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昆山推动人文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华日报· 2025-08-15 07:02
强化制度保障、健全人文经济制度体系 人文经济作为新的发展范式,当前还未有专门保障其发展的制度机制。昆山在进一步推动人文经济共荣 共生的过程中,可聚焦制度领域,率先探索并建立保障人文经济发展的"昆山标准",破除阻碍人文经济 发展的制度因素,以制度机制加快人文要素赋能经济发展。要构建人文经济专项发展指标体系。发展指 标的完善对发展人文经济至关重要,现有的发展指标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关硬指标范围内,较少将人 文要素纳入系统性评价框架。要推动人文经济发展,需要将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水平、文化资源活化利 用率、文化消费满意度等进一步量化,纳入发展指标体系,重塑发展的人文导向。要构建文化资源转移 转化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资源资产管理制度,明确产权责任、破解多头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探 索涵盖文化遗产保护、评估、定价、活化、传播、应用、交易的全链条文化资源活化转化制度,充分激 发文化资源市场价值和活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创新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 制。人文经济的发展绝非仅对政府提出了相关要求,也需要市场、市民等主体的广泛参与和推动。要充 分发挥昆山市文化产业联合会、炫生活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在昆文化龙头 ...
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激扬振兴精神力量
辽宁日报· 2025-08-14 17:45
文化强省建设 -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加大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力度 提高文化原创力 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2] - 深入推进文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释放文旅消费潜力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锚定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目标任务 [2] - 深入挖掘辽宁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内涵 推出更多优秀文化作品 推动文化资源线上线下直达基层 [3] - 将文学 文艺 文博 文创等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为全面振兴注入持久深厚的文化力量 [3] - 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新模式 将戏剧与新兴科技 多元业态相融合 为戏剧事业注入新活力 [3] - 坚持以文化思想为指引 着力构建体育+商业+文化产业生态链 做优做强文化 体育 旅游三大主业 [4] - 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创新宣传方式 挖掘海洋文化内涵 提升游客体验 [4] - 借鉴浙江经验 让文化惠民工程走深走实 挖掘本土特色文化 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6] - 推动文化资源下沉 组织文艺轻骑兵深入企业 社区 乡村开展演出和培训 孵化基层文艺队伍 [6] - 全面提升红山文化遗址保护水平 系统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完善安全防范体系和运营管理模式 [6] - 科学宣传和利用红山文化研究成果 全力推动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6] - 举办爱国主义活动月等活动 将爱国情 强国志 报国行深植学生心中 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 [6] - 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坚定文化自信 [6]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贡献青年力量 [7] 红色文化传承 - 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 激发红色动能 汇聚奋进力量 通过举办系列展览和主题讲解等活动 [2] - 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 指引方向 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 凝聚力量 [2] - 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 让红色血脉永远赓续 [2] 艺术创新发展 - 扎根辽宁大地 讲好辽宁故事 深入挖掘时代精神内涵 以有灵魂 有深度的作品展现人民精神风貌 [3] - 扎根中华文化沃土 汲取传统美学养分 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艺术语言 [3] - 以舞传情 以艺载道 让芭蕾成为讲述中国故事 传递文化自信的桥梁 [3] 生态环境保护 - 坚决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推动辽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8] - 完成废弃矿山复绿治理43.7万亩总目标 实现全省治理任务全清零 [8] - 加强绿色矿山建设 推进全省绿色矿山占比达到75%以上 [8] -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 [8] - 推动森林水库 钱库 粮库 碳库四库联动 厚植生态根基和绿色家底 [8] - 全力维护森林生态安全 依托林业资源优势 科学发展林下经济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8] - 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核心 加快电网协调发展 全过程贯彻节能环保理念 [8] - 改造高耗能设备 强化生态保护 为东北绿水青山注入电网力量 [8] -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深度融合 打造绿色发展新样板 [9]
何以中国丨漫读津派文化 共传文脉华章
央广网· 2025-08-13 17:17
