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石化

搜索文档
宁波与杭州谁潜力大?宁波有全球第一大港,杭州呢?
搜狐财经· 2025-06-06 08:46
人口 - 宁波2024年常住人口977.7万,城镇化率80.9%,市区人口超600万,近十年年均新增8万人,民营经济贡献超90%新增就业 [3] - 杭州常住人口1262.4万,城镇化率84.8%,市区人口超1000万,2024年人口净流入10.2万人,中高端人才流入率全国领先 [3] - 杭州人口总量、城镇化率与人才质量占优,宁波制造业人口虹吸能力突出 [5] 生产总值 - 宁波2024年GDP总量18147.7亿元(增速5.4%),第二产业7000亿元(+7.5%),第三产业10778.7亿元(+5.0%),人均GDP达18.6万元 [5] - 杭州GDP总量21860亿元(增速4.7%),第三产业15962亿元(+5.0%),人均GDP17.4万元 [5] - 杭州经济总量与第三产业规模领先,宁波人均GDP和工业增速更优 [7] 居民收入与消费 - 宁波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806元,城镇居民83110元,农村居民51203元,城乡收入比1.62:1,人均存款12.3万元 [8] - 杭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777元,城镇居民83356元,农村居民50805元,城乡收入比1.64:1,人均存款20.4万元 [8] - 杭州人均收入、消费能力与存款水平占优,宁波城乡收入差距更小 [10] 工业实力 - 宁波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绿色石化、汽车制造产值均超5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39.3%,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4家 [10] - 杭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7.1%),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 [10] - 宁波制造业规模与新兴产业增速领先,杭州数字经济与创新能力突出 [12] 内外贸易 - 宁波进出口总额1.42万亿元(+11.1%),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3.8亿吨 [12] - 杭州进出口总额8549亿元(+6.4%),跨境电商进出口额1520亿元(+8.5%),萧山机场货邮吞吐量73.5万吨 [12] - 宁波港口能级与外贸总量占优,杭州跨境电商与航空枢纽潜力显著 [14] 医疗教育 - 宁波三甲医院10家,高校15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8% [14] - 杭州三甲医院62家,高校47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3.5%,拥有国家医学中心1个 [14] - 杭州医疗教育质量与科研投入领先,宁波三甲医院增速较快 [16] 金融财政 - 宁波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20.2亿元(+3.8%),民营经济贡献61.6%的GDP [16] - 杭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40亿元(+0.9%),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8.8% [16] - 杭州财政实力与数字经济规模占优,宁波民营经济活力更强 [18] 城建交通 - 宁波建成区面积1030平方公里,地铁运营里程465公里,高铁通车里程超500公里 [18] - 杭州建成区面积830平方公里,地铁运营里程516公里,高铁通车里程超800公里 [18] - 杭州地铁网络与航空枢纽优势显著,宁波高铁与港口综合能力突出 [20] 文体旅游 - 宁波国家一级博物馆6家,国家级非遗44项,2024年旅游收入超2000亿元 [21] - 杭州国家一级博物馆8家,国家级非遗32项,2024年旅游收入超3000亿元 [21] - 杭州旅游收入与国际影响力领先,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特色鲜明 [23] 高光时刻总结 - 宁波全胜领域:人均GDP、工业增速、港口经济、民营活力、城乡均衡 [24] - 杭州全胜领域:经济总量、医疗教育、数字经济、航空枢纽、文旅收入 [24] - 平局领域:人口流入、城镇化率提升潜力 [24]
国家级经开区,向“新”再进一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0 05:22
国家级经开区经济贡献 - 国家级经开区以千分之三的国土面积贡献全国10%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税收入[4] - 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10%[4] - 广东省经开区占全省2.6%地域面积,贡献15.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4] 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 - 东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拥有30亿元以上营收制造业企业1878家,中西部拥有15亿元以上企业[4] - 国家级经开区累计培育上市企业1041家,高新技术企业7.3万家[4][5] - 合肥经开区形成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业基地,集聚80家世界500强企业[2] 科技创新能力 - 国家级经开区拥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707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5万家[5] - 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成为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核心驱动力[5] - 广州花都经开区升级后吸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项目落户[3] 外贸外资表现 - 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进出口总额10.2万亿元,占全国25%;实际使用外资392亿美元,占全国24%[8] - 合肥经开区保税物流中心一季度进出口额3.24亿元,同比增长38.5%,其中出口增长227.2%[6] - 北京经开区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外资研发中心占全市40%[7] 改革创新方向 - 国务院部署深化经开区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土地、人才、资金要素保障[8] - 湖北探索"区政合一、虚拟园区"等新型管理体制,吉林优化"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9] - 推动制度型开放,对标国际规则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以提升营商环境[9]
