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交易
icon
搜索文档
专访赖晓明:推进碳市场扩容 研究配额有偿分配|四中全会预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23:50
全国碳市场运行成效 - 全国碳市场正式运行四周年 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实现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1] - 截至2025年9月30日 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28亿吨 累计成交额达498.3亿元 [1] - 截至2025年8月底 新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开设交易账户1277家 [1] 市场扩容与结构变化 - 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从发电扩展至钢铁、铝冶炼、建材 市场覆盖行业增至4个 [2] - 行业扩围后市场主体规模数量显著增加 主体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强 带来更多交易机会 [2] - 2025年上半年成交量、交易企业数量、交易笔数较2024年同期均上涨75%以上 今年交易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0% [3] 市场成熟度与交易行为 - 市场交易集中度明显改善 初期80%以上交易集中在履约前一个多月 现在交易低谷期很短 日均交易量实现翻倍增长 [3] - 企业碳管理意识增强 很多企业成立专业碳资产管理公司或部门 主要负责人亲自关注碳减排工作 [3] - 市场主体能力显著提升 交易所和市场主体都经历了学习与发展过程 [2][3] 上海地方碳市场探索 - 上海碳市场开户企业和机构共2200多家 其中控排企业约400家 其余1800多家为投资机构、金融机构 [5] - 上海碳市场配额分配从历史法为主逐步调整为70%以上采用效率法 从全部免费分配过渡到93%-99%免费分配 [5] - 上海计划扩大地方碳市场覆盖范围 包括拓展行业、增加温室气体种类、将准入门槛从年碳排放2万吨可能降至1万吨 [6] 地方市场功能定位转型 - 地方碳市场核心发展目标转为服务当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 [6] - 4个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 上海地方碳市场配额覆盖量从约1.6亿吨降至8000万吨 降幅近一半 [6] - 上海持续推动环境权益创新 推出取水权信托交易、碳普惠机制 研究排污权交易和生物多样性信用 [7] "十五五"期间碳市场发展规划 - 到2027年主要工业排放行业都要纳入碳市场 未来两三年还需将4个大行业纳入 [8] - "十五五"期间碳市场将逐步向"有偿分配+总量控制"模式过渡 [1][11] - 重点推动金融机构等符合要求的机构投资者入市 完善市场参与结构 [9] 全国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 参与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两个国家级平台的设立建设工作 [10] - 全国性平台建立将明确机构职能 加快出台管理规则和实施细则 [10] - 政策协调是推进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主要难点 包括产业政策与碳市场政策的协调 [11]
专访赖晓明:推进碳市场扩容,研究配额有偿分配|四中全会预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17:27
全国碳市场运行现状与成效 - 全国碳市场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实现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1] - 截至2025年9月30日 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28亿吨 累计成交额达498.3亿元 [1] - 截至2025年8月底 新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开设交易账户1277家 [1] 市场扩容后的变化与影响 - 市场主体规模数量显著增加 覆盖行业从发电扩展至发电、钢铁、铝冶炼、建材4个行业 [2][3] - 主体结构更分散 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强 不同企业的交易判断差异增加 带来更多交易机会 [3] - 2025年碳市场交易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0% 2025年上半年成交量、交易企业数量、交易笔数较2024年同期均上涨75%以上 [4] - 交易集中度明显改善 2025年交易低谷期很短 日均交易量较以往实现翻倍增长 [4] 市场主体能力与参与度提升 - 企业碳管理意识增强 很多企业成立专业碳资产管理公司或部门 [4] - 相关主体能力明显提升 市场交易规模和活跃度显著提升 [4] - 上海碳市场开户企业和机构共2200多家 其中控排企业约400家 其余1800多家为投资机构、金融机构 [6] 地方碳市场的角色与探索 - 上海碳市场深化改革行动方案明确其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开展制度创新探索的任务 [5] - 地方碳市场未来核心目标是服务当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 [6] - 上海计划扩大地方碳市场覆盖范围 包括拓展行业、增加温室气体种类、将准入门槛从年碳排放2万吨可能降至1万吨 [6][7] - 上海碳市场配额覆盖量从约1.6亿吨降至8000万吨左右 但功能作用未减弱 [7] 上海碳市场的机制创新 - 配额分配从历史法为主 调整为70%以上采用效率法 从全部免费分配过渡到93%-99%免费分配 [5] - 