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

搜索文档
自火爆的IPO以来“AI云新贵”CoreWeave高管已“套现”超10亿美元
华尔街见闻· 2025-10-12 18:13
AI行业内部人士套现趋势 - AI热潮为企业内部人士创造巨额财富并推动大规模股票变现 [1] - 第三季度前十大内部人士卖家中有七位来自AI相关公司 [3] - CoreWeave内部人士在IPO禁售期结束后迅速卖出价值超过10亿美元股票 [1] CoreWeave具体套现情况 - 公司自3月上市后股价飙升超过250% [2] - 董事Jack Cogen在第三季度出售价值4.77亿美元股票 [4] - 联合创始人Brannin McBee通过出售股票获得4.26亿美元 [4] - 最大机构股东Magnetar Financial LLC出售近19亿美元股份但仍持有超过20%的A类股 [6] - 高管出售均依据与股价目标挂钩的"10b5-1"交易计划执行 [5] 其他AI公司高管套现案例 - Arista Networks首席执行官Jayshree Ullal出售超过600万股股票总额达8.61亿美元 [9] -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第三季度套现超过7.43亿美元 [10] - 英伟达内部人士2025年前三季度总减持额接近15亿美元 [10] 第三季度主要内部卖家榜单 -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出售2167.5万股套现49.17亿美元超过榜单其余九位卖家总和 [11] - Snowflake董事长Frank Slootman出售价值4.63亿美元股票 [12] - Ares Management联合创始人Tony Ressler出售价值3.57亿美元股票 [12] - AppLovin董事Herald Chen出售近3.13亿美元股票 [12] - Robinhood联合创始人Baiju Bhatt出售近3亿美元股票 [12] - Coinbase首席执行官Brian Armstrong出售2.68亿美元股票用于资助科学研究 [12]
摩尔线程:生态、架构、集群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0-10 18:42
投资评级与核心观点 - 报告对行业投资评级为“看好” [2] - 核心观点认为国产AI芯片已到达全面放量应用的临界点,第一梯队包括华为、寒武纪、海光信息,摩尔线程等进展较快厂商未来有望成为领先者 [4] - 最先进国产AI芯片产品在推理端性能已接近英伟达H100水平,并持续追赶 [3][4] 行业需求与供给分析 - 需求侧:国内AI算力行业经历剧变,Token消耗量快速提升推动AI Capex增长,深层逻辑是国内AI大模型渗透率和用户粘性提升 [3][14] - 具体数据:国内AI Token消耗量在1.5年内增长300倍,从2024年初的日均1000亿增至2025年6月底的突破30万亿,且每两三个月翻倍 [14] - 供给侧:2025年国产AI芯片在产品、技术、供给上均有较大进展 [3][19] - 市场格局:2024年中国AI芯片市场英伟达出货量占比70%(超过190万片),华为昇腾出货64万片,市场份额从5%提升至15% [21] 摩尔线程公司深度分析 - 公司成立于2020年,专注自主研发全功能GPU芯片,创始人张建中及团队核心成员均来自英伟达,行业经验丰富 [3][30] - 产品定位为全功能GPU,单一芯片集成AI计算加速、图形渲染、物理仿真和科学计算、超高清视频编解码等多种能力,自2024年起AI智算产品开始商业化并驱动收入高速增长 [3][25][39] - 财务表现:2025年上半年实现总收入7.01亿元,较2024年全年增长60%,毛利率稳定在70%左右 [39][43] - 技术架构:自主研发MUSA统一系统架构,软硬融合,语法上兼容CUDA C++核心语义和Triton语言,内置架构抽象层能自动适配主流GPU生态 [69][70] - 集群能力:打造KUAE软硬一体算力解决方案,攻克千卡至万卡级GPU集群高效互联难题,千卡集群效率超过同等规模国外同代产品 [3][76] - 募资计划:募集资金80亿元,主要用于新一代AI训推一体芯片、图形芯片及AI SoC芯片的研发项目 [80][83] 国产AI芯片生态演变 - 软件生态:从框架适配发展到工具链全栈开源,华为昇腾CANN、寒武纪BANG语言、海光信息“类CUDA”环境等显著提升开发者易用性和生态耦合度 [6][84][85][87] - 模型生态:与大模型的协同超越简单硬件适配,进入算子与模型架构共同演进阶段,例如DeepSeek V3.1版本使用UE8M0 FP8精度针对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推动国产算力-国产大模型生态闭环形成 [6][88][90] - 互联生态:华为开放灵衢统一总线(Unified Bus),海光开放CPU互联总线协议(HSL),旨在打造标准化的互联范式,提升大规模集群的互联规模和效率 [6][93]
芯原股份三季度收入新高仍亏损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0 11:17
