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质能
icon
搜索文档
德州打造千亿元级 “北方生物谷”
大众日报· 2025-10-27 11:19
产业战略与布局 - 德州市生物产业聚焦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质能五大领域 [2] - 产业确立"一核引领、三极支撑、多园协同"的空间布局,即以禹城市为核心,齐河、乐陵、平原为三极,天衢新区等多园协同 [2] - 生物产业被列为德州市11条先进制造业标志性产业链之一,采用"链长统筹、牵头部门主抓、领建园区主战、关联园区协同"的工作格局 [2] 产业规模与集群地位 - 2024年全市生物产业链规上企业达153家,实现营业收入404亿元 [2] - 产业内产值过10亿元企业8家、过亿元企业41家 [2] - 生物产业入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产业规模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2] 技术创新与研发实力 - 德州市拥有1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96个省级创新平台,并与40余家高校院所保持合作 [3] - 累计手握近300个生物制备发明专利,为产业创新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3] - 保龄宝公司拥有近百项发明专利,其中关于赤藓糖醇的专利有十几项,其产品纯度达99.5%以上 [3] 企业发展与产品应用 - 保龄宝公司新建成的年产3万吨赤藓糖醇项目自投产以来保持满负荷运行,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 山东百龙创园公司正开发母乳寡糖、乳果糖、低甜糖醇等新产品,以满足低糖、低热量市场需求 [1] - 企业寻求深化与科研机构合作,以打通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 [1] 产业生态与支持体系 - 德州市建立常态化路演与成果转化两大机制,实现"产学研金服"五大要素高效对接 [4] - 巩固"研发在外地、转化在德州"的"科创飞地"模式,探索设立生物产业专项基金 [4] - 成立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协会,36家生物产业体系企业及社会组织加入,旨在抱团发展、自律协同 [4] 未来发展方向 - 未来将瞄准合成生物、基因细胞治疗、AI制药等前沿赛道,布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和中试基地 [4] - 计划通过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引领性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生态 [4] - 发展目标是打造千亿元级"北方生物谷" [4]
第一波大咖嘉宾揭晓!2025(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将于11月杭州启程
论坛基本信息 - 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NFUCon 2025)将于2025年11月27-29日在浙江杭州举办 [2] - 论坛主题为“顶尖智汇,产业共生”,旨在推动非粮生物质大规模应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和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3] - 论坛共同主席包括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的朱锦研究员、浙江大学的李正龙教授和张兴宏教授 [3] - 支持单位包括浙江大学相关院系、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行业期刊编辑部 [4] 核心议题与研究方向 - 主要探讨方向涵盖生物质绿色预处理、非粮糖、生物质基化学品和材料、生物质能(甲醇、燃料乙醇、生物沼气、可持续航空燃料)等重要战略领域 [2] - 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四大核心领域:纤维乙醇技术升级及产业化应用、生物醇基航油/柴油前沿技术开发、CO2基聚碳酸酯技术产业化、生物燃料技术评价标准体系建设 [22] 参会专家与研究成果 - 朱锦研究员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耐热聚乳酸发泡材料、禾塑复合材料、高Tg透明聚酯和呋喃二甲酸及聚酯等多项成果产业化 [4] - 李正龙教授专注于生物质等低碳资源的转化利用,研究方向包括生物质高效绿色分离、三组分高值化利用、可再生航空燃油等 [5] - 张兴宏教授担任全重实验室CO2基聚碳酸酯技术产业化方向的负责人,长期从事高分子合成研究 [6] - 金明杰教授创办苏州溿米生物,突破了秸秆等非粮生物质废弃物到高附加值生物化学品的产业化瓶颈 [7][8] - 任俊莉教授创立了木质纤维清洁高效预处理新技术体系,研发了新型固体酸催化剂,实现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的高效合成 [9] - 帅李教授团队致力于基于活性木质素的木材胶黏剂和全生物质代塑材料的成果转化 [10] - 朱铭强所长致力于杜仲叶林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产品产业化 [11] - 聂磊研究员将分享木质素选择性催化加氢制备环己酮类单体的研究成果 [12][13] - 金鑫教授主要从事生物质基和CO2基功能材料和化学品制造、纳米催化等研发工作 [13][14] - 韩双艳教授致力于工业微生物学代谢工程和造纸工业酶的设计、酶蛋白高效表达与发酵 [14] 论坛日程安排 - 11月27日安排签到注册,并举行非粮生物基青年论坛(20+场前沿报告)和生物基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交流会 [16] - 11月28日举行开幕仪式、论坛特邀报告,以及主题论坛1:非粮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涵盖生物质绿色预处理、非粮糖、生物基化学品、非粮生物基材料四个专题 [16] - 11月29日举行主题论坛2:非粮生物质能源,涵盖生物质甲醇、燃料乙醇、生物沼气和可持续航空燃料两个专题 [16] - 11月28-29日同期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活动,11月30日举行第四届绿色复合材料论坛 [16] 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 - 论坛将公开征集与筛选50个生物质利用领域具备商业化基础的创新成果和项目,并于现场展示和精准对接 [17] - 一次报名可免费参与同期举办的第四届绿色复合材料论坛 [19]
国内首个绿色燃料电商平台上线
中国化工报· 2025-10-21 12:25
发布仪式现场,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燃料部主任陈久指出,在全球脱碳加速与国内经 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背景下,行业面临信息不畅、供需不匹配、燃料成本不可控、标准规范缺失、产业 聚集度较低、供应链脆弱等核心痛点。"众新燃"燃料平台通过整合绿色燃料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构建 起供需精准匹配、点对点物流配送的闭环生态,推动绿色燃料供应链从松散无序向规范化、数字化模式 转型。 中化新网讯 10月17日,在"零碳园区绿色热能消费技术路径暨生物燃料供应体系建设高级研讨会"上, 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牵头组建的国内首个绿色燃料电商平台——"众新燃"正式对外 发布。 据介绍,"众新燃"平台通过整合全国生物质燃料产业链资源,为不同应用场景企业提供"一键采购+物流 仓储+绿色认证+管家服务"的绿色燃料一站式解决方案,让绿色燃料供应链不再"难、乱、贵、烦"。 ...
第一波大咖嘉宾揭晓!2025(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将于11月杭州启程
论坛基本信息 - 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NFUCon 2025)将于2025年11月27-29日在浙江杭州举办 [2] - 论坛主题为“顶尖智汇,产业共生”,旨在推动非粮生物质大规模应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 - 论坛将探讨生物质绿色预处理、非粮糖、生物质基化学品和材料、生物质能(甲醇、燃料乙醇、生物沼气、可持续航空燃料)等重要战略方向 [2]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和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3] - 论坛共同主席包括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的朱锦研究员、浙江大学的李正龙教授和张兴宏教授 [3] - 支持单位包括浙江大学多个院系、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及多家学术期刊编辑部 [3][4] 核心嘉宾与研究领域 - 朱锦研究员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耐热聚乳酸发泡材料、禾塑复合材料、高Tg透明聚酯和呋喃二甲酸及聚酯等多项成果产业化 [4] - 李正龙教授专注于生物质等低碳资源的转化利用,研究方向包括生物质高效绿色分离、三组分高值化利用、可再生航空燃油等 [5] - 张兴宏教授长期从事高分子合成研究,担任全重实验室CO2基聚碳酸酯技术产业化方向的负责人 [6] - 金明杰教授专注于秸秆等非粮原料生物炼制,创办了苏州溿米生物,突破了废弃物到高附加值生物化学品的产业化瓶颈 [7][8] - 任俊莉教授创立了木质纤维清洁高效预处理新技术体系,研发了新型固体酸催化剂,实现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的高效合成 [9] - 帅李教授团队致力于基于活性木质素的木材胶黏剂和全生物质代塑材料的成果转化 [10] - 朱铭强所长致力于杜仲叶林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产品产业化 [11] - 聂磊研究员长期从事催化反应工程研究,聚焦生物质催化制取可再生绿色燃油等领域 [12] - 金鑫教授主要从事生物质基和CO2基功能材料和化学品制造、纳米催化等研发工作 [13] - 韩双艳教授致力于工业微生物学代谢工程和造纸工业酶的设计、酶蛋白高效表达与发酵 [14] 论坛日程安排 - 11月27日安排签到注册及特色活动,包括非粮生物基青年论坛(20+场前沿报告)和生物基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交流会 [16] - 