开展了履约拍卖和非履约拍卖 履约拍卖提供兜底保障 非履约拍卖调节市场流动性 [5] - 推动其他环境权益创新 如取水权信托交易、碳普惠机制 研究排污权交易和生物多样性信用 [7] “十五五”期间碳市场建设规划 - 推进行业扩容 到2027年主要工业排放行业都要纳入碳市场 未来两三年还需将4个大行业纳入 [8] - 研究配额有偿分配机制 明确推进路径和力度 [8] - 推动市场主体多元化 推进金融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入市 [9] - 碳市场将逐步向“有偿分配+总量控制”模式过渡 对可能率先碳达峰的行业尽早采用总量控制下的配额分配方式 [1][10] 政策协调与总量控制挑战 - “十五五”期间最主要的难点在于政策协调 包括产业政策与碳市场政策、宏观政策与碳减排政策的协调 [10] - 上海已有部分行业启动总量控制试点 碳市场深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推动向碳排放“双控”调整 [10]
专访赖晓明:推进碳市场扩容,研究配额有偿分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17:26
全国碳市场运行成效 - 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周年,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实现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1]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28亿吨,累计成交额达498.3亿元 [1] - 截至2025年8月底,新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开设交易账户1277家 [1] 市场扩容与结构变化 - 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从单一的发电行业扩展至发电、钢铁、铝冶炼、建材4个行业,市场主体规模数量显著增加 [2] - 行业扩围后,市场主体分布更分散,企业判断差异增加,带来更多交易机会,从结构上促进市场发展 [2] - 2025年上半年成交量、交易企业数量、交易笔数较2024年同期均上涨75%以上,今年交易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0% [3] 市场成熟度与活跃度提升 - 市场交易集中度明显改善,交易不再高度集中于履约前一个多月,日均交易量实现翻倍增长 [3] - 企业碳管理意识增强,很多企业成立专业碳资产管理公司或部门,主体能力明显提升 [3] - 上海碳市场开户企业和机构共2200多家,其中控排企业约400家,其余1800多家为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带来较高活跃度 [5] 配额分配机制演进 - 上海碳市场配额分配从最初以历史法为主,逐步调整为70%以上采用效率法 [5] - 从全部配额免费分配,过渡到93%-99%免费分配(即少量有偿分配),并开展了履约拍卖和非履约拍卖 [5] - “十五五”期间碳市场将逐步向“有偿分配+总量控制”模式过渡,对可能率先碳达峰的行业尽早采用总量控制下的配额分配方式 [1][10] 地方碳市场定位与发展 - 地方碳市场核心目标是服务当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上海计划扩大覆盖范围,包括拓展行业、增加温室气体种类、降低准入门槛(可能从年碳排放2万吨降至1万吨) [6] - 4个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上海地方碳市场配额覆盖量从约1.6亿吨降至8000万吨左右,降幅近一半,但功能作用未减弱 [6] - 上海持续推动环境权益创新,如取水权信托交易、碳普惠机制,研究排污权交易和生物多样性信用等领域 [7] “十五五”期间碳市场建设规划 - 推进行业扩容,根据规划到2027年主要工业排放行业都要纳入碳市场,未来两三年还需将4个大行业纳入 [8] - 推动市场主体多元化,重点推进金融机构等符合要求的机构投资者入市 [9] - 参与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两个国家级平台的设立建设工作,助力国家级碳市场基础设施落地 [9] - 政策协调是推进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主要难点,包括产业政策与碳市场政策、宏观政策与碳减排政策的协调 [10]
第五批CCER方法学出炉,房地产、氢能等迎碳资产风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17:23
| 索 | 000014672/2025-00345 | स 新 | 应对气候变化 | | --- | --- | --- | --- | | 发布机关 |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 生成日期 | 2025-10-13 | | 文 릭마 | 环办便函〔2025〕331号 | 主题词 | | (图源:生态环境部官网) 房地产、氢能等项目可以开发碳资产了! 10月1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五批CCER方法学征求意见稿,涵盖既有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理、可再生能源电 解水制氢等6个新领域,至此CCER重启后的新版方法学数量已达19个。 黄俊鹏分析称,从建筑类型来看,适用该方法学的建筑需同时满足 "建筑是公共类型、技术在附录A清单内、主体有产权/授权、 数据联网合规" 四大条件,政府/国企办公建筑、学校、医院、规模化商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场景。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绿色建筑领域探索起步较早,住 房和城乡建设部曾推出绿色建筑一星、二星、三星评级体系,也有相关机构开发绿色建筑保险,但此前因未能形成闭环且存在 额外成本,推广进程缓慢。如今,绿色建筑项目可核 ...