2025年天津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4-14 09:19
天津市宏观经济表现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8024.32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较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 [3] - 第三产业增加值11525.77亿元(增长5.5%),增速领先第一产业(284.28亿元,增长3.8%)和第二产业(6214.27亿元,增长4.3%)[3] - 固定资产投资结束两年下滑态势,2024年同比增长3.1%,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1% [5] - 2023年研发经费投入599.23亿元,同比增长5.4%,总量居全国各省市第18位 [7]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规划构建"1+3+4"产业体系: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绿色石化/汽车/装备制造为优势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为新兴产业 [9] - 目标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 [9] - 2024年12条重点产业链规上企业增加值占比达82.1%,拉动工业增长3.0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车联网/信创产业链增速分别达26.0%/22.4%/21.4% [13] - 形成滨海新区"五大产业板块"、中心城区功能分区、环城新兴工业区及武清京津冀协同核心区的梯度布局 [11] 绿色石化产业分析 - 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20.8%,2024年1-10月产值3702.48亿元(同比增0.7%),增加值占规上工业50.5% [15] - 完成投资501.09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41.3% [15] - 形成特种烯烃衍生物/高端精细化学品/先进化工材料/高端生产性服务四条子链,涵盖625家规上企业 [17] - 空间布局以南港工业区为主(占产业链产值20%),联动临港新材料产业园及大港石化园区 [17] - 核心企业包括天津石化(原油加工能力1250万吨/年、乙烯产能270万吨/年)、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累计油气贡献超6亿吨)、中沙石化(中沙合资)等 [19]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 2024年规上装备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升至34.6% [20] - 2024年上半年产业链规上企业784家,产值711.63亿元(占规上工业6.7%,增长5.2%)[22] - 智能装备领域聚集彼合彼方机器人、天津第一机床等企业;轨道交通领域涵盖天津中车机辆装备、天津铁路信号等企业 [22][24] - 海洋装备及航空航天领域分别有泰克服海洋科技、叠风新能源、航天长征火箭制造等企业布局 [24] - 目标"十四五"期间高端装备产值达1100亿元,年均增长率15%以上 [20] 新质生产力推进成效 - 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推动"三新三量"发展,绿色石化/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等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1][25] - 联合京津冀培育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累计培育8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集群及6个新型产业集群 [11]
烟台地区5海关联合推出20条措施,促进外贸稳量提质
齐鲁晚报网· 2025-03-25 14:18
在推动新兴特色产业聚链成势方面,海关将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设立关键设备、零部件等高端 产品进出口绿色通道,推动减免税科研设备在符合条件主体间共享共用;支持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实 施"联网监管+主料工作法",助力海工装备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支持海洋渔业产业发展,推广 远洋渔船对外推荐打包式评审模式,支持优质海洋种质资源引进,打造北方海洋种业繁育基地;支持特 色农食产业发展,加大企业境外注册推荐力度,推动栖霞水果、莱阳预制菜、蓬莱葡萄酒技贸基地更好 发挥作用,助力烟台农食产品走出国门。 在提升高水平开放平台能级方面,海关将助力"全球矿产品保税混配中心"建设,推进"智慧混铜"项 目建设,积极争取保税混金业务试点;助力"全国日韩消费品集散中心"建设,探索开展出口拼箱小商 品"先查验后装运"试点,推进跨境电商跨关区退货试点,打造辐射全国的日韩跨境电商退货中心;推动 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推广"综保关地协同智慧化管理应用",推进卡口智能化改造,支持依托综合保 税区打造临港产业集群;促进自贸试验片区高水平开放,推动自贸片区围绕海洋经济、化工新材料等开 展集成式改革,支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争创更多制度型开放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