏射阳和揭阳两个生产基地的一期二期产能提升 揭阳基地聚焦于软管 电缆等产品[24] * 积极发展跨洋通信系统集成业务 截至25年上半年签约交付里程数累计突破108,000公里 在售订单金额约75亿元[24] * 投资的P10跨洋通信系统于24年底全面投产 总长度超过22,000公里 为沿线20多个国家提供国际带宽资源[24] * 计划建设1,100公里长的PC跨洋延伸段 将于26年第3季度登陆阿联酋和阿曼[25] 全球化布局进展 * 通过并购华为海洋和PT BOX等举措大力推进全球化布局 2020年收购华为海洋51%的股权 2023年收购运营上市公司PT BOX[2][6] * 业务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拥有12座海外产业基地及40多家海外技术服务公司[2][6] * 在欧洲 南美 南亚 非洲及东南亚等地区进行通信网络布局 并通过收购德国Jefe公司获得其近40年的特种光纤研发和制造经验[20] * 面向算力中心应用场景提供从10G到400G全系列AOC产品及高速光模块 多款超低功耗AOC产品助力国内超算中心建设[20]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20.49亿元 同比增长20.42% 归母净利润19.03亿元 同比增长0.24%[2][7]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187.8亿元 同比增长26.64% 环比增长41.55% 归母净利润10.56亿元 同比减少3.63% 但环比增长89.74%[2][8] 行业趋势与市场机会 * 全球AI算力发展推动多模光纤 空芯光纤等低损耗光纤需求快速提升 预计未来五年全球算力规模将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3][9] * 美国四大科技巨头2025年将在AI建设上投入超过3,500亿美元 我国四大互联网云厂商预计资本开支合计将超过5,000亿人民币[9] * 全球数字化进程加速 预计23年至27年光纤复合增长率约为4% 到27年底将超过6.5亿公里新铺设里程 Postman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11.8亿美元 实现9.3%的收入复合增长率[3][13] * 微软部署新一代空心光纤 传输速率提高约47% 2024年11月宣布未来24个月计划部署15,000公里通信光纤[10] * 2025年5月中国移动启动混合光缆采购 包括652D及空心光纤共32皮长公里 6月中国电信采购空气光纤里程长度较5月份增长超过4倍 7月中国移动在广东开通首条反谐振空心光纤商业路线[11] * 空心光纤广泛应用于金融高频交易 分布式计算中心 实验敏感场景 海底互联和海底光缆大容量运输场景 以及工业与医疗激光量子通信等高功率特殊场景[12] * 预计2030年通信光纤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5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5% 全球高密度MPO连接器市场规模预计到2029年将从2023年的18亿美元增长到6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22%[12] * AI模型催化光模块需求 23年至25年的400G以上全球出货量分别为640万个 2040万个和3,190万个 高盛预测25年至26年的800G模块销量分别达到1990万个和3,350万个 比以前预测上调10%和50% 25年至26年的市场规模总值分别达到127.3亿元和193.7亿元 同比增长60%和52%[14] * 硅基解决方案正向低功耗方向发展 20年至26年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从20亿美元左右预计增至80亿美元 占比从25%提升至50%[15] * 数据中心液冷方案快速发展 以满足算力中心发展的背景需求[1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公司专为数据中心布线设计开发了高密度MPO组件[18] * 在空间领域突破关键技术 实现批量交付能力 为未来多场景应用奠定坚实基础[18] * 政府报告首次将海上风电纳入年度规划 并推动深海科技 新兴产业的发展 深海科技涵盖深海通信 材料 新基建 油气资源开发 智能装备及生态监测与国防安全等领域[21] * 公司旨在推动成为全球信息与能源互联解决方案服务商[25]
中天科技20250924
2025-09-26 10:29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36亿元 同比增长10.19% 归母净利润15.68亿元 同比增长7.38%[2] * 第二季度营收138.40亿元 环比增长41.90% 归母净利润9.40亿元 环比增长19.79%[9] * 销售毛利率15.07% 同比减少1.6个百分点 销售净利率6.70% 同比减少0.12个百分点[9] * 研发费用9.65亿元 占营收比例4.06%[9] 业务板块表现 * 能源网络领域在手订单306亿元 其中海洋系列133亿元 电网建设155亿元[2] * 海洋板块营收28.96亿元 同比增长37.19%[5] * 电网业务营收99.75亿元 同比增长11.97%[5] * 新能源业务营收26.30亿元 同比增长13.69%[5] 光通信技术布局 * 实现全系列400G光模块规模量产交付 采用VXL/EML/硅光三条技术路线[3] * 布局1.6T/3.2T光互联技术 研发薄膜铌酸锂单波长200G/400G速率调制技术[3][15] * 空心光纤研发取得突破 累计获得4件核心专利 发表5篇学术论文[12] * 首创网状带状光纤 纤芯密度达传统工艺200%[13] 海洋能源与电缆业务 * 掌握超高压直流动态海缆核心技术[4] * 中标南方电网阳江三山岛500千伏直流海缆等标志性项目[19] * 全球海上风电项目预计安装超14万公里海底电缆[16] * 中国未来十年新增160GW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7] 国际化布局 * 在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布局5个海缆研发制造基地[18] * 推进德国/中东运维中心建设 沙特生产基地建设[4][18] * 中标越南110千伏交流海缆项目(当地首条中国供应高压海缆)[21] * 参与欧洲清洁能源城市升级项目[21] 新兴技术突破 * 高速铜缆满足AI数据中心需求 预计2025年市场达30亿美元[8] * 液冷技术通过泰尔实验室认证 解决高功率散热问题[14] * 构建海底光电传输系统 研发脐带缆/水密连接器等核心组件[22] * 布局海上施工领域 打造"中天31"自升式平台和"中天39"浮式启动船[23] 产业布局与发展战略 * 起家于1992年光纤通信 现专注通信与能源两大领域[6] * 产品出口160多个国家地区 承担多项重点研发项目[6] * 2025年上半年承接142台新建风机及49台风机运维工程[24] * 进入油气领域 完成山东东营油气平台安装工程[24]