天津文化概述 - 天津孕育出八大津派文化,包括河海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工商文化、民俗文化、演艺文化、文博文化和休闲文化,这些文化形态共同构成了天津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1] - 天津以八大津派文化为根基,着力打造"河海津韵"文化品牌,推动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相结合[1] - 天津的城市根脉深植于河海交汇之处,运河与海洋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2] 红色文化 - 天津作为中国革命的先驱之城,其红色文化记录着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传承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3] 建筑文化 - 天津的建筑文化融合古今中外特色,与城市生活紧密相连,展现出经久不衰的光彩[4] 民俗文化 - 天津的民俗文化体现在寻常巷陌的口口相传故事和技艺传承中,构成了城市独有的文化滋味[5] 工商文化 - 天津的工商文化历史悠久,今天的天津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书写着崭新的传奇[6] 演艺文化 - 天津的演艺文化通过各类演出场所和艺术舞台传递着城市的文化韵味[7] 文博文化 - 天津的文博文化记录着城市的沧桑变迁,传递着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8]
朝阳东南门户, 擘画“半城半绿”农村城市化样板间
新京报· 2025-08-13 15:34
值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谋篇之际,北京朝阳区豆各庄 乡,正以其14.16平方公里土地上绘就的"半城半绿"壮美图景,打造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样板间"。这里,6.7万常 住居民见证着千年水脉焕新颜、传统乡村向现代都市的精彩蝶变,一个"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高品 质新城已然崛起。 一轴双脉:都市桃源的生态底色 样板间的底色,是生态优先的绿色革命。三条水脉勾勒出千年文脉的流动骨架——萧太后河、通惠灌渠、大柳树 沟如碧色丝带穿城而过,串联起辽代漕运枢纽与现代生态新城的地理基因。作为首都核心区与城市副中心之间的 绿色廊道,豆各庄以五年新增1.2万亩绿意的魄力,将生态空间覆盖率推至50%以上,织就"南有马家湾湿地、中 有原乡公园、北有金田郊野"的翡翠项链。 绿脉涅槃化作明珠,最具说服力的蜕变来自马家湾湿地。这片曾因高污染企业遍布被称为"牛奶河"的伤疤,经封 堵排污口、拆除违建、生态修复,如今化作水域26万平方米、景观71万平方米的"生态明珠"。2024年,拆除公园 围栏近6公里,金田郊野公园1500平方米月季园全新亮相。小微公园、口袋花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满足了 ...
透过多维数据看活力 电商物流掘金“夏日经济”
央视网· 2025-08-13 09:33
电商物流行业 - 7月份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为112.0点 比上月提高0.2点 再创年内新高 [3] - 农村电商物流业务量指数为131.5点 比上月提高1.1点 农村电商消费强劲增长 [3] - 防晒用品 服装 饮料等品类销售热度显著提升 "夏日经济"成为7月线上销售增长主要驱动力 [3] 汽车行业 - 1至7月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823.5万辆和1826.9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 [5] - 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23.2万辆和822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39.2%和38.5%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45% [5] - 1至7月新能源汽车出口130.8万辆 同比增长84.6% 新能源汽车出口成为拉动汽车出口增长动力 [7] 经营主体与文化产业 - 上半年全国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 截至6月底全国登记在册"四新"经济企业2536.1万户 占企业总量40.2% [9] - 新设"文化 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增速达17.5% 居国民经济行业首位 国产IP火爆全球带动文化产业成为消费增长亮点 [9] 个人消费贷款政策 - 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 居民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财政贴息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 [13]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50% 中央财政 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90% 10% [15]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 单笔5万元以下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 [15]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及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17]
汲取文化力量 澎湃振兴动能
辽宁日报· 2025-08-13 09:06
近日,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在央视热播,许多人在 观看后由衷地赞叹今日浙江的各项发展成就,也引发我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和深深思考。 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我省新增5个全国文明城市,县级文明城市实 现"零"的突破,各类别文明创建新晋数量均为历届最高。无独有偶,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 工程"评选中,我省推荐报送的6部作品获"优秀作品奖",获奖作品数量位列全国第七位,创"五个一工 程"设立以来我省最好成绩。这些文化发展成就的取得,必将极大地激发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繁荣文化 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信心决心,不断为辽宁全面振兴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通过观看电视专题片,我们更加深了这样的认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资源是一项重要的资 源,有形的文化资源、无形的文化资产都是宝贵财富,我们必须不断从中汲取给养。浙江经济社会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就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就在于发展 先进生产力与发展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 这给我们以很大启示。文化自信是推动发展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当前,全面振兴新突 破三年行动决战决 ...
