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

搜索文档
破域与重构:数字智能驱动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江苏路径
新华日报· 2025-10-14 13:22
第二,路径转向:数字媒介、IP运营与弥散传播下的协同共治。江苏在推进国家文化公园治理现代化进 程中,探索出以数字技术为引擎、IP运营为核心、多元共治为保障的实践路径,为破解治理困境提供了 系统性解决方案。 第一,机遇挑战:三重边界破域与新媒体多主体融合。当前国家文化公园治理正经历从传统管理模式向 数字化治理范式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转型过程集中体现为三重边界的突破挑战。一是物理边界带来的 整合挑战。文化遗产点分布广泛而分散,行政区划分割的管理体制对资源整合提出更高要求,"数据孤 岛"现象亟待通过系统性方案予以突破。二是认知边界存在的转化挑战。文化传播模式需要从单向输出 向双向互动演进,公众参与机制亟须完善,特别是在增强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与认同方面,文化 价值的深度转化与情感共鸣的构建仍面临重要挑战。三是产业边界面临的融合挑战。文旅融合需要从浅 层的门票经济向深度的产业协同迈进,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数字技术等要素的融合创新尚待加强,产 业链条的延伸与协同生态的培育呼唤更具创新性的发展机制。 国家文化公园治理应推动从"物理围栏"向"数字联通"转变,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在新媒体融合发 展的背景下,江苏的江河 ...
深创投人工智能与具身机器人产业基金成立,规模15.5亿元;中际旭创出资3.54亿元参投产业基金丨09.29-10.12
创业邦· 2025-10-14 08:08
以下文章来源于睿兽Pro ,作者Bestla 睿兽Pro . 创业邦旗下横跨一二级市场的科创数据平台。实时投资数据、追踪产业创新。找数据、做分析、链资 源,就上睿兽分析。 上周基金重点事件回顾丨09.29-10.12 睿兽分析每周整理最值得关注的基金重点事件,帮助大家及时了解全球私募股权基金 市场动向。 政府引导基金 中国国新等央企合 资成立战新产业发展私募基 金公司 央企战新产业发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近日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公司经营范围 涵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与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服务。股权穿透信息显示,该公司由中国国新控股有 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国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中移资本 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等多家央企旗下投资平台共同持股。 (大河财立 方) 湖南浏阳经开区设立30亿元母基金,公开遴选子基金管理人 湖南浏阳经开区正式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浏阳经开高创产业母基金,并面向社会公开遴选市场类子 基金管理机构。该母基金由浏阳经开区与湖南高新创业投资集团共同发起,已于2025年6月6日完成 注册,存续期12年(投资期7年+退出期5年+最长 ...
创源股份:全资子公司取得不动产权证书
新浪财经· 2025-10-13 15:51
项目进展 - 全资子公司宁波创源海纳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宁波数字文化产业园北仑项目的土地使用权权属登记手续 [1] - 公司已取得由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动产权证书》 证书编号为浙(2025)宁波市北仑不动产权第0212800号 [1] 资产详情 - 项目土地位于北仑区大碶人民北路688号1幢 权利类型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 权利性质为出让/自建房 [1] - 土地用途为商务金融用地 土地使用权面积为3342.74平方米 房屋建筑面积为24859.66平方米 [1] -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使用期限至2061年05月27日止 [1]
鱼跃稻浪间 千年农遗的“生态密码”(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10-12 05:53
图①:施观彬正在学校教授"青田鱼灯舞"。 本报记者 刘军国摄 图②:方山乡田鱼丰收。 吴焕章摄 方山乡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保护核心区。 本报记者 刘军国摄 梯田层叠,稻浪翻金,清泉潺潺,田鱼欢跃。 千年农遗,鱼稻相依 演绎中华农耕文明赓续与创新的生动图景 青田,九山半水半分田。 田鱼在稻田中游弋。 吴焕章摄 山多地少,怎么办?先民依山势修梯田,引山泉建鱼塘,创造性地摸索出"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 共存"的生态农业模式。 青田县稻田养鱼始于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明洪武年间《青田县志》记载:"田鱼有红黑 驳数色,于稻田及圩池养",寥寥数语,勾勒出田鱼与稻田相伴相生的鲜活图景。 金秋时节,浙江丽水市青田县,一幅延续了千年的农耕图景依旧生动,似画般,动静之间满是生机。 水田里种稻,稻田里养鱼——这份藏于山田的智慧,是青田人代代相传的农耕密码,更是中华农耕文 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绝妙缩影。 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从古老的共生智慧到如今的丰饶画卷,从质朴的农耕技艺到丰盈的文化生态,青田人承古开新,让千年 农遗在这片沃土上焕发新的生机。护遗产、 ...