双碳跟踪:CCER方法学加速出台,累计单吨成交均价约86.4元
长江证券· 2025-10-13 10:1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看好丨维持 [13] 报告核心观点 - 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加速,构建起多层级法规制度体系,计划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6][19] - CCER市场重启后进展显著,方法学加速出台,目前已发布四批方法学(含征求意见稿),项目审批和交易已实质性启动 [2][7][23][27] - 截至2025年9月底,CCER累计成交量约281.2万吨,成交金额约2.43亿元,成交均价86.41元/吨,当前价格高于CEA均价,但中长期有望回归合理关系 [2][7][8][33][34] - CCER机制为符合条件但经济性不足的行业(如农林生物质发电)提供盈利补偿,有望加速相关行业放量 [9][10][48] 碳排放管控体系与市场构建 - 2024年以来我国加快推动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2025年8月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 [6][19] - 全国碳市场包括强制性的全国碳配额交易市场(CEA)和自愿性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两个市场独立运行但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衔接 [6][21] - CEA市场已纳入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四个行业,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达到60%以上 [21] CCER方法学与项目进展 - 2023年10月以来CCER重启并加速,方法学已发布四批:第一批(林业碳汇、红树林、海风、光热)、第二批(公路隧道照明节能、煤矿瓦斯利用)、第三批征求意见稿(农林生物质发电、油田气田伴生气回收等)、第四批征求意见稿(猪粪沼气、滨海盐沼修复等) [7][23][27]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已完成29个项目登记,均为第一批方法学项目,包括21个海上风电、7个光热发电、1个造林碳汇项目,预计年均减排量合计1043.8万吨 [7][26][28] - 此外,仍有75个项目已完成公示、11个项目处于公示中 [7][26] CCER市场交易表现 - 2025年3月7日完成首笔新版CCER交易,截至2025年9月底,累计成交量约281.2万吨,成交额约2.43亿元,成交均价86.41元/吨 [7][33] - 2025年4月至9月CCER价格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反映当前需求偏弱,预计年底清缴高峰时价格有望回暖 [7][33] - 同期CEA市场累计成交量约9809.9万吨,成交额68.0亿元,成交均价69.29元/吨,当前CCER价格高于CEA主要因市场初期供需失衡,未来随着机制成熟有望回归合理关系 [8][34] 重点行业受益分析:农林生物质发电 - 2025年8月发布《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方法学征求意见稿,该类项目可免于额外性论证,符合CCER申请原则 [9][40] - 以长青集团和中国光大绿色环保为例进行测算:基于2024年数据,两家公司基准线排放量分别为174.0万吨和440.5万吨,假设CCER售价80元/吨,对应营收贡献分别为1.39亿元人民币和3.84亿港元,归母净利润增量分别为0.94亿元人民币和2.59亿港元,业绩弹性显著 [9][45][47] - 需注意该方法学仍处征求意见阶段,项目开发尚需时间,且CCER与绿证交易只能二选一,避免重复获益 [9][44] CCER投资逻辑与关注方向 - CCER核心是对相关领域的盈利性补偿而非提升,需重视项目额外性表述 [10][48] - 投资关注方向包括:1)碳监测设备及咨询服务机构(如华测检测、谱尼测试等);2)CCER有望加速放量的行业,如农林生物质发电/热电联产、公共领域新能源车推广、生物柴油、氢能等 [10][49]
深圳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10-10 08:00
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 通过保护森林产生碳信用的REDD+项目是自愿碳市场中抵消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机制[2] - 近期研究对这些项目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导致碳补偿价值下降[2] - REDD+机制旨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激励以保留森林从而吸收二氧化碳和阻止全球变暖[4] 最新研究核心发现 - 深圳大学李清泉院士团队在《Science》发表的研究评估了12个热带国家52个REDD+项目[3] - 研究发现仅有19%的项目达到了其自行报告的减排目标[3][6] - 研究估计在可交易的碳信用中仅有132%是有实际减排效果支持的[6] - 研究结论比之前更乐观认为REDD+项目的气候效益高于以往评估[7] 项目表现与地区差异 - 只有少数项目实现了统计上显著的森林砍伐减少[6] - 项目成功情况和高估程度在不同国家之间差异很大[3] - 在巴西和非洲的项目表现更为出色[6][7] 现存问题与改进建议 - 研究发现存在严重的超额信用问题即发放的碳信用远多于实际减少的排放量[6] - 许多项目存在夸大和水分并未像声称的那样有效[7] - 研究建议必须改进基线设定方法和加强核查框架以提高可信度[7] - 未来关键是通过更严格科学的方法确保每一份碳信用都真实可靠[7]
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公布2025年10月复旦碳价指数
证券日报网· 2025-10-08 17:28
在发布环节,研究中心总结了9月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情况:第一,价格方面,本月CEA的日均收盘价为 62.94元/吨,相较于8月的日均收盘价71.12元/吨大幅下降11.5%。本月碳价呈震荡下行走势,从月初的 69.41元/吨逐步走低至月末的59.16元/吨,跌下60元价格平台。第二,成交量方面,本月碳配额日均成 交量为136.78万吨,相较8月的71.95万吨增加约90%。本月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和稳定均明显提升,四分 之三的交易日成交量破百万吨,单日成交最高峰为9月26日的318.29万吨,反映出履约期将近的碳市场 交投热度大幅跃升。 据研究中心介绍,9月份,全球主要碳市场成交量整体回升,韩国碳市场出现下跌。同时,全球主要碳 市场月内走势分化,成交价环比涨跌不一。 研究中心模型计算得出,2025年10月全国碳排放配额(CEA)的买入价格预期为55.39元/吨,卖出价格预 期为60.63元/吨,中间价为58.00元/吨;买入价格指数为138.48,下跌19.09%;卖出价格指数为136.80, 下跌16.23%;中间价格指数为137.57,下跌17.64%。2025年12月全国碳排放配额(CEA)的买入价格预期 为6 ...