上半年全国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 文化产业新设企业增速较快
上海证券报· 2025-08-13 08:20
新设经营主体总体情况 - 全国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 涵盖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 [1] - 新设企业462.0万户 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户 均呈现稳定增长 [1] 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新设企业数量同比增速达17.5% 居国民经济行业首位 [1] - 国产IP如"哪吒""悟空""泡泡玛特"全球火爆推动文化产业企业快速增长 [1] 所有制结构表现 - 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 同比增长4.6% [1] - 新设外资企业3.3万户 同比增长4.1% [1] 产业结构分布 - 第一产业新设经营主体60.1万户 第二产业96.5万户 第三产业1171.2万户 [1] - 第三产业新设数量占比达88.2% 体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1] 四新经济发展 - 全国在册四新经济企业2536.1万户 同比增长6.6% [1] - 四新经济企业占企业总量比例达40.2% [1] 政策支持方向 - 市场监管总局将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 - 持续优化涉企政务服务 重点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2]
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超1300万户 民营和外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经济日报· 2025-08-13 07:45
经营主体增长 - 全国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 其中新设企业462万户 新设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 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户 [1] - 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 同比增长4.6% 新设外资企业3.3万户 同比增长4.1% [1] 产业结构优化 - 第一产业新设经营主体60.1万户 第二产业新设96.5万户 第三产业新设1171.2万户 [1] - 全国在册"四新"经济企业2536.1万户 同比增长6.6% 占企业总量的40.2% [1] 消费领域亮点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增速达17.5% 居国民经济行业首位 [1] 政策支持方向 - 市场监管部门将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优化涉企政务服务 [2]
多种经营主体稳定增长(锐财经)
人民日报· 2025-08-13 04:10
经营主体增长 - 全国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其中企业462万户,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户 [1] - 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同比增长4.6% [2] - 新设外资企业3.3万户,同比增长4.1% [2] 外商投资与产业结构 - 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090.6亿元,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3058.7亿元 [2] - 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278.7亿元,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增长127.1%,化学药品制造业增长53%,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36.2%,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增长17.7% [2] - 东盟地区实际对华投资增长8.8%,瑞士增长68.6%,日本增长59.1%,英国增长37.6%,德国增长6.3%,韩国增长2.7% [2] 产业结构优化 - 上半年第一产业新设经营主体60.1万户,第二产业96.5万户,第三产业1171.2万户 [3] - 全国"四新"经济企业2536.1万户,同比增长6.6%,占企业总量的40.2% [3] - "三新"经济增加值242908亿元,同比增长6.7%,占GDP比重18.01% [3] 制造业与服务业表现 - 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5% [3] - 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9% [3] 文化产业发展 - 新设"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增速17.5%,居国民经济行业首位 [5] - 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1292亿元,同比增长7.4%,利润总额6298亿元,增长19.3% [6] - 文化新业态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1564亿元,同比增长13.6% [6] - 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其他文化艺术业、互联网广告服务、数字出版等行业增速较高 [6]
四川以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
央视网· 2025-08-12 20:51
文商旅体融合战略 - 四川通过打破行业壁垒和重构消费场景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持续释放"大运会"和"世运会"效应加快形成一批消费新场景 [5] - 科技赋能打造文商旅体融合新增长极包括VR考古体验和数字空间探索 [5] 世运会相关促进措施 - 成都举行世运会期间四川发布10条入境游精品线路 [3] - 全省104家A级旅游景区推出专属优惠政策吸引游客 [3] 消费市场表现与目标 - 2023年上半年四川接待游客6.8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9100亿元 [6] - 加快培育"蜀里安逸"消费品牌目标2027年消费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 [6] 具体项目案例 - 三星堆景区VR考古体验区和考古探索基地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 [5] - 宜宾李庄古镇通过现代科技与古镇水乡结合打造火爆夜游项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