公司业绩表现 - 公司预计三季度实现营收12.84亿元,创单季度收入新高,环比激增119.74%,同比增幅达78.77% [2] - 公司前三季度新签订单32.49亿元,已超2024年全年,其中三季度新签订单15.93亿元 [2] - 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亏损3.2亿元,较去年同期同比扩大12.3%,预计三季度单季度亏损同比、环比收窄,但仍然亏损 [2] 业务驱动因素 - 公司三季度业绩爆发具有显著的AI驱动特征,AI算力相关订单占比高达65% [2][3] - 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是核心增长引擎,三季度芯片设计业务预计收入4.29亿元,环比暴涨291.76%,芯片量产业务预计收入6.09亿元,环比增长133.02% [3] - 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收入在三季度预计总营收中的比重超过80%,传统半导体IP授权业务占比则从上半年的34%下降至20% [3] 订单与收入转化 - 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在手订单金额为32.86亿元,其中90%来自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且80%有望在一年内转化为收入 [4] - 公司在手订单连续八个季度保持高位,印证了AI芯片需求的紧迫性 [4] 盈利能力分析 - 公司上半年净利率为-32.85%,较2024年同期的-30.56%进一步恶化 [4] - 研发投入高企是影响盈利的核心症结,2024年研发费用达12.47亿元,占营收比重高达53.7%,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6.12亿元,占营收比重攀升至62.85% [4] - 业务结构变化加剧盈利压力,传统IP授权业务上半年毛利率为92.73%,而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毛利率仅18.17%,后者在三季度营收中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80% [5] 行业对比与格局 - 国产AI芯片行业迎来订单爆发期,但多数企业面临盈利考验,例如摩尔线程2025年上半年营收7亿元,同比增长238.7%,但净利润亏损2.7亿元,沐曦股份2025年一季度营收3.2亿元,净利润亏损2.33亿元 [6] - 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同比激增4347.82%,净利润扭亏达10.38亿元,净利率为36%,与国际巨头英伟达中报净利率49.77%仍有差距 [6] - 当前国产AI芯片订单中,互联网大厂项目占比超70%,往往附带严格性能指标与成本控制要求,导致企业议价能力受限 [6] 未来展望 - 国产AI芯片企业盈利分化不可避免,率先实现大规模量产的头部企业将具备盈利优势 [7] - 长期看,客户和项目越多,平台的稳定性和丰富度越高,盈利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将大幅提升 [7]
芯原股份三季度收入新高仍亏损
第一财经· 2025-10-10 11:01
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爆发式发展驱动相关芯片企业业绩井喷式增长,但行业普遍面临营收高增长与盈利能力承压并存的局面 [3] - 芯原股份作为国内AI ASIC定制龙头,其三季度业绩爆发由AI算力需求驱动,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成为核心增长引擎,然而业务结构变化导致毛利率承压,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 [3][5][6][7] - 国产AI芯片行业整体处于订单狂欢期,但盈利考验是共同挑战,订单质量和规模效应是未来实现盈利破局的关键 [3][9][10] 芯原股份三季度业绩表现 - 公司预计三季度实现营收12.84亿元,创单季度收入新高,环比激增119.74%,同比增幅达78.77% [3] - 前三季度新签订单32.49亿元,已超2024年全年,其中三季度新签订单15.93亿元,AI算力相关订单占比高达65% [3] - 截至三季度末,在手订单金额为32.86亿元,其中90%来自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且80%有望在一年内转化为收入 [6] 芯原股份业务结构分析 - 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是核心增长引擎:芯片设计业务预计收入4.29亿元,环比暴涨291.76%,同比增长80.67%;芯片量产业务预计收入6.09亿元,环比增长133.02%,同比增长158.12% [5] - 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在三季度预计总营收中的比重超过80%,传统半导体IP授权业务占比则从上半年的34%下降至20% [5] - 