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主动偏股基金
icon
搜索文档
牛市来了,该如何优化持仓?
雪球· 2025-08-29 21:01
核心观点 - 市场情绪好转但投资者焦虑情绪加剧 建议保持理性并渐进优化投资组合而非激进调整 [4] - 长期来看主动偏股基金相对沪深300年化超额收益仅1.49% 短期超高收益不可持续且伴随高风险 [5] - 通过阶梯式提升风险偏好(如债基升级、红利策略优化、宽基指数调整等)平衡收益与风险 [9][10][13][15][19][22] 债券持仓优化 - 纯债基金可转换为含转债仓位的一级债基(权益仓位接近零) [13] - 一级债基可转换为含权益仓位的二级债基 [13] - 低波动固收+产品可转换为中高波动固收+产品 [13] 红利持仓优化 - 传统红利指数或红利低波指数在牛市中表现滞后 建议升级为红利质量指数或自由现金流指数 [15] - 红利质量全收益指数(921468)年内收益11.83% 中证红利质量全收益指数(932315CNY010)收益6.49% [16] - 自由现金流指数年内上涨4.61%(优于中证红利的4.51%)且不含银行股 银行板块同期涨幅16.96% [16] - 可替代选择深度价值风格基金经理(如姜诚、徐彦等) 其对估值容忍度高于纯红利指数 [17] 宽基指数优化 - 上证指数或沪深300可转换为行业更均衡、成长行业占比更高的中证A500 [19] - 中证A500可进一步选择对标偏股基金指数的指数增强产品 [20] - 创业板指/科创50可升级为创业50ETF、创业板成长ETF或科创成长50ETF以增强弹性 [20] - 通过市值下沉提升进攻性(如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中证2000→微盘股) [20] 主动基金优化 - 风格转换路径:深度价值→均衡偏价值→均衡偏成长→成长型 [22] - 成长风格基金内部可轮动 卖出短期涨幅较大品种并买入滞涨品种 [23] - 举例:在当前时点将姜诚(深度价值)置换为田瑀(更进取风格) [23] 长期投资视角 - 2007年至今纯债基金指数(无权益仓位)长期回报与沪深300接近且投资体验更优 [9] - 重点在于长期留在市场并坚持有效策略 而非追逐短期波动 [9]
策略专题:基金批量回本的三个注意事项
天风证券· 2025-08-15 14:42
核心观点 - 基金回本当季和回本下季面临超额赎回压力,形成"回本微笑曲线" [1] - 基金回本后若出现5%以上回撤且一个月内收回并创新高,后续两个季度投资者会超额净申购,形成"每调买机"观念 [1][2] - 回本赎回压力影响有限,若偏股基金历史新高比例从26%提升至50%,预计当季度产生300亿元级别抛压,日均约5亿元 [3][22] 基金批量回本的三个注意事项 1.1 越来越多偏股基金正在创新高 - 2022年后发行的偏股基金已整体回本并盈利,2019年前及2020-2022年发行的基金仍在回本进程中 [7] - 截至8/12,26%的主动偏股基金处于历史新高状态,若比例超过50%可能引发增量资金入场 [7] 1.2 基金回本过程中的"解套赎回"现象 - 定义"回本基金"为过去一年净值小于1后月度平均净值大于1的基金,回本当季(T)及下季(T+1)出现超额赎回 [9][12] - 接近回本时(T-1期)赎回减少,体现投资者观望心态 [12] - 2020-2021年存量基金多数月份净赎回,仅2020年9月、2021年2月例外,显示投资者偏好新发基金 [12][13] 1.3 回调→新高行情形成"每调买机"共识 - 基金回本后若经历5%回撤且一个月内创新高,后续两季度净申购显著增加 [16] - 此类行情有助于投资者建立"每次调整都是买入机会"的认知,推动增量资金入场 [15][16] 1.4 回本赎回的实际影响 - 回本抛压集中在电子、医药、电力设备板块,但日均抛压仅1亿元(电子板块),对日均2000亿成交额影响微弱 [22][23] - 300亿元级别的季度抛压中,电子板块占比最高,但整体对市场冲击有限 [22][23] 数据与图表支持 - 图2显示"回本微笑曲线"揭示T和T+1季度超额赎回 [10][12] - 图3显示2020-2021年存量基金净赎回常态 [13] - 图4展示"调整→新高"后净申购增长 [17] - 图5测算回本抛压分布及规模 [21][22]
“资金洞察”系列报告(三):居民跑步入市了吗?
