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设备

搜索文档
53.6亿元风电+储能大单!中国中车签订多项重大合同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5-13 15:50
中国中车近期重大合同公告 - 公司及下属企业近期签订六项重大合同,总金额约547.4亿元人民币,占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的22.2% [4][5] - 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合同金额182.2亿元人民币,涉及深圳地铁、杭州地铁、港铁中铁电化等企业 [4] - 动车组销售合同金额151.2亿元人民币,客户包括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和广湛铁路公司 [4] - 动车组高级修合同金额105.5亿元人民币,服务对象为国铁集团下属各路局公司 [4] 新能源业务发展 - 风电设备及储能设备销售合同金额53.6亿元人民币,合作方包括内蒙古三峡蒙能、金风科技、中国能建东北电力等 [1][7] - 机车销售合同金额32.3亿元人民币,客户包括国铁集团和大秦铁路 [7] - 货车修理合同金额22.6亿元人民币,服务对象为国铁集团下属各路局公司 [7] 储能业务拓展 - 中车株洲所在ESIE 2025展会上全球首发6X储能电池舱,并与鹏辉、楚能、瑞浦兰钧、国轩等电池厂商建立合作关系 [8] - 中车株洲所在湖南株洲建成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的零碳产业园 [8] - 南方电网储能公司与中车株洲所成立合资公司 [8]
中国中车频签百亿元级大单
上海证券报· 2025-05-13 02:49
重大合同签订 - 公司及下属企业在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签订了若干项重大合同,合计金额约为547.4亿元,占2024年营业收入的22.2% [2] - 签订的6项重大合同中,金额超过100亿元的有3项,均与铁路装备业务有关 [2] - 下属企业与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港铁中铁电化轨道交通(深圳)有限公司等签订总计约为182.2亿元的城市轨道车辆、设备销售及维保合同 [2] 铁路装备业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486.71亿元,同比增长51.23%,主要受铁路装备业务收入增长驱动 [2] - 铁路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57.86亿元,同比增长93.63% [2] - 动车组业务收入177.57亿元,货车业务收入52.04亿元,机车业务收入23.06亿元,客车业务收入5.19亿元 [2] 清洁能源装备业务 - 下属企业与内蒙古三峡蒙能能源有限公司、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东北电力第一工程有限公司等签订总计约为53.6亿元的风电设备销售合同和储能设备销售合同 [3] - 2024年以来再次签订总金额超50亿元的风电与储能设备销售合同 [3] - 2024年全年风电与储能设备销售合同金额呈现增长态势 [4] 公司战略发展 -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拓展,积极探索"源网荷储"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建设 [4] - 持续推动风光储氢项目落地,市场结构更加优化,产业链不断拓展 [4]
社保基金大举扫货!
天天基金网· 2025-04-29 15:29
社保基金一季度投资动态 核心观点 - 社保基金作为资本市场"稳定器"和"压舱石",一季度重仓324家A股公司,持股市值达853.85亿元,体现长期投资、理性投资风格 [1][3] - 制造业板块成为社保基金配置重点,加仓与新进比例显著高于其他行业,覆盖电子设备、医疗器械、太阳能等细分领域 [8][9] 新进持股情况 - 一季度社保基金新进100家上市公司,其中宝钢股份获社保114组合新进1.58亿股(市值11.4亿元,占流通股0.73%),位列新进持股市值首位 [3][4] - 其他新进重点个股包括藏格矿业(市值6.78亿元)、亿纬锂能(市值6.64亿元)、蓝思科技(市值10.88亿元)、恒玄科技(市值5.29亿元),均属制造业细分领域 [3][4] 增持个股情况 - 社保基金一季度增持72只个股,鱼跃医疗增持市值增幅最大(增长2.54亿元至9.14亿元) [6][7] - 中国巨石(增持5752.4万股,市值增长1.62亿元)、亿联网络(增持2430.99万股,市值增长1.55亿元)、广联达(增持4217.2万股,市值增长1.53亿元)等制造业标的获显著加仓 [6][7] 行业配置偏好 - 制造业占比绝对优势,涵盖电子设备制造(蓝思科技、恒玄科技)、医疗器械(鱼跃医疗)、玻纤(中国巨石)、太阳能(钧达股份、TCL中环)等 [8][9] - 采矿业(山金国际)、批发零售(小商品城)等板块有个别标的获配置,但整体权重较低 [9]