11月28日为主题论坛1,涵盖非粮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下设生物质绿色预处理、非粮糖、生物基化学品、非粮生物基材料四个专题 [16] - 11月29日为主题论坛2,聚焦非粮生物质能源,下设生物质甲醇/燃料乙醇/生物沼气和可持续航空燃料两个专题 [16] - 11月28-29日同期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活动,11月30日举办第四届绿色复合材料论坛 [16] 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 - 论坛将公开征集与筛选50个生物质利用领域具备商业化基础的创新成果和项目进行现场展示和精准对接 [17] - 旨在促进行业产学研用对接交流 [17] 合作实验室背景 - 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由河南天冠企业集团联合浙江大学、郑州大学共同组建,2023年通过战略重组并完成验收 [22] - 实验室聚焦四大核心领域:纤维乙醇技术升级及产业化应用、生物醇基航油/柴油前沿技术开发、CO2基聚碳酸酯技术产业化、生物燃料技术评价标准体系建设 [22]
第一波大咖嘉宾揭晓!2025(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将于11月杭州启程
论坛基本信息 - 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NFUCon 2025)将于2025年11月27-29日在浙江杭州举办 [2] - 论坛主题为“顶尖智汇,产业共生”,旨在推动非粮生物质大规模应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 - 论坛聚焦非粮生物基领域创新科研成果和商业化可行性,探讨生物质绿色预处理、非粮糖、生物质基化学品和材料、生物质能等重要战略方向 [2]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和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3] - 论坛共同主席包括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锦、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李正龙、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张兴宏 [3][5][6] - 支持单位包括浙江大学多个院系、浙江省重点实验室、行业协会及学术期刊编辑部 [3][4] 核心嘉宾与研究领域 - 朱锦研究员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耐热聚乳酸发泡材料、禾塑复合材料、高Tg透明聚酯和呋喃二甲酸及聚酯等多项成果产业化 [4] - 李正龙教授专注于生物质等低碳资源的转化利用,围绕生物质高效绿色分离、三组分高值化利用、可再生航空燃油等方向展开攻关 [5] - 张兴宏教授担任全重实验室CO2基聚碳酸酯技术产业化方向负责人,长期从事高分子合成研究 [6] - 金明杰教授专注于秸秆等非粮原料生物炼制,创办苏州溿米生物,突破了非粮生物质废弃物到高附加值生物化学品的产业化瓶颈 [7][8] - 任俊莉教授创立木质纤维清洁高效预处理新技术体系,研发了新型固体酸催化剂,实现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的高效合成 [9] - 帅李教授团队致力于基于活性木质素的木材胶黏剂和全生物质代塑材料成果转化 [10] - 朱铭强所长致力于杜仲叶林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产品产业化 [11] - 聂磊研究员长期从事催化反应工程研究,聚焦生物质催化制取可再生绿色燃油 [12] - 金鑫教授主要从事生物质基和CO2基功能材料和化学品制造、纳米催化等研发工作 [13] - 韩双艳教授致力于工业微生物学代谢工程和造纸工业酶的设计、酶蛋白高效表达与发酵 [14] 论坛日程与特色活动 - 11月27日举行非粮生物基青年论坛(20+场前沿报告)和生物基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交流会(定向邀约) [16] - 11月28日进行开幕仪式、论坛特邀报告及主题论坛1:非粮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涵盖生物质绿色预处理、非粮糖、生物基化学品、非粮生物基材料四个专题 [16] - 11月29日举行主题论坛2:非粮生物质能源,涵盖生物质甲醇、燃料乙醇、生物沼气和可持续航空燃料两个专题 [16] - 11月28-29日同期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活动,聚焦优质成果转移转化 [16] - 11月30日举办第四届绿色复合材料论坛,一次报名可免费参与同期论坛 [16][19] 科技成果展示与产业平台 - 论坛公开征集与筛选50个生物质利用领域具备商业化基础的创新成果和项目进行现场展示和精准对接 [17] - bio-basedlink全球生物基和生物制造产业服务平台提供往届展会报告和行业信息 [25] 相关实验室背景 - 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由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浙江大学、郑州大学共同组建,于2023年通过战略重组并完成建设验收 [22] - 实验室重点开展纤维乙醇技术升级及产业化应用、生物醇基航油/柴油前沿技术开发、CO2基聚碳酸酯技术产业化、生物燃料技术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四大核心领域 [22]