黄河上游地区如何筑牢生态屏障、确保黄河安澜?
中国环境报· 2025-10-09 13:48
推进城乡融合,实现全面振兴。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通过就地城镇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增 强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合理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严控城镇 开发边界,严守粮食安全底线。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建设,要遵循"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要求;城 镇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用好"千万工程"经验,防止 千村一面。 弘扬黄河文化,唱响时代主旋律。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黄河文化,让其与始祖文 化、红色文化等文化符号交相辉映,形成黄河文化标识体系,增进各族人民的情感共识。弘扬黄河文 化,应当强化政府宣传引导,让生态环境意识成为流淌的文化血脉。推动文化资源与特色旅游、文化创 意等深度融合,发展文化产业。通过社会广泛参与,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作者系兰州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黄河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黄河流域系统治理中具有关键地位。打造国 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必须立足黄河长久安澜的千秋大计,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落实底线管控。建立最严格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构建黄河流域国土空 ...
镜观·回响丨中华文化迸发赋能发展之力
新华网· 2025-10-08 16:48
文化引领与政策支持 - 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能[1] -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中国走出一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路[7] 文旅融合模式创新 - 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催生旅游新场景、打造经济新亮点、塑造城乡新形象[8] - 黑龙江省凭借冰雪资源优势发展“冰雪+”产业,使冰雪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10] - 贵州“村超”“村BA”等草根赛事巧妙融合体育竞技、民族文化与文旅消费,打造“体育+”模式撬动乡村经济增量[11] - 新疆阿勒泰地区借助热剧《我的阿勒泰》效应迎来客流高峰,2024年5月接待游客415.03万人次同比增长60.81%,旅游收入36.53亿元同比增长88.25%[11] - 厦门通过创新消费场景如闽南文化主题景区和百年老街,扩大文旅内需[13] -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国家电影局启动“跟着电影去旅游”等活动推动影旅融合,发展票根经济[27] - 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带动山西文旅热度,山西推出“跟着悟空游山西”主题线路[29] - 重庆开展无人机灯光秀常态化展演,截至2025年9月17日已演出26场,现场累计观演人次超400万,核心观演区餐饮门店平均满客率超70%,“重庆无人机表演餐厅”网络搜索量同比上涨285%[32] - 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以“深化文旅融合 畅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吸引国内2000余家展商及50家海外旅行商参展,展现文旅新业态[39] 特色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 - 特色文化产业在创新中传承,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能[15] - 江西望仙谷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3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8亿元,提供直接就业岗位超2000个,带动周边就业3万余人[14] - 贵州克度“天文小镇”通过“科普+文旅”模式,2025年1月至6月“中国天眼”景区接待游客约38万人次,总收入2496万余元[14] - 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实现老城区改造向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转型,成功入选首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17] - 河北武强县形成拥有超150家企业、从业人员万余人的乐器产业集群,2024年乐器产业实现营收23.8亿元,旅游收入超10亿元[19] - 云南普洱市推进咖啡与旅游深度融合,凭借咖啡资源和独特文化打造多元体验场景[20] - 广西围绕千亿元茶产业发展目标,2024年六堡茶产量达4.3万吨,综合产值超300亿元[22] - 青海冷湖镇依托天文资源和戈壁奇景发展科幻特色文旅,打造火星实验室等“出圈”地标,为中国西北工业小镇转型探索新路径[37] 数字科技赋能文化体验 - 敦煌和苏州拙政园利用VR、三维建模等技术高精度还原文化遗产,打造沉浸式游览体验[34][36] - 湖南怀化五溪非遗园运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42个沉浸式非遗体验项目,构筑特色文化产业体系[37] - 苏州推进“数字园林”建设,在园林整体数字建模、元宇宙应用场景开发等方面进行探索[36] 文化新业态与消费趋势 - 文化资源与科技商业相遇,不断涌现文化新业态、产业新模式和消费新体验[25] - 中国潮玩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63亿元飙升至2023年的600亿元,增长近10倍[30] - 山东泰安打造泰山新闻出版小镇,已吸引60余家企业入驻,涵盖编辑出版、印刷发行、仓储物流、版权交易、研学旅游等产业链各环节[24][25]
古老节日绽放浓浓新意(余音)
人民日报· 2025-10-05 05:52
