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冶金

搜索文档
白银有色遭立案跌停 70年老牌国企内控失守
国际金融报· 2025-09-12 21:21
立案调查与市场反应 - 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于9月10日被证监会正式立案调查 [2] - 公告发布次日股价开盘一字跌停 单日市值蒸发约30亿元 [2] - 立案前一周公司股价曾连续两日涨停 且公司公告称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2] 未披露刑事犯罪案件 - 2023年11月发生非公司人员勾结仓库管理员盗出990吨锌锭案件 法院判决赔偿2267.91万元但执行未到位 [3] - 2024年初原营销中心员工伪造销售单据侵占价值1.57亿元阴极铜产品 监察机关查封冻结涉案资金5098.6万元 房产20套 股票市值约4200万元 [3] - 两起案件均未在2023年年报中披露 直至2025年7月回复监管问询时才公开 公司解释称因刑事调查保密要求未披露 [3] 子公司风控漏洞与业绩影响 - 子公司上海红鹭与南储仓储合同纠纷因涉刑事案件被法院驳回 公司计提预计负债约3.17亿元 [3] - 该计提直接导致2025年上半年亏损2.17亿元 同比暴跌1859.82% [3] - 2023年11月子公司发现三家客户锌锭发货量与实付款出现3.88亿元巨额差额 暴露贸易环节管理漏洞 [3] 公司历史与背景 - 公司成立于1954年 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老牌国企 曾创铜硫产量 产值和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纪录 [4] - 2008年引入中信集团战略投资完成股份制改造 2017年成为国内A股唯一整体上市的有色冶金国企 [4] - 注册资本74.05亿元 是国企混改典型样本 [4] 业务规模与产能 - 业务覆盖铜 铅 锌 金 银等金属的采 选 冶 加及贸易 形成国内15座矿山+全球10余国布局的跨国体系 [5] - 2023年具备年产能矿山采选1000万吨 铜铅锌冶炼60万吨 黄金15吨 白银500吨 [5] - 2025年产能计划提升至铜40万吨 铅锌40万吨 黄金50吨 白银800吨 [5] 盈利能力分析 - 2017年上市首年实现营业收入566.34亿元 净利润2.39亿元 [5] - 2018-2024年营业收入由620亿元增长至868亿元 但归母净利润始终在低位徘徊 [5] - 2018年归母净利润急降至2590万元 2022年前始终维持在3000万元左右 2023年突破亿元后2024年又回落至8079万元 [5] - 持续规模扩张未能有效转化为盈利能力提升 [5]
白银有色遭立案跌停,70年老牌国企内控失守
搜狐财经· 2025-09-12 20:30
公司内控与法律事件 - 公司因未披露两起刑事犯罪案件遭证监会立案 其中2023年11月发生990吨锌锭盗窃案 法院判决赔偿2267.91万元但执行未到位[1][3] 2024年初发生原员工伪造销售单据侵占阴极铜产品案 涉及金额1.57亿元 监察机关查封冻结涉案资金5098.6万元/房产20套/股票市值约4200万元[3] - 子公司上海红鹭因合同纠纷涉及刑事案件 法院驳回诉讼并移送公安机关 导致公司计提预计负债约3.17亿元[3] 另发现三家客户锌锭发货量与实付款存在3.88亿元巨额差额[3] - 上述事件直接导致2025年上半年亏损2.17亿元 同比暴跌1859.82%[3] 且两起刑事案件未在2023年年报披露 直至2025年7月回复监管问询才公开[3] 公司历史与业务规模 - 公司成立于1954年 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老牌国企 曾创铜硫产量/产值和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纪录[4] 2008年引入中信集团战略投资完成股份制改造 2017年成为A股唯一整体上市有色冶金国企 注册资本74.05亿元[4] - 业务覆盖铜/铅/锌/金/银等金属采选冶加及贸易 形成国内15座矿山+全球10余国布局的跨国体系[6] 2023年具备年产能矿山采选1000万吨/铜铅锌冶炼60万吨/黄金15吨/白银500吨[6] - 2025年规划产能提升至铜40万吨/铅锌40万吨/黄金50吨/白银800吨[6]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2017年上市首年实现营业收入566.34亿元 净利润2.39亿元[8] 2018-2024年营业收入由620亿元增长至868亿元[8] - 归母净利润自2018年起持续低迷 2018年骤降至2590万元 2022年前始终徘徊在3000万元左右[8] 2023年突破亿元后2024年又回落至8079万元[8] - 规模扩张未有效转化为盈利能力提升[9]
白银有色遭立案跌停,70年老牌国企内控失守
IPO日报· 2025-09-12 17:03
核心观点 - 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股价次日一字跌停 市值蒸发约30亿元[1] - 公司未在2023年年报中披露两起刑事犯罪案件 涉案金额合计约1.8亿元 监管问询后才被迫公开[5] - 子公司风控漏洞导致计提预计负债3.17亿元 直接造成2025年上半年亏损2.17亿元 同比暴跌1859.82%[6] 立案调查事件 - 9月10日公司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 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1] - 公告发布次日股价一字跌停 单日市值蒸发约30亿元[1] - 立案前一周股价曾连续两日涨停 公司公告称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重大信息[2] 未披露刑事案件 - 2023年11月非公司人员勾结仓库管理员盗出990吨锌锭 法院判决赔偿2267.91万元但执行未到位[5] - 2024年初原营销中心员工伪造销售单据侵占价值1.57亿元阴极铜产品 监察机关查封冻结涉案资金5098.6万元 房产20套 股票市值约4200万元[5] - 公司以刑事调查保密要求为由未在2023年年报中披露 2025年7月回复监管问询时才公开[5] 子公司风控问题 - 子公司上海红鹭与南储仓储合同纠纷因涉刑事案件被法院驳回 公司计提预计负债约3.17亿元[6] - 2023年11月子公司发现三家客户锌锭发货量与实付款出现3.88亿元巨额差额[7] - 贸易环节管理漏洞直接导致2025年上半年亏损2.17亿元 同比暴跌1859.82%[6] 公司背景与业务 - 公司成立于1954年 是老牌国有有色金属企业 曾创铜硫产量 产值和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纪录[8] - 2008年引入中信集团战略投资 2017年成为国内A股唯一整体上市有色冶金国企 注册资本74.05亿元[8] - 业务覆盖铜 铅 锌 金 银等金属采选冶加及贸易 形成国内15座矿山+全球10余国布局[9] - 2023年产能为矿山采选1000万吨/年 铜铅锌冶炼60万吨/年 黄金15吨/年 白银500吨/年[9] - 2025年计划产能提升至铜40万吨 铅锌40万吨 黄金50吨 白银800吨[9] 盈利能力分析 - 2017年上市首年营业收入566.34亿元 净利润2.39亿元[11] - 2018-2024年营业收入从620亿元增长至868亿元 但归母净利润持续低迷[11] - 2018年归母净利润骤降至2590万元 2022年前始终徘徊在3000万元左右[11] - 2023年归母净利润突破1亿元 2024年回落至8079万元[11] - 规模扩张未有效转化为盈利能力提升[11]