业务结构变化加剧盈利压力:传统IP授权业务毛利率为92.73%,而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毛利率仅18.17% [7] 芯原股份盈利能力与研发投入 - 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亏损3.2亿元,较去年同期同比扩大12.3%,预计三季度单季度亏损同比、环比收窄,但仍然亏损 [3] - 上半年净利率为-32.85%,较2024年同期的-30.56%进一步恶化 [6] - 研发投入高企是影响盈利的核心症结:2024年研发费用达12.47亿元,占营收比重53.7%;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6.12亿元,占营收比重进一步攀升至62.85% [6] 国产AI芯片行业对比 - 摩尔线程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亿元,同比增长238.7%,但净利润仍亏损2.7亿元,净利率为-38.6% [9] - 沐曦股份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3.2亿元,净利润亏损2.33亿元 [9] - 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8.81亿元,同比激增4347.82%,净利润同比扭亏达10.38亿元,净利率为36%,但与国际巨头英伟达(净利率49.77%)仍有差距 [9] 行业挑战与前景 - 当前国产AI芯片订单中,互联网大厂项目占比超70%,这类订单往往附带严格的性能指标与成本控制要求,导致企业议价能力受限 [9] - 先进制程芯片流片成本高,若量产规模不足,单位成本难以下降 [9] - 盈利拐点的出现取决于规模效应,长期来看客户和项目越多平台越稳定,盈利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将大幅提升 [10]
寒武纪定增发行价1195元,13家机构获配股,基金占12家
搜狐财经· 2025-10-04 03:39
定增核心信息 - 2025年9月公司宣布定增,发行价定为1195.02元/股 [1] - 定增旨在为大模型算力研发募集资金,募集总额接近40亿元 [3][6] - 发行价确定过程涉及26家机构报价,报价区间从1081.50元到1348.08元,最终以110.51%的底价比例确定 [3]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扭亏为盈,中报净利润为10.38亿元 [3] - 公司市盈率从几年前近5000倍降至约500倍 [3] - 公司研发费用居高不下,在连续八年亏损后于2025年上半年实现盈利 [3][4] 机构参与情况 - 共有10家主要机构参与认购,包括广发基金、UBS AG、新华资产等 [5] - 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配股数最多,为1,010.861万股,获配合额约12.08亿元 [5] - 所有获配机构均有6个月的限售期 [5] - 截至2025年中报,持有公司的机构数量达到1318家,较去年增加92% [5] 行业背景与市场情绪 - AI芯片和大模型行业研发烧钱是常态 [4] - 市场关注AI芯片板块在上半年经历暴涨后,此次定增是否意味着科技泡沫的起点 [1] - 资本与技术在AI芯片赛道上的较量仍在继续,行业的终局远未到来 [8][12]
A股:9月翻篇,10月再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30 16:20
每经记者|王砚丹 每经编辑|赵云 国庆长假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已然落幕,A股市场也正式告别波澜壮阔的三季度。 截至9月30日收盘,沪指涨0.52%,深证成指涨0.35%,创业板指平盘,科创50指数涨1.69%。沪深两市成交额达到21814亿,较上一交易日放量200亿。 恰逢"9·24新政"一周年,三季度尤其是九月,市场上演着"科技引领、多点开花"的戏码。AI产业链、新能源、有色金属这些高景气赛道成了资金眼中的"宠 儿",一路猛冲,而传统板块则相对"黯然失色"。我们就来简单盘点一下三季度尤其是9月A股市场热点事件。 2、两融余额连续创新高 融资融券市场在本季度保持活跃,两融余额呈现阶梯式上升态势并连续刷新历史新高。 2025年9月1日,A股两融余额达到2.3万亿元,近十年以来,首次超过2015年6月18日的峰值,创下历史新高。9月17日,两融余额历史首次突破2.4万亿元。 截至9月29日,A股两融余额达到24125亿元。 两融余额的持续增长,一方面体现出杠杆资金对当前市场趋势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投资者风险偏好的稳步提升。从资金流向看,科技成长、新能源等 景气度较高的板块成为两融资金重点配置方向,资金集中度与板块 ...
A股公司拟跨界投资AI芯片!自曝“签8次合作协议 7次未落地”!