西部证券· 2025-08-14 12:35
核心观点 - 高净值投资者(私募、杠杆资金、游资)正在加速入市,但普通居民资金尚未大规模入场 [1][11][14] - 私募机构开户数显著增加,备案规模和存续规模持续扩张,7月以来杠杆资金日均流入55亿元,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创2015年以来新高,龙虎榜游资净流入额仅次于2015年水平 [1][14][16] - 居民资金既未通过公募基金间接入市(主动偏股基金新发行规模处于历史低位,存量基金净申购有限),也未通过直接炒股入市(散户参与度、资金流入额、银证转账余额均显示热度不足) [2][3][18][19][23][27] - 在资金旺(居民超额储蓄堆积)和资产荒(存款利率跌破1%)背景下,居民资金正通过银行理财和固收+基金间接进入权益市场,预计将成为后续行情主要增量 [4][28][30][33][34] 资金动向分析 高净值投资者 - 私募:机构开户数明显扩张,私募备案和存续规模显著增长,个人开户增幅有限 [1][14] - 杠杆资金:7月以来日均流入55亿元,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创2015年以来新高 [1][14][16][23] - 游资:龙虎榜净流入48.31亿元,活跃度仅次于2015年,集中流入医药生物(10.69亿元)、电子(7.97亿元)、机械设备(6.05亿元) [1][14][43][46] 外资与机构 - 外资净流出85.91亿元,大幅减持金融(-21.21亿元)、非必须消费品(-20.68亿元)、工业(-9.97亿元) [37][38][39] - 主动偏股基金发行30.4亿份仍处低位,股票仓位微升(偏股混合型从75.62%至76.32%) [56][58][60] - ETF净流出53.68亿元,但行业分化明显:非银金融(+18.20亿元)、煤炭(+5.81亿元)、有色金属(+5.27亿元)获集中流入 [61][63][65] 散户与理财 - 散户参与度不及历史行情,小单净买入金额弱于924和DeepSeek行情,银证转账余额边际回落 [3][23][27] - 银行理财和固收+基金规模显著扩张,反映居民在存款收益率下滑(余额宝1.05%)背景下寻求更高收益 [4][28][30][33][34] 市场环境特征 - 资金面:居民超额储蓄持续积累,银行存款堆积大量闲置资金 [28][33] - 资产端:一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余额宝收益率1.05%,国债收益率同步下滑,催生理财需求 [28][33] - 杠杆水平:A股融资余额达2.01万亿元创历史高位,市场风险偏好提升但主要由机构驱动 [23][53][55]
策略深度报告:论公募新规的短中长期影响-短期交易博弈和中长期生态构筑
东吴证券· 2025-05-18 18: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5月7日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引导基金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短期抢筹是市场对政策的预期反应,中长期举措指向资本市场生态重构 [1][11][4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各路资金基于公募加配预期的抢筹构成市场短期交易逻辑 - 《方案》引导公募基金回补低配板块,市场资金基于增配预期积极抢筹,大金融板块明显低配,基金经理有望回补银行、非银金融等板块 [12] - 近期金融板块及指数波动源于市场资金围绕公募增配预期的博弈,5月14日金融股异动是部分资金提前布局,叠加市场情绪传导和量化策略跟随交易,后半周权重股抛压拖累大盘指数 [2][16] 中长期,公募配置行为将会如何变化 产品视角看,主动偏股基金或逐渐演变为“类指增”产品 - 考核新规下,主动偏股基金持仓结构调整是必然趋势,将转型为以基准指数为核心的配置体系,60%-80%仓位跟踪基准指数,剩余仓位捕捉超额收益 [3][17] - 当前以中大盘宽基指数为基准的主动偏股基金占比超70%,沪深300和中证800是主要基准指数,后续中大盘宽基指数或仍是主流基准 [17][19][22] - 为贴近基准,公募配置分散化程度有望加大,管理人将着重完善对指数权重靠前大盘股的配置覆盖 [3][23][24] 机构视角看,规模越大的基金越“有动力”保收益 - 大规模基金更倾向“保守”配置,通过贴近基准实现稳健收益,契合自身发展需求与投资者期望,以在长期竞争中保持优势 [3][25] 中长期维度,公募新规对于市场生态的影响 本轮公募调仓或与16 - 17年外资流入存在共性 - 本轮公募调仓与2016 - 2017年外资流入有相似“明牌效应”与预期共振逻辑,但本轮主要基于资金面逻辑,相关板块缺乏基本面强比较优势支撑 [26][27] 从风格层面看,基准指数的估值溢价将迎来系统性抬升 - 长期来看,公募向基准靠拢将推动中大盘宽基指数估值中枢上行,助长大盘风格 [32] - 美日市场经验显示,被动化进程中“标杆”指数有估值溢价,且呈现大盘相对小盘超涨趋势,A股后续主动型基金配置向指数靠拢将加速被动化进程,沪深300等指数有望迎来估值系统性抬升 [34][39] - 基于静态测算,新规有望拉动沪深300上涨6.8% [43] 从个股/行业层面看,金融、食品等板块欠配龙头股有望获增配 - 新规落地后,以基准为主要考核的机制将在1 - 2年内推动公募资金向欠配的基准指数成分股腾挪,金融、食品饮料等板块个股整体欠配较多,长期来看资金回补有望拉动相关行业 [44]
主动偏股基金实现逆袭 250只产品率先走出“黄金坑”
证券时报· 2025-04-28 01:27
基金表现 - 250只主动偏股基金在4月8日后净值创年内新高,包括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等 [1][2] - 50只主动偏股基金在4月8日后净值创成立以来新高,包括金元顺安元启(涨幅396.6%)、国泰消费优选等 [1][4]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年内涨幅达64.44%,重仓港股创新药公司 [2]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永赢医药创新智选A等医药基金年内收益率超40%,均重仓创新药 [3] - 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年内涨幅超55% [3] 行业与持仓分析 - 表现突出的基金多集中在医药(创新药)、北交所(专精特新)、消费领域 [2][3] - 创新药基金持仓逻辑:海外研发合作进展及报表改善迎来奇点时刻,政策确定性高 [3] - 北交所基金持仓特点:细分行业龙头,符合专精特新标准 [3] - 国泰消费精选重仓新兴消费板块(美容护理、宠物食品等),细分行业分散 [4][5] - 金元顺安元启采取分散化投资策略,前十大重仓股占比仅8.93%,偏好小市值股票(8只市值≤50亿元) [4] 后市展望 - 短期关注内需政策相关方向(顺周期、大消费),长期关注AI等科技产业 [6] - 博时基金建议二季度三大主线:红利防守(公用事业、银行)、新兴产业技术进步(AI应用、人形机器人)、内需政策受益板块 [6] - 国泰基金看好方向:红利避险(银行、公用事业)、进口替代行业(国防军工、医药生物)、港股互联网 [6] - 华宝基金建议关注大金融地产链(券商、股份行、地产后周期)、新消费(健康消费、IP消费)、央企重组(军工、能源) [7]