从持续增长看发展韧性——甘肃经济增速连续十四个季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观察
新华网· 2025-08-12 13:37
持续锻造坚实"底盘"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压舱石"。作为西北地区重工业基地,甘肃省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 长10.2%,高于全国3.8个百分点,连续23个月保持全国前列。 甘肃省统计局副局长顾克勇表示,这一数据显示了甘肃省工业经济挑大梁作用不断凸显,使全省经 济发展的"底盘"更牢,也让"6.3%"的成色更足。 全年过半,甘肃再度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在一季度6.2%的增速基础上,上半 年实现了6.3%的增长,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第二,连续14个季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 续12个季度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甘肃有关部门介绍,目前,甘肃经济效速兼优、量质齐升,"稳"的底盘更牢,"进"的势头更 足,"新"的动能更强,高质量发展的"韧劲"日益增强。 这是3月9日在玉门市境内拍摄的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这是3月20日摄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出发大厅拍摄的T3航站楼和综合交通中心沙盘模型。 当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正式启用。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甘肃能源、矿产资源富集,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和风能、太阳能开发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国 家"一五"计划和"三线" ...
【王牌决策情报;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搜狐财经· 2025-06-30 18:11
智库中国 - 中小微外贸企业出口风险指数(SMERI)显示总体风险上升,产业链风险呈现"高波动、强联动"特征 [2] - 指数编制综合运用宏观、中观和微观数据,覆盖国别、行业、贸易政策等多维度 [3] - 近三年中小微外贸企业信用风险持续上升,主因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化及海外企业付款风险增加 [3] 国内要文 - 第26届青洽会签约项目82个,总投资额869.4亿元,涵盖新能源、绿色算力等领域 [5] - 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强化重大工作统筹协调机制 [7] - 两部门发布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方案,目标五年内建成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重点优化服务、信贷及保险体系 [9] 地方频道 -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规划目标2029年"四新"产业占比达65%,澳资产业增加值90亿元 [11] - 安徽省5G基站超16.7万个,IPv6活跃用户7300万户,构建全民数字学习体系 [13] - 四川支持文旅企业上市,培育头部链主企业,建立省级重点企业培育库 [15] 公司化运营 - 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将开发文旅项目,融合科普、观光等业态,打造大湾区复合型地标 [17]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面对“双碳”目标,如何推动技术驱动的工业碳中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2 17:57
碳中和目标与技术挑战 - 我国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前宣布覆盖全经济范围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1] - 技术问题是实现"双碳"目标最大障碍之一 50%技术尚未进入应用阶段 低碳燃料和负碳技术成熟度最低 [1] 工业减碳路径与碳价机制 - 工业碳中和技术70%处于示范或实验阶段 工业用电占比较大 钢铁水泥等产品全球占比高 [2] - 技术驱动减碳量到2060年将达40.5% 需持续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和商业化 [2] - 我国70%炼钢产能采用长流程技术 氢能炼钢需解决成本问题 碳价当前10美元 国际达100美元 [4] -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至钢铁水泥铝行业 需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技术转移 [4] 新能源格局与"一带一路"机遇 - 2040年新能源矿产资源开采量将接近2020年煤炭总量 铜镍等资源分布集中于南美和东南亚 [5] - 风光资源分布均匀但需新技术支撑 能源格局将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依赖 [5] - 中国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 "新三样"产业成熟且成本低 "一带一路"国家风光资源充足 [6] - "十五五"和"十六五"是解决电网稳定性关键期 中国突破可赋能"一带一路"国家中小电网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