中国能建等于亳州投资成立生物质能公司
企查查· 2025-09-24 17:26
公司成立与股权结构 - 中能建生物质能(亳州)有限公司于2025年9月18日成立 注册资本3654万元人民币 法定代表人为吴健 登记状态为存续 [1][2] - 公司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华东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持股40% 认缴出资额1461.6万元 中能建地热有限公司持股35% 认缴出资额1278.9万元 亳州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持股25% 认缴出资额913.5万元 [1][2] - 股东认缴出资日期均为2027年8月1日 首次持股日期均为2025年9月18日 [2] 经营范围与行业属性 - 经营范围涵盖热力生产和供应 生物质能技术服务 合同能源管理 供暖服务 地热开发利用 [1][2] - 国标行业分类属于其他技术推广服务(M7519) 企业类型为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2] - 注册地址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井镇魏王路108号 登记机关为亳州市谯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2] 资本与运营信息 - 实缴资本未披露 营业期限为无固定期限 纳税人识别号为91341602MAEWTN8DXF [2] - 人员规模与参保人数未显示具体数据 核准日期为2025年9月18日 [2] - 英文注册名称为Zhongneng Construction Biomass Energy (Bozhou) Co Ltd [2]
【企业】中裕能源并购广东宝杰 加速生物质能全产业链布局
新浪财经· 2025-08-27 16:18
公司并购与战略布局 - 中裕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旗下中裕智慧能源集团完成对广东宝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权并购 双方将打造战略共同体 实现业务协同到资本与战略的深度融合[1] - 此次并购标志着公司在生物质能领域的全面布局 进一步巩固其在零碳能源转型中的领先地位[1] - 通过并购进入生物质气化装备研发 制造 建造交付及服务领域 丰富生物质零碳耦合业务和商业模式[4] 被并购方技术实力与业务规模 - 广东宝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 技术团队占比超过25% 拥有授权专利89项 其中发明专利8项[4] - 已投运生物质气化供热项目超300个 业务覆盖国内十多个省市及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4] - 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500万吨[4] 政策环境与行业机遇 -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实施 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生物质能为零碳能源[3] - 2025年7月国家发改委 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明确提出推广清洁供热技术包括生物质[3] - 欧美国家将生物质能列为鼓励类能源 并通过立法和关税优惠支持其发展[3] 公司现有业务基础与技术整合 - 中裕智慧能源已构建覆盖低碳园区 工厂 建筑和交通的综合能源体系 截至2025年上半年在8个省份投运262个智慧能源项目[4] - 推动私有化AI算力平台中裕智擎与生物质业务深度融合 通过智能监测 预测性维护 原料优化等技术提升能效[6] - 依托碳资产数据链打造生物质能领域的创新RWA项目 打通绿能-碳交易链路[6] 商业模式创新与战略转型 - 并购后公司将依托装备制造加综合服务模式 打破传统城市燃气重资产依赖的转型困局[5] - 提供装备制造与销售 工程建设与交付 轻资产运营及全投资运营等多种合作模式[5] - 此次并购是公司由传统燃气运营商向综合零碳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关键一步[6]
中国光大绿色环保(01257.HK):1H25业绩好于预期 看好全年生物质盈利回升
格隆汇· 2025-08-20 11:27
核心业绩表现 - 1H25营业收入34亿港币同比下降3% 归母净利润1.9亿元同比增长33% [1] - 每股派息2.8港仙同比增长50% 分红率30%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 [1] - 生物质发电成本管控及财务费用压降推动业绩超预期 [1] 生物质综合利用业务 - 建造收入同比下降17%至0.5亿港币 营收占比降至1.8% [1] - 生物质材料处置量同比下降4% 上网电量同比增长3% [1] - 农林生物质燃料成本同比下降8% 蒸汽供应量同比增长34% [1] - 板块净利润6.3亿港币同比增长31% [1] 危废处置业务 - 填埋/焚烧平均单价同比下降17%/4% 无害化处置量同比下降2% [2] - 上网电量同比下降7% 计提减值约1.1亿港币 [2] - 板块净亏损1.8亿港币 亏损同比扩大 [2] 新能源业务 - 装机容量达25万千瓦(去年同期17万千瓦) 新投产2个光伏项目 [2] - 山西风电消纳困难导致上网电量仅同比增长1% [2] - 检修成本增加 净利润同比下降2% [2] 业务发展前景 - 供热规模已达218万吨/年 预计2025年末达250万吨/年 [2] - 虚拟电厂签约厂家达136家 零碳园区业务持续拓展 [2] - 热电联产被确立为补贴到期后核心发展方向 [2] 估值与分红 - 全年每股派息预期上调至2.9港仙 [3] - 目标价上调24%至1.05港币 较现价存在8%上行空间 [3] - 当前股价对应2025E/2026E市净率0.21倍/0.21倍 [3]