中国首个海上碳封存项目累计封存量破1亿立方米
人民日报· 2025-09-11 03:23
项目成果 - 中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累计封存二氧化碳突破1亿立方米[1] - 减少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220万棵[1] - 项目持续安全运行超1.5万小时 高峰日注气量达21万立方米[1] 技术应用 - 采用CCUS技术实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1] - 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1] - 通过技术手段既驱动原油增产又实现二氧化碳封存[1] 未来规划 - 未来10年将回注二氧化碳超100万吨[1] - 预计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1] - 技术标志着中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已臻成熟[1] 行业影响 - 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技术支撑[1] - 推动能源行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升级[1] - 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1]
能源风向标 | “海洋捕碳”新技术,抓住全球能源新机遇
搜狐财经· 2025-09-03 21:39
行业背景与政策支持 - 广东省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 跃居全国第一[6] - 新能源产业成为广东省第九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氢能 海上风电 新型储能等产业齐头并进[1] - 广东省能源局公布包含15项重点工程的"广东新型能源体系产业科技互促双强重点工程名单" 大唐一体化项目位列其中[12] - 广东省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能源科技创新促进能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能源企业提供多方位支持[15] 技术创新突破 - 大唐广东完成电化学海洋二氧化碳直捕系统试验样机海试成功 标志深远海风电开发与绿氢产业链融合迈出实质性步伐[2][9] - 采用电化学海洋二氧化碳直捕技术 通过调节海水pH值将二氧化碳析出为气体进行捕集 捕碳过程零污染[8] - 海水储存约40万亿吨二氧化碳 占全球93% 每年清除25%-33%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8] - 形成"海上风电+海水制氢+海水捕碳+绿色甲醇"完整产业链 将难储难运的氢固定在易储易运的甲醇中[6] 产业化发展前景 - 大唐一体化项目成为广东能源科技创新亮眼招牌 获得地方政府和集团高度重视与资源倾斜[15] - 基于现有技术谋划产业化进程 形成产业化推广集群项目 带动高端装备制造及一体化海洋绿色化工产业集群[11] - 广东省集聚全国顶尖科研力量 工程师数量质量全国领先 技能人才总量全国第一[15] - 广东省绿电资源丰富 深远海资源开发程度高 电力资源市场化充分 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利条件[15]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破解海洋能装备测试难题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2 08:39
技术突破 - 漂浮式多能互补装置单机与阵列测试顺利完成 涵盖装置单机各级转换效率与运行响应以及阵列组合后的能量转化性能测试 [1] - 非接触式六自由度测试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成功完成3组发电装置中13个目标体的六自由度数据精准测量 [1] - 测试技术打破当前室内六自由度测试的技术瓶颈 为多能互补装置的协同性能评估提供全新技术方案 [1] 行业进展 - 海上风能与波浪能联合发电是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前沿方向 具有能量密度高和稳定性强的应用前景 [1] - 单机性能优化与阵列协同运行的测试技术一直是行业攻关难点 [1] - 实验室团队系统研发联合发电装置的单机测试方法与阵列试验方案 通过模拟复杂海洋环境条件全面验证功率输出、运行稳定性及协同效率等关键指标 [1] 未来发展 - 试验报告为装置优化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为多能互补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1] -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试验场中心将持续深耕海洋能源测试技术创新 为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技术支撑 [1]
“广东海洋能源产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深举行