华宝新能(301327):独立站+KA渠道带来开门红 大容量高密度新品打开成长边界
新浪财经· 2025-04-29 10:57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2024年业绩高增长,2025Q1利润率超预期,通过加强渠道建设、降本增效、研发创新等举措有望受益于行业高景气,维持“买入”评级 [1][4] 业绩表现 - 2024年实现收入36.06亿,同比增长56%;归母净利润2.40亿,同比扭亏;扣非1.60亿,同比扭亏;毛利率44.1%,同比增加4.3pct;净利润率6.6%,同比增加14.2pct [1] - 2025Q1实现收入7.14亿,同比增长23%;归母净利润0.85亿,同比增长193%,环比增长6%;扣非0.66亿,同比增长395%,环比增长6%;毛利率44.2%,同比下降2.3pct,环比增加1.8pct;净利润率11.9%,同比增加6.9pct,环比增加6.5pct [1] 渠道建设 - 积极拓展北美、亚洲等市场,2024年北美洲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61%;亚洲(不含中国)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100% [1] - “官网独立站+第三方电商平台+线下零售”三位一体全球渠道网络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23个官网独立站,入驻线下超1万家零售终端 [1] - 2025Q1线下零售渠道收入同比增长30%,独立站收入同比增长42%,带动收入增长 [1] 降本增效 - 推动产品矩阵优化,精准实施广告投放策略,强化素材复用与数字化运营,推动费用率持续优化 [2] - 2024年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7.7%/5.1%/4.8%/-0.3%,同比变化-7.7/-4.5/-1.7/+2.5pct [2] - 2025Q1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6.3%/6.2%/5.3%/-3.0%,同比变化-3.5/-0.8/-1.6/+1.5pct,环比变化-1.2/2.4/1.5/-4.2pct [2] 研发创新 - 2024年光伏太阳能板收入增长92%,占比提升到21%,同比增加4pct [3] - 2025Q1推出CTB模组结构3000Pro2旗舰系列,实现“3度电容量、2度电体积” [3] - 发布“户外-户用-全场景”三级产品跃迁图谱,构建全场景解决方案,推动价值量和市场影响力提升 [3]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3.2/4.6/5.2亿元,PE倍数为25/17/12倍 [4] - 公司品牌力、渠道能力处领先地位,有望更受益于行业需求的高景气,维持“买入”评级 [4]
洞见 | 申万宏源杨成长:理顺市场主体关系 畅通新型产业循环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 2025-04-28 09:52
产业循环与市场主体关系 - 产业循环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 需从理顺市场主体关系出发破解合作堵点 激发协同创新活力 形成高效新型产业循环 [4] - 产业循环包括横向循环(跨行业协同)和纵向循环(产业链垂直协作) 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线性结构向去中心化、网络化演进 [5] - 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终端驱动型产业链需重构链主与配套企业关系 技术链、资金链、利益链协同是竞争力关键 [6] 终端型产业链协同 - 部分链主企业存在抢占资源、压缩配套企业利润、拖欠账款等行为 削弱中小企业生存空间 影响产业链稳定性 [6][7] - 需通过共建创新联合体、健全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产业链治理规则 促进技术、资本、利益三链协同 [7] 数字经济产业组织 - 数字经济形成"核心技术企业-转化平台-应用场景"三段式结构 数据确权、技术共享等堵点制约转型效率 [8] - 核心技术企业主导技术标准 转化平台面临接口封闭 应用企业缺乏价值回报机制 [8] - 需构建公共数据平台 建立联合开发机制 制定统一技术标准 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生态 [9] 平台经济生态优化 - 