悦达投资: 悦达投资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16 00:24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3.58亿元,同比下降22.01%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02万元,同比增长27.62%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58.7万元,上年同期为-6592万元 [2] - 总资产100.0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32% [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0.27%,同比增加0.04个百分点 [2] 主营业务情况 - 新能源业务包括光伏、风电、储能、碳资产管理等 [3][6][7] - 智能制造业务涵盖智能农装、纺织、专用车等 [5][6] - 新材料业务包括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和钢渣综合利用 [4][5] - 其他业务涉及物流、公路收费、火电等 [7] 新能源业务进展 - 东台100MW/200MWh共享储能项目并网投运 [12] - 灌东150MW光伏项目完成主体工程 [12] - 中标盐城国能大丰H5200MW海上风电CCER开发项目 [13] - 生物质颗粒项目建立秸秆收储体系,与3家电厂签订掺烧协议 [13] - 售电业务代理32家企业,年代理电量2.55亿千瓦时 [14] 行业数据 - 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0亿千瓦,同比增长54.2% [8] - 全国风电装机容量5.7亿千瓦,同比增长22.7% [8] - 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 [8] -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69亿吨 [8] -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688.3万辆,同比增长35.2% [10] 研发与投资 - 智能农装公司完成300马力电驱混动拖拉机样机试制 [15] - 纺织公司10万锭细纱单产和运转率同比提升 [15] - 专用车公司研发第三代压缩车,装载量大幅提升 [16] - 对东台市东悦新能源科技公司增资6900万元 [19] - 持有珩创纳米7.31%股权,其磷酸锰铁锂产品市占率超45% [14]
零碳园区提速发展,新能源、数字化等企业迎来利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17:03
零碳园区政策框架与实施路径 - 国家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提出八项重点任务包括用能结构转型、节能降碳、产业结构调整等 [1][2] - 政策采取"试点先行、分阶段推进"策略,2025年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名单,优先在新能源资源丰富地区试点 [1] - 零碳园区定义为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净零"条件的园区 [1] 零碳园区建设资金支持机制 - 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如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鼓励政策性银行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企业发行绿色债券 [3] - 形成"财政+金融"双轮驱动模式,多元化资金支持将加速项目落地 [3] 受益行业与企业准入条件 - 新能源(风光发电设备、储能、氢能)、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智慧能源系统)、绿色金融(信贷及债券)企业将率先受益 [4][5] - 园区建设主体需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需具备能耗统计基础且3年内无重大安全环境事故 [4] 企业核心能力建设要求 - 能源管理能力: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微电网运营 [5] - 碳资产管理能力:碳排放核算、碳信用开发全流程 [5] - 技术创新能力:氢能、CCUS技术工程化落地 [5] - 数字化转型能力:部署碳监测设备及实时数据分析平台 [5] 零碳园区技术模式与发展趋势 - 推广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 [6] - 德勤报告预测"十五五"期间绿电直供模式将快速发展,整合储能、可调节负荷等资源构建能源方案 [6] - 未来可能呈现分散式系统或集中式单一主体形态,独立园区模式在欧美市场已验证可行性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