证券日报网· 2025-09-01 12:18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省举办海洋能源产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集中展现海洋能源产业发展成绩并探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共绘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1] - 中广核集团建成粤东首个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及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 打造风渔融合平台并共建红海湾实验室 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 - 多家企业签署绿色船燃产供销一体化、海上风电驱动海水原位制氢关键技术、抗台风海上浮式光伏示范等战略合作项目 并启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船燃产业创新联合体 [2] 行业动态 - 广东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召开超400名政府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发企业及产业链企业代表参与的海洋能源产业研讨会 [1] - 行业聚焦海洋能源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研究探讨 [1] - 海上风电项目规模达百万千瓦级 其中粤东首个超百万千瓦级项目及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百万千瓦级项目已建成 [1] 企业合作与项目 - 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与深圳港集团签署绿色船燃产供销一体化战略合作项目 [2] - 国家电投集团广东电力有限公司与谢和平院士团队合作海上风电驱动兆瓦级海水原位制氢首台套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2] - 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与中集集光海洋科技合作抗台风兆瓦级海上浮式光伏示范项目 [2] -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船燃产业创新联合体在大会上启动 [2] 技术研发与成果 - 中广核集团打造"伏羲一号"风渔融合平台 [1] - 中广核集团与汕尾市共建红海湾实验室 [1] - 科研成果持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为海洋能源发展奠定技术根基 [1]
广东海洋能源产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广东深圳举行
科技日报· 2025-09-01 08:59
行业整体发展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1251万千瓦 跃居全国第一[1] - 行业积极探索海洋能源融合发展新路径 开展以绿色能源+蓝色粮仓为核心的海洋资源立体开发[2] - 海洋能源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 十五五期间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时期[3] 技术创新与突破 - 海上风电领域取得多项首创性科技成果 包括中广核阳江500千伏海上风电无功补偿站、南方电网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明阳智慧能源集团双转子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1] - 在深海油气开发、海工装备、氢能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多种技术走在世界前沿[1] - 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建成投放首期鱼苗 全球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已持续示范运行六年[2] 产业链建设 - 建成集风电研发、制造、安装、运维、检测为一体的完整海上风电产业链[1] - 构建风、渔、旅及融合新业态新模式的产业链条 延展出能源-养殖-冷链-文旅融合发展轴线和风电-制氢-甲醇-航运绿色能源产业链[2] - 中广核新能源与深圳港集团就绿色船燃产供销一体化战略合作项目签约 并启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船燃产业创新联合体[3] 重点项目与成果 - 中广核建成粤东首个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和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1] - 打造伏羲一号风渔融合平台 与汕尾市共建红海湾实验室 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 - 形成包括湛江湾1号、恒燚1号、海威2号、明渔一号在内的粤海粮仓矩阵[2] 发展模式创新 - 中广核新能源积极探索海上能源+模式 开展风渔融合、核风光融合、综合能源岛等三种海上能源融合模式[2] - 创新模式为全球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新方案[2] - 大会进行主题报告演讲、优秀科创项目路演、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典型项目分享等活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