全国碳市场价格9月下跌16.35% 10月碳价预计仍下行
证券时报网· 2025-09-30 22:37
市场表现 - 9月30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57.97元/吨,较上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下跌16.35% [1] - 9月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3270万吨,总成交额20.04亿元 [1] - 9月CEA日均收盘价为62.94元/吨,相较于8月的71.12元/吨大幅下跌11.5% [1] - 9月CEA日均成交量为136.78万吨,相较8月的71.95万吨增加约90% [1] - 四分之三交易日成交量破百万吨,反映履约期将近交投热度大幅跃升 [1] 价格预期 - 业内普遍预计碳价仍将继续下行 [1] - 2025年10月CEA买入价格预期为55.39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60.63元/吨,中间价为58.00元/吨 [1] - 买入价格指数为138.48,下跌19.09%;卖出价格指数为136.80,下跌16.23%;中间价格指数为137.57,下跌17.64% [1] 政策定位与发展规划 - 碳市场是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2]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企业减排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有利于促进行业低成本减排 [2] - 2024年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10.8% [2] - 下一步将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持续完善相关政策配套制度 [2] - 将分阶段、有步骤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支持领域,丰富交易品种、主体和方式 [2] - 将进一步深化气候务实合作,加强碳市场领域技术方法标准互认,推动双边和多边合作 [2]
环球智投:分析迪拜经济转型2.0从石油红利到数字黄金的跨越式发展
金投网· 2025-09-30 10:41
核心观点 - 迪拜经济转型进入质变阶段,人均收入达12.8万美元,新兴数字职业收入占比大幅提升至41%,而传统能源行业收入占比降至历史低点5.2% [1] - 新经济三大支柱(元宇宙、生物科技、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推动非石油产业贡献率预计在2027年突破85% [2] - 迪拜正在从物理枢纽转型为数字节点,重构全球财富分配规则 [3] 收入结构转变 - 2025年上半年迪拜人均收入为12.8万美元(约47万迪拉姆) [1] - 数字资产交易员、AI训练师等新兴职业收入占比达41%,较2020年增长300% [1] - 传统能源行业从业者收入占比降至历史最低点5.2% [1] 元宇宙经济特区 - 迪拜元宇宙战略已吸引全球73%的Web3企业设立区域总部 [2] - 虚拟地产交易额突破80亿美元 [2] - 元宇宙相关岗位平均薪资达传统行业3.2倍,数字策展人年薪中位数突破35万美元 [2] 生物科技走廊 - 依托迪拜生物科技自由区,基因治疗、长寿医学等前沿领域研发投入年增长45% [2] - 生物医药研究员收入增速连续18个月领跑全行业 [2] 绿色金融枢纽 - 碳交易市场规模扩大至1200亿迪拉姆 [2] - ESG分析师成为最紧缺人才,该领域从业者年收入涨幅达28%,远超金融业平均水平 [2] 转型挑战与应对 - 面临技术性失业风险,AI替代率预计2030年达22% [2] - 存在资产泡沫隐患,虚拟资产价格波动系数达0.87 [2] - 高端技术人才缺口超过1.2万 [2] - 迪拜政府启动未来技能2026计划,拟投入50亿迪拉姆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
碳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重要抓手
经济日报· 2025-09-30 06:20
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与意义 - 中央发布系统性行动纲领,标志着全国碳市场进入全面深化、加速推进阶段,对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具有深远意义 [1] - 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启动,从电力行业开始,逐步向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扩容,目前已管控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 [1] - 截至今年8月29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6.96亿吨,累计成交额约478.26亿元,市场活跃度与规模稳步提升 [1] 碳市场结构与配额分配机制 - 全国碳市场由强制性碳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构成,二者通过配额清缴和抵消机制互相衔接,独立运行且互为补充 [2] - 碳配额分配是影响碳定价的关键因素,目前总体采用免费分配方式,基于碳排放强度和产品实际产量的方法确定应发配额量 [2] - 未来碳配额分配将从免费分配向免费与有偿相结合方式转变,逐步提升配额拍卖比例,以更好发挥碳价效率和功能 [2] 碳市场支撑体系与数据管理 - 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是碳市场交易机制有效发挥的根基,旨在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支撑国家减排目标实现 [3] - 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和基于自动监测的碳排放核算是重要方向,需提高碳排放核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 - 针对不同行业特点,需加快修订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建立标准化的核查流程体系 [3] 企业参与碳市场的路径与影响 - 企业可通过节能改造、清洁能源替代等低碳生产方式,促进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4] - 技术应用可帮助企业获得配额盈余,交易收益反哺研发,形成减排-收益-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4] - 碳市场发展将带动清洁能源、低碳装备制造、碳咨询等低碳产业集群发展,并通过碳金融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流向低碳领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