证券时报网· 2025-09-25 08:01
投资计划 - 公司拟通过增资方式投资深圳江原科技有限公司 投资金额1亿元 投资完成后持股比例4.1427% [5] - 标的公司专注国产AI芯片研发 已完成全流程国产自主先进工艺芯片量产交付 [5] - 本次投资属于跨界投资 公司主业为第三方支付服务 与标的公司尚无具体业务协同 [5][8] 投资估值 - 标的公司投前估值21亿元 较前轮次投后估值18.6亿元增长12.90% [8] - 估值增值率达1714.86% 属于高估值投资 [5][8] - 标的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230.55万元 归母净利润-6853.69万元 尚未实现盈利 [8] 战略背景 - 公司根据重整计划谋求发展第二增长曲线 持续关注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行业投资机会 [6] - 看好AI芯片产业作为算力基础支撑的发展前景 认可标的公司的技术实力 [7] - 标的公司紧密围绕国家算力自主可控战略需求 已完成两轮融资 [5] 执行风险 - 公司近10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约8次 其中7次未进一步落地执行 [2][8] - 本次投资尚未签署正式协议 后续推进存在不确定性 [8] - 公司缺乏初创企业投资经验 投资回收期长 可能面临减值亏损风险 [8]
天普股份15连板后再度停牌:收购资金全额到位 暂停异常账户交易后股票换手率3倍提升
证券时报网· 2025-09-23 23:13
股价表现与停牌核查 - 公司股票连续15个交易日涨停 累计涨幅达317.72% 因严重偏离基本面于9月24日起停牌核查 [2] - 交易所对异常账户采取暂停交易等监管措施 但股票换手率仍显著提升至3.21% 较前五个交易日平均值1.07%提升3倍 [5][6] - 外部流通盘换手率达12.84% 显著高于前五个交易日平均值的4.27% 显示市场充分换手后仍维持涨停态势 [6] 收购资金与风险控制 - 控制权变更涉及的21.23亿元收购资金已于9月17日全部到位 且均为自有资金 无借贷或明股实债安排 [2][3] - 核心收购方中昊芯英17.31亿元潜在回购义务中 已有10.68亿元被认定为自始无效 4.79亿元获初步豁免同意 [4] - 未明确豁免金额为1.85亿元 占比11.27% 触发条件为极端经营情形 当前公司经营正常且流动资产达18.21亿元 风险抵御能力充足 [4] 收购方承诺与战略定位 - 收购方明确承诺12个月内不注入资产 不改变主营业务 无明确重组计划 [7] - 实际控制人期间不质押通过收购取得的股份 相关方作出18-36个月不等的股份锁定承诺 [7] - 本次收购被强调为产业战略入驻 依托公司汽车流体管路领域的客户资源及低负债率平台进行产业整合 [8] 经营与财务表现 - 中昊芯英2024年经审计净利润8590万元 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87.65% 亏损系季节性因素所致 [4] - 公司拥有8亿元未使用银行授信 结合流动资产可覆盖潜在回购义务 [4] 监管与合规进展 - 四名内幕信息知情人在2月14日至8月14日期间买卖股票 但交易行为发生於内幕信息形成前 已将所有收益上缴公司 [9] - 控制权变更尚需交易所合规性确认及中登公司过户登记 若社会公众持股低于25%可能触发退市风险 [9]
含“科”量提升,资本市场加速助力科技创新
搜狐财经· 2025-09-22 21:11
A股市场结构变迁 - 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已明显高于银行 非银金融 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 [1] - 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数量从"十三五"末的18家增至24家 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3] - 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为科技企业或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 [3] 资本市场政策支持与改革 - 科创板自2019年开市以来为硬科技企业打造快车道 证监会推出"科创十六条"等系列举措优化发行上市 并购重组等环节 [3] - 注册制改革深化提升上市效率 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 已有3家未盈利科创企业在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后完成注册 [3] - 创业板第三套标准迎来首单受理 [3] 市场规模与监管成效 - 2024年8月A股市场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 [4] - "十四五"期间上市公司通过分红 回购派发"红包"合计达10.6万亿元 较"十三五"增长超八成 [5] - 监管机构对财务造假等案件作出行政处罚2214份 罚没414亿元 较"十三五"分别增长58%和30% 207家公司平稳退市 [5] 国家创新实力与企业研发投入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5]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第10位 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 较2020年增加83% [5] - "2025中国企业500强"研发费用投入1.73万亿元 研发强度创1.95%新高 连续8年提升 [5]
A股不再是5年前的A股了
中国新闻网· 2025-09-22 21:07
打开股票软件翻一翻,现在的A股排行榜早已不是5年前的模样。曾经,银行、地产巨头们霸占榜单, 如今,科技新贵们叱咤风云。 "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已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证监会 在9月22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这组数据。 透过这些数据和变化不难看出,"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既实现了量的稳步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有效提 升。 资本市场含"科"量进一步提升,离不开政策的持续推动。科创板自2019年开市以来,为硬科技企业量身 打造了快车道。 证监会接续推出"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举措,在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畅通募投管退 循环等方面加快作出一系列优化完善安排。今年6月,又在科创板推出设置科创成长层等"1+6"改革举 措,目前已有3家未盈利科创企业在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后完成注册,创业板第三套标准也迎来首单 受理。 注册制改革的深化让上市效率大幅提升。以前审核制下,企业上市要跨过重重关卡,不少科技企业因为 暂时不盈利被挡在门外。现在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只要核心技术过硬、专利储备充足就能获得 资本市场认可。 市场活力也在变革中不断释放。 今年8月,A股市场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