中秋节日消费新趋势 - 年轻人兴起寻找“赏月搭子”的社交风潮,包括线上交流月亮摄影作品和线下共同赏月[1] - 年轻人通过手工自制创新口味月饼(如螺蛳粉馅、小龙虾馅)和穿着传统服饰逛博物馆等方式,创造富有创意的节日“仪式感”[1] 传统节日的现代化创新 - 节庆民俗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例如中秋习俗从秦汉的“祭月”到唐代“望月”、宋代“玩月”,再到明清至今的“祈盼团圆”[2] - 现代科技为传统节日注入新活力,如河北正定荣国府运用全息投影和实景演出营造中秋氛围感,四川成都自然博物馆通过VR设备提供宇宙探索体验[2] - 传统韵味与消费时尚连接,既能激活经济,也能唤醒传统文化生机[3] 文旅消费市场表现 - 中秋假期消费市场活力足,中秋市集人头攒动,追月旅行套餐预订火爆,小包装迷你月饼成为市场新宠[3] - 宁夏中卫沙坡头景区成为中秋旅行热门目的地,结合自然景观与边塞诗吟诵打造独特体验[3] - 江苏扬州以中秋佳节为契机,深入挖掘礼仪风俗文化内涵,打造瘦西湖中式美学文旅新产品和新业态[3] - 文化消费在创造经济收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充盈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3]
旅游消费“燃”起来,活力中国“动”起来
环球网· 2025-10-04 10:26
假期旅游市场总体表现 - 国庆中秋8天假期为旅游消费市场注入强劲动力,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23.6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2%左右 [1] - 全国多地景区与商圈呈现火爆景象,特色体验如“躺在酒店床上看日照金山”、“庭院温泉赏星空”等搜索热度大幅上升 [1] 文化赋能与消费新趋势 - 文化成为假日消费的“流量密码”,各地深挖属地文化资源推出一系列文旅产品和活动以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1] - 具体案例包括湖北省秭归县举办楚风巡游、非遗展演,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展现古村魅力,江苏淮安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品“文化大集” [1] - 文化要素的创造性转化延续了传统节庆文化脉络,塑造了现代消费审美趣味,使游客实现精神享受与物质消费的统一 [1] 交通保障与出行便利化 - 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多元的选择空间,使“说走就走”成为现实 [2] - 铁路部门优化12306系统资源配置并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以保障购票系统平稳运行 [2] - 民航部门聚焦“入境游、低空游、研学游、亲子游、银发游”以壮大航空旅游消费规模 [2] - 公路部门针对高速拥堵和新能源车充电排队问题采取“一段一策”疏堵保畅和“一区一策”提升充电服务能力 [2] 政策支持与消费创新 - 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应季优质产品、特色活动和优惠措施,并组织游历山河、中秋团圆、亲子游乐及夜间消费等活动 [3] - 启动“百城百区”文旅消费三年行动计划,推出消费券、支付满减等优惠以及入境旅游消费便利措施 [3] - 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假日消费市场新热点,助推旅游消费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3] 行业长期发展前景 - 假期旅游消费市场的火热景象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集中体现 [3] - 下阶段需继续深化文旅融合创新,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培育特色旅游品牌,以激活文旅市场内在动力 [3]
文化强国建设绽放新光彩(新时代画卷·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10-04 06:02
文化事业与产业繁荣 -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繁荣景象 [3][4] - 涌现一批现象级文化作品,如《只此青绿》《哪吒之魔童闹海》《黑神话:悟空》等 [13] - 通过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机制、采用新形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增强 [13]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包括考古工作和对殷墟博物馆等文化遗产地的展示 [8][10]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上海大剧院新编昆曲"重逢《牡丹亭》" [10][13] - 守护文化主体性,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依托 [1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例如四川乐山市文化馆利用地方非遗资源开展活动 [6] - 遍布各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将专业文艺演出送至百姓家门口 [13] - 越来越多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使公共文化服务更接地气、更暖人心 [13] 文旅深度融合 -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案例包括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太阳岛风景区、云南省大理市洱海生态廊道 [11][14] - "村晚"活力绽放,簪花、"尔滨"等文旅IP频频出圈,红色旅游持续升温 [13] - 文化赋能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更加澎湃,文化润心使人民精神家园愈加丰盈 [13]
“十四五”以来我国居民文化消费不断提升
新华社· 2025-10-03 12:06
公共文化体系日益健全 - 2024年末全国博物馆数量达7046个,较2020年末增长21.7% [1] - 2024年全国广播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74%和99.82%,数字电视实际用户2.0亿户,较2020年末增长0.3% [1] - 2024年公共图书馆实际持证活跃读者1.1亿个,较2020年增长9.8% [1] 居民文化消费不断提升 -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955元,较2020年增长67.8%,增速快于同期人均消费支出 [1] - 2024年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4%,较2020年提高0.7个百分点 [1] - 2024年末网络视频、网络音乐和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分别为10.7亿人、7.5亿人和5.7亿人,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15.5%、13.6%和24.9% [1] 文化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 2023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59464亿元,占GDP比重为4.59%,较2020年提高0.20个百分点 [1] - 2024年全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23亿元,较2020年增长37.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