平台企业与中小企业存在流量分配不均、强制排他协议、低价竞争等问题 损害公平竞争环境 [10] - 需建立透明治理体系 完善冲突协调机制 搭建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 强化价格监管 [10] 国企民企分工协作 - 功能型服务业中 国企适合网络型基础设施 民企擅长增值服务环节 但存在准入壁垒和信息不对称 [11] - 需在交通、公用事业、算力基础设施等领域放开竞争性环节 建立增值服务开放目录制度 [11] 产业业态动态转换 - 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二元划分导致要素流通受阻 需加强融合协作 [12][13] - 可通过龙头企业引领、技术规模化应用、产业集群出海等方式实现产业动态转化 [13]
上证优势制造产业指数上涨0.42%,前十大权重包含隆基绿能等
金融界· 2025-04-14 20:12
文章核心观点 4月14日上证优势制造产业指数上涨,同时介绍其近期表现、持仓及样本调整规则等情况 [1][2][3] 指数表现 - 4月14日上证优势制造产业指数上涨0.42%,报6030.74点,成交额268.9亿元 [1] - 上证优势制造产业指数近一个月下跌8.85%,近三个月下跌1.56%,年至今下跌8.46% [2] 指数概况 - 上证优势产业指数系列选取符合优势资源、优势制造和优势消费概念的证券作样本,反映沪市相关优势产业公司证券整体表现,以2003年12月31日为基日,1000.0点为基点 [2] 指数持仓 - 上证优势制造产业指数十大权重分别为三一重工(6.29%)、国电南瑞(5.27%)、隆基绿能(4.74%)等 [2] - 上证优势制造产业指数持仓市场板块中,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比100.00% [3] - 上证优势制造产业指数持仓样本行业中,发电设备占比27.29%、交通运输设备占比24.13%等 [3] 样本调整 - 指数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实施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权重因子调整时间与之相同,特殊情况临时调整,样本退市剔除,样本公司收购等情形参照细则处理 [3]
风暴眼中的特斯拉,被特朗普“背刺”
凤凰网财经· 2025-04-12 21:27
核心观点 - 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导致特斯拉进口车型Model S/X在中国市场停售,但实际销量影响有限[4][5] - 特斯拉美国工厂供应链本土化程度不足,高关税将推高生产成本并传导至终端售价,严重影响美国市场竞争力[5][11] - 特斯拉中国工厂供应链本土化接近100%,成为规避关税风险的"避风港"[10][15] - 特斯拉储能和机器人业务同样依赖中国供应链,面临成本上升压力[21][24][27] - 马斯克试图通过游说改变关税政策但收效甚微,本地化生产成为唯一有效应对策略[34][36][39] 分项总结 关税对特斯拉汽车业务的影响 - Model S/X因125%进口关税在中国停售,全国仅剩12辆现车(Model X 7辆/Model S 5辆)[4] - 美国工厂60-75%零部件来自美加,20-25%来自墨西哥,关税将导致美国市场车型成本上涨20-30%[11][12] - 中国工厂供应链本土化接近100%,国产Model 3/Y不受关税影响[15][17] - 上海工厂部分产能出口欧洲/亚太市场,暂未受关税战波及[18] 储能业务面临的挑战 - 特斯拉储能业务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67%,但面临产能瓶颈[21] - 上海储能工厂10个月建成投产,主要供应中国和亚太市场[22] - 美国储能工厂依赖宁德时代等中国电芯供应商,成本将因关税大幅上升[24] - 上海工厂产品因关税无法返销美国,战略价值受限[23] 机器人业务发展障碍 - Optimus机器人计划2025年试产5000台,2026年目标5万台[27] - 量产依赖三花智控等中国供应商,关税将推高成本[27] - 美国工业体系不完整,难以快速替代中国供应链[28] 马斯克的应对措施 - 2019年起与中国供应商共担关税成本,毛利率保持在20-30%[30][32] - 2022年尝试推动中国供应商赴墨西哥设厂未果[33] - 2024年公开呼吁特朗普撤销关税政策但遭无视[35][36] - 中国/德国本地化工厂成为抵御关税风险的关键[39]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中国市场竞争加剧,小米SU7已超越Model 3成为单月销冠[20] - 特斯拉在中国仅靠Model 3/Y应战,产品线收缩带来压力[20] - 计划2024年年中推出的入门车型可能面临美国市场定价难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